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76)
- 2023(4333)
- 2022(3731)
- 2021(3506)
- 2020(3040)
- 2019(6886)
- 2018(6668)
- 2017(12248)
- 2016(7125)
- 2015(7593)
- 2014(7570)
- 2013(7592)
- 2012(7360)
- 2011(6559)
- 2010(6539)
- 2009(5800)
- 2008(5855)
- 2007(5244)
- 2006(4548)
- 2005(4266)
- 学科
- 济(24467)
- 经济(24444)
- 业(16760)
- 管理(15710)
- 企(12356)
- 企业(12356)
- 方法(10358)
- 数学(9157)
- 数学方法(9038)
- 学(8707)
- 地方(7795)
- 农(7372)
- 中国(7068)
- 财(6622)
- 制(5141)
- 农业(5090)
- 业经(4770)
- 银(4387)
- 银行(4364)
- 务(4317)
- 财务(4312)
- 财务管理(4303)
- 融(4287)
- 金融(4286)
- 技术(4254)
- 行(4185)
- 企业财务(4183)
- 贸(4080)
- 贸易(4078)
- 易(3905)
- 机构
- 大学(98219)
- 学院(98153)
- 研究(40949)
- 济(34676)
- 经济(33808)
- 管理(32519)
- 科学(29369)
- 中国(28941)
- 理学(27986)
- 理学院(27528)
- 管理学(26834)
- 管理学院(26654)
- 农(25637)
- 所(23444)
- 江(22580)
- 京(22299)
- 研究所(21959)
- 农业(20653)
- 业大(19291)
- 中心(17947)
- 财(16349)
- 省(15836)
- 院(15451)
- 范(13998)
- 师范(13674)
- 室(13307)
- 财经(12979)
- 州(12937)
- 北京(12672)
- 研究院(12669)
- 基金
- 项目(71986)
- 科学(55416)
- 基金(51225)
- 家(48196)
- 国家(47806)
- 研究(47285)
- 科学基金(38746)
- 省(30082)
- 社会(28166)
- 自然(27801)
- 基金项目(27145)
- 自然科(27108)
- 自然科学(27096)
- 自然科学基金(26631)
- 社会科(26630)
- 社会科学(26623)
- 划(25677)
- 资助(21661)
- 教育(21645)
- 重点(17790)
- 编号(17629)
- 发(16142)
- 计划(16043)
- 部(15699)
- 科技(14828)
- 创(14776)
- 科研(14684)
- 江(14582)
- 成果(14236)
- 课题(13971)
共检索到1476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凡旭 李博 郭文韬 苏巍 姜伟 党莹超 孙干
为了解乌东德水库蓄水初期坝下江段鱼类的产卵繁殖现状,优化乌东德水库生态调度的实施,于2021年4月21日至6月8日和2022年3月9日至6月28日在金沙江下游乌东德坝下江段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至少存在3目7科19种(属)鱼类在乌东德坝下江段产卵繁殖,包括产漂流性卵鱼类10种,长江上游特有类6种。2021~2022年调查期间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规模分别为321.72×10~4ind和886.40×10~4ind, 2021年调查期间出现3次产卵高峰,2022年调查期间出现4次产卵高峰。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规模与水文过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乌东德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与洪峰流量(R=0.833,P<0.5)、流量日均增长率(R=0.810,P<0.05)以及流量累积涨幅呈显著相关关系(R=0.762,P<0.05),洪峰过程对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历史调查结果相比,本次调查到的产卵鱼类的主要种类有所增加,但鱼类产卵规模有所下降。建议加强对乌东德坝下江段鱼类的繁殖需求的研究,在满足目标鱼类繁殖需求的基础上,持续优化生态调度方案,最大程度发挥调度的生态效益。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段辛斌 陈大庆 李志华 王珂 黄木桂 刘绍平
于2003~2006年每年5~7月对长江中游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有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鳜(Siniperca chuatsi)、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铜鱼(Coreius heterodon),共8种。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辛斌 田辉伍 高天珩 刘绍平 王珂 陈大庆
2010~2012年每年5~7月在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开展鱼类产卵场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21种,其中特有鱼类6种,分别为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和异鳔鳅鮀(Gobiobotia boulengeri)。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分别为32.42×108粒、46.72×108粒和39.71×108粒,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分别为3.21×108粒、...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导群 田辉伍 唐锡良 徐火清 刘绍平 向朋 陈大庆 段辛斌
为了解金沙江攀枝花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的早期资源现状,2016-2018年6-7月在攀枝花市银江镇开展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该江段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7种,分属1目3科,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5种,分别为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短身金沙鳅(J.abbreviate)和红唇薄鳅(L.rubrilabris)。2016-2018年流经攀枝花断面鱼卵总量分别为24.62×10~6、28.1×10~6和41.57×10~6粒,其中特有鱼类鱼卵总量分别为7.74×10~6、9.41×10~6和9.42×10~6粒;调查期间共出现6次产卵高峰,鱼类的繁殖盛期处于6月下旬-7月初。对产卵规模及水文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2017和2018年鱼类的产卵规模同水位与流量均呈显著相关(P
