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14)
- 2023(8947)
- 2022(8032)
- 2021(7748)
- 2020(6494)
- 2019(15122)
- 2018(15173)
- 2017(29287)
- 2016(16041)
- 2015(18060)
- 2014(18037)
- 2013(17850)
- 2012(16197)
- 2011(14493)
- 2010(14264)
- 2009(12901)
- 2008(12342)
- 2007(10491)
- 2006(8968)
- 2005(7652)
- 学科
- 济(61164)
- 经济(61100)
- 管理(44074)
- 业(41467)
- 企(35240)
- 企业(35240)
- 方法(29975)
- 数学(25719)
- 数学方法(25431)
- 学(17744)
- 农(15124)
- 中国(14678)
- 财(14076)
- 业经(13251)
- 地方(12200)
- 理论(11552)
- 和(10652)
- 农业(10177)
- 贸(10138)
- 贸易(10133)
- 技术(9849)
- 易(9800)
- 环境(9670)
- 教育(9561)
- 务(9313)
- 财务(9256)
- 财务管理(9240)
- 制(9238)
- 企业财务(8756)
- 划(8483)
- 机构
- 大学(226027)
- 学院(222613)
- 管理(91569)
- 济(82505)
- 经济(80546)
- 理学(80272)
- 理学院(79379)
- 管理学(77989)
- 管理学院(77601)
- 研究(72754)
- 中国(50880)
- 科学(48320)
- 京(48063)
- 所(36605)
- 农(36459)
- 财(35807)
- 业大(35753)
- 研究所(33927)
- 中心(32318)
- 江(30648)
- 范(30319)
- 北京(30199)
- 师范(30008)
- 财经(29769)
- 农业(28807)
- 经(27113)
- 院(26487)
- 州(25377)
- 师范大学(24470)
- 技术(24073)
- 基金
- 项目(160206)
- 科学(124677)
- 研究(116090)
- 基金(115276)
- 家(100581)
- 国家(99745)
- 科学基金(85350)
- 社会(70493)
- 社会科(66593)
- 社会科学(66575)
- 省(63041)
- 基金项目(62285)
- 自然(57277)
- 自然科(55890)
- 自然科学(55872)
- 自然科学基金(54848)
- 划(53198)
- 教育(53041)
- 编号(47993)
- 资助(47376)
- 成果(38806)
- 重点(35420)
- 部(34634)
- 发(33397)
- 创(33280)
- 课题(32418)
- 创新(30937)
- 科研(30929)
- 项目编号(30000)
- 大学(29874)
共检索到3077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舒新华 曾慷 金燮理 陈可毅
乌鳢腐皮病的 主要眼观病 变是病鱼体 表鳞片脱落,皮 肤溃烂,有出 血和炎 性渗出 物。主要组织学所见是局部皮肤和骨骼肌急性炎症反 应和坏死。肝 脂肪变性,肾间质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肝脏和肾脏细胞肿胀,线粒体结构模糊、空泡化。
关键词:
乌鳢 腐皮病 病理形态学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余银春 王锡波 彭程远 赵青松 金珊
从患皮肤溃烂病的濒死乌鳢(Channa argus)体内分离到一株细菌W12915-1,经菌体形态学观察及API20E系统鉴定,确认该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该菌可导致乌鳢皮肤溃烂病。血液指标检测显示,与健康鱼相比,人工感染该菌3 d后患病乌鳢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总蛋白、尿素氮、总胆固醇、血糖、K+、Na+、Cl-等指标显著下降,而白细胞数、红细胞脆性、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指标显著升高,说明该菌具有强致病性,可引起乌鳢造血功能障碍,肝、肾等主要组织器官严重损伤。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常藕琴 石存斌 潘厚军 付小哲 吴淑勤
应用病理组织学、活体压片和电镜技术,运用H.E常规染色法和Ziehl-Neelsen抗酸杆菌染色法对患疑似诺卡氏菌病的乌鳢各器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患病乌鳢的肾脏、肝脏、头肾、脾脏、肌肉、表皮、鳃丝、鳃弓、心脏、肠道、卵巢等器官内部有大量的慢性肉芽肿结节,直径多为1~2mm。典型结节基本结构可分三层,由内向外依次为:干酪样坏死、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包膜,中央干酪样坏死组织中有大量呈长杆状或分枝状的诺卡氏菌。结节活体压片观察到大量的长杆状或分枝状菌体。电镜观察到结节中有大量杆状菌体,未见病毒颗粒;菌体长3.5~6.5μm,宽0.45~6.8μm。器官主要组织病理学变化为:...
