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73)
- 2023(10186)
- 2022(8784)
- 2021(8287)
- 2020(7069)
- 2019(16668)
- 2018(16536)
- 2017(30419)
- 2016(17796)
- 2015(20147)
- 2014(20579)
- 2013(19764)
- 2012(18666)
- 2011(16785)
- 2010(17146)
- 2009(15478)
- 2008(15561)
- 2007(14299)
- 2006(12315)
- 2005(11362)
- 学科
- 济(66518)
- 经济(66443)
- 业(42008)
- 管理(40920)
- 方法(33797)
- 企(32109)
- 企业(32109)
- 数学(30489)
- 数学方法(30178)
- 中国(22626)
- 财(20985)
- 教育(20274)
- 农(20221)
- 贸(17584)
- 贸易(17582)
- 易(17248)
- 学(16424)
- 出(12946)
- 理论(12777)
- 农业(12691)
- 业经(11898)
- 制(11808)
- 地方(11413)
- 技术(10558)
- 收入(10330)
- 务(10171)
- 财务(10149)
- 财务管理(10115)
- 银(10088)
- 银行(10062)
- 机构
- 大学(252026)
- 学院(245046)
- 济(99806)
- 经济(97619)
- 研究(88516)
- 管理(86814)
- 理学(75073)
- 理学院(74120)
- 管理学(72663)
- 管理学院(72190)
- 中国(60366)
- 京(54243)
- 科学(53091)
- 财(46399)
- 所(45332)
- 农(42906)
- 研究所(41341)
- 范(40906)
- 师范(40583)
- 中心(39652)
- 江(38312)
- 财经(37002)
- 业大(36366)
- 北京(34801)
- 教育(34770)
- 农业(33930)
- 经(33778)
- 师范大学(33234)
- 经济学(32313)
- 院(31246)
- 基金
- 项目(160813)
- 科学(127347)
- 研究(120992)
- 基金(115470)
- 家(101518)
- 国家(100274)
- 科学基金(83843)
- 社会(75348)
- 社会科(71253)
- 社会科学(71231)
- 教育(62973)
- 省(62613)
- 基金项目(60045)
- 划(55031)
- 自然(52944)
- 自然科(51718)
- 自然科学(51698)
- 自然科学基金(50810)
- 编号(50307)
- 资助(48004)
- 成果(43458)
- 部(38483)
- 重点(37806)
- 课题(37085)
- 发(35188)
- 教育部(33452)
- 创(33268)
- 性(33172)
- 大学(31323)
- 科研(31184)
共检索到3719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楚红丽
城市和县乡村地区不同收入/支出组的家庭,其义务教育阶段的静态或动态收入弹性均小于1,这一缺乏弹性的表现可能说明义务教育属于"必需品",是无法替代或者替代品较少的"正常商品"。动态收入弹性的整体变化趋势则是随家庭年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减少,随教育价格的增加而增加。至于价格弹性方面,静态价格弹性无论城乡均为正数且大于1,而动态价格弹性均为正数,不过受不同家庭收入、教育价格及教育阶段的影响,发生了或富有弹性或缺乏弹性的变化。静态或动态价格弹性均为正数,表明教育需求者对教育价格变动的反应为同方向变动,意味着教育商品不符合需求法则,教育的价格提高并没有使人们的教育需求降低反而使其升高。结合相关研究,考虑是教...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楚红丽
家庭内外影响因素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家庭教育支出总量及其结构的变动。家庭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有:子女性别、单亲家庭结构、家庭总人口数、子女数、父母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支出状况、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家长对子女成绩的满意度;外部因素主要有:教育阶段、所处地域(家庭所在地区)。比较城市和县乡村支出的影响因素,城市家庭"支出总额"不受子女性别、单亲家庭结构、子女数等变量的影响,而县乡村家庭大多受其影响;城市家庭"校外支出"不受子女性别、单亲家庭、家庭总人口数、上半年支出的影响,而县乡村家庭受其影响。这可能说明非城市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受到更多内外环境的制约和约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湘萍
比较我国城市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就读学校水平之间的对应性的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不择校家庭,择校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就读学校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择校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就读学校水平的正向影响更强。说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就读学校水平之间的一致性增强,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分层与教育分层之间的对应性,从而进一步引发教育机会分布的不公平性。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钱晓烨 迟巍 史瑶
