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30)
- 2023(11663)
- 2022(10232)
- 2021(9524)
- 2020(8079)
- 2019(18593)
- 2018(18491)
- 2017(35120)
- 2016(19689)
- 2015(22004)
- 2014(21977)
- 2013(21800)
- 2012(20266)
- 2011(18230)
- 2010(17980)
- 2009(16265)
- 2008(15709)
- 2007(13692)
- 2006(11907)
- 2005(10439)
- 学科
- 济(71998)
- 经济(71916)
- 管理(52925)
- 业(49332)
- 企(40999)
- 企业(40999)
- 方法(34179)
- 数学(29426)
- 数学方法(29019)
- 学(21069)
- 农(19346)
- 中国(18733)
- 财(17045)
- 业经(15956)
- 地方(15207)
- 环境(13748)
- 农业(13005)
- 和(12847)
- 贸(12837)
- 贸易(12829)
- 理论(12742)
- 易(12416)
- 制(11992)
- 技术(11849)
- 划(11137)
- 务(10777)
- 财务(10715)
- 财务管理(10695)
- 教育(10566)
- 银(10219)
- 机构
- 大学(278244)
- 学院(274943)
- 管理(105842)
- 研究(99724)
- 济(99501)
- 经济(97057)
- 理学(92033)
- 理学院(90925)
- 管理学(88905)
- 管理学院(88464)
- 中国(70356)
- 科学(68859)
- 京(61300)
- 农(55972)
- 所(53447)
- 业大(49720)
- 研究所(49607)
- 农业(44573)
- 中心(43627)
- 财(43316)
- 江(40285)
- 北京(39041)
- 院(37118)
- 范(37094)
- 师范(36611)
- 财经(35177)
- 州(32833)
- 技术(32240)
- 经(32034)
- 省(31249)
- 基金
- 项目(198787)
- 科学(152614)
- 基金(141425)
- 研究(137173)
- 家(127827)
- 国家(126790)
- 科学基金(105673)
- 社会(81615)
- 省(79103)
- 社会科(77025)
- 社会科学(77000)
- 基金项目(75663)
- 自然(73480)
- 自然科(71705)
- 自然科学(71679)
- 自然科学基金(70371)
- 划(67736)
- 教育(62133)
- 资助(59409)
- 编号(54830)
- 重点(45380)
- 成果(44389)
- 发(42356)
- 部(42021)
- 创(40984)
- 计划(40120)
- 科研(39283)
- 课题(38930)
- 创新(38296)
- 科技(36522)
共检索到3961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迎宾 黄雅茹 苏智 赵英铭 张格 刘明虎
以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体系新疆杨、毛白杨、银中杨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片饱和鲜质量、干质量及叶面积,分析了3种杨树的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的差异,探讨了3种杨树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叶面积、叶宽、叶周长、叶形指数为毛白杨>银中杨>新疆杨,叶长、叶长宽比为银中杨>毛白杨>新疆杨。3种杨树之间的比叶面积(SLA)与叶干物质含量(LDMC)均存在显著差异(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景波 张金鑫 卢琦 辛智鸣 李新乐 刘庆新 李宏亮
本研究以内蒙古磴口原生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为对象,分析了7–9月生长期油蒿比叶面积、叶片氮含量、叶片PSⅡ荧光动力学参数及快速光响应曲线光合生理指标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油蒿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在8月达到最大值,9月显著降低(P <0.05);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Ⅱ)及光化学猝灭(qP)随着光强的增加而降低,非光化学猝灭(NPQ)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同光强作用下,油蒿叶片ETR和NPQ以9月最高,而8月最低。表明油蒿叶片具有相对较高的光能捕获和光抑制自我保护能力。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慧卿 赵秀莲 张景波 李慧勇 江泽平 张洪江
