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94)
2023(11223)
2022(9188)
2021(8005)
2020(6595)
2019(15280)
2018(15126)
2017(27961)
2016(15265)
2015(17579)
2014(18303)
2013(18204)
2012(17513)
2011(16370)
2010(16867)
2009(15493)
2008(15511)
2007(14415)
2006(12719)
2005(11774)
作者
(47668)
(40058)
(39935)
(38421)
(25501)
(19153)
(18501)
(15676)
(15042)
(14617)
(13835)
(13299)
(12931)
(12707)
(12515)
(12499)
(12241)
(11723)
(11620)
(11569)
(10153)
(9913)
(9626)
(9205)
(9186)
(9017)
(8899)
(8775)
(8127)
(7941)
学科
(88690)
经济(88622)
管理(43660)
(39294)
(31614)
企业(31614)
方法(31608)
数学(27284)
数学方法(27026)
中国(20484)
地方(20239)
业经(19480)
(18838)
(17435)
(17214)
(13519)
地方经济(13376)
农业(12794)
(12695)
贸易(12687)
理论(12241)
(12201)
(12142)
金融(12140)
产业(12082)
(12077)
(12052)
银行(12028)
(11523)
环境(10892)
机构
大学(240278)
学院(239090)
(106056)
经济(103787)
管理(87105)
研究(83891)
理学(73606)
理学院(72699)
管理学(71447)
管理学院(70971)
中国(63869)
(51001)
科学(50028)
(48099)
(43497)
研究所(38986)
(38670)
(38288)
中心(38284)
财经(37745)
(33937)
经济学(33935)
业大(33127)
北京(32716)
(32405)
师范(32124)
经济学院(30384)
(30287)
农业(30202)
(29392)
基金
项目(146613)
科学(113455)
研究(109593)
基金(103787)
(89243)
国家(88468)
科学基金(74785)
社会(69092)
社会科(65364)
社会科学(65342)
(57452)
基金项目(54077)
教育(50335)
(47635)
编号(46228)
自然(45609)
自然科(44472)
自然科学(44457)
自然科学基金(43631)
资助(42558)
成果(38933)
重点(33030)
(33027)
(32146)
课题(31645)
(29879)
国家社会(28527)
大学(27991)
创新(27959)
(27872)
期刊
(127971)
经济(127971)
研究(74963)
中国(48896)
(38702)
学报(36085)
(34683)
管理(32267)
科学(32046)
教育(27016)
大学(27007)
学学(24990)
技术(22769)
农业(22722)
(22062)
金融(22062)
经济研究(21001)
财经(19291)
业经(18848)
(16801)
问题(16312)
图书(15127)
技术经济(14050)
(12875)
统计(12596)
(12197)
商业(12106)
理论(11630)
(11230)
世界(10950)
共检索到3737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碧云  杨峻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不断攀登新的历史高度。在习近平新时代数字经济重要论述的指引下,中国政府对数字经济发展做出了整体规划和统筹部署,使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日益改善,数字经济规模日益扩大。在当前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的双重影响作用下,我国的数字经济正处在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阶段,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数字经济重要论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新时代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路径,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之中。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庞娟  鲍善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时代背景,着眼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来抓。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以培育时代新人为重要目标,以"两个巩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以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基本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运用与时俱进的辩证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有助于推动党和国家整体事业的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向兵  
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彰显了"尊重劳动者"的人本关怀,指出了"实干兴邦"的现实路径,明确了"创造伟大"的发展动力,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注入了新内涵:在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中,要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培育积极劳动态度中,要格外强化辛勤劳动的意识与态度;在培养优良劳动品德中,要强化诚实劳动、人本关怀、家国情怀;在掌握必备劳动知识技能中,要加强劳动科学知识的教学,为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打好基础。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德智体美劳的辩证关系、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崭新意蕴以及高校劳动教育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嗣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方法重要论述是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领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源自中国共产党百年与时俱进不懈探索的经验积淀,根植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变革思维,在于习近平对改革内在特征和规律认识的不断升华,蕴含着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文化逻辑和主体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方法重要论述,在内容上包含根本保证论、道路方向论、目标主轴论、人民中心论、问题导向论、重点突破论、改革攻坚论、系统工程论、社会动力论、全球治理论,从内在逻辑上构成了包含根本保证、逻辑起点、立足基点、主题主线、价值立场、基本原则、方法路径、内在要求、重要保障的有机整体,形成了完整而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彰显出重要的政治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文化价值和世界价值,为新时代新征程谋划推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行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指导。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广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形成了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论述。其核心要义可概括为:一项基本前提即发展实体经济要认清其重要地位和现实困境等发展现实;两个战略目标即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三维基本要求即发展实体经济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坚持党的领导及以我为主的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等科学方法;四项发展举措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抓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合力打造良好发展环境、提振发展信心底气,牢牢把握人才凝聚举措、壮大人才队伍支撑。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论述,对振兴实体经济、抓牢我国经济命脉、巩固我国发展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美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具有深刻的背景及涵盖的内容,蕴含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是彰显"文化软实力"、构建强国文化、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梦"的时代产物。从内容上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推动和繁荣文化产业的融合统一。