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06)
- 2023(8181)
- 2022(6963)
- 2021(6505)
- 2020(5424)
- 2019(11988)
- 2018(11852)
- 2017(22011)
- 2016(11556)
- 2015(12423)
- 2014(11780)
- 2013(11378)
- 2012(10853)
- 2011(9876)
- 2010(9981)
- 2009(8942)
- 2008(8970)
- 2007(8257)
- 2006(7104)
- 2005(6597)
- 学科
- 济(40657)
- 经济(40595)
- 业(39909)
- 管理(37921)
- 企(34394)
- 企业(34394)
- 技术(16026)
- 方法(15992)
- 中国(13432)
- 数学(12633)
- 数学方法(12468)
- 农(12413)
- 技术管理(11833)
- 财(11787)
- 学(10722)
- 业经(10576)
- 制(9477)
- 银(8926)
- 银行(8912)
- 理论(8782)
- 融(8758)
- 金融(8757)
- 行(8597)
- 农业(8180)
- 和(7467)
- 务(7263)
- 财务(7246)
- 财务管理(7229)
- 划(7077)
- 企业财务(6984)
- 机构
- 大学(160770)
- 学院(157946)
- 济(66267)
- 经济(65007)
- 管理(62915)
- 研究(56697)
- 理学(54079)
- 理学院(53453)
- 管理学(52642)
- 管理学院(52305)
- 中国(43242)
- 京(34179)
- 科学(33884)
- 财(31455)
- 所(28387)
- 农(27726)
- 中心(25713)
- 研究所(25693)
- 江(24700)
- 财经(24572)
- 业大(23091)
- 经(22513)
- 北京(21612)
- 农业(21568)
- 范(20950)
- 师范(20732)
- 院(20246)
- 经济学(19966)
- 州(19200)
- 财经大学(18568)
- 基金
- 项目(107130)
- 科学(86345)
- 基金(79166)
- 研究(78874)
- 家(70886)
- 国家(69856)
- 科学基金(59891)
- 社会(51707)
- 社会科(49068)
- 社会科学(49053)
- 基金项目(41911)
- 省(41672)
- 自然(38409)
- 自然科(37609)
- 自然科学(37596)
- 自然科学基金(37015)
- 教育(35691)
- 划(35434)
- 资助(30352)
- 编号(30147)
- 创(28803)
- 创新(25832)
- 成果(25205)
- 重点(24168)
- 部(23782)
- 发(22628)
- 国家社会(22070)
- 业(21449)
- 性(21310)
- 课题(20937)
共检索到2478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常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观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形势和实践要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观,形成了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观的新境界。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观的创新性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认识论层面,构建新粮食安全观,对“什么是国家粮食安全”的认识进入了新阶段;在价值论层面,定位“国之大者”,对“为什么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阐述达到了新高度;在方法论层面,坚持战略谋划与举措创新并举,对“怎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回答打开了新局面。在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充分彰显了其论述的实践伟力。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郑栅洁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益复杂严峻和我国迈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会同粮食和储备局,
关键词:
国家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 重要论述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曾福生 匡远配
粮食大省是我国商品粮的主要来源地,对于实现全国粮食的总量平衡和区域协调,保障全国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借鉴库茨涅茨的"农业四大贡献"理论,构建粮食大省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度的分析理论框架,以期为国家政策向粮食大省偏斜和财政扶持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提高粮食大省贡献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粮食大省 贡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苏燕 武志勇
习近平围绕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全面、系统、深入地理解习近平关于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对于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主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习近平数字经济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进行梳理,归纳出习近平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认识观、时代意义观、人民福祉观、战略部署观:基础认识观从新要素、新基础、新动能、新空间、新文明、新治理六个方面准确阐释了数字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时代意义观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三方面明确了数字经济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价值;人民福祉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明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依靠力量;战略部署观展示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应从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支撑体系、治理体系进行全方位布局。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高贵现 郭玲霞 秦路
本文通过构建粮食安全韧性分析框架,主要利用文献研究,系统分析了非洲国家粮食安全韧性存在的问题,考察了中国的贡献及不足,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研究发现:(1)非洲国家粮食安全韧性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直观的问题是生产能力不足,深层次的问题是权力和资源分配不合理。(2)中国对非洲国家粮食安全韧性建设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生产能力的提高及合作农户家庭韧性的提升,能够纠正部分权力和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但影响范围有限。(3)中国需要加强与当地民众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同时加强不同项目间或企业间的配合,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资源调配和协调,提高影响力。(4)中国模式和中国贡献具有世界意义,但是需要非洲国家和民众正确认识并积极配合,这样才能使非洲国家粮食安全韧性建设发生实质性转变。
关键词:
非洲 粮食安全 韧性建设 中国贡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璐 胡月 韩学平 郭翔宇
研究目的:通过量化对比分析,系统认识主产区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贡献的具体表现及程度,客观分析其经济发展困境及粮食生产方面的成因,为国家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完善补偿机制提供数据参考。研究方法:利用历年全国和地方统计年鉴数据进行多视角的量化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在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粮食生产地位、粮食增产贡献率、省均及人均粮食生产水平、粮食生产比较贡献度等方面,粮食主产区均明显高于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但是,粮食主产区在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等方面明显落后,存在着粮食生产越多越吃亏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国祥