关键词:
乌鳢 诺卡氏菌病 组织病理学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祁保民 姚金水 卢惠明
通过剖检和组织学观察研究了中华鳖白底板病 .结果表明 ,鳖白底板病是一种出血性贫血 ,其发生发展为一慢性过程 .病鳖胃、肠道严重出血 ,肠粘膜萎缩 ;肝细胞出现弥漫性颗粒变性、水泡变性以及坏死 ;脾淤血、出血、白髓萎缩 ;脑组织呈非化脓性脑炎及脑膜炎 ;肠壁、脾脏、肺脏及肝脏内均有含铁血黄素沉着
关键词:
中华鳖 白底板 病理形态学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吴莉芳 孙兆和
乌鳢(Ophiocephalusargus)是以鱼类为食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较高的淡水名贵鱼类。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量日益扩大。人工养殖已从少量混养发展到大量集中饲养。目前常见的疾病有出血病(Haemorhagedise...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邹礼根 冯晓宇 王宇希 刘新轶 郭水荣 陈飞东
为了评价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与乌鳢(Channa argus)肌肉品质,实验选择规格基本相同的1+龄杂交鳢和乌鳢进行比较研究。研究从肌肉基本营养组成、游离氨基酸组成、物理特性指标、质构参数4个方面评价肌肉品质。在肌肉的基本营养组成方面,杂交鳢与乌鳢肌肉粗蛋白含量、灰分含量、粗脂肪含量基本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鳢肌肉水分含量比乌鳢显著性增加(P<0.05)。在肌肉游离氨基酸含量方面,杂交鳢游离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比乌鳢提高了7.90%、9.19%、9.01%。在肌肉物理特性方面,与乌鳢相比,杂交鳢肌纤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滕建 陈红菊 薛良义 李岩 路广金 周敏 张冲 季相山
为研究乌鳢诺卡氏菌病的致病机理,本实验通过病原分离鉴定、组织病理学和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对病原菌的致病性、药物敏感性及乌鳢的免疫抗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患病乌鳢主要感染了命名为SDAT 0011病原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鉴定、16S rRNA鉴定、诺卡氏菌特异序列扩增鉴定、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均显示,该病原菌为鰤诺卡氏菌。将分离的SDAT 0011感染健康乌鳢后,1 × 10~(5 )~1 × 10~(8 )CFU/mL注射组的死亡率均为100%,感染乌鳢出现明显的诺卡氏菌病症状,如内脏出血,肝脏、脾脏和肾脏中有大量大小不等的结节,组织病理切片进一步检测发现,结节分界清晰,结节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受损或死亡的组织细胞。药物敏感性实验发现,鰤诺卡氏菌对利福平等抗生素较为敏感,对青霉素等具有较强的抗性。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在感染初期(48 h)及中后期,Toll样受体2(TLR2)和Toll样受体13(TLR13)在脾脏和头肾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趋化因子受体9(CCR9)在脾脏和头肾中显著下调,这表明乌鳢Toll样受体和趋化因子受体信号通路可能在其抵抗鰤诺卡氏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为乌鳢诺卡氏菌病的治疗及其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苏 朱新平 陈昆慈 赵建 潘德博 李凯彬
运用形态学和框架分析法对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的形态差异和判别进行了分析。在体色方面,头顶部、体侧及尾鳍基部,斑鳢与乌鳢的体色斑纹差异明显,杂交鳢偏向于斑鳢。在11项可数性状中,三者腹鳍一致,杂交鳢胸鳍超父本偏离,其他可数性状介于两者之间,平均杂交指数为53.45。对可数性状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斑鳢与乌鳢除胸鳍无差异外,均达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杂交鳢与乌鳢在尾鳍、鳃耙、侧线鳞和侧线下鳞无差异,其他则差异极显著;杂交鳢与斑鳢除尾鳍和鳃耙无差异外,其他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可数性状中背鳍条数、侧线鳞和侧线上鳞可作为初步判断三者所属的指标。对10项可量性状参数计算的杂交指数显示,杂交鳢可量性状偏父...
