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39)
- 2023(9701)
- 2022(8715)
- 2021(8356)
- 2020(6808)
- 2019(16082)
- 2018(16248)
- 2017(30568)
- 2016(16620)
- 2015(18825)
- 2014(18711)
- 2013(18391)
- 2012(16620)
- 2011(14900)
- 2010(14724)
- 2009(13075)
- 2008(12468)
- 2007(10758)
- 2006(9256)
- 2005(7872)
- 学科
- 济(63034)
- 经济(62961)
- 管理(46538)
- 业(45200)
- 企(36939)
- 企业(36939)
- 方法(31050)
- 数学(26704)
- 数学方法(26413)
- 农(17639)
- 中国(17585)
- 财(15290)
- 学(14605)
- 业经(14235)
- 地方(13044)
- 农业(12430)
- 理论(11658)
- 教育(11292)
- 和(11207)
- 贸(10892)
- 贸易(10886)
- 易(10559)
- 技术(10255)
- 环境(10048)
- 制(9956)
- 务(9593)
- 财务(9533)
- 财务管理(9519)
- 企业财务(9016)
- 划(8965)
- 机构
- 大学(232285)
- 学院(229678)
- 管理(95495)
- 济(87275)
- 经济(85300)
- 理学(83769)
- 理学院(82867)
- 管理学(81472)
- 管理学院(81067)
- 研究(73393)
- 中国(52299)
- 京(49356)
- 科学(46928)
- 财(38247)
- 所(35931)
- 业大(34893)
- 农(34087)
- 研究所(33103)
- 中心(32741)
- 财经(31629)
- 范(31498)
- 江(31422)
- 师范(31258)
- 北京(31199)
- 经(28873)
- 院(27009)
- 农业(26658)
- 州(26138)
- 师范大学(25478)
- 经济学(25417)
- 基金
- 项目(164199)
- 科学(128741)
- 研究(121630)
- 基金(118544)
- 家(102424)
- 国家(101532)
- 科学基金(87653)
- 社会(75226)
- 社会科(71105)
- 社会科学(71085)
- 基金项目(64016)
- 省(63885)
- 自然(57411)
- 自然科(56050)
- 自然科学(56039)
- 教育(55753)
- 自然科学基金(55003)
- 划(53808)
- 编号(50694)
- 资助(48488)
- 成果(40969)
- 重点(35954)
- 部(35851)
- 发(34225)
- 创(34064)
- 课题(34037)
- 项目编号(31706)
- 创新(31640)
- 科研(31284)
- 大学(30969)
共检索到3206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许光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力转移思想是在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进行清晰认知、对传统"物的城镇化"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对阻碍劳动力转移的相关要素进行有效破解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力转移思想体现出独特的前瞻性、针对性和适用性,是马克思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劳动力转移思想的深化升华,为新形势下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提供了有效指导。习近平新时代劳动力转移思想把"以人为本"作为首要前提,把"双轮驱动"作为关键之举,把"市场配置"作为强大动力,把"制度改革"作为基本保障,系统论述了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而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对破解农民工"半城市化"困境、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孟续铎 李晓曼 詹婧 王阳
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实践资料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评价劳动力市场可以从市场景气、市场流动、市场匹配、就业质量和全面薪酬五个方面进行,每个方面下设若干指标项,并对这些指标在苏州市进行了实地验证,为今后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监测机制和方法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记文 郑玉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日益完善,农业转移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市民化水平显著提高,逐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本文从自由流动、人力资本提升和市民化三个方面梳理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实践。研究认为,取得成就的根本在于党和政府立足国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创造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将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有待提高、返乡农民工进退两难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等挑战,本文建议坚持贯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毫不松懈地推进农村劳动力市民化,确保农业转移人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程德慧
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是基于党和国家关于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优良传统,根据当前我国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和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生成的。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以树立劳动意识、培育良好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为主要内容,以坚持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有机统一为原则,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互为一体为本质要求,以塑造劳动精神,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价值观为目标取向。新时代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应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对劳动者的技术技能培训,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体制机制,把劳动教育融入国家教育行政规划和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
劳动教育观 生成逻辑 时代内涵 实践理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尹秀芳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的人口转变带来了劳动力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本文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了1978-2013年三次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所引致的结构红利效应,从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视角探求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要因。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的结构红利效应确实存在。第一产业的结构红利除了少数几个年份外整体上为正,而第二、三产业由于劳动力的流动经历了由盲目到规范有序的过程,结构红利呈现出由负变正的趋势。此外,由于结构红利在整个周期存在波动性,2013年为人口红利拐点的观点并未被证实。鉴于此,应从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加强技能培训等多方面着手拓...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三次产业 结构红利 转折点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静霞
