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89)
- 2023(13692)
- 2022(11958)
- 2021(11212)
- 2020(9266)
- 2019(21011)
- 2018(20692)
- 2017(39947)
- 2016(21938)
- 2015(24218)
- 2014(24078)
- 2013(23825)
- 2012(21783)
- 2011(19607)
- 2010(19215)
- 2009(17404)
- 2008(16793)
- 2007(14415)
- 2006(12368)
- 2005(10560)
- 学科
- 济(88519)
- 经济(88427)
- 管理(59133)
- 业(55621)
- 企(44365)
- 企业(44365)
- 方法(39816)
- 数学(35040)
- 数学方法(34706)
- 农(24002)
- 中国(22434)
- 学(22319)
- 地方(21554)
- 财(19536)
- 业经(18490)
- 农业(16511)
- 贸(15533)
- 贸易(15529)
- 易(15002)
- 环境(14577)
- 制(13476)
- 和(13419)
- 技术(13187)
- 理论(12562)
- 务(12076)
- 财务(12017)
- 财务管理(12002)
- 地方经济(11709)
- 划(11595)
- 企业财务(11366)
- 机构
- 大学(308919)
- 学院(306520)
- 管理(122393)
- 济(117479)
- 经济(114932)
- 理学(107380)
- 研究(106089)
- 理学院(106062)
- 管理学(104111)
- 管理学院(103581)
- 中国(76174)
- 科学(71104)
- 京(66683)
- 农(59016)
- 所(54601)
- 业大(53437)
- 研究所(50701)
- 财(49532)
- 中心(48094)
- 农业(46909)
- 江(43263)
- 北京(41652)
- 财经(41225)
- 范(41054)
- 师范(40557)
- 院(38713)
- 经(37696)
- 州(35581)
- 经济学(34525)
- 师范大学(33141)
- 基金
- 项目(224721)
- 科学(175302)
- 基金(162963)
- 研究(156339)
- 家(145592)
- 国家(144396)
- 科学基金(122582)
- 社会(98249)
- 社会科(93034)
- 社会科学(93007)
- 基金项目(88237)
- 省(87788)
- 自然(83059)
- 自然科(81085)
- 自然科学(81060)
- 自然科学基金(79567)
- 划(75437)
- 教育(70379)
- 资助(65974)
- 编号(62716)
- 重点(50557)
- 成果(48442)
- 部(48209)
- 发(48167)
- 创(46412)
- 科研(43587)
- 创新(43383)
- 计划(43336)
- 课题(42874)
- 大学(40417)
- 期刊
- 济(122074)
- 经济(122074)
- 研究(84172)
- 学报(57510)
- 中国(56460)
- 农(52549)
- 科学(51790)
- 大学(41565)
- 管理(40541)
- 学学(39614)
- 农业(36486)
- 财(34253)
- 教育(29062)
- 技术(23475)
- 融(21988)
- 金融(21988)
- 业经(21178)
- 经济研究(19398)
- 财经(18725)
- 业(18184)
- 科技(16868)
- 资源(16720)
- 问题(16536)
- 经(15893)
- 业大(15867)
- 图书(15662)
- 版(15547)
- 理论(14502)
- 技术经济(13867)
- 实践(13478)
共检索到4286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建燕 江东 黄耀欢 付晶莹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流动人口特别是流入人口持续、大规模增长对城市资源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是中国未来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急需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城市综合竞争力居浙江省县级市首位的义乌市为例,利用遥感技术提取了该市2007年的土地利用信息,在GIS空间统计分析功能支持下,综合分析了义乌市社会经济发展、流入人口变化特征,重点讨论了净流入人口持续增长对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2001-2007年,义乌市总人口增加了近68万人,其中流入人口增加了63万人;建设用地从51.33km2增加到140.36km2;耕地面积...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金浩然 刘盛和 戚伟
我国正经历大规模人口流动,认识流动人口的长居意愿可以帮助识别城市实际的市民化需求,有助于引导因城施策。本文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问卷数据,以义乌市为例探究了中小城市流动人口长居意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就业收入、流入年限、年龄等因素是影响长居意愿的重要因素。与以往针对大城市的研究不同,受教育程度和私营业主身份对长居意愿有显著负影响,这是由于中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宜居性处于劣势,造成具有更多就业选择的群体长居意愿较低。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左冕 张伟 马永俊
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的研究,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利用多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将义乌市域生态系统分为农田、草地、森林、城镇居民点、河流/水库等五类,根据谢高地等提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进行服务价值计算,结果表明:义乌市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6年的48.37×108元降至2009年的45.99×108元;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造就的生态系统每年为人类提供了价值巨大的服务,而城市化和人类对生态系统不恰当的利用导致了近年服务价值的快速下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景观格局维持生态服务价值基本稳定的土地利用思路。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服务价值 演变 义乌市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骆函绮 徐德顺
新冠疫情初期,如何在疫情突发公共危机中主动有序引导大量人员流动,如何平衡人员管控与复工复产对人力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公众对疫情防控机制的思考。运用协同治理理论,以义乌为蓝本,研究全面应急防控阶段,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商贸类大流动社会开展流动人口管理的区域实践。通过对义乌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中流动人口管理的分析发现,在政府的主导引领下,市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与社会全员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是迅速取得抗疫胜利、经济快速复苏的基本经验,展示了危机中县域政府基层社会的治理能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治理短板,据此提出应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组织与各界共同参与”的长治机制,求解最大公约数的协同治理机制,提升全社会公共安全治理能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旭亮 宁越敏
2010年义乌市面临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战略等诸多省及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改革和发展战略,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离不开对产业结构的深入分析。首先,对义乌市三产发展演化及制造业产业的支柱产业进行了分析;其次,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义乌三产和各行业进行了分析,得出它们的份额分量、偏离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
关键词:
义乌 产业结构 偏离份额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宗开宝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义乌市的调查研究,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客观上存在着互动关系:城镇的元素与农村的元素在各自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促使双方元素在"混合"中"酵母化";在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加快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具有规律性。只有按规律办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才能良性互动,城乡资源才能优化配置,取得集成创新的效果。
关键词:
区域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 互动 城乡一体化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崔大树 孙扬 王辉
