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75)
- 2023(3188)
- 2022(2659)
- 2021(2465)
- 2020(2092)
- 2019(4732)
- 2018(4571)
- 2017(8719)
- 2016(4929)
- 2015(5098)
- 2014(5204)
- 2013(5125)
- 2012(4954)
- 2011(4383)
- 2010(4376)
- 2009(3864)
- 2008(3939)
- 2007(3393)
- 2006(2889)
- 2005(2609)
- 学科
- 济(19321)
- 经济(19302)
- 业(12868)
- 管理(11830)
- 企(9864)
- 企业(9864)
- 方法(8549)
- 数学(7661)
- 数学方法(7582)
- 地方(6439)
- 学(6235)
- 财(5083)
- 农(5074)
- 中国(4477)
- 制(3732)
- 业经(3557)
- 农业(3528)
- 融(3436)
- 金融(3436)
- 务(3414)
- 财务(3410)
- 财务管理(3403)
- 技术(3334)
- 企业财务(3329)
- 地方经济(3282)
- 银(3215)
- 银行(3209)
- 行(3061)
- 贸(3010)
- 贸易(3009)
- 机构
- 学院(67779)
- 大学(67716)
- 研究(26319)
- 济(25535)
- 经济(25037)
- 管理(23764)
- 理学(20858)
- 理学院(20530)
- 管理学(20083)
- 管理学院(19950)
- 科学(18468)
- 中国(18409)
- 江(17558)
- 农(15877)
- 京(14796)
- 所(14394)
- 研究所(13480)
- 农业(12750)
- 业大(12671)
- 财(12236)
- 中心(11843)
- 省(10323)
- 财经(9951)
- 院(9796)
- 范(9210)
- 经(9058)
- 师范(9007)
- 州(8749)
- 室(8308)
- 研究院(8114)
- 基金
- 项目(50605)
- 科学(40096)
- 基金(37578)
- 家(34456)
- 国家(34205)
- 研究(33223)
- 科学基金(28822)
- 社会(21381)
- 省(21329)
- 自然(20373)
- 社会科(20298)
- 社会科学(20291)
- 基金项目(20114)
- 自然科(19899)
- 自然科学(19892)
- 自然科学基金(19558)
- 划(17318)
- 资助(15462)
- 教育(14981)
- 重点(12188)
- 江(11798)
- 编号(11721)
- 部(11218)
- 发(11003)
- 创(10495)
- 计划(10492)
- 性(10245)
- 科研(10241)
- 创新(9902)
- 科技(9328)
共检索到979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雪 吕振宇 曾圣 王伟 黄福江 闵文武 向燕 刘伟
为了解乌江鱼类本底资源数据,实验对乌江鱼类种类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2017—2021年,先后在贵州省乌江流域进行野外调查12次。对收集到的5 065尾、约204kg渔获物进行统计,共鉴定出107种,隶属于6目22科73属,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53种,占采集总数的49.53%。乌江鱼类物种多样性G-F指数为0.57,上、中、下游G-F指数分别为0.40、0.47和0.45,上游鱼类科属间的多样性小于中、下游。乌江中游鱼类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 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3.54、 9.63和0.81。渔获物分析结果显示,中华倒刺鲃、尼罗罗非鱼、蛇、鲫和?的重量和数量占比均位于渔获物前十。将IRI值大于500的列为乌江优势种,则有鲫、?、中华倒刺鲃和马口鱼。研究表明,乌江梯级水电的开发对流域鱼类种类组成和渔获物组成产生了一定影响,作为长江全面禁捕前开展的调查,研究结果丰富了乌江鱼类资源本底数据,将对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益昌 沈红保 张军燕 陈媛媛 余斌
为了解黄河陕西段鱼类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2013-2015年调查了黄河陕西段鱼类资源。结果显示:黄河陕西段有鱼类7目15科58种,其中鲤科鱼类最多为36种,占总种类数的61.1%,较20世纪80年代减少了6种。优势种有4种,数量占渔获物总数量50.3%,生物量占65.8%。分析渔获物组成和群落多样性,黄河陕西段鱼类年龄、个体规格小型化趋势明显,不同河段鱼类群落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府谷段多样性指数最高,群落结构稳定,港口段丰富度指数最高,资源种类较多,港口和壶口的鱼类群落结构没有相似性。
关键词:
黄河陕西段 渔业资源 优势种 多样性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家波 樊启学 王卫民
利用1991年6月至1994年12月在老江河主要渔具渔获物中采集的469089尾、1899207kg样本,在分析老江河鱼类群落组成的基础上,依优势度确定了9个优势种,并得到Shannon指数、Wilhm改进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41473、31601和08979,Hmax为64429,种类均匀性EI、EB、ES分别为06437、04905和01394。老江河饵料生物资源和现在的渔业生产方式,有利于鱼类多样性的提高。
关键词:
老江河,鱼类群落结构,种类多样性,优势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衡 何文珊 童春富 陆健健
根据2006年冬季在崇西湿地进行的光滩和草滩插网渔获调查,首次对冬季长江口潮滩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及相关环境因子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崇西湿地潮滩鱼类主要由淡水小型鱼类组成,共23种,隶属7科,20属。光滩和草滩插网的最大优势种皆为油(Hemiculter bleeleri),两种网具的渔获种类组成具一定的相似性。在一个潮周期内,3种多样性指数D、H′和J值波动范围较大,小汛潮时多样性指数比其它潮汛低。白天和晚上潮水的鱼类种类数无显著变化(P>0.5),但在个体数和生物量上白天较晚上潮水高(P<0.5)。水温、潮汐大小对潮滩鱼类丰度影响较大,而与盐度相关较小。此外,天气状况也是影响潮滩鱼类的...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海林 仲霞铭 汤建华 熊瑛 吴磊 施金金 吴福权 冒红
