- 年份
- 2024(8826)
- 2023(12317)
- 2022(10296)
- 2021(9411)
- 2020(7719)
- 2019(17644)
- 2018(17066)
- 2017(32887)
- 2016(16877)
- 2015(18940)
- 2014(18660)
- 2013(18076)
- 2012(16449)
- 2011(14743)
- 2010(14569)
- 2009(13388)
- 2008(12556)
- 2007(10594)
- 2006(9230)
- 2005(8049)
- 学科
- 济(95998)
- 经济(95921)
- 管理(51070)
- 业(46947)
- 方法(40187)
- 企(39582)
- 企业(39582)
- 数学(35098)
- 数学方法(34726)
- 地方(20239)
- 中国(19823)
- 农(19013)
- 业经(18631)
- 财(17962)
- 学(16242)
- 地方经济(13456)
- 理论(13227)
- 贸(13113)
- 贸易(13105)
- 农业(13088)
- 易(12619)
- 和(12613)
- 环境(12496)
- 制(12058)
- 务(10783)
- 融(10783)
- 金融(10782)
- 财务(10750)
- 财务管理(10729)
- 技术(10679)
- 机构
- 大学(247181)
- 学院(246218)
- 济(116275)
- 经济(114375)
- 管理(99539)
- 理学(87596)
- 理学院(86723)
- 管理学(85338)
- 管理学院(84872)
- 研究(79495)
- 中国(58685)
- 财(49280)
- 京(48787)
- 科学(44305)
- 财经(40757)
- 经济学(37909)
- 经(37289)
- 所(36806)
- 中心(36320)
- 经济学院(33880)
- 江(33764)
- 研究所(33585)
- 业大(32368)
- 农(32256)
- 范(31255)
- 师范(31014)
- 财经大学(30640)
- 北京(29680)
- 院(28805)
- 经济管理(27467)
- 基金
- 项目(170401)
- 科学(137652)
- 基金(127967)
- 研究(126364)
- 家(109941)
- 国家(109036)
- 科学基金(96200)
- 社会(86292)
- 社会科(82002)
- 社会科学(81985)
- 基金项目(67383)
- 省(64734)
- 自然(59850)
- 自然科(58535)
- 自然科学(58524)
- 教育(58337)
- 自然科学基金(57493)
- 划(53881)
- 资助(51189)
- 编号(49111)
- 部(38927)
- 重点(38106)
- 成果(38019)
- 国家社会(37131)
- 发(37086)
- 创(36163)
- 教育部(34795)
- 人文(34347)
- 创新(33756)
- 课题(32928)
- 期刊
- 济(125129)
- 经济(125129)
- 研究(73000)
- 中国(39598)
- 管理(38203)
- 财(38109)
- 科学(32524)
- 学报(32395)
- 农(28217)
- 大学(26649)
- 学学(25474)
- 技术(23386)
- 经济研究(21714)
- 教育(21689)
- 财经(21469)
- 农业(19458)
- 经(18739)
- 融(18414)
- 金融(18414)
- 业经(18380)
- 问题(16346)
- 技术经济(14362)
- 统计(13130)
- 策(11963)
- 贸(11960)
- 商业(11897)
- 世界(11587)
- 理论(10933)
- 现代(10794)
- 决策(10566)
共检索到3498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晓倩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视角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主要涉及三个问题: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怎样发展生产力、如何保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本文从理论、历史、现实三个维度阐释了新发展阶段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指导原则、路径选择、制度基础三个方面回答了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包括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阐明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保障生产力发展的正确方向、保障生产关系始终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易美宇 鲁明川
唯物史观为人类理解和把握文明形态的生成演进规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本原理具有深层的文明意蕴: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创造和推进文明形态的根本力量,生产关系是区分人类文明形态的内在依据,二者的矛盾运动是文明形态得以发展演进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推进文明形态高质量跃迁,在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中生成文明形态的全新内在秩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也必须在进一步发展中自觉引领世界生产力发展,不断推进人类生产关系变革,重塑世界文明交往方式,实现世界文明和合共存、永续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白国儒
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长期以来,由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简单化和绝对化,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首先,生产力不是"物质力量",而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的统一;其次,生产力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统一,与之对应,生产关系也是如此;再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不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而是生产力的质变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生产力的量变也可能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一种性质生产力的存在,可以决定不同性质生产关系同时并存。
关键词: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矛盾运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程极明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苏联东欧剧变的理论问题探索程极明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包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原因,也是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社会形...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柳 田海霞 刘鸿雁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分工发展程度,而分工的发展会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分工的发展程度决定生产关系的实际状况。以分工为中介,透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机理,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在生产力方面,分工是“劳动的分化”与“劳动的并存”的辩证统一。在生产关系方面,分工决定所有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对“分工—所有制”形式的抽象总结,可以通过“分工—所有制”的具体视角来考察所有制形式产生、演变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关键词: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分工 所有制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李雪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关系自身的相对稳定性,生产关系的调整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不同步,从而形成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此,应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强化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综合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周文 李雪艳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由于生产关系自身的相对稳定性,生产关系的调整可能与生产力的发展不同步,从而形成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此,应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强化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综合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制度型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强 程长明
