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99)
2023(8929)
2022(7332)
2021(7011)
2020(5599)
2019(12216)
2018(12131)
2017(21759)
2016(11577)
2015(12331)
2014(11617)
2013(11294)
2012(10518)
2011(9796)
2010(10087)
2009(9326)
2008(9095)
2007(8582)
2006(7815)
2005(6843)
作者
(30368)
(26383)
(25645)
(24153)
(16277)
(12583)
(11200)
(9940)
(9794)
(9026)
(8874)
(8556)
(8202)
(8014)
(7843)
(7827)
(7532)
(7400)
(7309)
(7198)
(6500)
(6208)
(6204)
(6201)
(5853)
(5830)
(5776)
(5546)
(5195)
(5188)
学科
(48606)
经济(48561)
(47724)
(44811)
管理(32783)
农业(29903)
(28296)
企业(28296)
业经(18202)
技术(16547)
中国(14507)
方法(14230)
技术管理(11402)
地方(11370)
数学(11033)
(10983)
数学方法(10898)
农业经济(10159)
(9544)
(9492)
(9205)
(9127)
(8977)
农村(8970)
理论(8933)
(8258)
(8074)
银行(8066)
发展(8054)
(8021)
机构
学院(161873)
大学(156237)
(70807)
经济(69516)
管理(65755)
理学(57078)
理学院(56547)
管理学(55838)
管理学院(55525)
研究(54121)
(44002)
中国(42929)
农业(33035)
(31668)
科学(30985)
(29142)
业大(28584)
(25938)
(25933)
中心(25619)
研究所(23318)
财经(22427)
(21429)
师范(21294)
经济管理(20677)
(20417)
(20146)
农业大学(20064)
经济学(20061)
北京(19076)
基金
项目(107150)
科学(86479)
研究(85301)
基金(76799)
(65737)
国家(64986)
科学基金(56848)
社会(56329)
社会科(52865)
社会科学(52854)
(44925)
基金项目(40938)
教育(37522)
编号(36158)
(35438)
自然(33163)
自然科(32432)
自然科学(32424)
自然科学基金(31899)
(29201)
成果(28592)
资助(27580)
(27040)
创新(26182)
(25285)
课题(24442)
重点(23887)
(23701)
(23526)
国家社会(23261)
期刊
(88331)
经济(88331)
(50355)
研究(47799)
中国(39696)
农业(34031)
管理(23584)
科学(23004)
学报(21807)
业经(21155)
教育(20969)
(20645)
大学(18221)
(17598)
金融(17598)
学学(17259)
(16470)
技术(15241)
农业经济(13493)
农村(13369)
(13369)
问题(12058)
经济研究(11225)
科技(10732)
财经(10690)
(9749)
世界(9746)
技术经济(9574)
(9348)
经济问题(9281)
共检索到2510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廖敏伶  李明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三农”理论创新具有科学深邃、系统完备的逻辑理路。一是理论逻辑,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三农”问题基本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二是文化逻辑,在于对中华农耕文化的转化与创新;三是历史逻辑,在于对中国及世界现代化历史的反思与借鉴;四是现实逻辑,在于对“新三农”问题的化解和回应;五是实践逻辑,在于对“三农”实践创新的指引和领航。通过以上“五重逻辑”审视习近平“三农”理论创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增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自觉自信。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林业改革、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突破性和创新性的理论创造和实践探索,形成了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的新时代林业理论。习近平新时代林业理论对我国林业的重要性、林业的目的与意义、林业的现状与问题,以及林业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系统、科学的论述与阐释,同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论断,提出了一系列林业重大改革举措,是我国现阶段,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林业改革、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理论。
[期刊] 求索  [作者] 尚庆飞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冯淑慧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创新,有效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宗旨,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应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及持续推进,既是院校特点、育人目标与时代发展等校情、时情、势情内生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育人本质、新时代有效教学理论等认识论、课程论及方法论驱动的必然。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的机制体系,强化教师课程思政的理念与能力,构建匠心独具的思政元素教学融入体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质的飞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而言,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以及产业转型的内驱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实践逻辑而言,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为指引,加强科技创新;以“质”为关键,优化要素配置;以“人”为根本,培养新质人才;以“绿”为导向,构建绿色生产模式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聪聪   乔瑞金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质的飞跃,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科技创新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理论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逻辑而言,科技进步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创造力以及产业转型的内驱力,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实践逻辑而言,推进新质生产力,需要以“新”为指引,加强科技创新;以“质”为关键,优化要素配置;以“人”为根本,培养新质人才;以“绿”为导向,构建绿色生产模式更好发挥新质生产力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金全   刘文轩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阶段性特征变化,在客观上要求货币政策需要适应中国特色金融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创新调控。文章从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框架出发,以货币政策创新为主线,将一些既内在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离散的典型事实进行系统性梳理,提炼出理论逻辑,探讨了未来的改革方向。结果发现,中国央行从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传导等方面进行了全链条的创新,这些创新不囿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条框,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体经济为目标,以构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和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为主线,以统筹政策创新和市场化改革为抓手,体现出货币当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改革创新精神。未来的货币政策改革仍需以利率市场化改革和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为核心继续推进,构建起政策工具有效、政策目标清晰、政策传导顺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许经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推进,生产要素流动的加快,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与集中,以及新型的社会化合作组织的出现,将逐渐赋予“双层经营”新的内涵。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组织将逐步成为农村“双层经营”的重要载体。要使农民摆脱贫困,必须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道路。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与集中,与劳动力转移是相辅相成的。习近平同志不主张把农村所有富余劳动力都转移到城市,而主张通过发展大农业,以及与其相联系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就地吸纳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经济同步发展。发展大农业和二三产业,需要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这就必须加大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我国新时代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是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发展中大国能够解决好“三农”问题,破解我国“三农”难题,建设农业强国,将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蒋士会  张钰与  
