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94)
- 2023(6296)
- 2022(5311)
- 2021(5259)
- 2020(4264)
- 2019(10060)
- 2018(9670)
- 2017(18025)
- 2016(9857)
- 2015(11225)
- 2014(11041)
- 2013(11339)
- 2012(10846)
- 2011(10024)
- 2010(10248)
- 2009(9790)
- 2008(9982)
- 2007(8946)
- 2006(8336)
- 2005(8118)
- 学科
- 济(49677)
- 经济(49615)
- 管理(26355)
- 业(25481)
- 企(19459)
- 企业(19459)
- 方法(19261)
- 中国(19086)
- 数学(16877)
- 数学方法(16698)
- 农(14764)
- 财(12389)
- 制(11988)
- 贸(11764)
- 贸易(11756)
- 易(11548)
- 业经(10417)
- 学(10048)
- 农业(9756)
- 银(9135)
- 银行(9128)
- 行(8818)
- 融(8434)
- 金融(8433)
- 体(8407)
- 地方(7988)
- 发(7597)
- 体制(7041)
- 出(6713)
- 策(6647)
- 机构
- 大学(157973)
- 学院(152532)
- 济(74867)
- 经济(73701)
- 研究(60770)
- 管理(52547)
- 中国(49130)
- 理学(43582)
- 理学院(43032)
- 管理学(42455)
- 管理学院(42163)
- 财(35884)
- 京(34710)
- 科学(32883)
- 所(31509)
- 财经(28145)
- 研究所(28078)
- 经济学(25878)
- 经(25683)
- 中心(25681)
- 北京(23461)
- 经济学院(23139)
- 江(22313)
- 范(22138)
- 师范(22004)
- 农(21457)
- 院(20974)
- 财经大学(20802)
- 科学院(18309)
- 师范大学(18089)
- 基金
- 项目(89931)
- 科学(71965)
- 研究(68422)
- 基金(68253)
- 家(59152)
- 国家(58714)
- 科学基金(49396)
- 社会(46945)
- 社会科(44592)
- 社会科学(44582)
- 基金项目(34306)
- 教育(31079)
- 省(30271)
- 资助(29164)
- 自然(28451)
- 自然科(27822)
- 自然科学(27815)
- 自然科学基金(27373)
- 划(27101)
- 编号(25526)
- 成果(23228)
- 部(22432)
- 中国(21624)
- 国家社会(21020)
- 重点(20871)
- 发(19899)
- 教育部(19734)
- 课题(18746)
- 性(18268)
- 人文(18151)
共检索到2515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建新
本文就一些学者的“在中国人口问题中 ,数量问题仍然是第一位” ,“规模问题第一位 ,结构问题第二位”等观点进行了讨论。笔者明确提出 ,“不是数量第一 ,结构第二 ,而应该是数量与结构并举”“数量与结构统一”。对此 ,本文做了论证。对于中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 ,就人口数量目标而言 ,笔者不赞同人口负增长战略 ,而主张人口可持续不减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胡耀岭 徐洋洋
基于2000~2020年各种统计年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以及《世界人口展望2022》中相关数据,构建劳动力素质综合评价模型,测算中国未来名义劳动供给量与有效劳动供给当量的变动情况,分析人口质量抵补人口数量的可行性及实现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名义劳动供给量将从2020年的7.447亿人降至2050年的5.659亿人,有效劳动供给当量虽然高于名义劳动供给量,但受限于劳动年龄人口基数的持续缩小,将在2028年达到峰值7.529亿人后开始下降,并于2050年降至6.431亿人;通过教育改革与健康干预提升相对劳动质量,有效劳动供给当量达到峰值的年份可推迟至2032年,并在2050年之前一直保持在7.14亿人以上,在短期内实现人口质量抵补人口数量;长期来看,充分发挥人口质量的抵补效应离不开一定规模的人口基数,需要在全面提升人口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本刊编辑部 ,翟振武 ,李小平,李建新,刘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钟水映
中国人口总数问题,是一个重大而严肃的课题。几个百分点的推算误差得出的研究结论就会产生很大的绝对数量差异。在这一问题上,不应该对人口普查事后质量抽样调查抱有偏见,更不应该用资料不充分、方法不精细、结论不可靠的研究来重估中国人口数量。
关键词:
人口总量 人口普查 抽样调查 遗漏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跃生
18世纪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动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18世纪中后期人口较快增长所形成的庞大规模,对以后人口发展有着很大影响。本文对这个时期人口数量变动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这一时期官方人口统计中存在的漏报现象,对《清实录》中所载人口数字作了必要的校正。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范柏乃,刘超英
文章提出了赵进文教授构造的中国人口总量与GDP总量关系模型的两个缺陷,并依据1952~2002年年度中国人口总量的统计数据,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了预测中国人口总量的自回归模型。模型的参数检验结果表明,自回归模型不仅弥补了赵进文教授模型的缺陷,而且对中国人口总量也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关键词:
中国人口总量 简单回归模型 自回归模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彭秋志 黄培依 陈笛 朱丹
人口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与变化规律是人口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随着数据精度和质量的提升,基于公里网格统计单元宏观分析该问题已具可行性。论文以公里网格为统计单元,结合WorldPop数据集和SRTMGL1数据集,分析了2000—2020年间中国人口数量在地形因子(海拔、起伏度和坡度)梯度上的分布与变化特征,比较了不同人口空间化数据集、DEM数据源以及网格大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口数量分布呈现强烈且持续小幅增强的低地形指向性,海拔、起伏度和坡度梯度上,人口分布半数平衡点在2000年分别为95.6 m、50.7 m和3.01°,到2020年下降至77.0 m、46.8 m和2.88°。(2)相对土地面积分布,人口数量分布呈现范围稳定且强度持续小幅增大的低地形优势性,海拔、起伏度和坡度梯度上,人口主体优势分布上界分别较稳定地位于520 m、137 m和6.84°附近,人口主体优势率分别上升了0.011、0.026和0.038。(3)除DEM数据源差异对人口数量的起伏度分布和坡度分布有显著影响外,其他各项数据差异并未产生明显影响。研究可为宏观理解中国人口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提供新的基础参考。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尹文耀
本文从中华民族历史和未来长期发展出发 ,分析了数百年中国人口数量与发展、人口素质与发展、人口结构与发展三大矛盾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及其转化 ,提出了未来人口与发展基本战略的几个要点 ,指出稳定低生育水平不应是权宜之计 ,而应是未来百年、甚至更长时期的战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周夷谷,于丽莎
1986年以来,我国年出生人数再次出现了增多的势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各种场合广泛议论作我国第三次出生高峰的到来。但在许多讲话、文件、文章表述形式上更多的人使用了“生育高峰”。这一提法模糊了当前的人口形势,若以此为出发点,将会导出不同的决策和措施。为了正确认识目前我国人口的发展势态,查瑞传老师在《人口研究》1991年第3期发表了“我国第三次出生高峰不是一次生育高峰”,肯定了这是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王玉玲
为进一步揭示档案本质,刘新安、伍振华等提出"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具有同构性"并撰写系列文章进行阐述和论证。在对"同构性档案本质"观点的核心内容与论证过程进行了解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其观点"硬核"的理论支撑、辅助性假说的界定和阐释以及该观点的自身定位提出几点疑问,并从论述视角、论述重点与借鉴经验等方面做出相关思考。
关键词:
档案本质 同构性 历史联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柳友荣
学习量不仅包括课堂学习,还包括课堂之外的一切与学业相关的学习活动。不能把"学分"等同于"学习量","学分少"并不必然生发创造性。改变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足必须从改变大学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采用小班化或者模拟小班化教学、加大课程投入、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几方面着手。
关键词:
本科生 教学 课堂教学 学习量 学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严梅福,石人炳
本文是对《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一文中主要论点的再认识。以心理学原理为依据,提出计划生育的目的是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但转变观念有赖于改变行为,而改变生育行为又只有在行政、经济等控制措施的“强化”下才能实现。文章认为全国低生育率掩盖了农村的较高生育率;人们生育观念尚未发生根本转变。中国未来人口战略因此只应修正和补充,而不能根本改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昌勇
教育既有创造也有承传和守成的功能,对于后者不能简单地斥为“保守”。“适应”具有多层含义,对教育的“保守性”也应辩证地理解。“适应”与“超越”是一组既“对称”又“递进”的概念,教育、社会和人的发展,正是在适应与超越的互适和互促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泽旻,潘红
一、基本理论与方法 灰色系统建模的思想是直接将时间序列转化为微分方程,从而建立起抽象系统发展的动态模型,对于原始序列X(t),t=0,1,2,……,N;最常用的预测模型是GM(1,1)模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莉蕾
一、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相互适应的内涵 当前,对我国未来人口一般测算到二○○○年或二○八○年。作为一个远期的人口战略目标显然是不够的,它们只能说是近期或中期目标。我们必须考虑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以社会主义人口规律为依据,定出远期目标。然后根据人口变化的现象,再定出近期和中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