推动农业强国建设需要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根据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加快推进生产关系变革,形成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文章在厘清农业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并提出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破除阻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研究认为,以新型生产关系塑造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人与地、人与技、人与业和人与村的关系,并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农业产业体系改革、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和农村人才体制改革,塑造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安排。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强 程长明
推动农业强国建设需要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根据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加快推进生产关系变革,形成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文章在厘清农业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并提出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破除阻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研究认为,以新型生产关系塑造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人与地、人与技、人与业和人与村的关系,并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农业产业体系改革、要素市场配置改革和农村人才体制改革,塑造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安排。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鲁品越
文章立足于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与当代实践,提出了以"人们社会生产的生产与再生产"为基础的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新的定义和构成。以苏联教科书为代表的传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的最大缺陷是,没有明确建立在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概念的基础上,同时没有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命的生产)的基础上。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将微观的"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当作社会生产力三要素,不仅不符合当代实践的发展,同时在逻辑上也无法成立,文章由此提出了"生产力的四要素说"。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上,仅仅将实体产业经济的生产关系的构成文章要素当作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而没有考察到《资本论》所揭示的各种关系的复杂结构,也没有概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内部复杂的经济关系,以及由人自身生命的生产所产生出的社会关系,由此提出了生产关系的"三层级说"。
关键词:
两种生产 生产力要素 生产关系要素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黎晓春 常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绩,以新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巨大提高,改变了生产、流通等领域的面貌,以此为基础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关系也有了新的发展,某些领域甚至代表了未来的主流趋势。政府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方向,适应、把握、引领这些新发展、新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应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把握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新动向,提升政府自身能力;以重新一轮生产力布局为契机,扩大新型社会化大生产空间;充分整合民间力量,理顺新型生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型。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段鸿济
"马克思-库恩"总供给定律表明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动力是在科学和技术推动下不断提高的生产力,在生产力革命的推动下,总供给曲线向右侧大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本质上就是破除体制机制约束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面临人力资本状况、人均收入水平,以及产业结构、技术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约束;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也面临重重阻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还未发挥,分工协作关系不顺、专业化程度不高,分配关系不顺,收入差距大。保险机制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协助调整生产关系、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杨慧玲
"供给侧"涵盖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的循环所构成的物质生产系统,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所推动;生产关系的本质是社会利益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利益关系属于商品价值关系演进的历史范畴。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在于促进价值生产水平,提升价值实现能力,既尊重商品经济的价值运动规律,又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及政府的作用,从调整生产关系出发,落脚于理顺社会利益关系,从而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再生产各方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朝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平稳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尹俊 孙巾雅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新质生产力注重科学技术因素对社会生产的影响,强调政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作用,形成劳动者新技能化、劳动资料科技化、劳动对象种类和形态多样化等要素特征。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包括所有权类型的新样式、更为紧密复杂系统化的协作关系、适配度更高的要素市场、共享型的分配趋势等。不断调整体制机制以适应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力点。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前沿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区域的特色新质生产力,持续完善科技、教育、人才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畅通优质生产要素流动,打通新质生产力运动作用过程的堵点和卡点。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
[期刊] 求索
[作者]
高中建
意识形态自媒体话语与意识形态的教育话语、影视话语、文学话语等同,属于意识形态话语形式,皆为阿尔都塞所指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主流意识形态自媒体话语即是在话语实践中,以主流意识形态为话语内容,以自媒体为话语形式,二者分别为话语实践活动的"质料因"与"形式因"。从经济利益、表达特征两方面考察,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阻碍了话语实践活动的进行。在自媒体产业化发展已成为强势且其社会影响快速赶超传统媒体的前提下,用理论和经济思维审视主流意识形态的自媒体话语实践并对其进行生产调控,对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地位和功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