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86)
- 2023(11924)
- 2022(10076)
- 2021(8956)
- 2020(7713)
- 2019(17522)
- 2018(16936)
- 2017(32278)
- 2016(17811)
- 2015(19962)
- 2014(19931)
- 2013(19911)
- 2012(18778)
- 2011(17261)
- 2010(17343)
- 2009(16265)
- 2008(15970)
- 2007(14522)
- 2006(12832)
- 2005(11479)
- 学科
- 济(94571)
- 经济(94481)
- 管理(49995)
- 业(46840)
- 方法(37935)
- 企(36568)
- 企业(36568)
- 数学(33909)
- 数学方法(33664)
- 农(22208)
- 地方(20495)
- 学(19993)
- 中国(19908)
- 财(19309)
- 业经(17617)
- 贸(16074)
- 贸易(16071)
- 易(15560)
- 农业(14962)
- 制(13816)
- 地方经济(13472)
- 环境(12924)
- 和(11837)
- 务(11645)
- 财务(11625)
- 财务管理(11591)
- 融(11534)
- 金融(11532)
- 银(11366)
- 银行(11304)
- 机构
- 大学(271716)
- 学院(270950)
- 济(121645)
- 经济(119430)
- 管理(99996)
- 研究(97992)
- 理学(86823)
- 理学院(85803)
- 管理学(84362)
- 管理学院(83869)
- 中国(72048)
- 科学(62477)
- 农(58493)
- 京(56444)
- 所(52311)
- 财(50993)
- 研究所(47993)
- 业大(47087)
- 农业(46771)
- 中心(43672)
- 财经(41388)
- 江(40625)
- 经济学(38530)
- 经(37524)
- 北京(34976)
- 经济学院(34742)
- 院(34042)
- 范(33204)
- 师范(32725)
- 州(31255)
- 基金
- 项目(181846)
- 科学(141290)
- 基金(132529)
- 研究(123970)
- 家(119091)
- 国家(118122)
- 科学基金(98769)
- 社会(80809)
- 社会科(76672)
- 社会科学(76644)
- 省(71386)
- 基金项目(70642)
- 自然(65282)
- 自然科(63757)
- 自然科学(63729)
- 自然科学基金(62633)
- 划(60462)
- 教育(55881)
- 资助(53772)
- 编号(47593)
- 重点(41615)
- 发(40136)
- 部(39883)
- 成果(37580)
- 创(37482)
- 计划(35831)
- 科研(35676)
- 创新(35248)
- 国家社会(34149)
- 教育部(33340)
- 期刊
- 济(134763)
- 经济(134763)
- 研究(76639)
- 农(52499)
- 学报(51848)
- 中国(48420)
- 科学(44415)
- 财(39711)
- 大学(37448)
- 学学(36084)
- 农业(35428)
- 管理(34515)
- 经济研究(23081)
- 融(22189)
- 金融(22189)
- 技术(21603)
- 财经(21477)
- 业经(20593)
- 业(19233)
- 教育(19120)
- 经(18543)
- 问题(18084)
- 技术经济(15582)
- 贸(14743)
- 版(14386)
- 统计(13727)
- 业大(13480)
- 世界(13341)
- 商业(13324)
- 国际(12413)
共检索到3969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少锋
本文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 ) 1 990年以来经济效益的变动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以期为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佳玉 王涛 刘小利 王丽 张学成 王文涛 孔繁盛 黄学郡 王子怡 王彦东 甄文超
【目的】明确种植覆盖作物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探究覆盖作物对粮食作物产量效应的影响因素,为覆盖作物在我国的科学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常规休耕为对照,以休耕期种植覆盖作物为处理,系统收集1980—2022年公开发表的文献137篇,建立含有903组种植覆盖作物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及影响因素的数据库,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定量化种植覆盖作物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并通过Meta回归研究覆盖作物对粮食产量效应的影响因素。【结果】相比于休耕,覆盖作物处理下粮食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了12.2%,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分别增产了9.5%、11.9%和19.6%。另外,冬季和夏季种植覆盖作物的粮食产量分别增加了9.5%和12.4%,并且豆科覆盖作物的增产效果较好,为12.9%(二月兰为14.2%,紫云英为11.8%,苕子为9.5%,豌豆为7.8%,大豆为7.4%),十字花科次之,为9.3%(油菜为7.0%),禾本科最差,为8.3%(黑麦草为7.9%),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覆盖作物的混播增产效果最好,为17.3%。此外,种植年限和日照时数显著增加了覆盖作物的粮食增产效应,并且在高纬度地区,高的降水和温度增加了覆盖作物的粮食增产效应,而在低纬度地区,高的降水和温度降低了覆盖作物的粮食增产效应。【结论】休耕期采用混播的方式种植覆盖作物,有助于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能够减少地表的裸露并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资源,尤其在北方的夏季和南方的冬季休耕期种植更为适宜。
关键词:
覆盖作物 粮食作物 产量 Meta分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娟娟 路昕蕾
