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48)
- 2023(15483)
- 2022(13273)
- 2021(12324)
- 2020(9983)
- 2019(22982)
- 2018(22834)
- 2017(42562)
- 2016(22923)
- 2015(25733)
- 2014(25753)
- 2013(25610)
- 2012(24005)
- 2011(21830)
- 2010(22189)
- 2009(20477)
- 2008(19105)
- 2007(16930)
- 2006(15286)
- 2005(13996)
- 学科
- 济(96925)
- 经济(96822)
- 业(64063)
- 管理(63893)
- 企(51997)
- 企业(51997)
- 方法(37199)
- 中国(34474)
- 数学(31362)
- 数学方法(31024)
- 农(29195)
- 融(28133)
- 金融(28132)
- 地方(27451)
- 银(26765)
- 银行(26726)
- 行(25890)
- 业经(24564)
- 财(24541)
- 制(20308)
- 学(20268)
- 农业(20152)
- 理论(16726)
- 贸(16641)
- 贸易(16620)
- 易(16040)
- 和(15201)
- 务(15191)
- 发(15139)
- 财务(15120)
- 机构
- 大学(324634)
- 学院(323850)
- 济(129668)
- 经济(126603)
- 管理(126351)
- 研究(113668)
- 理学(107737)
- 理学院(106473)
- 管理学(104779)
- 管理学院(104190)
- 中国(90658)
- 京(71047)
- 科学(68763)
- 财(61057)
- 所(57309)
- 中心(52503)
- 农(52295)
- 研究所(51705)
- 江(48657)
- 财经(47527)
- 业大(46317)
- 北京(45977)
- 范(45227)
- 师范(44842)
- 经(43051)
- 院(41045)
- 州(40526)
- 农业(40176)
- 经济学(38370)
- 师范大学(36290)
- 基金
- 项目(214688)
- 科学(168055)
- 研究(161364)
- 基金(153190)
- 家(132217)
- 国家(130985)
- 科学基金(112236)
- 社会(100417)
- 社会科(95069)
- 社会科学(95045)
- 省(84674)
- 基金项目(81302)
- 教育(73164)
- 自然(70985)
- 划(70785)
- 自然科(69289)
- 自然科学(69277)
- 自然科学基金(67999)
- 编号(67379)
- 资助(62666)
- 成果(55510)
- 发(49825)
- 重点(47953)
- 课题(46840)
- 部(46614)
- 创(44732)
- 创新(41564)
- 项目编号(41312)
- 国家社会(40494)
- 科研(40309)
- 期刊
- 济(151669)
- 经济(151669)
- 研究(103624)
- 中国(69675)
- 农(50030)
- 学报(49182)
- 管理(47373)
- 科学(46389)
- 财(44700)
- 融(43325)
- 金融(43325)
- 教育(41443)
- 大学(37630)
- 学学(34963)
- 农业(34181)
- 技术(28234)
- 业经(25918)
- 经济研究(23367)
- 财经(22863)
- 图书(19546)
- 经(19448)
- 问题(19237)
- 理论(17056)
- 业(16489)
- 实践(15599)
- 践(15599)
- 科技(15583)
- 技术经济(15514)
- 现代(15134)
- 商业(14575)
共检索到5045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高增安 何兴隆
习近平深刻把握我国城乡关系的时代特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借鉴吸收西方社会有益成果,围绕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原则、目标、路径、保障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原创性引领性论述,形成了全面系统、深邃科学的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丰富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处理城乡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
新时代 城乡融合发展 重要论述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振坡 韩祁祺 王丽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融合发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西方经济学者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对城乡关系思想的创新性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城乡建设历史经验和时代要求而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理论新思想。该思想以要素融合为前提条件,以产业融合为关键之举,以空间融合为地理载体,以体制改革为基本保障,为探索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引领,为全球解决城乡现代化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渊基 蔡保忠 郑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面临崭新的历史机遇。城乡融合发展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城市和乡村逐渐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总结了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成绩和历史经验,探讨了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进城乡生产经营融合、资产收入融合、要素资源融合、人力资本融合、基础建设融合、管理服务融合等六个融合的对策建议,以期真正扭转城乡二元的历史格局。
关键词:
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 对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良艳
针对我国面临的重大金融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金融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方法,这些关于金融的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建设金融强国这一核心要义,分析习近平关于金融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加深理解,深化认识,为中国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健康稳定的金融发展之路提供重要的理论源泉和思想支撑。
关键词:
金融强国 系统性风险 一个核心 五个抓手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骞 金华丽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关键思路。新时代十年来,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扎实成效、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提质增效、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面对新征程新任务,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脱贫质量等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在“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新征程上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金晓斌 叶超 岳文泽 马利邦 罗震东 杨忍 吕晓 王成 李传武 张国俊 范业婷
城乡融合发展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大现实需求。为全面认识当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探寻城乡协同治理的路径,明晰城乡融合发展的策略,特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相关专家就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态势与路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路径、乡村聚落重构、乡村新业态发展、数字技术驱动乡村转型、不同区域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等前沿问题进行笔谈,以期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关注:(1)全局统筹与区域联动导向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主要壁垒与创新路径。构建城乡有效衔接和互补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以县域为载体加快城乡联动发展,推动流动人口的弹性治理和城乡自然社会统筹治理。推动跨界治理,鼓励东西部地区帮扶协作,实现区域尺度的城乡协同发展。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要强化县域及小城镇的联动作用,增强人才、技术、资本流入的吸引力,推动产业结构向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东部发达地区要构建多点支撑、网络布局、层次分明的空间结构体系,拓展城乡要素流动的广度与精度,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转型升级和普惠发展。(2)国土空间“规划—利用—整治”驱动下优化配置资源要素实现城乡共治和乡村重构。通过国土空间规划锚定城乡发展空间格局,由规划实施落实城乡空间布局优化,通过空间有机更新提升空间品质,驱动不同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重点关注乡村功能供给水平、资源利用方向和产业发展模式,挖掘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景观等复合功能,探索区域适配、特色凸显、高效增益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强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整治,推动资源要素整合和价值提升,加强城乡产业互动、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资源要素有序流动。(3)数字技术和智能化平台支撑下城乡治理精细化和乡村转型发展的认知提升与实践创新。建立城乡数据共享平台,破解城乡融合的“数字鸿沟”,实现城乡治理精细化。深度应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数字设备的覆盖面,利用数字技术整合城乡文化资源。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数字技术对接消费市场,打通多元化的农产品上行渠道,刺激城乡居民消费转型和消费能力提升。将数字技术植入乡村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全过程,推动农业生产智慧化、乡村产业发展数字化、乡村政务智能化和乡村社会治理数字网格化。以上观点可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融合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晓蓓
