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05)
- 2023(8364)
- 2022(7146)
- 2021(6596)
- 2020(5524)
- 2019(12859)
- 2018(12813)
- 2017(24163)
- 2016(13433)
- 2015(15098)
- 2014(14945)
- 2013(14716)
- 2012(13841)
- 2011(12652)
- 2010(12708)
- 2009(11837)
- 2008(11679)
- 2007(10167)
- 2006(9185)
- 2005(8317)
- 学科
- 济(50788)
- 经济(50695)
- 管理(40436)
- 业(35341)
- 企(29223)
- 企业(29223)
- 方法(18214)
- 财(15416)
- 数学(15389)
- 数学方法(15166)
- 农(15094)
- 制(14713)
- 学(14072)
- 中国(12936)
- 业经(12011)
- 地方(11908)
- 体(10298)
- 土地(10099)
- 农业(9932)
- 环境(9404)
- 务(8994)
- 财务(8971)
- 财务管理(8947)
- 融(8565)
- 金融(8559)
- 体制(8466)
- 企业财务(8411)
- 银(8406)
- 银行(8376)
- 行(7978)
- 机构
- 大学(190965)
- 学院(188829)
- 济(72620)
- 经济(70877)
- 管理(68819)
- 研究(68532)
- 理学(58611)
- 理学院(57754)
- 管理学(56715)
- 管理学院(56333)
- 中国(52274)
- 科学(43866)
- 京(42030)
- 财(37081)
- 所(35520)
- 农(35176)
- 研究所(32304)
- 中心(31429)
- 江(31194)
- 业大(29688)
- 财经(28493)
- 农业(27731)
- 范(26907)
- 师范(26609)
- 州(26346)
- 北京(25890)
- 经(25631)
- 院(25436)
- 省(22741)
- 经济学(22450)
- 基金
- 项目(128999)
- 科学(101491)
- 基金(93905)
- 研究(92736)
- 家(83450)
- 国家(82786)
- 科学基金(69923)
- 社会(58461)
- 社会科(55175)
- 社会科学(55156)
- 基金项目(50286)
- 省(50273)
- 自然(46223)
- 自然科(45040)
- 自然科学(45027)
- 自然科学基金(44178)
- 划(43253)
- 教育(42051)
- 资助(37332)
- 编号(36938)
- 成果(30942)
- 重点(29779)
- 部(28741)
- 制(28014)
- 发(27602)
- 创(26658)
- 课题(26529)
- 创新(25150)
- 科研(24714)
- 国家社会(24323)
共检索到2921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汤傅佳 黄震方 陈晓艳
以常州中华恐龙园为研究对象,选取该处土地利用重要变化节点2000—2010年为研究时段,利用GIS/RS手段,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扩展强度和土地利用转移方向等方面对中华恐龙园周边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0年中华恐龙园周边10 km缓冲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均有较大变化,随着缓冲区范围的扩大,其建设用地变化速率变缓,相比而言,2005—2010年间的变化强度和规模比2000—2005年间大。研究区内建设用地变化与中华恐龙园的发展水平呈显著相关。依托区域形象、人文环境、人口集聚等保障因素,在政府金融、财税、土地等政策的引导下和各项经济因素的推动下,主题公园...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松 楼嘉军
模块化为主题公园的转型发展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本文以中华恐龙园为例,考察和分析了主题公园"模块娱乐"转型的动力机制和实现路径。研究发现:①中华恐龙园"模块娱乐"的转型发展是供需双向拉动以及外部环境推动交互作用的结果。②中华恐龙园"模块娱乐"转型的实现路径主要基于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和空间产品3大模块展开,并呈现出不同的"模块娱乐"组合方式。③充分发挥模块协同创新的作用,持续丰富娱乐模块的类型和结构,以及合理布局娱乐模块的空间和功能,是中华恐龙园"模块娱乐"转型的重要实施保障。
关键词:
主题公园 模块娱乐 转型发展 中华恐龙园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芳 仇梦嫄 沙润 祁靖文
声景观是旅游景观研究的新领域,声景观的设计思想为景观研究与开发提供了新的理念。以常州中华恐龙城为例,研究游客对主题公园声景观的舒适度感知。研究发现,游客的声舒适度受到声音客观参数和主观感知的影响,当声景观音量处于特定阈值内时,游客声舒适度体验最为满意,同时游客对能够传递主题公园文化内涵的声音元素最为敏感。在此基础上,运用正设计、负设计和零设计的方法,提出了主题公园声景观优化设计的思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丽英 刘彦随 任志远
榆林市地处北方毛乌素沙地向陕北黄土丘陵区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特大型神(木)府(谷)煤田、靖边天然气田的开发建设,区内人口快速增长,工矿业规模日益增大,经济活动对土地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强。本文将现代遥感和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1985年、1995年和2000年的3期LandsatTM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通过计算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破碎化指数、分离度等指标,进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揭示了榆林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导人文驱动机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梁增贤 保继刚
基于北京欢乐谷的实证研究,分析了主题公园非正规就业的类型和特征,研究了主题公园非正规就业的发生机制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生存状态,总结了主题公园非正规就业的特殊性,建议在各个利益相关群体集体"默许"的背景下,对主题公园非正规就业不能一味地"堵",而应侧重于"疏",为非正规就业提供一个走向正规化的平台。
关键词:
主题公园 非正规就业 北京欢乐谷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玉华,刘彦随,周应华
随着区域土地利用研究的日益深入,区域土地利用的转化及其驱动机制成为学术研究的新热点。国内外区域土地利用转化的研究表明,人文因素是区域土地利用转化主导驱动力的观点已得到共识,但其驱动机制及其驱动力的传导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搜索和实地调研,揭示了90年代以来温州市土地利用转化的基本特征。指出土地利用转化的关键性人文因素主要是政策驱动力、经济驱动力与城镇化发展驱动力,这三种驱动力共同存在,相互作用,但同时也具有各自的主导传导机制。为此国家在实施区域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时,应当因地制宜,更加关注主导人文驱动力在具体区域环境下的重要程度及其结合过程。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换 人文驱动力 温州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贤辉 张霞 杨钢桥
采用1996~2004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了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发现全省耕地大幅度减少,其次是未利用地和牧草地;林地则迅速增加,其次为居民点及独立工矿、园地、其他农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随后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以湖北省76个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进一步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贡献作用的大小。结果显示,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关系可以用4对典型相关变量表示,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的发展变化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介勇 刘彦随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是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与重点领域,案例剖析是解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有效途径。论文以1991、1999、2005年的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运用G 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三亚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三亚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为:耕地主要转为建设用地,林地主要转为园地,建设用地表现为"突变式"增长与分散布局,园地由沿海平原台地向北部丘陵山地扩展,土地利用景观破碎化趋势显著;②三亚市外部环境诱导和内部矛盾相互作用,推动旅游休闲产业以成片建设开发模式发展和农业结构大幅度调整,驱动着耕地向建设用地、林地向园地为核心的快速土地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章波 濮励杰 黄贤金 周青 吕敏眸 李宪文
