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28)
2023(5701)
2022(5135)
2021(4724)
2020(4268)
2019(9973)
2018(9888)
2017(19388)
2016(10817)
2015(12291)
2014(12742)
2013(12806)
2012(12038)
2011(11107)
2010(11309)
2009(10730)
2008(10840)
2007(10045)
2006(8616)
2005(7616)
作者
(33696)
(28407)
(28202)
(27154)
(17744)
(13783)
(12969)
(11076)
(10400)
(10052)
(9645)
(9606)
(9101)
(9062)
(8900)
(8827)
(8754)
(8342)
(8313)
(8147)
(7208)
(6901)
(6883)
(6567)
(6487)
(6384)
(6361)
(6226)
(5806)
(5708)
学科
(48301)
经济(48265)
管理(28772)
(26299)
方法(24729)
数学(21153)
数学方法(20989)
(19805)
企业(19805)
(14471)
(11680)
环境(11206)
(10726)
地方(10583)
中国(10314)
农业(9821)
业经(9495)
(8647)
贸易(8646)
(8357)
(8117)
理论(7491)
(7228)
(6973)
生态(6764)
(6510)
财务(6497)
财务管理(6476)
资源(6217)
(6094)
机构
学院(165372)
大学(163815)
(64624)
经济(63137)
管理(62205)
研究(55991)
理学(53361)
理学院(52673)
管理学(51685)
管理学院(51362)
中国(41413)
科学(37658)
(34929)
(31659)
(29527)
(28935)
研究所(27159)
业大(26717)
中心(26180)
(25506)
农业(25026)
(23977)
师范(23746)
财经(23401)
北京(22277)
(21016)
(20352)
(19790)
经济学(19682)
师范大学(19126)
基金
项目(108939)
科学(84419)
基金(77684)
研究(77453)
(68290)
国家(67739)
科学基金(56764)
社会(48069)
社会科(45487)
社会科学(45468)
(44136)
基金项目(42587)
自然(37283)
(36851)
自然科(36207)
自然科学(36193)
自然科学基金(35527)
教育(34949)
资助(32458)
编号(31467)
重点(24969)
成果(24766)
(24764)
(23608)
(21762)
课题(21728)
科研(21318)
计划(20873)
创新(20376)
大学(19825)
期刊
(72577)
经济(72577)
研究(42073)
(28048)
中国(27770)
学报(27591)
科学(25472)
(22116)
大学(19724)
农业(19023)
学学(18778)
管理(18141)
教育(13462)
业经(13043)
技术(12820)
(11894)
金融(11894)
财经(10914)
(10565)
经济研究(10417)
问题(10218)
资源(10077)
(9332)
(8977)
(8710)
技术经济(8277)
商业(8106)
统计(7927)
理论(7680)
(7333)
共检索到2336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章锦河  张捷  梁玥琳  李娜  刘泽华  
建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态补偿制度,是自然保护区取得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关键。文章提出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与计算方法,以九寨沟为例,构建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效率的自然保护区居民生态补偿标准的测度模型。结果表明:①2002 年九寨沟游客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61hm2,其年度转化值为8.881 7hm2,是当地居民人均生态足迹0.961 6hm2 的9.27倍;②叠加游客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九寨沟总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1.005 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202 6hm2,生态盈余为0.197 3hm2;③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为8 643 元/hm2,是当地居民生态足迹效率2 613 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晏杰  
近年来 ,借着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年轻的九寨沟在旅游市场中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笔者认为 ,旅游者的结构与行为特征极大地影响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所以进行相关的旅游者分析显得十分必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本文浅析了九寨沟旅游者的结构、行为特征 ,并以此为基础来认识九寨沟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 ,从而促使其良性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韫  
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其发展目标必须是可持续的。而生态旅游可持续性的标准因不同旅游区(点)或处在不同的时间段会产生差异,使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可以反映出并弥补这种差异给可持续性评价带来的影响。以位于岷江上游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景区为例,使用主观方法分析资源、社区和旅游三大利益相关者在生态旅游可持续性中的关系,建立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性评价模型的框架。使用德尔菲法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通过对当地居民和旅游管理部门的访谈和旅游者问卷调查来探察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根据访谈和调查结果对模型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研究以九寨沟景区为案例,评价模型的构建为生态旅游地的可持续性管理提供了一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勇  刘黎明  茹红润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ROSTCM 6.0软件对百度知道、携程问答社区、马蜂窝问答社区中关于九寨沟景区的时间跨度为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的旅游提问信息文本进行分析,研究了游客对九寨沟旅游信息的需求特征。结果表明:游客对不同旅游信息类别的需求不同;同一旅游信息需求类别下游客所关注的侧重点也有差异;游客非常关注地震等灾害后景点的开放情况。最后,本文还对九寨沟景区的旅游发展及网站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文跃  
地方感是国外游憩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旅游者地方感对其资源保护态度与行为的影响是地方感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以九寨沟为例,设计量表测量了旅游者的地方感及其资源保护态度,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旅游者地方感与其资源保护态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九寨沟的自然风景、社会人文对旅游功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然风景、旅游功能对旅游者的情感依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旅游者的资源保护态度直接受其对九寨沟的情感依恋的影响,九寨沟的自然风景、社会人文和旅游功能主要通过旅游者的情感依恋影响资源保护态度,情感依恋在其中起着媒介作用;(3)对自然风景的感知评价是影响旅游者的资源保护态度的主要因素;(4)...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东和  张捷  杨效忠  