关键词:
斑鳢 乌鳢 杂交鳢 形态差异 框架分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舜胜 陆颖华 山中英明
分析了乌鳢(Channaargus)即杀后背肉、腹肉、尾部肉、肝脏、生殖腺中ATP关联化合物、游离氨基酸、多胺、糖元及糖酵解中间代谢物、有机酸等的含量。ATP关联化合物在肌肉中的总量为7.5~8.0μmol·g-1。ATP在背肉含量为3.9μmol·g-1,腹肉为4.1μmol·g-1,尾部肉为4.7μmol·g-1。运动激烈的尾部肉ATP占63%,含量相当高。肝脏中有少量的腺苷与肌苷酸一起被检出,据此可认为ATP的分解存在两个途径。游离氨基酸总量在背肉中为436.0mg·(100g)-1,腹肉中为405.0mg·(100g)-1,尾部肉中为356.3mg·(100g)-1。牛磺酸和甘氨酸为主...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常藕琴 石存斌 王亚军 刘春 陈绮梨 霍礼侠
为寻找冬春季鳢(Channa maculata)烂身病的病原,应用组织压片、组织切片、扫描电镜技术、HE常规染色法和Grocott六胺银染色法、霉菌分离纯化及ITS的序列分析等对冬春季患疑似溃疡综合征的烂身病鳢进行了病原学与病理学研究。病变组织压片观察到大量直径10~20μm,分枝较少、纤细菌丝。扫描电镜观察到肌肉组织中延伸出大量的纤细的丝状真菌。患病鳢皮肤和肌肉表现为变性、坏死与炎性细胞浸润,溃疡灶肌肉内可见大量的慢性肉芽肿结节和炎性细胞浸润。结节基本结构由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炎性细胞、霉菌菌丝(横断面呈圆形,斜断或纵断呈丝状)组成,霉菌位于结节中央。Grocott六胺银染色观察到结节中有大量棕色菌体。无菌分离培养可观察到典型丝状霉菌;霉菌在灭菌池塘水20℃过夜, 12 h后可观察原代孢子群形成,真菌ITS序列分析表明其与侵袭丝囊菌(Aphanomyces invadans)同源性为100%。侵袭丝囊霉菌(A. invadans)是杂交鳢溃疡综合症病的主要病原,为鱼类流行病学调查和疾病防治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从新 周洁 熊传喜 金晖 花云
乌鳢最初出现鳞片时的全长为19.3~20.6mm,日龄20~22d;鳞被复盖完毕时全长29.9~34.1mm,日龄35~39d。鳞被发育过程中出现4个起始中心,第1中心为头顶部,主要中心为体侧前部,2个次要中心为鳃盖处和胸部。仔鱼体长20mm左右鳞片上开始出现环片,全长27mm左右出现鳞沟。仔鱼全长和鳞径、环片数之间,日龄和环片数之间均呈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
关键词:
乌鳢,稚鱼,早期发育,鳞片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陈华湘
乌鳢的人工养殖陈华湘(湖南省益阳县农业局,413002)乌鳢又名黑鱼,是名贵的野生鱼种,肉肥刺少,无毛毛刺,其蛋白质含量为19.8%,脂肪为1.必%,味道鲜美,是高档宴席的必备佳肴。在医学上,乌鳗还有去瘀生肌、滋养补血的功效。乌鳢体长圆筒形,体色黑麻...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娄立康
乌鳢高产养殖试验娄立康(杭州市西湖地区农业局)近年杭州西湖地区推广专塘养殖乌鳢的生产技术,即冬片鱼种养成和当年夏花鱼种养成。鱼种经6—7个月的养殖,亩产均超过500公斤。现将此二种养殖技术分述如下。一、当年夏花鱼种养成技术1.池塘与设施池塘为小土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