以2003—2022年四大主粮生产消费数据为实证基础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粮食安全水平持续上升,从结构安全的单一支撑已经转变为供给、经济、结构和生态安全共同支撑粮食安全的格局,但是四大主粮的安全水平依次为稻谷>玉米>小麦>大豆。此外,粮食作物安全与数字经济发展在区域和作物维度上均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为验证相关性,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以粮食安全和四大主粮为被解释变量,在4部门范围内确定控制变量,并以数字产业化为替换变量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但对四大主粮安全水平的赋能程度不同,大豆安全主要依靠有为政府保障,稻谷安全以有为政府主导带动有效市场发挥作用来保障,小麦和玉米的安全则以有效市场为主导保障。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粮食安全的负相关性,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将更多地肩负粮食安全重任。通过重视粮食作物安全水平差异、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制定差异化保障措施和加大数字技术在粮食全流程中的应用,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将进入质量并进轨道。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粮食安全 主粮 结构安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杨子刚 毛文坤 郭庆海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粮食生产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求关系,增加了人们对"粮食危机"的预期。作为全球种植生产和消费需求最广泛的三大作物(稻谷、玉米和小麦),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三大作物的国际市场供求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三大作物市场供求为研究对象,分析稻谷、玉米和小麦历年生产状况,探讨其消费格局及需求变化,剖析其供求及库存情况。
关键词:
粮食作物 生产 消费 供求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聂雷 郭忠兴 汪险生 何如海
本文运用重心模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定量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及主要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生产重心的演变轨迹,探讨了重心演变规律,凝练了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以期为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完善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经济结构等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粮食生产重心持续向北移动,年均移动距离28.03 km。分品种来看,稻谷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向东北移动;玉米和大豆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在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上来回移动,呈现区间震荡特征;小麦的生产重心变化规律为稳定徘徊。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重心年均移动距离波动程度显著不同,由强到弱依次为玉米、稻谷、大豆、小麦。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骥
本文以2006年对河北省和山东省200个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建立双对数模型,对华北平原农户冬小麦和夏玉米两种粮食作物化肥施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农户存在化肥施用过量倾向,而影响农户粮食作物化肥施用量的因素除了化肥价格、家庭非农收入、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等基本的特征变量外,还主要有土壤质量、农户粮食作物种植目的、农户是否接受过农业推广站提供的施肥指导、是否施用有机肥以及农户对待风险的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农户 粮食作物施肥量 双对数模型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志宇 宋振伟 邓艾兴 陈武梅 陈阜 张卫建
阐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格局的区域变化特征,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意义重大。以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生产数据为基础,对1981—2008年我国七大粮食主产区的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生产格局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水稻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分别向东北方向偏移了275和218 km,小麦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则分别向东偏南和正南方向偏移了58和101 km,而玉米的产量重心和播种面积重心向北偏东方向移动了184和123 km;播种面积是影响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关键驱动因素,总人口、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投入量以及...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空间格局 生产重心 驱动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喆 褚琳 肖燚彬 王晨 谭婉怡 王天巍 蔡崇法
【目的】具有得天独厚资源优势的东北地区为中国供给了近1/3的商品粮,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厘清东北地区粮食作物覆盖类型空间分布格局,揭示粮食作物覆盖类型与种植模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对保护“黑土粮仓”意义重大。【方法】本文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GEE),结合现有作物覆盖类型产品(2017—2019年)与2019—2021年的主要粮食作物覆盖类型遥感提取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区作物覆盖类型与种植模式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揭示了种植模式时空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1)结合物候信息,基于多特征的随机森林分类法对玉米、大豆和水稻3种粮食作物的提取效果较好。2019年Kappa系数达0.908,取得了较高的分类与面积一致性。(2)近5年东北地区粮食作物以大豆种植向玉米种植转移为主,豆?米?米、豆?豆?米与米?米?豆演变形式依次占演变总面积的29.4%、24.9%和19.1%。东北地区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玉米重茬模式、水稻连作模式与豆米重茬偏好轮作模式分别占种植模式总面积的46.2%、23.5%和13.2%。(3)东北地区种植模式的时空演变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高程、地形湿度指数、坡度、水稻粮价变幅以及大豆粮价变幅为解释种植模式时空演变的重要单因子。高程与经济政策类因子的交互解释力高,由大到小依次为高程∩大豆补贴变幅、高程∩活动积温趋势、高程∩施肥成本变幅、高程∩水稻补贴变幅和高程∩玉米粮价变幅。【结论】2017—2021年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覆盖类型主要以大豆向玉米转移,水稻保持稳定。不同种植模式的空间格局受地形、经济与政策因素共同驱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宝林 史清华