采用2007和2011年国家统计局的教育支出专项调查数据,本文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的结构和不平等进行分析,通过两年数据的比较,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大幅增加的同时,家庭教育支出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校内教育支出得到了严格控制,低收入家庭支出的学杂费、书本费占收入比重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各收入分位家庭的校外教育支出大幅增加,并体现出"刚性"特点。校内教育支出下降带来的"减负"无法弥补校外教育支出的"增负";家庭收入越低,教育支出占收入的比重越大,低收入家庭承受的负担日益加重。此外,我们还发现外地农业户口的家庭并没有平等地从义务教育政策受益,相比其他户口类型的家庭,他们需要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楚红丽
在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集中研究的大背景下,近几年家庭教育消费支出问题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家庭为子女教育而自主选择的消费项目,更是得到学术研究者和市场调查公司的关注。面对新的家庭教育消费的现实情况,讨论家庭教育消费支出的概念、内容及其结构,可以为市场了解居民教育消费的结构与热点提供信息和帮助,为国家制定家庭福利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楚红丽 赵树贤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看,在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的选取上,多以家庭收入状况或家庭基本情况作为考虑的主要内容,这些家庭情况包括家庭收入或支出情况、家庭类型(如,双亲家庭或单亲家庭)、家庭的社会阶层、父母受教育程度、所在地区及宗教信仰、孩子的数量、在读的年级(教育等级)、孩子的性别等等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实际上,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和个人的偏好也是需要考察的影响因素。在选取可操作性的定义描述社会制度、文化和个人偏好时可能需要依据各国国情展开具体的探讨。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何颖
就法律文本而言,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家上学"的合法性问题的核心是对"入学"这一义务教育法定形式的解释。根据扩大解释的法律解释方法,"入学"可理解为"进入义务教育内容的学习过程",从而"在家上学"的法律性质可界定为"法益"。从权利关系来看,儿童的教育利益最大化是教育活动的应然目标,父母教育权与国家教育权的分配也应当以此为基础。"在家上学"是家长以个性化方式积极履行父母教育权并保障子女受教育权利的活动,具有法理上的正当性,能够成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形式而存在,并在家庭和政府的合作间不断成熟。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公民"在家上学"的合法性,并将其纳入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中。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杰 张韵琪 詹鹏
实现发展机会的均等化是缓解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着力点。文章从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两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公共教育支出、父代收入对子代教育水平影响的分析框架,并进一步探讨市场化教育对公共教育支出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影响。文章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公共教育支出对子代教育水平的影响包含直接和间接机制:一方面,能够直接促进子代教育水平的提升(直接效应);另一方面,有助于削弱父代收入与子代教育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间接效应)。研究还发现,市场化教育具有调节效应,会减弱公共教育支出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文章建议,充分利用公共教育支出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化的作用,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公共教育资源投入,规范市场化教育,提升低收入家庭的发展能力。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谭涛 张燕媛 何军
文章基于QUAIDS模型,采用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截面数据,探讨农村居民家庭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及其需求弹性,并进一步分析不同收入农户医疗消费的价格弹性。结论显示,家庭规模、家庭收入对医疗消费支出有正向影响,家庭劳动力人数、地区差异对其有负向影响;医疗服务大体上仍属于生活必需品,但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户将增加对医疗服务的消费;对农户进行收入补偿,能够减少食品消费价格上升对医疗消费支出的负向影响;相对于高收入农户,其他消费品价格的提高对低收入农户医疗消费的影响较大。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黄斌 廖彬