以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黄灌区和井灌区绿洲外围天然半固定白刺群落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VerHoef等1989年修正的多规模排序法,Dale等提出的格局强度、格局一致性指标以及Noy Meir等移动的样方加权平均值,对比分析了两个群落的植被格局特点,包括格局规模、不同格局规模上植物种的组合、植被沿样带的变化,格局强度以及格局的一致性。结果表明:两个半固定白刺群落格局都是白刺单种群控制的灌木格局。相同的植物种在不同的格局规模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种间联结关系会不一样。与井灌区绿洲外围半固定白刺群落相比,黄灌区绿洲外围的半固定白刺群落平均格局规模数较多,格局规模相对较大,相应的格局强度较低,格局一致性相...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朱雅娟 贾志清 卢琦 郝玉光 张景波 李磊 綦艳林
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测定乌兰布和沙漠黑沙蒿、沙冬青、白刺、柠条锦鸡儿和梭梭5种灌木枝条木质部和土壤各层水分的δD值,分析它们在不同季节对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选择性利用;并通过测定灌木叶片(同化枝)的δ13C值,分析4种C3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白刺在夏初和秋末主要利用土壤浅层30~60cm的水分,而其他4种灌木则随着季节的变化选择性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白刺在夏初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秋末(P<0.05),黑沙蒿、沙冬青和柠条锦鸡儿的水分利用效率则比较稳定;沙冬青、白刺和柠条锦鸡儿的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黑沙蒿。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齐凯 辛智鸣 张景波 朱雅娟
通过全挖法研究了乌兰布和沙漠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a)与6种伴生植物不同土壤深度各径级根系的干重和根长,分析了7种植物根系分布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该群落内7种植物的根系可以分为4类,其中,灌木沙冬青根系最深,主要分布在120cm土层以内;其次是两种半灌木旱蒿(Artemisia xerophytica)和黑沙蒿(A. ordosica),根系分别主要分布在80和70 cm土层内;多年生草本植物内蒙古棘豆(Oxytropis neimonggolica)主要分布在50 cm土层内;两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蒙疆苓菊(Jurinea mongolica)、蒙古韭(Allium mongolicum)和一年生草本植物蒙古虫实(Corispermum mongolicum)根系较浅,分别主要分布在30、20和10 cm土层内。根系最大深度排序为沙冬青(160 cm)>旱蒿(130 cm)>黑沙蒿(100 cm)>内蒙古棘豆(80 cm)>蒙疆苓菊(30 cm)>蒙古韭(20 cm)和蒙古虫实(20 cm)。因此,沙冬青群落的7种植物通过不同径级根系分布的空间差异利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从而促进物种共存,提高了群落的植物多样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清河 赵英铭 刘建锋 赵秀莲 江泽平
在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研究了中沙冬青、梭梭、白刺、霸王、柠条等5种沙生灌木的生理生长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这些灌木树种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气体交换特征和株高、地径、冠幅等生长指标在不同起源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且人工起源植株的气体交换特征均比天然起源植株的大,而生长指标则均比天然起源植株的小;天然林和人工林中不同树种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均不显著,但不同树种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等气体交换特征和株高、地径、冠幅等生长指标差异却很显著。在测定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基础上求算出的最大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CO2...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沙生灌木 起源 光合特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郝玉光 卢平
