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70)
2023(13920)
2022(11599)
2021(11088)
2020(9146)
2019(20372)
2018(20413)
2017(37017)
2016(20548)
2015(23305)
2014(23059)
2013(22156)
2012(20232)
2011(18332)
2010(18441)
2009(17669)
2008(17345)
2007(15694)
2006(13863)
2005(12879)
作者
(56800)
(47202)
(47180)
(44914)
(29995)
(22390)
(21545)
(18364)
(17841)
(16969)
(16138)
(15895)
(15225)
(15139)
(14963)
(14570)
(14168)
(13843)
(13802)
(13491)
(11923)
(11568)
(11386)
(10856)
(10710)
(10555)
(10550)
(10381)
(9621)
(9433)
学科
(71165)
经济(71036)
管理(67163)
(55434)
(47908)
企业(47908)
方法(27689)
中国(25080)
(24018)
数学(22889)
数学方法(22639)
(21933)
(20372)
业经(17744)
(16277)
银行(16254)
(15618)
贸易(15603)
(15519)
(15393)
(15316)
(15282)
(14871)
财务(14808)
财务管理(14769)
(14332)
金融(14324)
理论(14232)
企业财务(13909)
(12879)
机构
大学(280175)
学院(279143)
(113911)
经济(111316)
管理(103317)
研究(98593)
理学(85743)
理学院(84755)
管理学(83398)
管理学院(82837)
中国(80581)
(61546)
(58202)
科学(57147)
(49536)
中心(45530)
研究所(44446)
财经(43968)
(43896)
(43530)
(39961)
北京(39381)
业大(37415)
(36727)
师范(36291)
(35861)
经济学(35431)
(34788)
农业(34086)
财经大学(32553)
基金
项目(178970)
科学(140223)
研究(135382)
基金(128873)
(112460)
国家(111539)
科学基金(94543)
社会(85263)
社会科(80700)
社会科学(80687)
(67964)
基金项目(66238)
教育(64000)
自然(58603)
(58131)
自然科(57216)
自然科学(57197)
自然科学基金(56187)
编号(55655)
资助(53111)
成果(47580)
重点(40959)
(40741)
课题(39977)
(37834)
(37544)
(37490)
国家社会(36006)
教育部(35292)
创新(35255)
期刊
(134059)
经济(134059)
研究(87738)
中国(68312)
(48577)
管理(44443)
学报(42378)
(40943)
科学(39427)
教育(38766)
大学(32870)
学学(30387)
(30158)
金融(30158)
农业(27913)
技术(26743)
财经(22675)
经济研究(21683)
业经(20296)
(19675)
(16976)
问题(16560)
(15760)
图书(15063)
世界(14652)
国际(14611)
(13552)
会计(13272)
(12858)
论坛(12858)
共检索到4486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唐伟  孙泽洲  刘思峰  谢乃明  温跃杰  陈悦  
航天型号任务是科学、技术与工程的集大成体现,复杂系统管理在其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国航天66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探究举国体制在重大工程中的内在逻辑和演化比较。对中国航天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总结和提炼,研究系统概念并扩展提出基于系统论的复杂系统管理模型架构内核,并从“战略科学家—总体设计部—两条指挥线”三大维度构建航天复杂系统管理模型架构,阐释航天工程从系统设计、顶层决策过程管控到精益执行的若干历史经验,在新型举国体制背景下探讨航天重大工程持续成功的管理启示,以期为新发展阶段中国航天重大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操友根   任声策   杜梅  
举国体制作为攻克重大领域关键难题的复杂系统,是现阶段中国应对外部竞争加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制度保障。基于复杂系统及管理理论,从“顶层设计—贯彻执行”二分维度构建举国体制解析系统。顶层设计子系统由目标与决策元素构成,而贯彻执行子系统元素包括任务、主体、资源、动员及协调机制。系统内及子系统间各要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促进举国体制重大成就的取得。进一步,根据举国体制系统解析框架,对航天、扶贫、防疫、体育举国体制进行纵深分析及跨领域比较发现,各领域解析系统元素具有的共性是确保举国体制成功的前提,而异质性则对不同领域举国体制运行绩效的差异起到解释作用。从系统解构视角研究打开举国体制的内核,丰富已有文献对举国体制概念、特征、模式等外部“轮廓型”的研究,促进学界对举国体制认识的深化与统一。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曙光  王丹莉  
中美贸易战启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高端制造业发展。本文从经济史视角,系统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工业化阶段相关假说",即中国工业化进程和科技进步进程中的体制选择。受制于中国工业化的阶段,在工业化启动时期、工业化加速时期、工业化巅峰时期与完成时期这长达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家工业化的体制选择有重大区别,出现一种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渐变的历史大趋势。本文系统论述了传统举国体制的基本特征,进而深入探讨了未来在市场经济和开放条件下实施的举国体制转型,并根据对全球典型模式的借鉴,对促进科技进步的金融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国家战略与财政制度、人才培育制度等进行了具体分析。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宜泽   胡鞍钢  
新型举国体制是“国之利器”,是新时代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显著优势的重要体现。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首当其冲的是正确把握它的隐含前提,即笃定的共同意愿、合理的目标体系和强大的国家能力。这三者是新型举国体制实践合力效应、乘数效应和杠杆效应的产生源泉。它们分别表现为党的主张、人民意愿、国家意志的统一,总体性目标与部门性目标、阶段性目标的统一,以及一般性国家能力与特殊性国家能力的统一。脱贫攻坚是新型举国体制实践的生动写照,它的巨大成功充分印证了意愿、目标与能力三大前提之于新型举国体制实践的不可或缺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闫瑞峰  
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方面,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在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下的协同创新理论基础上,寻求实现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强度和效度的双突破,并在资源配置主体关系、科技创新目标特征、科技创新组织方式以及科技创新成果面向等方面呈现新特征。在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实践应用围绕资源配置主体的公私关系理论形成三大模式,分别为以美国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计划为代表的国家全面主导模式,以欧洲伽利略计划为代表的公私合营模式,以及以日本和美国半导体产业竞争为代表的公私联盟模式。运用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具有必需的前置性条件,即科技攻关目标具有公共性、必要性、紧迫性,既有体制机制不能有效满足科技创新任务所需的资源配置要求,并在适用范围和应用场景上符合特定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必须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明晰科技创新的任务目标,科学运用政府与市场高效协同的复合创新机制,以及探索建立数字化科研范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路风  何鹏宇  
为在核心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政治领导层提出实施"新型举国体制"的设想。但一些人把计划体制等同于"旧的举国体制",仅仅揣测"新型"的含义。本文回顾被公认为举国体制范例的"两弹一艇一星"项目,证明使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中央专委,它得到最高领导层的授权并对项目的执行及其结果负责。类似的特殊机构也出现于美国,本文考察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立的战时生产局和曼哈顿计划,以及至今还在活跃的DARPA。以中美两国的历史经验为证据,本文证明举国体制是一种任务体制,无关计划体制或市场经济体制,其特征是以特殊机构执行和完成重大任务。本文为理解"新型举国体制"的本质提供了一个基础,而"新型"将由新的实践所定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邱凌云  