新时代发展新优势的形成离不开城乡融合发展支持,近年来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大量涌现能够印证这一认知。基于此,文章简单介绍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并结合城乡融合发展的困境,深入探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具体涉及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拓展宣传教育渠道等内容。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意义 困境 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坤 贺清云 朱翔
特色小镇作为城乡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关键节点,对推动城乡融合、助力城乡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浙江省为例,以县级单位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279个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探讨特色小镇与城乡融合的空间关系机理和现实特征。结果显示:(1)新时代特色小镇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存在要素转换融合、设施沟通融合、产业重组融合、政策衔接融合、文化交互融合5个方面的空间关系机理,且两者之间存在“由点及面”的空间联通路径。(2)浙江省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属于集聚型,且集聚密度具有层级性;同时,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还呈现出北部县级单元多南部县级单元少的格局。(3)浙江省城乡融合较高水平区主要集中于杭州市市辖区及其周边,低水平区主要在南部县域呈条带状分布。(4)浙江省特色小镇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存在高度的空间相互联系,两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型、历史文化型和农旅融合型特色小镇与城乡融合发展在空间分布上有较高吻合度。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丽英 何嘉南 吴倩
生产融合—生活融合—生态融合(简称“三生融合”)是新时代大力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运用改进CRITIC法、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剪刀差模型、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究2012—2021年我国城乡“三生融合”的演进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城乡“三生融合”总体水平和子系统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上升,但生态融合与生产融合、生活融合演化速率剪刀差不断拉大,三者极差呈现“V”型变化;(2)生态融合是制约“三生融合”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3)城乡“三生融合”耦合协调度在观察期内上升速率放缓,整体陷入发展困境,而且区域异质性明显,高值区域由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扩展;(4)政府干预程度等显著影响城乡“三生融合”耦合协调度,各个因素对子系统存在不同的影响;(5)子系统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问题区域分析表明,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主要问题区域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丽英 何嘉南 吴倩
生产融合—生活融合—生态融合(简称“三生融合”)是新时代大力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运用改进CRITIC法、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剪刀差模型、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深入探究2012—2021年我国城乡“三生融合”的演进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城乡“三生融合”总体水平和子系统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上升,但生态融合与生产融合、生活融合演化速率剪刀差不断拉大,三者极差呈现“V”型变化;(2)生态融合是制约“三生融合”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3)城乡“三生融合”耦合协调度在观察期内上升速率放缓,整体陷入发展困境,而且区域异质性明显,高值区域由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扩展;(4)政府干预程度等显著影响城乡“三生融合”耦合协调度,各个因素对子系统存在不同的影响;(5)子系统水平和耦合协调度水平问题区域分析表明,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主要问题区域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峰
对多民族国家建设而言,民族发展是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核心理念。以"团结—共享—治理"为三个逻辑分层,系统分析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发展蕴涵和价值内核,可知其民族发展系列论述在内容体系上涵盖国家建构、政治整合、社会共治共享、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核心理念。在特点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发展的精神动力;强调国家治理引领民族发展、同权同步共享发展、以制度保障发展、以权利规范发展;以政策和项目精准定位发展。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主线,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发展论述的基本理论体系、价值体系及目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理论的最新表述,是指导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文献,成为引领中国政治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夏雨菲 高茂森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根据时代需要和实践积淀揭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进行论述,最终形成了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的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理论。这一理论以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为核心,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为前提,要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建立新型政商关系以保障其更快更好发展。深入研究新时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理论内涵,对更好理解习近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论述以及系统把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布局兼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赵志强 范建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基于系统论观点,城乡融合发展是城市和乡村两个包含不同功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演进的一种新发展形态,城乡经济融合、政治融合、文化融合、社会融合和生态融合等五大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多维有机整体,来自城乡五个子系统的内部融合推力和外部环境压力共同形成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要通过健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城乡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建立城乡文化互哺机制,健全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机制,健全城乡一体绿色治理机制,推进新时代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关键词:
系统论 城乡融合 维度 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颜培霞
产业融合不仅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力。产业融合从优化升级城乡产业结构、推动城乡空间互联互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强化城乡生态环境保护等不同层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探讨了产业融合的不同模式以及产业融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提出从推进城乡管理体制的联动发展、加强全域统筹建设与促进产业和高级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三个方面,分别强化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撑、外部环境支撑和要素支撑,加快推动以产业融合为内驱动力的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融合发展。
关键词:
产业融合 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乡关系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晓山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要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使之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形成双轮驱动。这一指示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我们应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在城乡一体化的大格局下,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农民培育。现仅结合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就城乡一体化发展大格局中的农业领域改革问题谈几点粗浅体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