历经4a(1992~1995年)定位研究表明:试区林网内无叶期的防风效能为39%~40%,着叶期为55.8%~56.2%。气温降低0.6~0.8C,最热月(7月)尤为明显,平均降低1.2C,蒸发量降低24.3%~24.7%,相对湿度提高8%~15%。干热风发生天数减少58.8%,其中轻型减少33.3%,重型减少87.5%。在林网保护下,作物产量提高5.14%,玉米纯增产量468km/hm~2.纯增产值655.2元/hm~2,与无林网农田相比,增产效果显著,平均提高了50%~100%。
关键词:
沙区人工绿洲 防护林 小气候效益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玉魁 阎艳霞 王保平 肖彩虹 杨超伟
运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野外定位观测站(1983—2004年)和内蒙古磴口县气象站有关资料(1954—2003年),分析乌兰布和沙漠沙尘天气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研究沙尘天气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该区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2—6月份,占全年的58.5%,冬季次之,秋季最少,4月份发生频率最高;该区20世纪80年代沙尘天气活动频繁,1983—1987年每年扬沙日数都在100d以上(1986年高达164d);90年代初期沙尘天气显著下降,中期至末期处于低值;21世纪初,沙尘天气的发生又有所回升。该区充足的沙源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当具备了起沙风的动力条件时,极易发生沙...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丽丽 罗宗志 余世葵 苏德伟 郑丹 李春晓 易超 林辉 谢晶 林冬梅 林占熺
【目的】筛选对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适应性良好的饲料植物,旨在为挖掘沿黄沙漠地区高产优质牧草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巨菌草、玉米、苏丹草、红高粱、‘绿洲1号’、紫象草、甜高粱、高丹草、华南象草9种禾本科饲料植物为研究对象,生长107 d后测定其农艺性状、产量、营养成分及经济效益,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其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巨菌草的株高最高,达298.89 cm,其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为168.18、38.68 t·hm-2,显著高于其他植物(P<0.05);9种植物的茎叶比为0.79~3.00,干鲜比为15.29~44.10,其中,紫象草的茎叶比、干鲜比最低;巨菌草单位耗水量下的鲜草产量最高;紫象草的粗蛋白含量最高,甜高粱的粗脂肪含量最高,玉米的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而巨菌草的木质素含量最低;玉米、红高粱的总可消化养分含量、产奶净能较高;巨菌草净利润最高,为28 888元·hm-2;生产性能综合评价排名前3位的植物依次为巨菌草、紫象草、甜高粱。【结论】巨菌草产量大、水肥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生产性能综合评价最高,在沿黄沙漠地区具有较广的推广前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慧卿 李慧勇 李清河 江泽平
以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唐古特白刺为研究对象,选择沙漠与绿洲过渡的大气干燥区以及绿洲与其东南缘黄河之间、靠近黄河西北岸的大气湿润区作为对比研究区段,分析地下水位在2种不同大气干燥程度下对白刺盖度、高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地下水位和大气干燥程度对白刺的盖度及高度生长都有显著影响。在绿洲外围干燥区段,白刺盖度、高度分别与地下水位表现出指数增长趋势;根据曲线拟合预测:盖度、高度生长的最佳地下水位区间均为2500~9000mm。在湿润区段,白刺盖度、高度随地下水位分别表现出高斯变化曲线;高度生长比盖度表现出更宽的地下水位阈值;根据曲线拟合预测:高度生长的最佳地下水位区间为1000~9000mm,盖...
关键词:
地下水位 白刺 盖度 高度 大气干燥程度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苏晓华 李金花 陈伯望 张绮纹 张香华
利用数量遗传学方法和分子标记相结合,对美洲黑杨与青杨杂交产生的F2 群体5 个叶片数量性状进行了相关联标记及其图谱定位研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出与叶长、叶宽、叶长/ 宽比、叶柄长和叶面积相关联的RAPD 标记分别为10 ,10 ,4 ,9 ,12 个;联合贡献率分别为66-23 % ,61-82 % ,32-86 % ,59-67 % ,81-79 % 。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检测出与互作QTLs 紧密相关联的标记位点共19 对,其中与叶长、叶宽、叶长/ 宽比、叶柄长和叶面积显著相关联的标记分别有4 对,2 对,1 对,5 对,7 对。与这5 个性状相关联的标记多数集中分布于第4 ,12 ,15 ...
