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68)
- 2023(11040)
- 2022(8848)
- 2021(8395)
- 2020(6748)
- 2019(15289)
- 2018(15257)
- 2017(28878)
- 2016(15301)
- 2015(17890)
- 2014(17312)
- 2013(16718)
- 2012(15084)
- 2011(13437)
- 2010(13546)
- 2009(12467)
- 2008(12440)
- 2007(10968)
- 2006(9664)
- 2005(8975)
- 学科
- 济(61036)
- 经济(60970)
- 业(43113)
- 管理(42804)
- 企(33344)
- 企业(33344)
- 中国(24439)
- 方法(22602)
- 数学(18499)
- 农(18436)
- 数学方法(18346)
- 业经(16268)
- 技术(14738)
- 贸(14643)
- 贸易(14628)
- 易(14330)
- 制(13986)
- 财(13193)
- 农业(11771)
- 地方(11618)
- 银(11490)
- 银行(11479)
- 理论(11202)
- 行(11163)
- 学(10847)
- 教育(10342)
- 融(10231)
- 金融(10229)
- 技术管理(10172)
- 发(10130)
- 机构
- 大学(210565)
- 学院(209746)
- 济(93368)
- 经济(91575)
- 管理(78421)
- 研究(74659)
- 理学(66354)
- 理学院(65619)
- 管理学(64729)
- 管理学院(64302)
- 中国(58602)
- 京(45465)
- 财(41561)
- 科学(41292)
- 所(35998)
- 中心(33132)
- 财经(32565)
- 研究所(32490)
- 江(30907)
- 经济学(30460)
- 经(29844)
- 北京(29505)
- 范(29330)
- 师范(29121)
- 农(28447)
- 经济学院(27337)
- 院(26864)
- 州(25169)
- 业大(25087)
- 财经大学(24115)
- 基金
- 项目(136762)
- 科学(108848)
- 研究(106778)
- 基金(98906)
- 家(85389)
- 国家(84661)
- 科学基金(72557)
- 社会(70901)
- 社会科(67183)
- 社会科学(67165)
- 省(51380)
- 基金项目(51145)
- 教育(48495)
- 编号(43501)
- 划(43341)
- 自然(41686)
- 自然科(40831)
- 自然科学(40824)
- 自然科学基金(40140)
- 资助(38814)
- 成果(36888)
- 创(31237)
- 发(31191)
- 重点(31137)
- 部(30989)
- 国家社会(30708)
- 课题(30415)
- 创新(29389)
- 中国(27620)
- 教育部(27293)
共检索到3299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陈建
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引领与文化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魂脉、赓续根脉、守正创新,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转换跃升的重大契机。文章通过以三重使命感催动升华,以四个维度的人民性引导落地,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再塑公共文化服务打通了双向贯通之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又可以借助价值治理进入实践环节,具体路径包括以价值吸纳强化内容元素的沁入力、以价值整合塑造多元主体伙伴关系、以价值保障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等。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金栋昌 李志峰 刘洁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局、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指引人类文明进程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文化自觉自信和辩证思维智慧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规律性、主体性和全局性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擘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蓝图,对新时代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大引领价值。习近平文化思想以立心、明责、定向的方式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铸魂赋能;以系统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式引领塑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品质,即应以“一个都不能少”为现代化原则、以科学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现代化目标、以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为现代化样态、以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现代化追求、以实现文明间平等交流互鉴为现代化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要求,指引着我们以交叉融合思维、辩证扬弃精神和自信自强底气来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此助力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讲好精彩的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故事。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尚靖凯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应以普惠性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以标准化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厚植文化民生根基、以数字化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探索融合发展方式、以引领性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持久精神动能,提升策略为强化多部门合作、形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进合力;细化财政投入机制、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优化服务标准制定、增强标准化建设促进服务均等化效度;深化数字赋能服务、创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手段;美化服务项目内容、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吸引力与引领力。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贺祖斌 卞志国
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现代化,代表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蕴。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生长的灵魂之基、精神之源,凝聚着家国情怀、人本精神、求真务实、创新精神,是支撑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思想力量。需在把握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特质基础上将这些文化力量转化为文化表达,培植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精神与中国性格,为世界高等教育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金栋昌 王宇富 徐梦真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助于推动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从理论逻辑和实践进路中精准把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历史方位和发展趋势,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举。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公共文化服务的使命担当、发展特质以及其在文化强国中的角色定位中认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从转型起步发展、跨越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三步走”中系统把握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回应“人本”需求、“效能”要求、“时代”诉求三大着力点中彰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要义,从“空间-人-资源”三位一体的总体逻辑中邃密空间再造、供需匹配与资源融合逻辑。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侯婷婷
马克思主义经济科技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间的关系,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更加凸显优势。马克思主义经济科技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会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旨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陈海涛
<正>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体系完备,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科学文化的指引和深厚的文化滋养。经过学习,我有以下感悟。
[期刊] 求索
[作者]
邹广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为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要葆有中国特色。这一道路的实践展开表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前提保障,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动力之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必由之路,人民主体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价值旨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出彰显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有效释放了中国和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张力,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出了可资借鉴的方案与智慧。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徐泽宇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今天依旧焕发着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中国式现代化源自于中华大地,要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就要明确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根与魂。同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解决好面临的问题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文明 传统文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唐任伍 史晓雯
“中国式现代化”,历经“现代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嬗变。发轫于西方的“现代化”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将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又转变为更加具体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后,“四个现代化”逐渐被“中国式现代化”所代替,并在党的二十大上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中国具体实际、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其有效驾驭资本服务社会主义和人的发展,使中国实现了“时空压缩”条件下的“弯道超车”,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韩振峰 程刘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创新性贡献。其中,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鲜明特色、战略目标、推进方式、本质要求、实现路径,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理念。新时代新征程上梳理这些创新性的理论成果,对于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期刊] 求索
[作者]
段妍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理论层面创造性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在实践层面在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同时、开创性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有机统一、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有机统一以及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有机统一”的鲜明理论特质。新时代新征程上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把握其“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实践导向,聚焦首要政治任务、把握“七个着力”要求、强化使命责任意识。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于安龙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习近平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基于新时代新阶段的新特点、新要求,进一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体来说,科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系统谋划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统筹安排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明确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透彻论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等,不断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关键词:
习近平 中国式现代化 新阶段 新征程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正>10月1日出版的第19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文章重点强调了6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顶层设计。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实现各个阶段发展目标、落实各个领域发展战略同样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林畅 王清禾
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而经久不衰,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深刻的现实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带来了一系列文化变迁,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变革与调适的挑战,经历了更新转型的重塑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是融合共生的关系,这种基于本土文化根基上的现代化探索,形成了一种既保留传统价值又适应当代需求的发展路径,创造出一种更具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