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86)
2023(16481)
2022(14388)
2021(13228)
2020(11235)
2019(25634)
2018(24910)
2017(48233)
2016(26105)
2015(28882)
2014(28551)
2013(28261)
2012(25469)
2011(22415)
2010(21817)
2009(19757)
2008(18875)
2007(16117)
2006(13714)
2005(11205)
作者
(75097)
(62672)
(62210)
(58979)
(39577)
(30173)
(28094)
(24735)
(23817)
(21902)
(21300)
(20951)
(19645)
(19433)
(19305)
(19125)
(18954)
(18633)
(17936)
(17775)
(15666)
(15204)
(14895)
(14237)
(14052)
(13711)
(13642)
(13606)
(12664)
(12492)
学科
(101068)
经济(100951)
管理(73554)
(72533)
(58374)
企业(58374)
方法(52775)
数学(47051)
数学方法(46479)
(29119)
(26509)
中国(24749)
业经(22232)
(22034)
农业(20412)
(19193)
贸易(19189)
地方(19065)
(18624)
(17281)
财务(17212)
财务管理(17179)
技术(16492)
企业财务(16323)
理论(16037)
环境(15983)
(15752)
(14944)
(13774)
(13479)
机构
大学(363995)
学院(362681)
管理(145663)
(141420)
经济(138610)
理学(129049)
理学院(127644)
管理学(125185)
管理学院(124555)
研究(116167)
中国(83373)
科学(75676)
(74928)
(65047)
(62147)
业大(60694)
(57229)
中心(53602)
研究所(53183)
财经(51922)
农业(51637)
(49390)
(47615)
(46183)
北京(45775)
师范(45589)
经济学(43041)
(42599)
(40343)
经济学院(39332)
基金
项目(266461)
科学(209072)
基金(194702)
研究(187357)
(172313)
国家(170914)
科学基金(146861)
社会(118859)
社会科(112766)
社会科学(112737)
(104334)
基金项目(104007)
自然(98592)
自然科(96357)
自然科学(96329)
自然科学基金(94613)
(88351)
教育(86905)
资助(79931)
编号(74743)
重点(59813)
(58130)
成果(57862)
(55727)
(55681)
科研(52069)
创新(52010)
课题(50755)
计划(50008)
教育部(49689)
期刊
(138858)
经济(138858)
研究(96172)
学报(65471)
中国(59138)
(57798)
科学(56908)
管理(49556)
大学(49132)
学学(46838)
(45909)
农业(40029)
教育(35870)
技术(30303)
(25755)
金融(25755)
财经(24449)
业经(24293)
经济研究(23137)
(20806)
(20012)
科技(18793)
问题(18568)
(18564)
业大(17837)
图书(16948)
技术经济(16726)
理论(16405)
统计(16321)
商业(16179)
共检索到4905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波  王修华  彭建刚  
贫困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基于居民收入的客观经济贫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反映居民在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产品的消费情况,经济上的客观贫困和心理上的主观贫困存在较大差异,主观贫困更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居民的贫困状态。本文基于2012—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并对其边际效应估计方法进行改进,研究我国居民主观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受访者所在的区域、受教育水平、工作类型、家庭财富、住房面积、社会评价、决策参与、医疗保险、婚姻状态和预期对削弱主观贫困存在正向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主观贫困感也随之降低;受访者的生活地区对主观贫困概率的影响不显著,是否参保养老保险对其影响也不显著。为了降低居民的主观贫困感,既要对收入分配进行调控,防止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也要做好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民主法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波  王修华  彭建刚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裕  王璇  
通过对山西省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184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入户调研,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贫困户精准扶贫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建档立卡贫困户对精准扶贫总体评价为"基本满意",其中对扶贫政策的满意度最高,对帮扶措施的满意度最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来源、致贫原因、对精准扶贫政策的了解程度、贫困户人均收入增长情况及退出精准度是影响建档立卡贫困户对精准扶贫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汪连杰  
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3年的数据,运用Logit回归模型,系统分析社会治理、环境治理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社会治理、环境治理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对城乡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既呈现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性别、健康状况和收入水平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同样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思博  
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年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从"个人特征""社会资本特征""生态环境特征""公共服务保障"四个层面构建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框架,进而实现对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剖析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四个层面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潜在传导路径均显著,其中"个人特征""社会资本特征"与主观幸福感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7和0.29,影响程度较深;"公共服务保障""生态环境特征"与主观幸福感间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09和0.08,影响程度相对较弱。中国政府在制定意在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政策过程中,应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同时关注人居环境的改善,进而增强"生态环境特征""公共服务保障"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能力。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平平  罗若阑  
