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59)
- 2023(4492)
- 2022(3577)
- 2021(3343)
- 2020(2436)
- 2019(5567)
- 2018(5350)
- 2017(10062)
- 2016(5441)
- 2015(6117)
- 2014(6184)
- 2013(6101)
- 2012(5855)
- 2011(5797)
- 2010(6238)
- 2009(6019)
- 2008(5951)
- 2007(5990)
- 2006(5532)
- 2005(4771)
- 学科
- 济(25914)
- 经济(25886)
- 农(22192)
- 业(21298)
- 农业(14880)
- 管理(14253)
- 企(13746)
- 企业(13746)
- 业经(10654)
- 中国(8692)
- 地方(7644)
- 制(7276)
- 农业经济(6924)
- 策(6632)
- 发(6445)
- 教育(6113)
- 方法(6043)
- 财(6018)
- 发展(5819)
- 展(5796)
- 收入(5274)
- 学(5114)
- 村(4834)
- 农村(4816)
- 建设(4783)
- 理论(4675)
- 银(4653)
- 银行(4652)
- 行(4502)
- 工作(4268)
- 机构
- 学院(90807)
- 大学(88268)
- 济(35268)
- 经济(34303)
- 管理(32133)
- 研究(29770)
- 理学(26779)
- 理学院(26455)
- 管理学(26030)
- 管理学院(25821)
- 中国(22828)
- 京(18085)
- 农(17518)
- 财(17018)
- 科学(16692)
- 江(15528)
- 范(15369)
- 师范(15325)
- 所(14342)
- 中心(13511)
- 财经(13073)
- 州(12686)
- 研究所(12663)
- 农业(12063)
- 师范大学(11846)
- 业大(11626)
- 经(11559)
- 北京(11293)
- 省(10532)
- 经济学(10418)
- 基金
- 项目(51369)
- 研究(42751)
- 科学(40497)
- 基金(35891)
- 家(29618)
- 国家(29200)
- 社会(28223)
- 社会科(26267)
- 社会科学(26260)
- 科学基金(24866)
- 省(21130)
- 教育(19458)
- 编号(19350)
- 基金项目(18399)
- 成果(17439)
- 划(16813)
- 课题(13767)
- 资助(13616)
- 自然(12903)
- 自然科(12577)
- 自然科学(12577)
- 发(12350)
- 自然科学基金(12350)
- 性(11789)
- 年(11674)
- 农(11405)
- 部(11268)
- 重点(11251)
- 国家社会(11072)
- 规划(10702)
共检索到1479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连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乡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围绕乡村振兴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系统、全面的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可以概括为以农民为中心的立场论,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愿景的目标论,处理好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全党工作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关系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稳中求进总基调和自力更生原则的定力论,党建引擎、改革创新、产业发展和乡贤齐心合力共推共建的动力论,乡村振兴目标、格局和途径注重整体协同的系统论,"三步走"的阶段论,政治、文化和物质多维支撑的保障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邓金钱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事实出发,顺应亿万农民新企盼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习近平乡村振兴发展立意高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成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习近平乡村振兴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城乡关系理论与中国传统优秀农耕文化的完美结合,是对新中国70年城乡发展实践的理论思考,凸显了习近平深入乡村、扎根农民的"三农"情怀。习近平乡村振兴发展理论内涵丰富,包括乡村振兴之基、乡村振兴之本、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振兴之擎、乡村振兴之核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蕴含着重要的理论贡献、实践和政策价值。新时代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必须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积极践行习近平乡村振兴发展的系列论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晶
"农民与农业问题"一直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非常重视并被经常讨论的话题。马克思认为,探讨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离不开对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考察,构建美好的未来社会,同样也离不开对农民问题的根本解决。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都十分关注农民与农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乡村振兴理论,实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新阶段对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更好解决的全新尝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晶
"农民与农业问题"一直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非常重视并被经常讨论的话题。马克思认为,探讨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离不开对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考察,构建美好的未来社会,同样也离不开对农民问题的根本解决。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都十分关注农民与农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乡村振兴理论,实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新阶段对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更好解决的全新尝试。
[期刊] 改革
[作者]
叶兴庆
以乡村振兴战略统领未来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农村发展,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与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相比,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不仅体现在字面的调整上,更体现在内涵的深化上,可以说是其升级版。在城乡二元结构仍较为明显的背景下,要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跟上国家现代化步伐,必须牢牢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两大原则。要抓好"人、地、钱"三个关键,促进乡村人口和农业从业人员占比下降、结构优化,加快建立乡村振兴的用地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
新时代 国家发展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杨婷婷
乡村振兴战略关乎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是关键。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文化存续断层、文化发展滞后、文化传承无力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以文化强村战略为核心,坚持文化强村战略、经济强村战略、人才强村战略以及生态强村战略的有机统一,促进乡村文化健康顺利发展,为新时代乡村建设铸造灵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平 王曦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既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又是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农村生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深刻回答了乡村何以生态振兴、如何生态振兴等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习近平乡村生态振兴重要论述。