山西农业与粮食生产的微观经济效益分析山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综合考察研究所张宝林史清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的农业及其粮食的增长与发展。如何诱导农户增加农业及粮食生产投入,关键在于农业及粮食生产经济效益的高低。...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潘丹 杨佳莹 钟海燕 郭巧苓
基于2001~2016年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利用DEA模型测算了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农药过量使用程度,并对农药过量使用程度的时空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序变化来看,2001~2016年,我国水稻和玉米的农药过量使用程度呈下降趋势,小麦的农药过量使用程度呈上升趋势。(2)从空间格局来看,广东、广西和河北是我国水稻农药过量使用程度较为严重的省份;江苏、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是我国小麦农药过量使用程度较为严重的省份;河南、湖北和山东是我国玉米农药过量使用程度较为严重的省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凤才 戴尚君实
水足迹是衡量农作物生产对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指标,可以准确计量农作物在生产全过程中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海林农场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大豆)中,水稻的生产水足迹最大,玉米最低,三种作物中绿水足迹均占绝对优势,水稻、玉米的灰水足迹保持波动上升的态势,大豆的灰水足迹保持稳定。
关键词:
水足迹 粮食作物 海林农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凤才 戴尚君实
水足迹是衡量农作物生产对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指标,可以准确计量农作物在生产全过程中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海林农场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大豆)中,水稻的生产水足迹最大,玉米最低,三种作物中绿水足迹均占绝对优势,水稻、玉米的灰水足迹保持波动上升的态势,大豆的灰水足迹保持稳定。
关键词:
水足迹 粮食作物 海林农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明 潘子纯 李崇光
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稳定发展的焦点问题。本文在测算2006—2020年间中国4种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量的基础上,采用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多元化指数、均衡度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揭示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贸易格局,并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泊松伪极大似然估计法(PPML)实证分析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趋于多元化,但均衡度水平较弱,两者皆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特征。2)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但具有减弱的风险,且局部空间集聚程度仍处于发展状态。3)双边经济发展水平、进口来源国的水土资源禀赋优势、进口来源国的政府支出水平、双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汇率水平对中国粮食作物虚拟水进口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进口来源国的森林面积和贸易自由化水平呈现显著负向影响。基于粮食安全和水安全的双重视角,中国应该因地制宜实施虚拟水战略,构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新模式;立足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调整和优化粮食进口策略;构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水安全维护体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宏
国民经济完全经济效益总量影响因素分析陈宏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效益分为两种,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它们的总和可称为完全经济效益,其计算公式为①式中,EK、DK、QK分别为国民经济K部门的完全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CIJ为经济效益传...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崔静 王秀清 辛贤 吴文斌
本文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1975~2008年间作物生长期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一季稻、小麦和玉米单产的影响。研究表明:首先,作物生长期内气温升高对粮食单产具有负向影响,但对不同品种、不同地区粮食单产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气温升高能够增加高纬度地区春小麦和玉米单产。其次,作物生长期内降水增加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因粮食品种而异,虽然对西北地区春小麦单产具有正向影响,却对华南地区冬小麦单产具有负向影响。最后,作物生长期内日照增加主要通过与地区的交互作用影响粮食单产,平均日照时数增加对华南地区冬小麦单产具有正向影响,而对东北地区春小麦单产具有负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