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78)
2023(4337)
2022(3507)
2021(3037)
2020(2489)
2019(5396)
2018(5168)
2017(9841)
2016(5079)
2015(5804)
2014(5886)
2013(6075)
2012(6305)
2011(6054)
2010(6765)
2009(6887)
2008(5670)
2007(4959)
2006(4775)
2005(4607)
作者
(16636)
(14066)
(13961)
(13505)
(9161)
(6568)
(6319)
(5418)
(5381)
(5071)
(5029)
(4697)
(4660)
(4609)
(4528)
(4359)
(4058)
(4054)
(3968)
(3876)
(3580)
(3409)
(3322)
(3268)
(3223)
(3216)
(2995)
(2878)
(2773)
(2701)
学科
(49764)
经济(49742)
地方(14233)
管理(13601)
方法(12321)
地方经济(11478)
(10967)
数学(10821)
数学方法(10787)
(9232)
中国(9093)
业经(7351)
(7153)
企业(7153)
(6623)
金融(6623)
经济学(6261)
(5761)
环境(5551)
(5229)
(4981)
银行(4974)
(4932)
(4913)
(4911)
(4834)
(4752)
产业(4690)
理论(4622)
及其(4312)
机构
大学(90121)
学院(88595)
(49337)
经济(48534)
研究(36600)
管理(29721)
中国(26979)
理学(24475)
理学院(24162)
管理学(23849)
管理学院(23668)
(20167)
科学(19594)
(18778)
(18694)
经济学(17282)
研究所(16805)
财经(15976)
经济学院(15190)
中心(14986)
(14418)
(13553)
(12450)
(12441)
师范(12358)
北京(12190)
财经大学(11677)
(11304)
科学院(11218)
社会(10776)
基金
项目(51062)
科学(40246)
研究(37959)
基金(37522)
(32126)
国家(31882)
社会(26990)
科学基金(26886)
社会科(25585)
社会科学(25579)
(18853)
基金项目(18765)
教育(16907)
资助(15851)
(15403)
自然(15009)
自然科(14622)
自然科学(14618)
自然科学基金(14353)
编号(13966)
(12557)
(12252)
经济(12151)
成果(12127)
国家社会(11874)
重点(11807)
(11636)
发展(10776)
(10665)
教育部(10365)
期刊
(64133)
经济(64133)
研究(33658)
中国(16685)
(14935)
管理(13165)
学报(12685)
经济研究(11647)
科学(11592)
(10333)
大学(9848)
(9746)
金融(9746)
财经(9513)
学学(9278)
(8433)
问题(8026)
技术(7878)
教育(7182)
业经(7107)
农业(6957)
技术经济(6267)
世界(6023)
(5913)
国际(5640)
统计(5618)
经济问题(5158)
经济学(5006)
经济管理(4844)
改革(4643)
共检索到1485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晓晶  
文章探讨了本轮危机对于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冲击,指出面对金融危机时显得茫然和无助的主流宏观经济学面临着四大危机:基本信念危机、方法论危机、"形式化"危机以及忽视金融的危机。文章进而认为,未来宏观经济学应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推进宏观经济学的融合;改造理性经济人假说;重建危机经济学;回归经济学的初衷"经世济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冯俊新  王鹤菲  何平  李稻葵  
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学者们对过去30年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进行了反思,这些反思可以给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借鉴意义,同时也利于我们判断西方主流学界今后的发展方向。我们把这些反思按照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即认为:(1)在宏观经济模型中应该更加强调金融部门的作用;(2)应该更加重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宏观经济后果的研究;(3)应该重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以使之与经济发展现实相适应。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志君  
本文从国内外供求关系、宏观经济周期性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各个侧面分析了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本文认为在百年一遏的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下滑的大背景下,国内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经济增长动力下行的风险在加大,预计本轮经济将被迫做出强制调整,维持三到四年的低位增长。我国应该利用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型,并把握这次危机带来的机会,做好能源储备、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打下良好基础。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曾刚  
在对抗经济衰退方面,财政政策远比货币政策要更为有效。随着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以及新一届政府和国会的就任,美国的财政政策将逐渐走向前台,并占据主导地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金胜  
金融危机后,波及欧洲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又使欧洲经济陷入低迷。面对危机,宏观经济学中的治理路径如增加政府收入、减少政府支出和以债养债的做法都面临现实的困境。主权债务危机困境久久无法解决,既显示了欧洲社会面临着艰难的利益博弈,也反映出宏观经济学在危机治理和对政府行为假设和研究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彦斌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张苏教授历时七年撰写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于2014年8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我认为该书具有如下两个鲜明的特点:1.对宏观经济学经典文献的引入深刻、生动。作者在序言中提出,要坚持对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每一个理论板块都回溯到经典文献,这一点作者的确做到了。教材还对经典文献的前后文献进行了细致考察,加深了读者对理论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比如,第五章引入了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乔治·阿克洛夫   方草  
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人们对经济学家工作的描述有一个转变。在那以前,微观经济理论通常被认为是分析以利润最大化厂商和效用最大化消费者为基础的完全竞争一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乔治A.阿克罗夫  方草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雪莱  张宏志  
伴随中国经济及金融的逐步开放,中美股市不仅出现了显著的联动,而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这种联动还显著增强。现有研究分析了中美股市的联动及其相依结构,但几乎没有涉及联动及危机期间联动增强的原因。本文通过在(DCC)GARCH模型中引入宏观经济变量,同时允许股票市场对宏观经济因素的响应时变,分析了中美股市联动及危机期间联动增强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冲击的跨国传导和传染是中美股市联动的主要动因,危机期间的净传染是中美股市联动增强的一个原因,但解释力不强,理性传染是危机期间中美股市联动增强的主因,在引起理性传染的宏观经济因素中,美国货币政策冲击的结构性突变最为重要。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力  贾馥宁  
首先介绍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演进过程及其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接着从我国宏观经济层面着重分析了金融危机的传导路径,最后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黄范章  
一、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两个重要特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自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与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相比较,有一重大不同之处:这次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周彬  
次贷金融危机发生后,学术界分析了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不足,政策操作方面也进行了调整。中国经济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典型代表,同发达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相比较,具有二元经济加转轨经济的特点,又处于高速发展逐渐放缓的过程。在借鉴和比较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次贷金融危机应对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该重视本国制度背景和发展阶段,更多考虑总供给因素。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宋雷磊  
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有着深层的结构因素。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造就了很多重要的经济结构不平衡,直接和间接地导致了金融危机。经济结构失衡需要很长时间来纠正和调整,发达经济体可能会处于持续低迷状态。这一危机后时代的新常态也意味着新兴经济体必须进行结构调整,才能确保稳定、健康的经济增长。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必须着眼于在短期内稳定增长,在中长期内致力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从中等收入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过渡。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赵磊  
当下学界流行的方法论分类尚不足以把握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本质。从"唯心"和"唯物"的分类标准来看,用"心理"来解释"心理"是"经济人假设"内在的硬伤。20世纪中期以来,长期支配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唯心教条"遇到了来自社会学界、心理学界以及经济学界的挑战。如果说以往的挑战还缺乏实证分析的支撑,那么基于实证分析的"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挑战就不能再被视为无稽之谈了。于是我们看到,在放宽"假定"的不断退让中,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中的"唯心"根基正在逐渐遭到侵蚀。承认这种"侵蚀",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危机,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洞察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演变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