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00)
- 2023(12669)
- 2022(11076)
- 2021(10290)
- 2020(8636)
- 2019(20065)
- 2018(19830)
- 2017(38692)
- 2016(21038)
- 2015(23191)
- 2014(23203)
- 2013(23086)
- 2012(21256)
- 2011(18922)
- 2010(18883)
- 2009(17079)
- 2008(16538)
- 2007(14356)
- 2006(12544)
- 2005(10734)
- 学科
- 济(89683)
- 经济(89596)
- 管理(57427)
- 业(54851)
- 企(45524)
- 企业(45524)
- 方法(40173)
- 数学(34903)
- 数学方法(34505)
- 中国(23707)
- 农(22624)
- 地方(21940)
- 学(20160)
- 业经(20078)
- 财(18767)
- 农业(15076)
- 制(14609)
- 理论(14079)
- 环境(13971)
- 贸(13857)
- 贸易(13850)
- 和(13586)
- 技术(13465)
- 易(13280)
- 产业(12923)
- 务(11782)
- 财务(11721)
- 财务管理(11703)
- 划(11452)
- 地方经济(11206)
- 机构
- 大学(297425)
- 学院(295624)
- 管理(118950)
- 济(115474)
- 经济(112805)
- 理学(104112)
- 理学院(102846)
- 管理学(100925)
- 研究(100855)
- 管理学院(100403)
- 中国(71100)
- 科学(65725)
- 京(64778)
- 所(50333)
- 财(49331)
- 农(48064)
- 业大(46588)
- 研究所(46439)
- 中心(44958)
- 江(42255)
- 北京(40784)
- 财经(40686)
- 范(40352)
- 师范(39965)
- 院(37752)
- 农业(37650)
- 经(36995)
- 州(34871)
- 经济学(34054)
- 师范大学(32665)
- 基金
- 项目(212420)
- 科学(167323)
- 基金(154188)
- 研究(151757)
- 家(135245)
- 国家(134173)
- 科学基金(115589)
- 社会(95300)
- 社会科(90400)
- 社会科学(90376)
- 基金项目(83629)
- 省(83161)
- 自然(77078)
- 自然科(75274)
- 自然科学(75253)
- 自然科学基金(73904)
- 划(70383)
- 教育(68443)
- 资助(62817)
- 编号(60605)
- 成果(47818)
- 重点(47656)
- 发(45967)
- 部(45704)
- 创(43965)
- 课题(42215)
- 创新(41018)
- 科研(40536)
- 计划(38918)
- 大学(38760)
- 期刊
- 济(124517)
- 经济(124517)
- 研究(85106)
- 中国(51902)
- 学报(48604)
- 科学(46000)
- 管理(42355)
- 农(42234)
- 大学(36231)
- 财(34591)
- 学学(34361)
- 教育(29685)
- 农业(29614)
- 技术(24966)
- 业经(21056)
- 融(20317)
- 金融(20317)
- 经济研究(19486)
- 财经(18920)
- 问题(18100)
- 经(16197)
- 科技(15613)
- 图书(15048)
- 业(14984)
- 资源(14598)
- 技术经济(14396)
- 理论(14237)
- 现代(14096)
- 版(13226)
- 商业(13209)
共检索到4173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和伟康 苏向辉 马瑛 李松 王保力 刘金金
[目的]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以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为出发点,定量测度两个系统在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耦合过程及特征。[方法]选取1996年、2002年、2008年和2014年4个年份作为研究时点,以Matlab和SPSS统计分析结果为基础,构建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耦合评价模型及空间响应模型,针对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和空间响应指数进行探究。[结果](1)在乌鲁木齐市城市发展进程中,产业结构对城市空间形态存在明显作用关系。(2)产业结构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耦合协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馨裔 刘志有 董露 李慧 党海涛 宁静
通过定性与相关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并针对土地利用的产业格局和分布特征结合新的规划期给予理论指导和科学建议,以期为研究区的城乡规划发展提供理论参考。通过研究分析可知,研究区产业结构对不同产业用地的影响有不同的显著性,并且区域内产业用地布局整体符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研究结论:在新的规划体系和制度下,应促进区域内土地利用和产业用地合理规划和分布,使土地利用结构向着科学、合理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推进国家新规划体系的实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萍 范文涛 李园园
该文利用乌鲁木齐市2002年Quick Bird遥感数据,采用eCognition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技术提取城市绿地信息,应用景观斑块谱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城市绿地景观的数量构成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乌鲁木齐市建成区绿地斑块面积3 612 hm2,斑块数量47 280块.②在城市绿地构成中,新市区绿地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数量最多,水磨沟区绿地斑块面积相对最小、斑块数量最少.③在绿化覆盖率上,新市区接近建成区平均水平,水磨沟区和天山区超过建成区平均水平,沙依巴克区低于建成区平均水平,各城区距国家园林城市35%的标准都有一定差距.④在各种绿地类型中,附属绿地占绝对优势,其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熊黑钢 邹桂红 崔建勇