以空间相互作用原理为理论基础,模拟义乌批发业成长促进其城市化水平提升的动态能力,并进行协整检验,表明批发业成长推动义乌市城市化水平提升的动能具有短期和长期作用。其动态能力表现为批发业的成长推动义乌市人口与空间规模扩张,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整合和优化,各种资源和要素集聚能力增强;集聚作用驱动城市空间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提高、空间结构发生新的变化,从而增强了城市功能,促进义乌市影响的空间范围扩大,导致城市空间结构在更大的空间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区域经济中心。
关键词:
义乌 批发业 模拟 协整检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黄金升 陈利根 张耀宇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集约度的测算是一个综合过程,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制度政策的影响促使评价的内涵、技术标准也应有所调整。首先,本文阐述了受工业用地标准控制政策的影响,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出现性状差异,最终会影响集约度的测算精度;其次,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与国家、地区工业用地控制标准的对比,对义乌市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初步分析,并简要探讨了现有标准的适用性;最后,为了检验评价指标性状差异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采用了熵权法的权重赋值方法,测算了义乌市的工业用地集约度,并与AHP方法测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现有的工业用地控制标准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②指标性状的差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维金
课程改革不是一张蓝图,而是一个不尽的旅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旅途中,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是保障,学校文化建设是载体,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本文介绍了来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义乌市的经验:一要创新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对实验过程的评估监控;二要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要以科研推动课改,培育本土化课改专家;四要强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促使教师角色转变。
关键词:
义乌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慧 周根贵
利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样方分析、核密度和Ripley’s K函数,分别对2002、2008、2015年义乌市物流企业空间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2002—2015年期间,义乌市物流企业分布从东北—西南方向逐渐向正东—正西偏转极化,团状集聚现象明显;物流企业随市分布,毗邻专业市场布局的格局基本成型;企业空间分布差异扩大,整体处于集聚状态下的极化分布;各镇、街道之间集聚规模和强度存在差异,江东街道集聚规模最大,稠江街道集聚强度最高。最后,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讨了区位、市场、政府等因素对物流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发现市场临近、政府决策等对物流企业区位决策影响较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慧 周根贵
利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样方分析、核密度和Ripley’s K函数,分别对2002、2008、2015年义乌市物流企业空间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2002—2015年期间,义乌市物流企业分布从东北—西南方向逐渐向正东—正西偏转极化,团状集聚现象明显;物流企业随市分布,毗邻专业市场布局的格局基本成型;企业空间分布差异扩大,整体处于集聚状态下的极化分布;各镇、街道之间集聚规模和强度存在差异,江东街道集聚规模最大,稠江街道集聚强度最高。最后,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讨了区位、市场、政府等因素对物流企业区位选择的影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王力南
利用国家计生委2011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可知,东部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流动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存在很大差异,为剖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采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分别分析了东部地区和非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劳动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影响东部和非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劳动参与的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流入地为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其劳动参与主要受性别、出生年份、婚姻状况、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子女情况、家庭收入以及是否参加社会保险等因素影响,老家是否有老人需赡养不显著;而流入地为非东部地区除了户口性质这一变量对该地区流动人口劳动参与影响不显著外,其他变量均有显著影响,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受教育程度、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劳动参与 区域差异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朔孺 邵卫伟 刘东晓 周斌 王备新
于2010年4月调查了浙江省义乌地区5个参照和9个城镇溪流样点的理化性状、底栖硅藻群落及所在流域土地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流域城镇化强度指标——不透水地表面积比与电导率、总氮和磷酸盐等理化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也与喜富营养型硅藻与耐污型硅藻比例呈显著正相关。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与相似性检验(ANOSIM)分析表明,参照溪流与城镇溪流的底栖硅藻群落具有显著差异。参照溪流底栖硅藻平均密度(5.67×105cell.cm-2)低于城镇溪流(6.11×106cell.cm-2),并且参照溪流运动型、富营养型和耐污型硅藻比例也显著低于城镇溪流。城镇溪流优势种是Na-vicula m...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骆高远
购物旅游是以购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它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的六大要素之一。通过对义乌市购物旅游市场发展过程、现状及优劣势的调查,重点分析了影响义乌购物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着重研究了义乌购物旅游的发展潜力,最后对义乌未来几年购物旅游发展的潜力作出了预测,以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及早作出规划,准备好预案,让义乌这个"小商品的海洋,购物者的天堂"真正落到实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文甫 樊淑云 潘荟交 毛欢 周介铭 赵景峰 杨存建
利用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及能源消耗资料,采用直接碳排放系数法及修改后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四川省10a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碳排放增加734.307×104t,增长率达10.478%。(2)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10a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增加812.454×104t,增长率达10.339%,碳排放量占碳排放量的96%以上;碳汇增加44.742×104t,占四川省碳汇的94%以上。(3)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就区域分析而言,成都平原区碳排...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时空格局 四川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