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14)
- 2023(10049)
- 2022(8968)
- 2021(8329)
- 2020(6785)
- 2019(15919)
- 2018(15926)
- 2017(30945)
- 2016(16990)
- 2015(18987)
- 2014(19107)
- 2013(18936)
- 2012(17345)
- 2011(15558)
- 2010(15219)
- 2009(13439)
- 2008(12592)
- 2007(10612)
- 2006(9116)
- 2005(7756)
- 学科
- 济(66727)
- 经济(66661)
- 管理(49132)
- 业(43358)
- 企(36154)
- 企业(36154)
- 方法(31208)
- 数学(27086)
- 数学方法(26782)
- 学(18908)
- 农(17098)
- 环境(15637)
- 中国(15522)
- 财(14782)
- 业经(14042)
- 地方(13791)
- 和(12096)
- 农业(11529)
- 划(10898)
- 理论(10747)
- 贸(10710)
- 贸易(10706)
- 易(10371)
- 技术(10189)
- 制(9690)
- 务(9553)
- 财务(9495)
- 财务管理(9481)
- 土地(9157)
- 资源(9017)
- 机构
- 大学(237519)
- 学院(235195)
- 管理(97782)
- 济(88260)
- 经济(86215)
- 理学(85659)
- 理学院(84679)
- 管理学(83203)
- 管理学院(82810)
- 研究(78149)
- 中国(55872)
- 科学(52267)
- 京(51266)
- 农(39483)
- 所(39138)
- 业大(38949)
- 财(37504)
- 研究所(36315)
- 中心(35329)
- 江(32544)
- 北京(32063)
- 范(31900)
- 师范(31627)
- 财经(31239)
- 农业(31111)
- 院(29107)
- 经(28506)
- 州(26697)
- 师范大学(25860)
- 经济学(25131)
- 基金
- 项目(172220)
- 科学(135032)
- 基金(125164)
- 研究(123589)
- 家(110092)
- 国家(109240)
- 科学基金(93632)
- 社会(75963)
- 社会科(71946)
- 社会科学(71926)
- 基金项目(68177)
- 省(67287)
- 自然(63339)
- 自然科(61814)
- 自然科学(61801)
- 自然科学基金(60652)
- 划(57413)
- 教育(55455)
- 编号(50542)
- 资助(50497)
- 成果(39411)
- 重点(38424)
- 部(37218)
- 发(36490)
- 创(35584)
- 课题(34209)
- 科研(33490)
- 创新(33209)
- 计划(32164)
- 大学(31568)
共检索到3252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艾力西尔·亚力坤 刘晓曼 蔡博峰 陈前利 冯彤 菊春燕 李松 张飞云
[目的]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土地低碳利用的重要指标,对其时空调控是协同促进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的重要路径。[方法]文章研究基于乌鲁木齐市2005年和2012年1km高空间分辨率排放网格数据(CHRED)和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探讨乌鲁木齐市7个城区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从时间上看,乌鲁木齐市7个城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表现为"5增2减"的现象;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3 431.49万t上升到5 147.96万t,其中以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最大,由2005年的2 885.15万t增加到2012年的4 139.15万t。(2)从空间上来看,城市向北部和东南部扩展明显,未利用地和耕地迅速减少,城市扩展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明显增加;中心城区和城市扩展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上升最快。(3)从土地利用转移上看,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明显,整体呈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园林地和水域等类型转移。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转移导致的碳排放强度增长最显著,均超过700万t/万hm~2。[结论]绿洲城市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时空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扩张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控制绿洲城市扩张规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建立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核算体系与综合调控政策,将是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樊高源 杨俊孝
[目的]在测算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发展与土地碳排放间的关联效应,为乌鲁木齐市低碳土地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改进型灰色关联度模型、环境EKC模型。[结果](1)土地利用净碳排放总量递增趋势,净碳放量的持续上升显著地受建设用地碳排放增长的影响;(2)不同地类结构变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效应呈现不同特点,建设用地对碳排放影响效应呈下降趋势,而耕地则在上升;(3)经济发展促进了碳排放增长,但在20142015年之间达到拐点,验证了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存在。[结论](1)推动增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新焕 祁毅 杨德刚 杜宏茹
新疆乌鲁木齐都市圈是在干旱背景下形成的城市群体地域空间,文章以此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空间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宏观、中观与微观尺度上对都市圈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都市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山地、绿洲和荒漠区差异很大,山地与荒漠区的土地覆被变化较弱,绿洲区的用地变化非常显著,其中受人为影响的土地覆被变化尤为明显;②绿洲区的裸地和农业用地在规模上变化最大,城镇、农村居民点和道路的变化幅度最为明显,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主要向北部冲积平原扩展,初步形成了以农田为基底的都市圈城市格局;③各城市用地规模悬殊较大,核心城市占主导地位;城市用地扩展在空间上表现出各向异性的特点;...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丽国 王宇欣 邱硕 王平智
为了解西北内陆干旱地区LUCC(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力机制,以乌鲁木齐为例,选取2004、2008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及统计年鉴数据,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幅度变化、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4方面探讨分析3个时期LUCC的转移变化情况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政策法规因素3方面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3个时期中,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以牧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园地、林地和水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文娟 蒲春玲 陈前利 蒋玲 苏丽丽 穆飞翔 刘祥鑫
[目的]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关系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研究乌鲁木齐市的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状况,有助于实现区域内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低碳视角构建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集对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1)20052014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经历了"不健康→临界状态→亚健康"的过程。(2)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经历了"不健康"到"亚健康"过程;系统效益经历了"病态"到"初级健康"的历程。[结论]为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程广斌 琚小倩
"一带一路"倡议将新疆确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乌鲁木齐城市圈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通过计算乌鲁木齐城市圈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度,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进行定量化分析。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有助于政府调整当前的土地利用规划,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同时对其他干旱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程广斌 琚小倩