利用起伏度指数与分布比例指数模型,将地形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探讨了地形对乌鲁木齐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多年相关数据的变化能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居住用地的增长区从起伏度指数为7~8的地形空间上逐渐开始向起伏较高地形发展。其分布在起伏度指数上的区间扩大了9个单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建设用地始终在不断地扩大,并表现出工业用地向外扩张和商业用地向内收缩两个变化过程。扩张的方向指向低地形地区,收缩则向金融商业中心。农用地面积始终在减少,并趋向消失,且起伏度低的地区减少得快,而高地形区减少得慢。未利用地分布区域向高地形空间退缩,市区内的未利用地通常被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纯 吴莹 马程 王亚群
城市职住空间关系作为城市形态的重要指标,与交通拥堵、失业等城市问题有着直接关联,近来成为很多城市的重要规划理念。以乌鲁木齐市为例,以交通分析区为基本单元,采取人口密度、就业密度和职住比变化,考察从2010年到2014年的职住空间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发现:1)居住空间郊区化趋势明显,开始呈现出多中心趋势,并在城市北部形成明显的居住次中心。2)就业空间分布向已有的就业中心集中、密度加强,在新城区出现就业次中心而形成双中心格局。3)职住空间关系在全局和局部尺度上的错位都很明显,职住不平衡进一步加剧。4)快速公交系统(BRT)建成运营后,人口沿着公交走廊向郊区疏解,而就业却更加向城市内部集中。研究对于西部城市发展政策的借鉴和启示在于,相对于人口郊区化的过程,就业郊区化更难于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短期内推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一定能直接改善职住错位,还必须与土地利用政策结合采取综合策略,才能根本性提升城市的职住平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石天戈 张小雷 杜宏茹 张文彪 时卉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从微观机制探讨城市空间结构、居民出行行为和碳排放的关系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2011年乌鲁木齐居民出行日志调查数据,在分析居民基本出行特征和通勤空间特征的基础之上,探讨了不同城市空间的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乌鲁木齐市居民出行以通勤类出行为主,居民出行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内城中心区和郊区卫星城人均出行次数高于其他区域。城市南、北发展不平衡对郊区居民出行产生影响。②乌鲁木齐市居民通勤的实际平均出行距离为4.9 km,相比于东部大城市具有通勤距离短而通勤时间长的特征。通勤距离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由内向外递增趋势。③2011年乌鲁木齐市居民日常出行人均直接碳排放量为682.95 g,居民日常出行碳排放表现为中心区和卫星城的低碳化、近郊区居民中碳化和远郊区居民的高碳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英成龙 雷军 段祖亮 杨振
本文借助职住分离指数分析法从宏观层面分析了乌鲁木齐市辖区的职住空间匹配状况,利用问卷调查数据,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居住区居民的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研究发现:职住空间分离是乌鲁木齐城市空间结构的突出特征;全市职住空间不匹配程度较大,居住主导区的街道有35个,占街道总数的44.3%;就业主导区的街道有25个,占街道总数的31.65%;基本匹配区的街道仅有7个。居住区类型、居民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收入水平、住房形式等社会经济属性对其职住分离程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采用GWR模型定量分析了职住空间关系的影响因素,认为学历构成、住房产权性质、职业类型、流动人口以及住房面积是影响乌鲁木齐市职住空间关系的主要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学刚 张玉虎 杨涵 权晓燕 胡江玲
【目的】分析乌鲁木齐市市区、郊区表层土壤磁性和粒径分布特征的差异性,揭示土壤粒度与矿物磁性特征的关系,测试土壤磁性参数作为粒径代用指标的可行性,为未来运用磁学方法监测城市土壤污染提供参考。【方法】采集乌鲁木齐市市区建设用地及郊区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表层(0~10cm)土壤样品45个,采用磁测和激光衍射粒度仪测量土壤磁性参数和粒度,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GIS技术计算磁性参数低频质量磁化率(χLF)、高频质量磁化率(χHF)、百分频率磁化率(χFD)、硬剩磁(HIRM)、软剩磁(SOFTIRM)和饱和等温剩磁(SIRM)与粒径含量的相关系数,并绘制空间分布图。【结果】除χFD外,市区建设用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祥鑫 蒲春玲 刘志有 闫志明 穆飞翔 苏丽丽 蒋玲 王艺洁 包睿
[目的]通过确定基于乌鲁木齐耕地资源综合价值的征地补偿标准并与现行标准进行比较,以期为当地后期耕地征收补偿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基于乌鲁木齐市耕地资源综合价值将耕地征收补偿标准的构成分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生态价值,分别采用收益还原法、影子价格法与成本替代法、条件价值评估法对其进行测算,并对基于耕地资源综合价值的征收补偿标准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从农户与集体角度,基于耕地综合价值的征地补偿,能使农户获得的征地补偿金提高,从37.92万元/hm2提升至了306.97万元/hm2,为现行标准的8.1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祥鑫 蒲春玲 刘志有 闫志明 穆飞翔 苏丽丽 蒋玲 王艺洁 包睿