关键词:
杨树 数量性状 关联标记 图谱定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火艳 赵晓迪
【目的】研究典型荒漠物种地理分布变化及驱动因素,可为恢复荒漠植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优势植物沙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及遥感影像识别的方法收集整理沙蒿灌丛的地理分布数据,结合29个环境变量数据,筛选得到最优物种分布模型。采用最优模型,基于NorESM1-M气候模式,预测了在两种排放情景下、不同时期乌兰布和沙漠沙蒿灌丛的潜在适宜区,分析得到其适宜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阈值范围;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沙蒿灌丛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并划分适宜分布区。【结果】沙蒿灌丛地理分布的决定因子为年均温,适宜区间为7.4~9.0℃,最适值为8.4℃。主要自然驱动因子是坡度及最湿润季节平均温度,温度因子相对于降雨量因子更为重要。在2050s RCP2.6排放模式下,沙蒿灌丛的质心将向西南方向迁移4.55 km,随着CO_2排放强度增强,将转向北迁移1.21 km,到2070s,在RCP2.6排放模式下,沙蒿灌丛的质心将向东北方向迁移2.60 km,随着CO_2排放强度增强,将继续向北迁移0.83 km。随着时间推移及气候变暖,沙蒿适宜生境不断破碎化且适宜生境面积逐渐缩减,更多的适宜生境退化为低适宜或不适宜生境。【结论】针对沙蒿适宜区将缩减的变化趋势,应密切关注乌兰布和沙漠气候变化对沙蒿灌丛分布区的影响,开展相应生态恢复研究。当前高、中适宜区应积极种植沙蒿,不适宜区应在经济技术可行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其他本土植被,或通过改善沙地质地等方式提高其适宜性。在未来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应加强生态监测,根据分布区变化情况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提高区域植被覆盖率,形成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恢复荒漠植被、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发挥其生态功能的目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祖力克艳·麻那甫 牙库甫江·马合木提 萨吉旦·阿卜杜克日木 巴特尔·巴克 帕提古力·麦麦提
【目的】为了探讨短期沙尘胁迫下苹果、杏、红枣叶片光合性能的变化机制。【方法】本文以无沙尘覆盖为对照,对苹果、杏、红枣等3种果树叶片进行了人工沙尘覆盖处理实验,以沙尘覆盖厚度分别为2、6、9、14、18 mg·cm-2,测定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等参数。【结果】结果表明,随沙尘覆盖厚度的增加,3种果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_n)均下降,但下降度存在差异。随沙尘覆盖厚度的增加苹果和杏叶片蒸腾速率(T_r)均降低,而红枣的则相反,表明沙尘胁迫对果树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因不同果树而异;随沙尘覆盖厚度的增加,叶片胞间CO_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丹 罗宗志 苏德伟 余世葵 李春晓 李子森 林冬梅
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价格法和替代成本法等,估算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单位面积巨菌草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果表明,该区域巨菌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为144 972元·hm~(-2)·a~(-1).其中:生产有机物质的价值为60 450元·hm~(-2)·a~(-1),占41.70%;改良土壤的价值为7 308元·hm~(-2)·a~(-1),占5.04%;固碳释氧的价值为73 944元·hm~(-2)·a~(-1),占51.01%;阻沙固沙的价值为3 199元·hm~(-2)·a~(-1),占2.20%;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为71元·hm~(-2)·a~(-1),占0.05%.可见,巨菌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除了生产有机物质具有重要的生产价值外,固碳释氧、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支持功能和改良土壤、阻沙固沙等调节功能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季 吴波 鲍芳 李嘉竹 姚斌 叶静芸 刘建康 辛智鸣
【目的】研究人工模拟增雨对白刺枝条生长速率、地上生物量及叶枝比的影响,揭示不同增雨条件下白刺光合产物的分配特征及其对水分条件变化的适应性。【方法】以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地区典型荒漠植物白刺为研究对象,在内蒙古磴口设置试验样地,对自然生长的白刺沙包进行人工模拟增雨(分别增加年均降水量的0%,25%,50%,75%和100%),增雨试验在2008—2014年连续进行。分析不同增雨条件下白刺的地上生物量、叶枝比、生殖枝和营养枝的生长速率及其季节内分配。【结果】1)2013年,75%和100%增雨对生殖枝和营养枝的干质量有显著影响;2014年,100%增雨对生殖枝和营养枝的干质量有显著影响。增雨使白刺生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