面向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实施精准资助是防范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利用随机分班形成因果识别设计,就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家庭学生“一补”(即发放生活补助金)资助政策的外溢效应进行估计。研究发现,班级中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受“一补”资助对于同班其他同学的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外溢效应。经济困难家庭的精准识别对于“一补”资助形成外溢效应具有重要影响。“一补”精准资助之所以产生外溢效应,与同学之间的学习互动和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联系。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接受资助能显著提升班级同学的学习努力水平,改善班级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增强班级的融合度与凝聚力。面向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实施精准资助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是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与有效手段。建议教育资助政策未来应进一步降低资助门槛,提升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精准识别度,并依据学生家庭的困难程度实行有差别资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启生
分税制以来,河北财政收入弹性系数总体呈波浪形上升、阶段性变动和差异化特征。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弹性系数较低、波动幅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北财源不充足、税基不稳定、经济结构质量效益偏低的客观实际。因此,提高河北财政收入特别是公共预算收入弹性系数,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增加经济财源的含税量,增强财政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关联度。
关键词:
财政收入 弹性系数 经济结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杰 金珉州
对居民住房需求行为的分析,尤其对住房需求收入弹性的估计,是我们分析住房市场现状及判断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也是住房政策制定的基础前提。但目前国内相关文献有限,以微观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更少。本文以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队2007年对上海居民家庭的大样本抽样调查问卷为数据基础,运用两阶段模型来估计上海居民住房需求的收入弹性。两阶段模型,即指先通过对租买选择、住户持久收入的分析,再将由此得出的IMR比率(由住户的租买概率计算而得)引入住房需求模型,从而得出参数的估计值。我们发现,在住房市场中,对住房消费的主力人群——30-59岁的各个年龄组中,IMR均显著,说明上海居民租买选择与住房需求量是联合决策。在市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宗利 徐志刚
食物浪费不仅导致食物生产和分销过程浪费大量资源,还增加垃圾处理压力和温室气体排放,挑战粮食安全。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解析了收入增长影响家庭食物浪费的数量效应和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的实证结果显示,收入增长会显著提高居民家庭食物浪费量,食物浪费收入弹性为0.26,其中,数量效应表现为收入增长提高谷物类、蔬菜类和肉蛋奶类食物的浪费量,包括通过提高家庭食物浪费率对食物浪费量产生影响;结构效应表现为收入增长降低蔬菜类食物浪费量占比,提高肉蛋奶类食物浪费量占比,但对谷物类食物浪费量占比无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收入增长与家庭食物浪费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两种方案的模拟结果均显示,2030年前我国人均食物浪费量和食物浪费总量仍会继续上升,有必要制定和实施遏制居民家庭食物浪费的具体干预措施。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收入增长对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浪费的作用更强,因此干预措施制定应着重关注农村地区家庭食物浪费问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宗利 徐志刚
食物浪费不仅导致食物生产和分销过程浪费大量资源,还增加垃圾处理压力和温室气体排放,挑战粮食安全。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解析了收入增长影响家庭食物浪费的数量效应和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的实证结果显示,收入增长会显著提高居民家庭食物浪费量,食物浪费收入弹性为0.26,其中,数量效应表现为收入增长提高谷物类、蔬菜类和肉蛋奶类食物的浪费量,包括通过提高家庭食物浪费率对食物浪费量产生影响;结构效应表现为收入增长降低蔬菜类食物浪费量占比,提高肉蛋奶类食物浪费量占比,但对谷物类食物浪费量占比无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收入增长与家庭食物浪费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两种方案的模拟结果均显示,2030年前我国人均食物浪费量和食物浪费总量仍会继续上升,有必要制定和实施遏制居民家庭食物浪费的具体干预措施。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收入增长对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浪费的作用更强,因此干预措施制定应着重关注农村地区家庭食物浪费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