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18)
- 2023(6091)
- 2022(5049)
- 2021(4341)
- 2020(3502)
- 2019(7877)
- 2018(7799)
- 2017(14588)
- 2016(7467)
- 2015(8538)
- 2014(8980)
- 2013(9045)
- 2012(9182)
- 2011(8742)
- 2010(9144)
- 2009(8607)
- 2008(8272)
- 2007(7683)
- 2006(7299)
- 2005(7131)
- 学科
- 济(61761)
- 经济(61710)
- 管理(23044)
- 业(18431)
- 方法(18344)
- 地方(15557)
- 企(15038)
- 企业(15038)
- 数学(15028)
- 数学方法(14921)
- 中国(13080)
- 地方经济(11939)
- 学(11530)
- 业经(11226)
- 农(9835)
- 财(8512)
- 理论(8441)
- 融(7865)
- 金融(7865)
- 制(7717)
- 经济学(7518)
- 和(7506)
- 农业(7124)
- 环境(7062)
- 银(6861)
- 银行(6857)
- 贸(6744)
- 贸易(6738)
- 行(6715)
- 发(6582)
- 机构
- 大学(131798)
- 学院(129667)
- 济(68174)
- 经济(66983)
- 研究(49154)
- 管理(47554)
- 理学(40126)
- 理学院(39655)
- 管理学(39182)
- 管理学院(38924)
- 中国(37433)
- 财(30583)
- 京(27606)
- 科学(25812)
- 所(24665)
- 财经(23851)
- 经济学(22811)
- 研究所(21820)
- 经(21529)
- 中心(20512)
- 经济学院(20027)
- 江(19517)
- 北京(18276)
- 范(18052)
- 师范(17973)
- 财经大学(17503)
- 院(16950)
- 州(15490)
- 农(15290)
- 师范大学(14783)
- 基金
- 项目(74196)
- 科学(59396)
- 研究(56751)
- 基金(55103)
- 家(46494)
- 国家(46090)
- 科学基金(39750)
- 社会(39646)
- 社会科(37555)
- 社会科学(37546)
- 基金项目(27919)
- 省(26966)
- 教育(25518)
- 自然(22591)
- 资助(22559)
- 划(22350)
- 编号(22291)
- 自然科(22046)
- 自然科学(22043)
- 自然科学基金(21639)
- 成果(18961)
- 部(17218)
- 发(17146)
- 国家社会(16994)
- 重点(16679)
- 教育部(15545)
- 课题(15471)
- 济(15113)
- 人文(15106)
- 经济(14981)
共检索到2156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毛中根 谢迟
习近平关于消费经济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论保障。习近平关于消费经济的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是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环境以及消费理念等发生显著变化;其理论基础包括消费经济步入新常态、坚持新发展理念促进消费经济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消费经济发展、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消费经济等;其主要内容包括消费经济发展意义、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与发展路径。
关键词:
消费经济 现实依据 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跃胜 吴莹昊 孙绍勇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生动实践的经验总结,为打通人文与经济交融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具有引领性、指导性作用。人文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产物,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新范式。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人文”要素的核心支撑,在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唯“物质积累”的意识形态圈方面和在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经济学“人物互融互促”的自主知识体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有着深厚的理论、历史和实践基础,三者相互独立但又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架构中。要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就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和文化的互融互促为核心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突出人文关怀,促进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相统一,坚持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以此引领思想文化发展方向,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林柳琳 吴兆春
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系列重要论述系统阐释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民营经济的性质、逻辑起点、发展方向、发展理念、发展途径和内在要求,通过对习近平关于民营经济系列重要论述的梳理,将其理论内涵概括为"七个坚持":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领导,保证民营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民营经济的正确发展方向;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民营经济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平等对待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推动民营经济公平发展;坚持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风险,保障民营经济安全稳健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民营经济内涵式发展。将其理论特质总结为四个方面: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和系统性。并从有利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个方面揭示这一论述的重大时代价值。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匡小平 熊高鹏
财政制度现代化是一个不断适应时代特征和回应现实需要的动态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进一步完善现代财政制度,为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应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国家治理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阶段三大时代背景转换。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国家体制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论逻辑、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实践逻辑重新认识国家在财政中主体地位,重视财政的国家属性,坚持国家在财政中主体地位。现代国家基本要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是重塑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原则,在具体路径上,应将政党—国家的历史使命、符合国情的法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等现代国家建构理念融入预算制度、税收制度、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和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等现代财政制度建设之中,实现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关键词:
国家治理 现代财政制度 政府间财政关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牛楠森 李红恩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立场,对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的战略定位、使命任务与发展方略作出了高屋建瓴的擘画,涵盖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全社会都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体现为“五个突出”:突出“中国人”意识,突出“五育并举”,突出“公平而有质量”,突出“学校主体责任”,突出“家校社协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教育的重要论述引领基础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推动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升、公平水平不断彰显、治理水平持续提升、投入水平大幅提高、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教育的重要论述激发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自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理论成果,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更高水平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孙全爽 乔惠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形成了系统丰富、逻辑严密的数字经济重要论述。就生成逻辑而言,这一重要论述是在经济改革的长期实践中逐步萌芽、形成与发展的;就价值逻辑而言,其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也实现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高度交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福祉;就实践逻辑而言,这一论述指出要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深刻学习和把握习近平关于数字经济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价值逻辑与实践逻辑,有助于数字经济更好地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