以正处于一个新的成长期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内在驱动机理。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区域各地类面积比例的动态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面是建设用地比例的增加以及耕地和水域面积比例的减少。在此基础上建立驱动因素体系,利用相关分析和主因子分析方法,并构建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得出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和非农化、经济总量的增加以及劳动力的非农化。但是不同的时期,主要驱动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土地利用的特点不断变化:人口的非农化(城市化率)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明显的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贺佳惠 王永军 李团胜
利用榆林地区1985~2004年近20年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运用大型SPSS统计分析软件,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法,定量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用不同的两种数量分析方法均可以得出人类活动(人口、经济、工业化和政策因素)是榆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会然 杨成凤 宋金平
以北京市为例,利用1985、2000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方向等方面,揭示了北京市1985—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相关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85—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林地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耕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较为迅速,建设用地扩张最为明显。21985—200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99,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为平缓;2000—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1.64,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呈加速趋势;从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林地与建设用地的增加速度不断提升,由1985—2000年间的0.1383%、3.7808%增长到2000—2010年间的0.2078%、4.0088%;耕地、草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其中水域面积的减少速度最快。3从转移矩阵来看,1985—2000年,74.54%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13.30%、11.24%的耕地转化为林地与水域;2000—2010年,耕地依然是各类用地增量的重要来源,建设用地向其他类型用地的转化面积是前一阶段的13.8倍。4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等方面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特征 驱动机制 北京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健斌 张英 张志伟 侯磊 曾维莲
为探讨西藏高原高山峡谷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基于2010、2015及2020年共3期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获得30 m网格土地利用变化空间信息,并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林芝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2010—2020年林芝市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等4类用地稍有减少,而耕地呈现波动增加的态势,建设用地显著增加至了原来的2.66倍。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集中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尼洋河、帕隆藏布河谷平地。建设用地动态度一直处于最高水平,呈现出逐年扩张的态势;耕地的变化动态度次之,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全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012%/a;县(区)域尺度上,巴宜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乡(镇)域尺度上,工布江达县巴河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其次是巴宜区更张门巴民族乡和巴宜区林芝镇。人口密度变化、粮食产量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变化、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变化、城镇化率变化、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和海拔等7个因子显著影响林芝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发生的变化是多个自然和社会经济因子同时作用的结果,各个因子相互作用后解释力全部得到增强,其中,社会经济因素对林芝市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的影响高于自然因素。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林芝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朱耀军 郭志华 郭菊兰 武高洁 吕烈标 李文泉
红树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的潮间带,其在抗御台风、促淤造陆、保护堤岸、海水净化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全球红树林在1980—2000年间减少了约35%,衰减速度快于热带雨林和珊瑚礁(MA,2005;Dukeetal.,2007)。我国现有红树林2.2万hm2,不足20世纪50年代的一半以及曾经分布面积的十分之一(国家林业局,2009),其中海南岛的红树林减少了约62%,当前仅在海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昆仑 周岱霖 袁媛 杨箐丛 何冬华
轨道交通站点根据其所处区位、周边土地利用情况、现状开发分异的不同,往往与城市开发活动具有不同的结合方式,并对城市空间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一般可分为适应及引导两种类型。以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站点为例,在对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及开发活动分异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适应及引导型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布局的特征,为指导周边土地利用优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
轨道交通站点 土地利用特征 台州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孔祥斌,张凤荣,齐伟
发展经济学和农户微观行为理论对农户土地利用目标的机理分析表明,农户在不同阶段土地利用目标的差异,其发展必然经历追求粮食产量最大化、产量与利润最佳化、利润最大化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形式表现为土地的用途转换,既边际土地向耕地转移,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但是土地产出能力却很低。第二个阶段,农户对土地的利用目标,既考虑家庭需要,又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此时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就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寻求利润最大化,土地利用就会向高效益的经济作物转移,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第三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力机会成本增加,土地向利润最大化转移。在耕地内部,粮食生产如果没有规模,轻者会导致投入的降低,重者会导致土地的荒芜。实证分析表明曲周目前处在第二个阶段,表现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大量物质投入的增加,随着追求利润的阶段发展,投入比重必然会向经济作物转移。
关键词:
农户行为 土地利用 集约化农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