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的明确目标任务。中国人饭碗里的中国粮因条件改变可以变化,但保障所有中国人在任何条件下及任何时候吃得饱、吃得好和吃得放心这个根本不能改变。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耕地等国土资源是保障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的命根子,在发展和改革中必须保护、建设和使用好。种子等科技创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源泉,核心种源必须自主可控。要实现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目标,适应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扛起政治责任,抓耕地保护和核心种源两个根本,不断提升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增强重要农产品供给韧性。
关键词:
粮食安全 中国人饭碗 耕地保护 核心种源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廖敏伶 李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深度剖析、深刻阐述,形成了以战略定位论、历史方位论、城乡融合论、粮食安全论、强农战略论、改革动力论及领导核心论为主要内容的全面系统、逻辑严密的原创性科学理论。具体而言,战略定位论提升看待“三农”问题新高度,历史方位论开启“三农”工作重心转移新阶段,城乡融合论擘画城乡融合发展新图景,粮食安全论谱写保障粮食安全新篇章,强农战略论明确做好“三农”工作新方略,改革动力论谋划深化农村改革新方案,领导核心论提高党管农村工作新境界。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原创性贡献,是新时代新阶段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
“三农”工作 原创性贡献 理论创新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明星
在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新时期,越是在粮食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越是要高度关注并切实规避传统的保障模式,力求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内在地契合于粮食安全保障全过程,实现公共支出政策的"绿化",走出一条切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路子。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粮食安全 路径创新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丽琴 纪志耿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过程。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既包含了对各个行政层级"三农"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又体现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考,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其创新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农"重要性认识由"基础地位"向"优先发展"转变;"三农"工作总目标由"农业现代化"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变;农业经营由双层经营向多元经营转变;城乡关系由城乡统筹向城乡融合转变;减贫战略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纪志耿 罗倩倩
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在对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的科学判断中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实践中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构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做出了顶层设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得到了全面展开,是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对城乡关系的认识进入了新阶段、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农耕文化的认识取得了新提升、对乡村治理的认识实现了新突破、对生活富裕的认识打开了新局面。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掀开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篇章,筑牢了应对大变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压舱石,提供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方案。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潘岩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仍存在一些影响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需要从生产、流通、消费等不同领域采取更有针对性、更有力度的综合措施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
粮食安全 政策支持 流通体系 节约用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匡远配 易梦丹
中国粮食安全近年来成就显著,同时也被赋予全新的概念,逐步向更深层面转变。新粮食安全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中国粮食科技水平稳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也由传统的保质保量转为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三量齐增”、农业“三本齐升”、粮食高损失现象、资源与环境压力、疫情等农业高风险迫切要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同时,粮食安全的多元目标(功能安全、产业链安全、供应链安全、价值链安全与市场安全)也在呼唤农业科技创新转向。总体来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不尽如人意。基于“四位一体”的思路,需要完善有效服务粮食产能安全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有效服务粮食市场安全的农业科技市场体系;创新有效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农业科技人才体系;创新强力支持粮食安全战略的农业科技政策体系。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科技创新 藏粮于技 藏粮于地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鹏 刘承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的基石。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纪大疫情和国际地缘政治冲突交织叠加,国外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显著增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许多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科学的理论内涵与深刻的价值意蕴。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统筹发展和安全,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要求具体,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集中回答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依靠谁、底线与目标是什么,中国饭碗如何才能端得稳、端得牢、端得好等问题,是新时代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指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