"一带一路"倡议将新疆确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乌鲁木齐城市圈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通过计算乌鲁木齐城市圈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度,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进行定量化分析。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有助于政府调整当前的土地利用规划,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同时对其他干旱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馨裔 刘志有 董露 李慧 党海涛 宁静
通过定性与相关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并针对土地利用的产业格局和分布特征结合新的规划期给予理论指导和科学建议,以期为研究区的城乡规划发展提供理论参考。通过研究分析可知,研究区产业结构对不同产业用地的影响有不同的显著性,并且区域内产业用地布局整体符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研究结论:在新的规划体系和制度下,应促进区域内土地利用和产业用地合理规划和分布,使土地利用结构向着科学、合理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推进国家新规划体系的实施。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俊孝 刘霄 张飞云
研究基于POI等城市多源数据,采用空间区位指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及关联规则挖掘法,探究中心城区土地多功能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差异,得出土地多功能利用类型的空间关联规则。结果表明:(1)中心城区土地多功能利用空间分布特征中,单一功能广泛散布在城区外围,由市区中部呈现出“混合功能—双功能—单一功能”占位发展与圈层扩张模式。(2)在中心城区土地多功能利用空间差异分析中,生活、生产—生活、混合功能区功能为低水平区位熵值,生态、生产功能为中等水平区位熵值,生产—生态、生活—生态功能为高水平区位熵值。以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为主导的生产、生活、生产—生活、生活—生态及混合功能为正相关类型,以生态功能为主导的生态功能和生产—生态功能为负相关类型,且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3)根据关联规则分析,生产、生活、混合及生产—生活功能之间具有高强度的相互关联性,生活—生态功能和生产—生态功能与其关联性为中等强度,而生态功能与其他六种功能的关联强度是最薄弱的。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韩芳 畅通
乌鲁木齐市的城市用地扩展有着时间上的快慢交替和空间上的“T”型轴向式扩张的特点,可根据影响城市用地扩展的主导因子的不同,将不同历史时期乌鲁木齐市城市用地的扩展类型划分为交通指引型、工业投资拉动型、产业政策导向型、整体实力拉动型。
关键词:
城市土地扩展 驱动力 乌鲁木齐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石天戈 张小雷 杜宏茹 张文彪 时卉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从微观机制探讨城市空间结构、居民出行行为和碳排放的关系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2011年乌鲁木齐居民出行日志调查数据,在分析居民基本出行特征和通勤空间特征的基础之上,探讨了不同城市空间的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乌鲁木齐市居民出行以通勤类出行为主,居民出行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内城中心区和郊区卫星城人均出行次数高于其他区域。城市南、北发展不平衡对郊区居民出行产生影响。②乌鲁木齐市居民通勤的实际平均出行距离为4.9 km,相比于东部大城市具有通勤距离短而通勤时间长的特征。通勤距离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由内向外递增趋势。③2011年乌鲁木齐市居民日常出行人均直接碳排放量为682.95 g,居民日常出行碳排放表现为中心区和卫星城的低碳化、近郊区居民中碳化和远郊区居民的高碳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乔旭宁 杨德刚 毛汉英 张小雷 吴得文 张豫芳
从经济联系强度的角度出发,运用分形理论对乌鲁木齐都市圈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计算了都市圈内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对比分形的自相似特征,分析了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情况,指出都市圈存在中心城市辐射力不足、对其他城市发展带动力弱等问题。结合产业的相似度,探讨了提高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乌鲁木齐、米泉市、昌吉市作为一个经济区统一规划,经济联系强度分维值是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的近2倍,都市圈空间结构明显优化。在对优化方案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乌鲁木齐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扩散的空间特征:(1)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以及周边地区对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的接受能力,随距离增加呈现出按指数函数衰减;(2)梯度扩散与城市的等级规模有关,城市等级规模小,对经济辐射的接受能力弱,可能出现跃迁现象。在经济扩散过程中,两种特征同时并存,前者占主导地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梅 赖力 黄贤金 揣小伟 谈俊忠
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关于土地利用的碳排放研究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尚没有关于全国各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碳排放强度的详细研究。本文利用全国的植被类型图、土壤类型图以及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借助ArcGIS9.3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国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等六大区域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了研究,并以安徽省为例,介绍了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碳排放强度的应用。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碳排放强度在各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某些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甚至在一些区域表现为碳排放,而在另一些区域则表现为碳汇;②林地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文甫 樊淑云 潘荟交 毛欢 周介铭 赵景峰 杨存建
利用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及能源消耗资料,采用直接碳排放系数法及修改后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四川省10a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碳排放增加734.307×104t,增长率达10.478%。(2)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10a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增加812.454×104t,增长率达10.339%,碳排放量占碳排放量的96%以上;碳汇增加44.742×104t,占四川省碳汇的94%以上。(3)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就区域分析而言,成都平原区碳排...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时空格局 四川省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闫庆武 陈宇涵 移明昊 张定祥
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分布、交通路网等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方法,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10—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2010年、2015年、2020年的净碳排放量为1.07×10~8t、1.13×10~8t、1.37×10~8t,排放量随着时间推移明显增加。(2)土地利用类型极大地影响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碳排放,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的土地,碳排放量明显高于主要地类为非耕地的相同面积土地;耕地中,旱地的碳排放程度高于水田和水浇地。(3)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作用复杂。自然因素中,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起巨大的主导作用;其次为表层土壤泥沙含量、高程等;交通因素反映人类活动,其对碳排放起正向作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直接影响着区域碳效应,采取相关举措进行碳减排、碳增汇,是推动东北地区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地理加权回归 东北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