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39)
- 2023(15456)
- 2022(13388)
- 2021(12565)
- 2020(10615)
- 2019(24906)
- 2018(25280)
- 2017(48849)
- 2016(26656)
- 2015(30652)
- 2014(31381)
- 2013(31175)
- 2012(29057)
- 2011(26357)
- 2010(26781)
- 2009(24665)
- 2008(24499)
- 2007(22083)
- 2006(19257)
- 2005(16991)
- 学科
- 济(109947)
- 经济(109816)
- 业(74073)
- 管理(73559)
- 企(58400)
- 企业(58400)
- 方法(51317)
- 数学(44436)
- 数学方法(43929)
- 农(38856)
- 中国(29107)
- 财(28061)
- 业经(25740)
- 农业(25538)
- 学(24971)
- 地方(23595)
- 制(21049)
- 贸(19894)
- 贸易(19884)
- 易(19264)
- 理论(18888)
- 和(17313)
- 银(17053)
- 银行(16997)
- 务(16787)
- 财务(16709)
- 财务管理(16666)
- 融(16210)
- 金融(16207)
- 行(16140)
- 机构
- 大学(390696)
- 学院(389600)
- 管理(152350)
- 济(151752)
- 经济(148150)
- 理学(131583)
- 理学院(130084)
- 研究(129279)
- 管理学(127762)
- 管理学院(127070)
- 中国(96663)
- 京(83460)
- 科学(82134)
- 农(70262)
- 财(69767)
- 所(66481)
- 业大(60963)
- 研究所(60424)
- 中心(59772)
- 江(58688)
- 财经(55443)
- 农业(54371)
- 范(53442)
- 北京(52955)
- 师范(52939)
- 经(50106)
- 州(47300)
- 院(45787)
- 经济学(44964)
- 师范大学(42376)
- 基金
- 项目(260193)
- 科学(201875)
- 研究(190970)
- 基金(185429)
- 家(161079)
- 国家(159669)
- 科学基金(135649)
- 社会(117065)
- 社会科(110507)
- 社会科学(110474)
- 省(103187)
- 基金项目(99161)
- 教育(88145)
- 自然(88098)
- 划(86236)
- 自然科(85961)
- 自然科学(85939)
- 自然科学基金(84368)
- 编号(80511)
- 资助(76537)
- 成果(66263)
- 重点(58058)
- 部(57099)
- 发(55755)
- 课题(55078)
- 创(53293)
- 科研(49793)
- 创新(49649)
- 教育部(48459)
- 大学(48457)
- 期刊
- 济(171219)
- 经济(171219)
- 研究(114104)
- 中国(75086)
- 农(67667)
- 学报(64412)
- 科学(58432)
- 财(52976)
- 管理(52476)
- 大学(48349)
- 教育(46297)
- 农业(45517)
- 学学(45212)
- 技术(34290)
- 融(34041)
- 金融(34041)
- 业经(30506)
- 财经(26214)
- 经济研究(25784)
- 问题(22825)
- 经(22259)
- 图书(22139)
- 业(21899)
- 版(20321)
- 技术经济(19219)
- 理论(19183)
- 科技(18626)
- 商业(17820)
- 实践(17578)
- 践(17578)
共检索到5721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蒙慧 刘梦
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是习近平聚焦新时代城乡关系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思想论断。这些重要论述对中国共产党既往乡村建设思想的发展表现为: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时代化的乡村振兴目标;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回答乡村振兴切入点;提出乡村振兴总方针;部署乡村振兴制度体系。对西方国家乡村振兴道路的超越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超越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及后现代主义乡村空间转型理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体化的乡村振兴之路;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超越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其之所以富含超越性,离不开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思维方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比较研究 思维范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平 王曦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既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又是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农村生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深刻回答了乡村何以生态振兴、如何生态振兴等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习近平乡村生态振兴重要论述。本文从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和实践面向三个维度对这一重要论述进行系统解读,揭示其在理论、历史和实践维度的生成逻辑,从价值支撑、道路选择、推进原则和根本立场四个层面厘清其理论内涵,并深刻阐释其面向空间价值、生态系统和农民福祉的实践要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纪志耿 罗倩倩
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在对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的科学判断中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实践中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构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做出了顶层设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得到了全面展开,是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对城乡关系的认识进入了新阶段、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农耕文化的认识取得了新提升、对乡村治理的认识实现了新突破、对生活富裕的认识打开了新局面。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掀开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篇章,筑牢了应对大变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压舱石,提供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方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欣 黄轲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使命和初心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富裕观,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针对共同富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阐述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战略定位,丰富并拓展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开辟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积极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当前,"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议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能够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目标和方向,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科学实践指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欣 黄轲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使命和初心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富裕观,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针对共同富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阐述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战略定位,丰富并拓展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开辟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积极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当前,"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议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能够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目标和方向,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科学实践指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平
