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36)
2023(9077)
2022(7354)
2021(6582)
2020(5649)
2019(12327)
2018(12200)
2017(23889)
2016(12904)
2015(14391)
2014(14418)
2013(14342)
2012(12885)
2011(11233)
2010(11635)
2009(11392)
2008(11863)
2007(10931)
2006(9943)
2005(9533)
作者
(36015)
(30375)
(30020)
(28675)
(19380)
(14178)
(13555)
(11562)
(11300)
(10977)
(10445)
(10063)
(10057)
(9688)
(9574)
(9002)
(8974)
(8832)
(8652)
(8563)
(7525)
(7477)
(7298)
(6993)
(6877)
(6844)
(6736)
(6625)
(5932)
(5882)
学科
(78579)
(73327)
企业(73327)
管理(63177)
(58363)
经济(58244)
(27464)
业经(26390)
(23049)
方法(22875)
(20236)
财务(20215)
财务管理(20194)
企业财务(19139)
(18527)
农业(17357)
技术(15712)
数学(15156)
数学方法(15051)
中国(14324)
(14295)
(13627)
(13573)
体制(12786)
企业经济(12191)
(11987)
理论(11891)
经营(11602)
技术管理(10609)
决策(9226)
机构
学院(194289)
大学(187960)
(86560)
经济(85005)
管理(81415)
理学(68945)
理学院(68404)
管理学(67794)
管理学院(67421)
研究(56852)
中国(48385)
(46121)
(38467)
财经(35191)
(32082)
(31763)
(30192)
科学(29822)
(27612)
中心(26245)
经济学(26134)
财经大学(25622)
业大(24762)
(24355)
商学(24168)
北京(23956)
商学院(23950)
研究所(23839)
经济学院(23468)
农业(23297)
基金
项目(117414)
科学(95358)
研究(90767)
基金(87397)
(73047)
国家(72309)
科学基金(65232)
社会(60883)
社会科(57733)
社会科学(57719)
(46738)
基金项目(46048)
教育(40645)
自然(40095)
自然科(39204)
自然科学(39195)
自然科学基金(38591)
(36999)
编号(36248)
资助(34754)
(30826)
(30071)
成果(29002)
(28284)
(26706)
重点(25478)
创新(25452)
国家社会(25288)
(24639)
课题(24520)
期刊
(107069)
经济(107069)
研究(59904)
中国(42241)
(41878)
管理(37365)
(30437)
科学(23373)
学报(21465)
农业(20457)
(20192)
金融(20192)
业经(19560)
技术(19118)
财经(18835)
大学(18282)
学学(17527)
(16230)
教育(15692)
经济研究(15624)
问题(13514)
财会(12807)
(12767)
技术经济(12276)
现代(10973)
会计(10834)
世界(10328)
(10151)
商业(9953)
经济管理(9701)
共检索到3065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吕江林  
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分配原则,对公有制企业更是这样。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按劳分配始终未能令人满意地得到贯彻。分析其原因,进而探索合理途径,使按劳分配作为公有制企业的主体分配原则或方式,得以有效地贯彻实行,是经济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梅竹林  孟湘慧  
破除“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全面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是“八五”期间深化改革,搞活企业的一个关键问题。“三铁”同按劳分配是对立的,不破除“三铁”,就不能彻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就必须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邓明荣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允许高等学校在完成国家下达的培养人才和科研项目任务的前提下,开展社会有偿服务,即所谓“创收”。而且,这部分“创收”从总的来看,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这一部分收入如何进行分配是个新问题,有研究探讨的必要。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不是“创收”。学校不同于企业,企业是经营性组织,靠自己通过商品生产或流通获取经营或服务收入,然后用这些收入的一部分对职工进行工资、奖金和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蔡继明  
一提起公有制,人们总要联想到按劳分配,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已经写入了所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科书,而“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的实现”也已成为大多数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者的思维定式。但是,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历史上看,按劳分配都不是公有制经济的唯一分配原则,它的存在也不是直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本文所要着力阐明的就是这样一种与传统理论不同的观点。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袁定鑫  葛梅轩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体制上,除按劳分配形式外,还有各种非按劳分配的形式。为此,有必要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再认识。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论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产品的价值……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又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同他所给予社会的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慎霞  周国宝  张术环  
初次分配公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个环节。从结果公平的角度讲,初次分配公平的直接表现是劳动报酬占比高。收入分配问题离不开基本分配制度,尽管学界对于按劳分配的范围、其主体地位的体现等问题存有争议,但是,贯彻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初次分配公平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必须探索按劳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从贯彻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视角探讨初次分配公平问题,一方面,要优化宏观收入分配格局,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而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另一方面,要优化劳动收入的内部结构,缩小各类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胡培兆  