根据20062007年1周年江苏近海单拖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鱼类群落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共调查鱼类100种,四季共有种30种。暖温性种类占64%,暖水性种类占21%,冷温性种类占15%,仅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为四季均出现的冷温性种。夏季因沙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暴发导致个别站位渔获量为0,因此H'、J和D值均为0。以生物量计算的多样性指数(H')呈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的特征;均匀度指数(J)秋季>春季>冬季>夏季;丰富度指数(D)冬季>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何美峰 袁定清 陈启春 邹丽珍
根据2007-2008年崇阳溪7个采样站位鱼类资源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崇阳溪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生态类型以及鱼类多样性等特点。调查共采集鱼类73种,隶属5目、17科、65属;其中福建省保护动物鳗尾鱼央(Liobagrus anguillicauda)1种,福建省特有种闽江扁尾薄鳅(Leptobotia tientaiensis compressicauda Nichols)、纵纹原缨口鳅(Crossostoma stigmata)、裸腹原缨口鳅(Vanmaneniagymnetrus Chen)、花尾缨口鳅(Crossostomaf ascicauda Nkhols)和拟腹吸鳅(Pseudog...
关键词:
闽江 崇阳溪 鱼类多样性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徐兆礼 林茂
根据1997~2000年在东海海域23°30′~33°N、118°30′~128°E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东海海樽类(Thaliacea)种类组成、物种数平面分布和多样性变化及与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东海调查水域共发现浮游海樽类20种,夏季16种,春季12种,秋季11种,冬季9种;季节更替率显示,海樽类物种季节更替,从春季到冬季,是温度的季节变化和暖流势力消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冬季到春季,主要受暖流势力增长的影响。春季海樽类物种数与表温和底盐相关,夏季与10m水层温度和盐度相关;秋季相关性不明显,冬季与表温相关。东海海樽种类季节特征和地区特征的形成,主要与暖流势力消长有...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海樽类 多样性 种类组成 东海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徐兆礼 戴一帆 陈亚瞿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毛颚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毛颚类种类最丰富(25种),冬季次之(23种),秋季种数最低(21种);冬、春季毛颚类种数仅与表层温度相关,夏季与表层温度、表层盐度二元线性相关,秋季与表层盐度相关;冬、春季毛颚类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值由北向南,由近海向外海逐渐增高,夏季近海和外海差异缩小,秋季多样性指数值为4季最低。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安丹丹 代应贵 邹习俊
本研究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以筛选出的7对引物,对采自贵州乌江的30尾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lzovi)遗传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用7对引物获得的扩增片段数为5~73,扩增片段长度范围为69~500 bp,共计检出扩增位点856个。其中,多态位点796个,占扩增总位点数的92.99%。该种群含有30个基因型,其观测等位基因数(N_(a))、有效等位基因数(N_(e))、Nei多样性指数(H)、Shannon信息指数(I)平均值分别为1.9336、1.3388、0.2122和0.3387。个体之间遗传距离为0.1691~0.5319,平均为0.3068。根据遗传距离,采用UPGMA法和NJ法得到了拓扑结构相似的30个个体的系统树,该系统树由2个分支组成。其中,个体1为一个分支,而其余29个个体聚为另一个分支。乌江四川裂腹鱼种群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然而,受水电站建坝、河流污染和酷渔滥捕的影响,该种群分布区已缩小,种群数量减少,处于生态受威胁状态,需要开展对乌江四川裂腹鱼种群及种质资源的保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浒 李厚琼 吴迪 秦樊鑫
为了解乌江贵州段的底栖动物资源现状以及梯级电站开发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对18个断面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底栖动物多样性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进行计算。结果显示:自然河段中,底栖动物物种丰富,以节肢动物占优势,物种丰富度和密度均以思南断面最高,生物多样性则以沿河二桥断面最高;群落类型复杂,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为优势群落,软体动物为群落中的优势类群。梯级水库的修建使底质环境差异变小,底栖动物物种丰度、密度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群落类型趋于简单,优势类群表现不明显,并且水库建成的年代越久,底栖动物的丰度、密度就越低,群落的组成类群就越少,物种组成以寡毛类和摇蚊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文静 张燕萍 赵春来 王昌来
2007~2009年每月2次,其中4~6月每月5次对湖口江段的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多样性组成进行了调查,共收集鱼类样本4 241尾,隶属7科19属26种。群落优势种为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和粗唇鮠(Leio-cassi crassilabis),占样本个体总数的64.0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782,Simpson优势度指数(λ)为0.54,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547,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标(D)为2.993,Wilhm改进指数(H″)1.873,相对稀有种数(R)为57.69%;长江湖口江段鱼类群落中体重...