关键词:
金沙江 鱼类早期资源 漂流性卵 产卵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吕浩 田辉伍 申绍祎 段辛斌 刘绍平
为了解岷江下游干流江段产漂流性鱼类早期资源状况,于2016和2017年的5月7日~7月30日在岷江下游干流江段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调查发现:产漂流性卵鱼类18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8种,分别是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rna)、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ris)、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boulengeri)、裸体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nudicorpa)、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和短身金沙鳅(Jinshaia abbreviata)。主要产卵场有喜捷镇、高场镇和蕨溪镇3处。小眼薄鳅和长薄鳅的产卵规模相对较大,分别为652.75×10~6粒或尾和368.01×10~6粒或尾。典型对应分析结果显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产卵时断面流量相对增大,透明度相对降低;吻鮈(Rhinogobio typus)产卵期间江水透明度相对较高;随着流速增加,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和短身金沙鳅(Jinshaia.abbreviata)卵漂流密度均相应增加。
关键词:
岷江下游 漂流性卵鱼类 早期资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邵科 胡兴坤 董微微 熊美华 汪鄂洲 余丹 朱滨
于2019~2020年6~7月在雅砻江下游锦屏大河湾里庄江段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鱼类卵苗19种,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7种,5种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产漂流性卵鱼类2019年和2020年产卵规模分别为103.07×10~4粒和388.58×10~4粒,主要产卵场自上而下分布在烟袋、南河-青纳和里庄等3个江段。与历史数据相比,锦屏大河湾产漂流性卵鱼类种类组成变化不大,均以中华金沙鳅和犁头鳅为主要繁殖种类,产卵规模有所降低,以圆口铜鱼、长鳍吻鮈和长薄鳅等的减少较为明显,产卵行为仅零星发生。虽然受到梯级水电开发、过度捕捞和采砂挖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作为雅砻江下游流程最长的流水河段,锦屏大河湾仍是多种鱼类产卵繁殖的重要分布区,产卵规模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建议进一步增加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河流连通性恢复、优化生态调度等措施,促进该区域鱼类物种和生境多样性保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先炳 张堪瑞 杨威 王丽 杨胜发 李文杰 张鹏
漂流性鱼卵的孵化是随水迁移时同步进行的,其孵化率与鱼卵在水体中的运动特性密切相关。为研究长江上游漂流性鱼卵在静水中的沉降特性,于2021年6月16日至7月8日在长江干流宜宾至丰都江段设置了5个漂流性鱼卵采样点,共采集鱼卵848粒,对其中随机挑选的399粒鱼卵进行了静水沉降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漂流性鱼卵的粒径为4.0~8.0 mm,其中粒径为5.0~7.0 mm的鱼卵占到捕获总量的88%。(2)漂流性鱼卵密度为1.001 2~1.003 4 g/cm~3,其中密度为1.002 2~1.003 2g/cm~3的鱼卵占捕获鱼卵总量的78.9%。(3)漂流性鱼卵的静水沉降速度为3.0~12.0 mm/s,平均静水自由沉速为7.16 mm/s。影响漂流性鱼卵自由沉速的主要原因是:鱼卵在静水沉降过程中会带动水体产生局部的微小紊动、胚胎在膜内的无规则自主运动、卵膜受到水体挤压而产生形变以及鱼卵密度的变化。通过鱼卵在静水中的受力分析、并结合粒子的静水沉降方程和试验数据,拟合得出长江上游宜宾至丰都江段漂流性鱼卵静水沉降与绕流阻力相关系数k=0.609。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飞 黎良 刘焕章 王剑伟
基于2011—2012年6—7月赤水河赤水市江段鱼类早期资源昼夜24 h连续采样情况,对该江段鱼卵漂流密度的昼夜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7个昼夜共采集银(Squalidus argentatus)、宜昌鳅(Gobiobotia filifer)、鳜(Siniperca chuatsi)、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犁头鳅(Lepturichthys fimbriata)、四川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紫薄鳅(Leptobo...
关键词:
赤水河 鱼卵 昼夜变化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仝路路 茹辉军 倪朝辉 李媛 陈敏
为掌握向家坝蓄水后坝下河段的水质现状,本研究在坝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取六个断面,在鱼类不同的生活阶段进行监测。基于蓄水后2013-2014年水环境因子的监测数据,对各断面的21项水质指标的总体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变化规律并进行水质评价得出目前水质现状。结果显示,蓄水后该江段水质指标特征总体良好,水温初期滞温变化值在2℃左右,超标因子主要是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以及重金属铅汞。总氮、砷及六价铬差异性极显著,是影响数据差异的众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对各样点的水质因子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坝下三块石与其他地点分类明显,距大坝较远与较近的点位各指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明大坝...