在以托达罗模型为核心的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研究中 ,基于对劳动力转移动因及转移结果等方面的不同看法 ,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研究方法—新古典主义研究方法和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前者以经济行为个体为分析的出发点和核心 ,得出经济均衡发展的结论 ;后者以社会结构为分析的出发点和核心 ,得出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结论。本文最后的结论是 ,只有澄清原因与结果的逻辑关系 ,才能对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作出正确的评价。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崔占峰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思想并不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专利。在《资本论》中有许多马克思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重要论述,将这些思想按照逻辑一致和马克思的研究传统组织起来,可以建立一个马克思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研究的初步理论体系。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体系,既有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中指导性地位的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就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玲霞
本文用Cobb-Daglas生产函数来量化价值效用,并求出了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劳动力可根据此模型确定并实现自己的均衡。
关键词:
人力资源 人才资源 人才资本 均衡时间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周建波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 ,势必要从传统生产方式中分离出大量的过剩人口 ,这些人如何安置 ,是影响洋务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洋务思想家们的思考主要是 :从长远看 ,惟有加快改革 ,依靠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吸纳社会过剩人口 ;从眼前看 ,一是借助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向海外移民 ,一是接着边疆开发时机积极向边疆地区移民 ,三是大力开展社会赈济 ;对于社会转型期非生产部门出现的过剩人口 ,尤其是官员、八旗的再就业问题 ,洋务思想家更是做了深入的考察和思考。只是由于清政府坚持保守的意识形态 ,在改革和稳定之间更偏好后者 ,致使这些的睿智思考没有成为现实。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建军 孙君
文章对1980~2011年不同时期的劳动力价格趋同情况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0~1987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与城镇劳动力工资的差距较大;1988~1994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超过了城镇劳动力工资;1995~2003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与城镇劳动力工资的差距逐渐扩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工资差距迅速加大;2004~2011年,二者的差距又开始逐步缩小,并有逐步动态趋同的趋势,虽然趋同的速度总体上不是很快,但有加速的趋势。
关键词:
农村转移劳动力 价格扭曲 价格趋同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尹文耀 白玥
文章以世界劳工组织和联合国发布的劳动力参与相关数据为基础,应用STATA面板数据模型和AMOS结构方程模型,对当代分性别劳动力参与水平和模式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代男性劳动力参与率持续降低,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先升后降。转变的基本规律是向劳动力参与时间不断缩短,学习和自由发展时间不断延长的方向发展。经济、教育、低龄组的劳动力参与率和人口年龄结构对这一转变有重要影响。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普遍提高受教育年限,降低低龄组、次低龄组的劳动力参与率,在增加劳动力数量、质量供给方面具有根本性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傅江景
一、我国劳动力向国际转移的动因 1.国际间比较利益的巨大差异是驱动劳动力向国际转移的最原始动因。 资源的最优配置规律表明:资源总是从效率低的区位向资源配置效率高的区位转移。劳动力作为生产资源的一种也是从低价产业或地区流向高价产业或地区。从理论上讲,在充分竞争的国际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出入境自由、无垄断),只要劳动力流向境外的劳动收益(设为G)同在国内的劳动收益(设为g)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大于由转移劳动力所引发的成本W(如交通费、手续费、安置费、收集信息等)即G>g+W时,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就会涓涓不息。只有在劳动力转移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转移才会达到均衡。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政高
国有企业改革最大的难点是劳动力的转移,而要突破这一难关,有几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必须解决。首先是建立一种体制,一种让人自己去谋生的体制,彻底打破就业由政府一包到底的传统体制;其次是要培养能创造就业机会的人。政府在就业方面要作出诸多努力,但最突出的还是培养出一批人,这是一批能创造就业岗位的人,有了这些人,就会产生就业机会;再次是社会、政府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就是职工失业后,不是留在企业,而是由社会、政府管理起来,这就需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最后是要想转移劳动力,就必须筹集转移资本。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体制 责任 成本 法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傅江景
作者通过对我国劳动力国际转移的动因、形式和特点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加速我国劳动力转移应解决的几个问题:即克服小农经济意识,封闭、保守、安于平稳的观点;把人才视为私有财产的狭隘思想,制订适应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移民政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傅江景
试论我国劳动力的国际转移傅江景劳动力的国际间流动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中的充分利用,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掣动力。对于我国这么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来讲,科学地分析其转移动因、方式和特点并针对转移过程存在的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