本文从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和实践面向三个维度对这一重要论述进行系统解读,揭示其在理论、历史和实践维度的生成逻辑,从价值支撑、道路选择、推进原则和根本立场四个层面厘清其理论内涵,并深刻阐释其面向空间价值、生态系统和农民福祉的实践要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丹竹 杨玉萍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指引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重大。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两者构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并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阐释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内涵与核心内容,并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政治方向、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规律、回应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之问。在强国新征程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对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在乡村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坚持对乡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坚持推动乡村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实现农民农村精神共同富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韩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期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根植于基层、形成于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战略的根本遵循。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本文对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8个重大政策问题,做了分析阐述,并对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方面政策部署做了梳理解读,以期对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政策蓝图有所助益。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朱建江
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是立足于或基于"三农",而又不仅限于"三农"或宽于"三农"。当前,由于人们的习惯思维或部门思维,自觉不自觉地将乡村振兴战略"做小"了,仅仅拘泥于"三农"工作范围。习近平乡村振兴思想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思想。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三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乡村振兴主要是物理空间概念的乡村(1),主要指建制村;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指物理空间概念乡村的建设要求,即十九大提出的20个字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主要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建设,最起码包括建制村、与建制村临近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区镇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三方面内容。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后期,认真学习和主动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思想,对促进我国城乡协调平衡发展极其重要,意义重大。
关键词:
习近平 乡村振兴思想 贯彻落实 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楠 王丹桐
<正>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为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该战略旨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会敏 方媛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思想为指导的乡村振兴战略一经提出,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乡村新一轮发展改革的高潮。从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三个全面”,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五个振兴”,再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的“三总”,以及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的“一保”,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陈怡思
中华文化复兴根基在于乡村文化振兴。从乡村文化自觉开启到新时代乡村文化自强的递进式逻辑转化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相互呼应,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规律性认识,达成对乡村文化振兴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有效回应了“乡村文化何以强”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逻辑集中表现于乡村文化领导论、乡村文化立场论、乡村文化自信论、乡村文化激活论、乡村文化系统论和乡村文化保障论的体用贯通,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担纲、价值立场、文明基础、内生动力、要素融通和工作布局,构建了“第二个结合”性质的乡村范式。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进路须从夯实党的乡村文化领导权、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农耕文明现代转化、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构建乡村文化发展共同体和健全乡村文化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基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陈怡思
中华文化复兴根基在于乡村文化振兴。从乡村文化自觉开启到新时代乡村文化自强的递进式逻辑转化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相互呼应,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规律性认识,达成对乡村文化振兴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有效回应了“乡村文化何以强”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逻辑集中表现于乡村文化领导论、乡村文化立场论、乡村文化自信论、乡村文化激活论、乡村文化系统论和乡村文化保障论的体用贯通,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担纲、价值立场、文明基础、内生动力、要素融通和工作布局,构建了“第二个结合”性质的乡村范式。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进路须从夯实党的乡村文化领导权、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农耕文明现代转化、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构建乡村文化发展共同体和健全乡村文化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基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明皓 陈怡思
中华文化复兴根基在于乡村文化振兴。从乡村文化自觉开启到新时代乡村文化自强的递进式逻辑转化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相互呼应,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规律性认识,达成对乡村文化振兴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有效回应了“乡村文化何以强”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逻辑集中表现于乡村文化领导论、乡村文化立场论、乡村文化自信论、乡村文化激活论、乡村文化系统论和乡村文化保障论的体用贯通,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担纲、价值立场、文明基础、内生动力、要素融通和工作布局,构建了“第二个结合”性质的乡村范式。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进路须从夯实党的乡村文化领导权、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农耕文明现代转化、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构建乡村文化发展共同体和健全乡村文化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