众所周知,俄罗斯目前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体育强国且其正处于体育体制转型过程之中,而其体育体制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正实践着一种新型的体育体制类型——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通过对俄罗斯体育体制改革取得的一些成就和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借鉴俄罗斯体育体制转型所采用的一些有效措施,可以避免我国在体育改革过程中重蹈俄罗斯的覆辙,少走弯路,并提出相应的选择设想,以使我们的体育体制改革步入健康快速轨道。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胡勇军   张新培  
对近20年中国一流大学研发投入分析发现,举国体制下大学研发投入的运行处于三重张力关系下:一是规模上,存在投入增长周期性与科学研究长期性的冲突;二是结构上,存在大学知识生产“应然”与“实然”的错位;三是绩效上,存在研发投入当期性与产出滞后性的矛盾。基于多重制度逻辑视角探究其内在逻辑,这三重张力关系是控制性多层行政逻辑、市场逻辑和学术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议适当弱化控制性多层行政主导的制度惯性,强化大学知识创新的战略地位,兼顾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式研究,以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研发投入的平衡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文  李吉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的创新形式,既不同于中国过去现代化进程中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各类资源的举国体制,也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依靠放任自流的自由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体制。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与优越性造就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新型举国体制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新型举国体制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着力提升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欣文  
中国航天技术走向世界长二捆火箭发射澳星B1刘少毅/摄欣文(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办公厅)ChinaAerospaceTechnologyComesintoWorldArena¥ByXinWenAbstract:Chinabeganitsspacetech...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铭  吴镜开  
"走出去"的海外战略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进行海外并购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2013年3月28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成功收购了在汽车安全电子领域享有世界声誉的卢森堡IEE公司。这是中国航天第一次扬帆出海,跨国并购,如今已经运行两年。中国航天科工三院这次成功的海外并购案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汝范  
经过30多年艰苦奋斗,中国的航天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从197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以来,到1988年底,我国已发射了低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的卫星。其中包括科学实验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军事侦察卫星、国土普查卫星、摄影定位卫星、试验通信卫星和实用通信广播卫星等25颗卫星,这些卫星为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起到重大的作用。此外,我们1987年和1988年用返回式卫星为联邦德国、法国进行了微重力试验,效果十分满意;我国与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卫星,正在卓有成效地进行。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我国的运载火箭长征系列从1型发展到4型,目前正在研制推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贾超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整体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从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及其内在需求的认识入手,将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解构为“物—人—治理”三位一体的具体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局中,新型举国体制以其理论体系的目标优势、特征优势、战略优势、实质优势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现提供新的逻辑理路。这一创新体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挑战,需要强化职业教育科技创新发展体系,推进“物”的现代化;需要完善职业教育师生素养结构体系,推进“人”的现代化;需要优化职业院校组织治理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陆宇正   汤霓  
新型举国体制有其内涵与特性,能够传承传统举国体制的精髓,彰显整体性治理的突出特征,促使我国职业教育从功利化导向教育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教育,使资源配置从计划为主转向市场主导,将教育主体由政府、院校等单一主体扩展为多元主体力量,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并聚焦职业教育的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在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新型举国体制有助于激发资本与资源的凝聚活性,有益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的多维发展。在实践逻辑上,表现为新型举国体制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逻辑,推动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入产业链的经济逻辑以及破解职业院校高质量建设症结的教育逻辑。以新型举国体制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在战略理念、实践价值、重点项目与体制机制等方面加以突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阳   黄朝峰   胡天恩  
新型举国体制是传统举国体制在新时代的适应性转型,在国家竞争日益加剧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型举国体制成为发挥中国制度优势、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抓手。如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实现方式,尤其是在国家安全、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领域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已成为当前亟需回答的重要课题。鉴于此,在深入分析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内在逻辑及创新要素基础上,从组织体系及实现机制两个层面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分析框架,并通过对军民协同推进新冠疫苗研发的全景式回顾进行案例探索,揭示新冠疫苗研发的中国经验——以新型举国体制为制度优势,以定位“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前提,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军民融合的战略支撑作用,释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的中国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