过去,一般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三个基本特征: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现在认定计划经济与社会基本制度无关,是一般范畴。这样,支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三足鼎立”,变为“两条腿”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以后会不会再失去其中一个,变为“金鸡独立”,甚至变为“无脚将军”呢?理论与实践若不能予以很好地回答,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去年,我在一个学术讨论会上提出这个问题时,有些人说我还是保守,什么特征,只要共同富裕就是了。这使我有些纳闷,没有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又如何保证“共同富裕”呢?于是,我提出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使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存在、壮大和发展问题,希望理论界探讨出一个满意的答案来。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云中  王石红  
按贡献分配原则并不改变和否定按劳分配制度成立的条件和根本特征 ,与按劳分配制度具有兼容性。但按贡献分配原则和按劳分配制度反映的关系和要求不同。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 ,按贡献分配反映的是多元所有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财富平等参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按劳分配反映的是企业劳动者对公有产权的平等占有并按自己的劳动贡献参与收入分配以实现这种占有关系。因此 ,两者之间不能简单地替代。为了实现两者的结合和统一 ,必须实行两个层次的分配机制 :第一层次的分配 ,将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要素 ,与其他生产要素平等地 ,按照其对于创造财富的贡献分得一个收入份额。第二层次的分配 ,按照劳动者的劳动贡献 ,分得一部分公有产权收益。...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宋先明  张建华  
《劳动合同法》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在新的法律条件下,如何调整劳动用工形式、规范劳动关系、规避用工风险,合理控制人工成本,是国有能源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油田企业劳动用工现状目前,大多数油田的劳动用工形式和管理模式基本相同。油田企业的用工形式呈多样化,除了和油田签订劳动合同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倪迪  张文明  
一、马克思的分配思想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对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马克思的分配思想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分配的一般原理;二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的设想,即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的设想被后人概括称为“按劳分配”学说,即“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这种按能办或贡献获得收入的想法是由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十九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提出来的,如圣西门及他的门徒明确提出“按能力计报酬,按工效定能力”的口号。但是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和军  
从按劳分配的本质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出发,世界范围的实证分析未能支持公有制与按劳分配的比例范围相等的假说。既然二者的比例范围并不相等,则完全有理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局部阶段突破所有制教条的束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提升经济效率,并且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看,局部阶段民营经济为主体与整个阶段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并不矛盾。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单一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其仁  
本文概述尚未发生市场化改革的公有制企业的性质。这就是 ,在法权上否认个人拥有生产性资源产权的基础上 ,公有制企业成为非市场合约性的组织。但是为了充分动员在事实上仍然属于个人的人力资本 ,公有制企业用国家租金激励机制来替代市场交易和利润激励体制。本文比较了国家租金体制与市场合约的企业体制的差别 ,认为这是理解公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效率差别的基础。在方法论上 ,本文认为流行的“委托—代理”框架和“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框架都不适合分析公有制企业的经济性质 ,因而尝试运用“法权的和事实的产权不相一致”的框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尚勇  
在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实行了劳动力低成本政策,劳动分配率偏低。这既牺牲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直接造成了“收入差距悬殊”的现实;又导致低水平竞争和落后生产方式盛行。文章主张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贯彻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去,既要解决初次分配中劳动者利益受损的问题,又要从初次分配环节先行减少过大的收入差距,为再分配最后解决公平问题创造条件。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炳兴  孙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之后,我们在市外经贸委工委的领导下,在市劳动局职能部门的指导下,以贯彻执行《劳动法》为契机,深化外经贸企业劳动制度的改革,从1994年7月1日起,在武汉市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武汉市服装进出口公司、武汉市化工进出口公司、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武汉公司四家外贸专业公司率先推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参加这次改革试点的四家公司,占企业总数的17.4%;参加职工670人,占总人数21%。拉开了武汉市外经贸系统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的序幕。现将我们的主要作法介绍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领导。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魏众  王琼  
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有两个,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各尽所能,按劳分配"适用于社会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适用于社会主义第二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我国继早期对按劳分配原则的大讨论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建设,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了中国化的探索。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对按劳分配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展开的评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