本文在旅游罩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四川九寨沟为例,对旅游罩现象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推进国内关于旅游罩现象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论文从3个方面分别分析了九寨沟旅游者罩、旅游业罩和旅游目的地罩的形成原因。研究表明,旅游罩现象在九寨沟旅游区是存在的,业已对旅游者体验和目的地社会文化造成了影响。本文的研究将进一步促进对旅游罩现象的认识,为合理制定九寨沟旅游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旅游区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章小平  朱忠福  
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名满天下,然而它的环境容量究竟如何,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多年来的建设与发展,今天的九寨沟已今非昔比。本文纵览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历程,试从不同的视角对九寨沟的环境容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并对九寨沟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定量分析,最终得出一系列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的结论,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秀美  郑言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运用旅游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对拉萨次角林的旅游生态承载力、旅游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次角林村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041803hm2,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005807hm2,人均旅游生态盈余0.0016267hm2。将生态足迹效率引入到旅游生态补偿标准分析之中: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为6949元/hm2,是本底生态足迹效率的1.80倍;借助于退耕还林所造成的农牧民直接损失和带来的资源的游憩功能价值的提升确定了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和上限,并进一步利用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与本底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秀美  郑言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运用旅游生态足迹研究方法,对拉萨次角林的旅游生态承载力、旅游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次角林村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041803hm2,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005807hm2,人均旅游生态盈余0.0016267hm2。将生态足迹效率引入到旅游生态补偿标准分析之中: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为6949元/hm2,是本底生态足迹效率的1.80倍;借助于退耕还林所造成的农牧民直接损失和带来的资源的游憩功能价值的提升确定了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和上限,并进一步利用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与本底生态足迹效率之差确定出旅游生态补偿标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运波  肖建红  
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但目前有关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旅游生态补偿相关理论(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和废弃物等旅游过程,对旅游目的地及其外部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产生负外部性影响)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成分法(自下而上方法),构建了5类(渔家乐旅游)生态足迹模型,以此为基础,确立了(渔家乐旅游)生态补偿标准评价模型;并以山东省长岛县渔家乐为案例,以2011年为评价基准年份,进行了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表明:①长岛县渔家乐每位游客每天的生态足迹为0.008 676 hm2,每位游客每天需承担的生态补偿标准为15.97元,其中承担养殖海域的生态补偿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聂献忠  张捷  吕菽菲  汤家法  
九寨沟国内旅游流表现为九寨沟与几个地域结点间的线状季节性流动。旅游者的行为属性特征(如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和偏好等)对其所获取的感知映象、行为动机与决策、实际行为在目的地的时空分布格局有决定性意义,而旅游地高质量的风景资源、文化特征、设施水平及居民态度会促使潜在旅游者产生由感知—动机—决策—旅游的良性循环,并影响旅游流的发展(壮大或分散)。本文通过实际问卷调查分析,揭示了九寨沟旅游流的结点特征与现状以及国内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提出开拓客流市场的建议性措施,并强调了形象与定位对山区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万基财  张捷  卢韶婧  李莉  
引入地方特质作为外生变量,构建旅游者地方依恋与环保行为倾向的结构模型,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以世界自然遗产地九寨沟为对象,探讨了自然观光地地方特质与旅游者地方依恋和环保行为倾向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①地方依恋的不同维度对不同类型的环保行为倾向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②地方特质对旅游者地方依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九寨沟地方特质是旅游者地方依恋构建的重要因素;③地方特质通过地方依恋对旅游者环保行为倾向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是解释九寨沟旅游者环保行为倾向的有效因子,也是旅游者地方依恋与环境行为倾向关系中重要的影响因素;④九寨沟地方特质不同维度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显著的地方特质(自然环境属性)具有更明显的影响效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婕  曾涛  蔡红霞  郭海燕  李正洁  曾宗永  
文化多样性是九寨沟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文化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对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该项研究通过对九寨沟内居民和国内游客的问卷调查,以期了解旅游开发对九寨沟文化多样性的影响。针对沟内居民的调查问卷涉及了住房样式、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宗教、经济等7个方面,以了解沟内安多藏族居民的文化多样性现状、变化以及他们对自身生活方式改变的态度。对国内游客的调查,问卷设计了"您觉得九寨沟的民族风情如何"、"您在九寨沟的旅游生活,能够感受到较强的民族特色吗?"和"您认为开发旅游对九寨沟的民族特色有无影响?"等和当地文化多样性相关的问题,以了解游客对九寨沟文化多样性现状的感受。对问卷进行数据总结和...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勇  苟婷  秦宏瑶  何莉  
针对2017年8月8日发生的四川九寨沟地震,以国内受访者为调研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灾后目的地形象感知、灾害风险感知和灾害敏感度特征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结果表明:暴雨、滑坡和泥石流的预期发生率高于地震和山洪,灾害风险高于遭遇各种不便、身体受伤、财务损失等安全风险;风险感知对风险敏感度的直接效应大于其对于灾后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灾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负面化过程导致避险行为,但强烈的风险感知对风险敏感度提升更大;风险感知与灾害目的地负面形象叠加对风险敏感度的总体增强效应显著,既大于风险感知对风险敏感度的直接影响,又强于经由灾后目的地形象产生的间接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