乡村振兴战略在方向明确、层级目标确定、政策体系成型之后,迫切需要社会科学给以学理性解释和储备性策略研究。乡村社会学一个重点任务就是,以学科范式成体系地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工具理性的构效关系范式与价值理性的宗旨-技术范式对于理解和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重要启示和参考价值。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段小虎 闫小斌 荆皓
从传统的"农村文化建设"到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既是研究维度与研究内容的变化,更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的转变。借鉴文化生态学、代际冲突理论和场域嵌入理论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可以较为清晰地还原农村文化完整的历史结构,推动农村文化研究维度与思维模式的转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丹宇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立足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直面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乡村建设存在的“治理缺位”和“治理失序”困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乡村建设的观点为理论根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乡村治理的历史积淀为底蕴,秉持我们党关于基层治理的基本主张,创新性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基层治理理论,形成了习近平同志关于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目标及如何治理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实现善治的治理目标、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相结合的主旨贯穿始终。习近平乡村治理重要论述为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我国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支撑。
关键词:
习近平 乡村治理重要论述 科学内涵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邢中先 牛海
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对大国小农的现实关注。“大国小农”的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分散经营的小农户难以对接大市场也难以对接大政府,致使小农户生产陷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现实困境,而从小农户群体中生成的“中坚农民”有效破解了这一现实困境,推动着由“大国小农”向“大国中农”的优化升级。因此,一方面要以“中坚农民”全面参与乡村振兴来建构理论范式,另一方面要引导“中坚农民”全面参与“五个振兴”路径来建构实践范式,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的创新性实践。
关键词:
大国中农 中坚农民 乡村振兴 范式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南铭扬 陈军
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是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正确思想和方法的历史传承和智慧结晶。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是我国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的内在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把握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乡村产业振兴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思考。即以战略思维统揽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全局,以历史思维应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时代挑战,以辩证思维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任务,以创新思维开拓乡村产业振兴的未来路径,以法治思维保障乡村产业振兴的制度规范,以底线思维严守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红线。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中要坚持以科学思维方法为实践靶向,更好地形成思想引领和组织合力,且须从全局上加以谋划、遵循和实施。
关键词:
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 科学思维方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梅
2005年浙江省把休闲农业写入《关于切实做好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休闲农业实践开始进入政府规范化引领阶段。本文基于我国农业农村部官方网站的规章制度类文献,政府会议和各种提案(建言)答复、通知、公告、指导意见等文献,各种新闻类文献三类数据,结合20多年来休闲农业的研究成果,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构建出我国休闲农业官方认同的路径、表述范式和内涵,明确我国休闲农业核心指标、生产生活场域、建设方法和途径指导,从而达成农民增收、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我国休闲农业建设模式的主体和内容本质,提出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和文化创意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魏后凯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关键词:
底线思维 乡村振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周柏春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拉开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帷幕。紧随其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更是具体详尽地对乡村振兴进行了科学、系统地规划和设计,这必然会推进乡村发展,更好地塑造新型城乡关系,对于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乡村振兴的目的在于提升农民的切身利益,其要旨在于促使农民过上幸福生活。但乡村振兴不能自发地形成,也不能自动地实现,需要激发广大农民内生动力,不断壮大农民队伍,不断提升农民能力,不断调适和改进乡村振兴政策,引导亿万农民关注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融入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主体保障。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洋 曹以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分析和解决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方法论依托。在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从国家到社会纵深拓展的时代语境下,习近平总书记综合研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以历史思维为洞悉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演进规律提供经验指引;全面明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定位,以战略思维为构建新质生产力的总体格局拓展宏阔视野;正确处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项关系,以辩证思维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铺展锚定工作路向;着力丰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意蕴,以创新思维为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转化注入强劲动力;科学确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原则底线,以底线思维为化解新质生产力的风险挑战坚固安全防线。深刻把握这些思维方法,对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规律、时代特征和未来走向,深入推进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拓展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朱建江
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是立足于或基于"三农",而又不仅限于"三农"或宽于"三农"。当前,由于人们的习惯思维或部门思维,自觉不自觉地将乡村振兴战略"做小"了,仅仅拘泥于"三农"工作范围。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思想。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三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乡村振兴主要是物理空间概念的乡村(1),主要指建制村;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指物理空间概念乡村的建设要求,即十九大提出的20个字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主要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建设,最起码包括建制村、与建制村临近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区镇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三方面内容。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后期,认真学习和主动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思想,对促进我国城乡协调平衡发展极其重要,意义重大。
关键词:
习近平 乡村振兴思想 贯彻落实 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