[目的]通过确定基于乌鲁木齐耕地资源综合价值的征地补偿标准并与现行标准进行比较,以期为当地后期耕地征收补偿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基于乌鲁木齐市耕地资源综合价值将耕地征收补偿标准的构成分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生态价值,分别采用收益还原法、影子价格法与成本替代法、条件价值评估法对其进行测算,并对基于耕地资源综合价值的征收补偿标准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从农户与集体角度,基于耕地综合价值的征地补偿,能使农户获得的征地补偿金提高,从37.92万元/hm~2提升至了306.97万元/hm~2,为现行标准的8.10倍;(2)从补偿范围角度,基于耕地综合价值的补偿标准,兼顾了征地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补偿,分别提升至了299.43万元/hm~2、10.25万元/hm~2。[结论]文章创新构建基于耕地资源综合价值的征地补偿标准,充分考虑了耕地资源具有的社会、经济、生态价值多重效用,不仅计算了耕地资源对于农民的就业价值和农业产出价值,也重点体现了耕地资源对于农民具有的社会保障效用和生态安全效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刘志有 徐馨怡 李慧 王生霞
西部干旱绿洲区是典型生态脆弱区,土地生态风险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之间关系,揭示绿洲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生态环境演变关系,有利于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绿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整理分析2006—2015年土地、社会经济数据,从四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市绿洲土地生态风险变化规律,揭示2016—2025年土地生态风险警情;研究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绿洲土地生态风险预警随之提升;最后提出相应土地生态风险管控机制:(1)统筹城乡发展,合理确定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马强 董文梅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乌鲁木齐市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心理健康存在性别、城乡和民族等方面差异,而且二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关键词:
体育学习兴趣 中学生 心理健康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俊孝 刘霄 张飞云
研究基于POI等城市多源数据,采用空间区位指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及关联规则挖掘法,探究中心城区土地多功能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差异,得出土地多功能利用类型的空间关联规则。结果表明:(1)中心城区土地多功能利用空间分布特征中,单一功能广泛散布在城区外围,由市区中部呈现出“混合功能—双功能—单一功能”占位发展与圈层扩张模式。(2)在中心城区土地多功能利用空间差异分析中,生活、生产—生活、混合功能区功能为低水平区位熵值,生态、生产功能为中等水平区位熵值,生产—生态、生活—生态功能为高水平区位熵值。以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为主导的生产、生活、生产—生活、生活—生态及混合功能为正相关类型,以生态功能为主导的生态功能和生产—生态功能为负相关类型,且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3)根据关联规则分析,生产、生活、混合及生产—生活功能之间具有高强度的相互关联性,生活—生态功能和生产—生态功能与其关联性为中等强度,而生态功能与其他六种功能的关联强度是最薄弱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穆飞翔 蒲春玲 刘祥鑫
[目的]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的划定作为城市空间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缓解城市规模无序扩张、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方法]研究主要是根据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对城区空间增长边界进行划定和分析,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和灰色模型对2020年乌鲁木齐市的建成区规模进行预测,依托GIS空间数据处理平台对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行政范围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建成区规模的预测结果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综合分析获取中心城区空间增长的弹性边界及刚性边界,并分析其划定的合理性及建设用地增长的空间特征。[结果]到2020年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规模预计将达到5.227 6万hm~2。其中城区南部新增建设用地最多,但是城南区域对城市未来发展贡献的潜力较小;北部新增建设用地分布较为分散,主要是因为城区北部存在大面积的农用地。[结论]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北部,这就面临着建设用地开发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耕地保护不仅是为了粮食安全,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生态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协调建设用地开发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樊高源 杨俊孝
[目的]在测算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发展与土地碳排放间的关联效应,为乌鲁木齐市低碳土地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改进型灰色关联度模型、环境EKC模型。[结果](1)土地利用净碳排放总量递增趋势,净碳放量的持续上升显著地受建设用地碳排放增长的影响;(2)不同地类结构变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效应呈现不同特点,建设用地对碳排放影响效应呈下降趋势,而耕地则在上升;(3)经济发展促进了碳排放增长,但在20142015年之间达到拐点,验证了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存在。[结论](1)推动增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