关键词:
湖口江段 鱼类群落 生物多样性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杨钧渊 陈锦辉 钟俊生 吴建辉 罗渊政 杜志鹏 陈再忠
为了探明长江口崇明东滩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2020年11月—2021年8月,在长江口崇明东滩周边水域设置14个站点,按季度以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 m,网目0.5 mm)在各站点进行4个航次的表层水平拖网调查,共采到仔稚鱼4 556尾,隶属于8目14科48种。种类组成优势种明显,以凤鲚(Coilia mystus,25.09%)为主,其次为康氏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nii,20.12%)和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17.11%)。春夏两季仔稚鱼密度和种类数显著高于秋冬两季,夏季密度最高,达0.658 ind./m~3。春季种类数最多,为28种,冬季种类数最少。种类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呈相同季节变化趋势:春季最高、夏季其次、冬季最低。春夏季仔稚鱼密度北支高于南支,秋冬季南支高于北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春季仔稚鱼可分为淡水类群、河口Ⅰ类群及河口Ⅱ类群;夏季可分为河口类群和海洋类群;秋季长江口崇明东滩仔稚鱼大致分为淡水类群、河口类群与海洋类群;冬季仔稚鱼种类和数量甚少。皮尔逊相关性矩阵分析显示,夏季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与盐度呈相关关系,与水温、叶绿素、浊度无相关性。文中还对崇明东滩仔稚鱼优势种和群落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其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探讨。本研究结果可为长江口崇明东滩水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捷 李新辉 贾晓平 李跃飞 何美峰 谭细畅 王超 蒋万祥
2005-2008年对珠江下游西江江段6个采样点进行鱼类多样性调查,共采集鱼类96种,隶属于13目29科75属,辐斑虫纹东方鲀(Takifugu vermicularis)、南方波鱼(Rasbora steineri)、西江鲇(Silurus gilberti)等8种为西江新记录鱼类。西江鱼类群落多度大于1%的种类有17种,前5位依次是鲮(Cirrhina molitorella)、(Hmiculter leucisxulu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
关键词:
西江 鱼类群落 多样性 个体生态学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康斌 胡文娴 祈文龙 杨春明 李江红
根据澜沧江下游一级支流补远江2006年鱼类洄游季节3~6月的采样数据,分析了该流域鱼类多样性,并结合同期水文、水质数据,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分析环境因子与鱼类多样性的关联。结果表明,2006年3~6月共采集补远江鱼类34种,隶属于3目8科22属,其中有8种洄游鱼类。3月份多样性指数最高,各月均匀度指数无差异,4、6月优势度指数高,主要是优势种马口鱼、月斑长臀鲃造成。4、5月鱼类组成相似性最高。最低水位对鱼类数量影响最大,其次是平均流速和平均水温;最高水温对鱼类体重影响最大,其次是总磷和溶解氧。人工神经网络下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性高,具较好的适用性。
关键词:
鱼类多样性 人工神经网络 澜沧江 补远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杜飞雁 张汉华 李纯厚 王雪辉 贾晓平
利用1984~1985年4个航次、1987年2个航次和2004年4个航次在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对不同时段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相似性、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方面,表现为:(1)种类数下降,丰富度大幅降低,群落趋向简单化;1987年大型底栖动物的站均出现种数为50.6种/站,最高可达100种/站。而2004年站均出现种数仅为7.6种/站,最高仅为14种/站。(2)种类更替明显,在过去的20年间,几乎完成了整个群落的演替;1984~1985年,大型底栖动物出现98种,软体动物31种,节肢动物3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