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五重逻辑”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对助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谱写发展新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是优化类型定位,明确职业教育独立形态的本位逻辑;二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新发展格局的目标逻辑;三是完善体系布局,满足人民多元化职业教育需求的结构逻辑;四是深化产教融合,赋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功能逻辑;五是改革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治理逻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廖钰  
习近平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不仅包括历史渊源,而且具有理论构建,更具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逻辑,由此形成了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理论创新的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的历史渊源有四:一是马恩列斯的民族复兴理论,二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民族复兴的梦想,三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民族复兴理想,四是习近平民族复兴的政治抱负和历史担当。新时代民族复兴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石,其战略目标、基本内涵、新发展理念和总体布局共同构建形成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主要包括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施战略、具体举措和实践路径。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不仅是历史渊源、基本构建和实践逻辑辩证统一的概括,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新时代民族复兴理论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使伟大理论变成客观现实和客观现实完善伟大理论、最终实现伟大理论与客观现实互为补充、彼此促进的结果。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桂华  陆汉栋  
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哲学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总体情况进行了部署,形成了完善的教育哲学思想逻辑体系,必将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论逻辑体系就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哲学思想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积极探索新时代习近平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逻辑与理论体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宋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体现了深刻的民生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战略高度来审视民生发展,把民生发展建立在文明发展的基点上;二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来审视,注重民生发展的主体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三是在发展民生主线上,突出就业、市场经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四是在发展民生的方略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探索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政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再次完整、系统地提出"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体现出增强国有经济"五力"作为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目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百年建党历史经验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出增强国有经济"五力"对于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的重要性。国有经济"五力"的演化和完整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中国道路的必然选择。国有经济"五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的,其中创新力是核心,是决定竞争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的关键因素。增强国有经济"五力"需要从企业内部管理和运营机制创新、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创新、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创新和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着手,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国民共进",支持国有企业与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文  肖玉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导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实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波澜壮阔的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孕育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伟大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实践逻辑、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相统一的严密完备的系统逻辑体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正是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任务、小康社会的实践基础、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求、共同富裕的实践旨归与造福世界的实践使命的统一,是回答历史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与世界之问的科学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逻辑在于既继承创新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突破与超越,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历史逻辑是源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发展思想的历史脉络与借鉴中华文明乃至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统一,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孙全爽   乔惠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了系统丰富、逻辑严密的数字经济重要论述。就生成逻辑而言,这一重要论述是在经济改革的长期实践中逐步萌芽、形成与发展的;就价值逻辑而言,其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也实现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高度交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福祉;就实践逻辑而言,这一论述指出要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深刻学习和把握习近平关于数字经济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价值逻辑与实践逻辑,有助于数字经济更好地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