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主观贫困减缓的影响。面板Logit模型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减缓居民主观贫困,对农村地区、低物质资本和低人力资本弱势群体的主观贫困的减缓作用更明显,且对中西部地区的减缓作用高于东部地区,体现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包容性、益贫性特点。传导机制探索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居民收入增长进而减缓主观贫困,居民信心在数字普惠金融减缓主观贫困中起调节作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莉   黄柏林   刘呈军   彭刚  
中国已经长期处于低生育率状态,国民生育意愿低迷,新生人口规模缩减。基于2012~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简称“民生三感”)为参照构建指标体系来测度主观福利水平,从意愿生育倾向和理想生育子女数两方面衡量生育意愿,探究主观福利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主观福利对生育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从“民生三感”看,幸福感侧重影响理想生育子女数,安全感主要作用于意愿生育倾向,而获得感对两方面均具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最大;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生育政策的逐步放开,主观福利对意愿生育倾向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对理想生育子女数的正向影响却在逐渐增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葛霆  
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相关数据,检验和估计了贫困农民群体的脱贫路径以及相关脱贫路径的性别差异效应。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的积累、政治资本的提升、非农就业以及家庭劳动就业状况的改善是贫困农民群体脱贫的有效路径和方法,而发展农业生产所产生的脱贫效应十分有限;此外,人力资本的提升和家庭劳动就业状况的改善所产生的脱贫效应在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雷汉云  
笔者基于我国贫困地区10个县1682个样本使用金融服务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完全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就业、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对完全金融排斥有重要的影响,其他的影响因素还有区域、年龄、房产权和家庭规模。研究结果还表明性别、婚姻、健康、民族、社会阶层对完全金融排斥的影响不明显。本文认为贫困地区居民金融排斥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关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居民的收入、改善金融服务的结构、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增加贫困地区居民家庭财产的累积。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波  张俊飚  张亚杰  
本文通过对典型农业省份贫困农户农业科技需求的调查,分析研究表明:贫困农户大多认可科技知识对家庭生产经营的作用,但有效需求相对不足。比较而言调查地区贫困农户对种植养殖技术、动植物新品种、化肥农药使用技术、农产品初加工等四项农业技术需求意愿最高。进一步对这四项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检验,结果发现:地理环境、信息来源、性别、文化程度、劳动力投入人数等是影响贫困农户技术需求的重要因素,而家中是否有人担任干部,是否有专业技能,是否参加过农技培训对贫困农户技术需求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徐福芝  陈建伟  
本文以18~44岁的青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年(CGSS2015)的数据,分析了青年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构造了包含个人特征、经济状况等7个模块,性别、年龄等27个因素的青年幸福感影响因素体系。为保证变量选择的客观性,尽可能地减小误差,运用弹性网络方法进行变量选择,从初步构建的影响因素体系中筛选变量,然后构建Orderlogit回归模型进行系数估计和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7个模块中均有变量被筛选出来,除政府工作满意度外,其余模块均有变量会对青年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在根据性别、户口类型、年龄和婚姻状态为分组依据进行的分组研究中,发现不同个体特征下的青年幸福感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别。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黎洁  邰秀军  
本文使用分层模型方法对Chaudhuri所提出的贫困脆弱性度量模型进行了改进,在设计村庄和家庭变量的基础上,利用陕西省周至县四个山区乡镇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贫困脆弱性,即人均消费水平和消费波动的影响因素。本文分析了社区和家庭因素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发现社区因素对调查地人均消费水平和消费波动的影响途径并不相同,最后提出了针对贫困脆弱性的不同表现而采取不同管理措施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杜凤莲  孙婧芳  
利用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CHNS),采用Logit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影响贫困的因素,通过贫困线等距变动,分析贫困人口敏感性。研究发现:(1)初始贫困显著增加当期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即贫困具有不流动性。(2)家庭规模、家庭人口构成及户主教育水平等家庭特征显著影响贫困可能性。(3)1991-2004年,贫困率下降,但贫困敏感性变化不明显,而赤贫人口敏感性更高。政策含义在于:(1)通过实施教育补助、最低生活保障等方式消除贫困不流动性。(2)在降低贫困率的同时,稳步提高贫困人口收入、社会保障,降低贫困敏感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申津羽  韩笑  侯一蕾  温亚利  
提高农户主观福祉对于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是三农问题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贫困山区湖南省湘西州7个县(市、区)的356个农户为样本,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影响农户主观福祉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自身特征、家庭特征、财富水平、生态系统、社会环境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户主观福祉。其中,健康状况、家庭总收入、资源收入、政策满意度、邻居社会关系均对农户主观福祉积极影响最为显著;林地面积、家庭人口、家距城镇距离等因素对农户主观福祉有消极影响。同时研究还发现农户对资源就业供给功能、教育基础设施和交通的满意度对农户主观福祉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完善各项...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强  
扶贫先扶志,增强贫困群体脱贫内生动力已成为扶贫举措中一致的共识。基于2014~2016年中国农村困难家庭面板数据,尝试探究精准扶贫以来,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脱贫内生动力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贫困深度越深其脱贫内生动力越低;陷入贫困时间越长其脱贫内生动力越低;单纯提供资金补贴帮扶方式显著降低其客观脱贫内生动力,提供就业创业的积极帮扶能显著提升其主观脱贫内生动力。对此,建议精准扶贫政策设计考虑对贫困群体建立有关贫困深度和陷入贫困时长等系列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分类管理和帮扶,贫困程度较深者除了物质帮扶以外,更应注重培育其脱贫内生动力。同时还应实施积极的帮扶政策,构建责任关联的现金给付制度。在2020年全面脱贫后对贫困程度较深者持续进行跟踪并健全政策配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