关键词:
习近平 数字经济 逻辑 网络强国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苏燕 武志勇
习近平围绕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全面、系统、深入地理解习近平关于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对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主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习近平数字经济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进行梳理,归纳出习近平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认识观、时代意义观、人民福祉观、战略部署观:基础认识观从新要素、新基础、新动能、新空间、新文明、新治理六个方面准确阐释了数字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时代意义观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三方面明确了数字经济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价值;人民福祉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明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依靠力量;战略部署观展示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应从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支撑体系、治理体系进行全方位布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欣
社会创新作为人的开拓性活动,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社会创新有自己的历史根据和现实必要性。加强对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发展知识经济、增强社会发展动力的紧迫课题。
关键词:
社会发展动力 创新机制 条件和特征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媛媛
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根基。新发展阶段,我国亟待强化基础研究投入保障,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既是对我国优化基础研究投入结构、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健全第三次分配机制的现实观照,又是对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执行体制优势传统的借鉴。文章基于“政府、市场、社会”协同的视角解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的内涵,在弥补投入主体缺位的同时,还关注不同主体投入活动引申出的投入形式和投入支持机制的丰富运用,以彰显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的进步意义及其完整性。文章认为,在推进路径的完善中,应让政府、市场、社会力量自愿自发的投入机制有导向、有动力、持续性地融入创新活动,嵌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践。这既要着眼于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顶层架构设计,又要从思想、制度、文化等层面分领域推进。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吴祥
本文回顾了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领域的诸多理论成果,介绍了实证会计的发展历程,并有效地把经济学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分析、概括了这些经济学理论对实证会计理论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经济学已经渗透到会计学的各个领域,经济学理论在会计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今后的会计研究中应加大对经济学理论的借鉴;但另一方面,会计学不应受限于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会计学视野中的经济学应该是一种解释会计现象与拓展会计新领域的工具。
关键词:
经济学 实证会计 理论综述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尚希 傅志华 李成威 陈龙 申学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财税改革和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指南。本文从财政与人民、财政与国家兴衰、财政与效率和公平、财政与公共权力、财政与国家治理、财政与公共风险六个方面梳理归纳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的重要论述,并论证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的论述从多个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财政“人民性”和“国家性”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为人民理财”和“管理国家风险”的本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艳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基于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围绕绿色经济转型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和新论断,深刻回答了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在承袭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生态经济理念、深化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内涵丰富、意义深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研究习近平关于生态经济的重要论述,对于正确认识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缓解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生态经济 经济转型 永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华胤
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立足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实践,以发展和系统的眼光审视乡愁,把乡愁从情感命题升华为“文明传承和文明新形态”的国家发展命题,将乡愁的地理空间从乡村拓展到城市、祖国,使乡愁从传统走向现代,赋予了乡愁更深层次的时代意蕴;在理论和方法上提出中国式的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要以留住乡愁为基本前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留住乡愁,乡愁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情感营养、文化滋养和方法补养,彼此之间是相互包容、相辅相成的关系。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传承于中华民族深厚悠久的乡土文化,根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固有的农村情怀,凝练于中国城乡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植根于习近平工作经历中缔结的农村情结。其核心要义是:擘画新时代乡村振兴宏大蓝图、深刻描摹现代化城乡关系新谱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乡愁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关于乡愁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还提供了方法指南,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城乡深度融合、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实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仲昭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在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畅想,继承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构想以及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的构思中总结而来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对新时代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具有指导意义。实现共同富裕是无数共产党人的宏伟目标,在实践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基础,坚持文化自信为共同富裕凝聚力量,从而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
习近平 共同富裕 新时代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彦军 叶裕民 倪稞
聚焦与扩散是城市形成的基础,聚焦与扩散的非均衡发展,造成城市群内的城乡失衡。由于聚焦与扩散是跨行政区域的,城乡统筹也应该在城市群内而非仅仅在行政区内进行。文章首先从区际趋异论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城市群内城乡统筹的逻辑动因,指出市场力量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城市群内城乡间的发展差距,然后以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城乡失衡的基本事实为城市群内城乡统筹提供现实支持,指出由于京津冀城市群内部人口与产业向京津聚集效应明显,加剧了城市群内严重的城乡失衡。这种失衡一方面造成河北发展的困难,也使得京津的发展面临负外部性。文章认为,城市群内实现城乡统筹不仅可以有效地建设农村,造就发达的农业也可以促进城市聚集和功能...
关键词:
城市群 城乡统筹 理论基础 现实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