关键词:
保护区 水质现状 差异分析 聚类分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乐和 吴国犀 王志玲 杨德国
本文研究了大坝兴建后,阻隔在坝下江段的胭脂鱼性腺发育状况。结果表明,只要达到性成熟年龄(雌鱼 7龄、雄鱼 5龄),胭脂鱼性腺不仅能在坝下江段正常发育成熟,而且能自然繁殖。产卵场主要分布在有砾石或礁板石水流较紊乱的江段。自然繁殖主要与水温有关。产卵期2月至4月。文中同时讨论了坝下江段胭脂鱼保护等问题。
关键词:
枢纽 堤坝 胭脂鱼 性腺 繁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俊 苏巍 杨少荣 姜伟
为探索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对鱼类群落多样性影响,于2011年(蓄水前)和2015年(蓄水后)对金沙江下游绥江断面进行渔业资源调查,分析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绥江段共计采集鱼类60种,隶属于5目12科,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2种。蓄水前以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为优势种类;蓄水后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为优势种类。与蓄水前相比,鱼类群落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生态类群分析,静水缓流型鱼类由蓄水前54%增加到蓄水后的71%,河道洄游型鱼类从39%减少到20%,江湖洄游型鱼类蓄水前后变化不大。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显示,蓄水前绥江段鱼类群落未受到干扰,而蓄水后受到严重干扰。库区蓄水后总生物量有明显增加趋势,但优势种类趋于小型化、种类结构单一化。为科学保护金沙江下游流域鱼类生物多样性,建议成立鱼类保护区、开展梯级生态调度和加强流域环保预警研究等措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黎明政 段中华 姜伟 刘焕章
根据2007~2009年在长江干流的泸州、珞璜、宜都、武穴4个江段分别采集的数据,对这些江段鱼卵及仔鱼漂流特征的昼夜变化规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泸州江段和珞璜江段鱼卵及仔鱼昼夜漂流密度有一定差异,但不显著;长江中游宜都江段,鱼卵漂流密度在昼夜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n=38,p=0.00),表现为6∶00的平均漂流密度13.02ind./100m3明显大于18∶00的密度3.28ind./100m3,仔鱼夜间漂流密度明显大于白天,于22∶00达到高峰值;武穴江段仔鱼漂流密度在昼夜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n=62,p=0.00),8∶00的平均漂流密86.21ind./100m3明显大于18...
关键词:
长江 鱼卵 仔鱼 昼夜分布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沈忱 吕平毓 冯顺新 王义成 倪广恒
为深入了解向家坝水库建成开始蓄水后,其下游江段的溶解氧浓度和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对2012年7月至2013年11月间向家坝下游江段的溶解氧浓度与饱和度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了监测,并进行了其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坝下断面在监测期间出现了3次溶解氧过饱和现象,但位于岷江入汇口以下的长江上游鱼类保护区干流基本未出现溶解氧过饱和现象;水库蓄水导致的流量变化以及随季节的水温变化均对坝下河道的溶解氧饱和度有影响;溶解氧浓度与河道水温及向家坝电站的发电流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溶解氧饱和度与大坝中孔泄流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发电流量占总流量的百分比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为了减少发生溶解...
关键词:
向家坝水库 下游江段 溶解氧 水温 流量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斌 江星 王志坚 金丽 段辛斌 张耀光
2010年3—12月对小江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7个采样点共采集鱼类标本1701尾,隶属于6目9科47属56种,其中小江汉丰湖坝上水域采集鱼类28种,坝下水域采集鱼类42种。鲤形目和鲇形目分别占种总数的69.5%和12.5%。宽鳍(Zacco platypus)、黑尾(Hemiculer tchangi)、鲇(Silurus asotus)、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mongolicus)、翘嘴鲌(Culter ilishaeformis)、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小江 鱼类资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孟秋 高雷 汪登强 段辛斌 刘绍平 陈大庆 杨梦露 郑永华
为了解三峡水库试验性生态调度后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本研究于2018年、2019年的5—7月份对该江段卵苗种类组成、资源量、产卵场及生态水文指标开展了调查,共鉴定出鱼类7目14科54种(属),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26种。仔鱼组成以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占仔鱼总捕捞量的44.9%)、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ops)(占15.2%)、沙鳅属(Botia sp.)(占12.5%)为主。2018年估算通过监利江段的鱼卵、仔鱼径流量分别为33.3×10~(8)粒、324.2×10~(8)尾;2019年分别为35.9×10~(8)粒、1140.7×10~(8)尾。监利江段成为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等鱼类的重要产卵场。生态调度对监利江段贝氏?、鳊、银鮈等鱼类的自然繁殖有明显促进作用。产卵量与涨水持续时间、流量累积涨幅呈正相关。监利江段涨水持续时间4 d及以上,流量累积涨幅3500 m~(3)/s及以上时,产卵量可占当年调查期间鱼卵总规模的8.4% 以上。建议继续开展并优化生态调度,加强监利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基础研究。
关键词:
生态调度 仔鱼密度 种类组成 产卵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