究其价值取向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滋养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论宝库,为世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执政文化思想提供了参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夏雨菲  高茂森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根据时代需要和实践积淀揭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进行论述,最终形成了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的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理论。这一理论以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为核心,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为前提,要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建立新型政商关系以保障其更快更好发展。深入研究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理论内涵,对更好理解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论述以及系统把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布局兼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始发  刘澹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关于历史问题的系列重要讲话,内涵十分丰富,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首要问题是真正掌握唯物史观;理论主线是明晰历史目标、牢记历史使命和坚定道路自信;核心要求是从历史和传统深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鲜明特色是从革命历史中充分吸收营养剂。理论界与教育界要深入推进习近平历史观教育: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工作;重点做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辩证关系的思想教育工作;要落脚于激发广大青年珍视革命历史与培养历史担当意识。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孙全爽   乔惠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了系统丰富、逻辑严密的数字经济重要论述。就生成逻辑而言,这一重要论述是在经济改革的长期实践中逐步萌芽、形成与发展的;就价值逻辑而言,其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也实现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高度交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福祉;就实践逻辑而言,这一论述指出要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深刻学习和把握习近平关于数字经济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价值逻辑与实践逻辑,有助于数字经济更好地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苏燕   武志勇  
习近平围绕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全面、系统、深入地理解习近平关于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对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主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习近平数字经济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进行梳理,归纳出习近平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认识观、时代意义观、人民福祉观、战略部署观:基础认识观从新要素、新基础、新动能、新空间、新文明、新治理六个方面准确阐释了数字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时代意义观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三方面明确了数字经济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价值;人民福祉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明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依靠力量;战略部署观展示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应从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支撑体系、治理体系进行全方位布局。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姚树洁  王洁菲  汪锋  
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动指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扶贫理论及实践在中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发展和创新。本文通过对中国贫困治理机制发展历程的回顾,梳理了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历史条件;通过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益贫式"发展与"扶智""扶志"、金融扶贫攻坚、贫困测算与扶贫效果评价视角的文献分析,阐释了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学理机制及深刻内涵,指出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难点与关键点是:如何破解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治理难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陷阱"。这也是贫困缩减研究方向当下及未来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杜欢政   聂雨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第二个结合”,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发表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契合实际、内容完整、逻辑严谨的重要论述。从理论内涵上看,这一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凝练概括,又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的深层把握,即理想追求、思想主张和精神特质的契合。从历史赓续上看,这一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思想解放与理论突破的相伴而生。从实践向度上看,必须立足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从价值意蕴上看,这一论述对于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推进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全球性发展难题及滋养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良艳  
针对我国面临的重大金融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金融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方法,这些关于金融的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建设金融强国这一核心要义,分析习近平关于金融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加深理解,深化认识,为中国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健康稳定的金融发展之路提供重要的理论源泉和思想支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高增安  何兴隆  
习近平深刻把握我国城乡关系的时代特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借鉴吸收西方社会有益成果,围绕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原则、目标、路径、保障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引领性论述,形成了全面系统、深邃科学的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丰富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处理城乡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裴长洪  倪江飞  
习近平同志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经济工作部署的科学指导方针。本文概括了习近平新旧动能转换重要论述作为重大经济理论命题和新发展理念与当前实际经济活动的联系;从供给和需求相互关系的视角,论证了新动能的实质是新需求和新供给的结合,并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总结了新供给和新需求结合下的先进制成品、数字产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共享经济产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主要特征;探讨了三类新供给和新需求交易中的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经济学研究的新课题。本文的结论是:培育高水平供需关系的新兴市场是新旧动能转换的经济理论逻辑和内涵;它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经济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