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14)
2023(16281)
2022(13428)
2021(12000)
2020(10033)
2019(22398)
2018(22164)
2017(41474)
2016(22733)
2015(25421)
2014(25596)
2013(24378)
2012(22897)
2011(20821)
2010(21418)
2009(20487)
2008(20121)
2007(18887)
2006(17284)
2005(16130)
作者
(66332)
(55643)
(55194)
(52614)
(35647)
(26336)
(25002)
(21333)
(21045)
(19835)
(19175)
(18740)
(18174)
(17931)
(17719)
(17074)
(16332)
(16077)
(15862)
(15799)
(14203)
(13585)
(13536)
(12981)
(12553)
(12549)
(12318)
(12298)
(11187)
(10969)
学科
(102832)
经济(102683)
管理(72051)
(64057)
(53889)
企业(53889)
方法(33504)
中国(28773)
数学(27391)
数学方法(27031)
(26961)
(26898)
(26373)
业经(23993)
地方(23187)
(22508)
(20060)
(20045)
银行(20027)
(19352)
金融(19344)
(19226)
农业(17341)
理论(16827)
(16059)
财务(16003)
财务管理(15961)
(15468)
贸易(15453)
企业财务(15267)
机构
大学(333025)
学院(329865)
(139012)
经济(135893)
管理(119697)
研究(116999)
理学(100789)
理学院(99587)
管理学(97747)
管理学院(97143)
中国(92642)
(71180)
(70381)
科学(68098)
(59217)
财经(54138)
中心(53975)
(53117)
研究所(52815)
(52653)
(48814)
(45221)
北京(45161)
师范(44750)
业大(44468)
经济学(43975)
(41995)
(41986)
农业(40485)
财经大学(39755)
基金
项目(207852)
科学(163990)
研究(154456)
基金(151461)
(132459)
国家(130987)
科学基金(111603)
社会(101067)
社会科(95486)
社会科学(95461)
(79712)
基金项目(78255)
教育(71427)
自然(68719)
自然科(67146)
自然科学(67126)
(66834)
自然科学基金(65968)
编号(61866)
资助(61021)
成果(53582)
重点(47252)
(46491)
(44493)
课题(44351)
国家社会(42730)
(42643)
(42063)
教育部(40419)
(39976)
期刊
(171381)
经济(171381)
研究(107620)
中国(75622)
(57460)
学报(53599)
(50431)
管理(49253)
科学(48319)
大学(42000)
教育(40431)
学学(39408)
(38921)
金融(38921)
农业(32954)
财经(29696)
技术(28302)
经济研究(27214)
(25700)
业经(25225)
问题(21694)
(17366)
(17160)
(16879)
技术经济(16355)
世界(16192)
国际(15803)
图书(15441)
理论(14901)
现代(14762)
共检索到5317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周嘉  
截至2018年初,金融危机已过去近十年,信用评级机构仍然是全球许多国家公共政策重点关注的议题。本文将信用评级机构及其主权信用评级置于国际经济治理和市场监管的背景下,分析评级机构市场权力的来源,欧美监管改革的路径和监管困境,结合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对主权信用评级价值异化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征信  [作者] 唐德鑫  
美国信用评级监管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在金融危机与动荡的驱使下被动进行的,成本高且容易陷于"路径依赖"的困境,应当避免重走美国"危机驱动"式改革的老路,积极主动地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各国已有的经验,尽快推动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监管制度框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植凤寅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有关信用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和监管制度建设的探讨也越来越激烈。目前,G20就此已达成一致意见,所有的信用评级机构都必须注册,并且要纳入金融监管范畴。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数量多、规模小,同时市场业务量有限,由此带来评级标准降低的问题值得关注。信用评级机构如何保证评级的质量?是否存在评级的买卖问题?如何推进信用评级机构的制度性监管?本期一线话题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周业、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叶敏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章政,请他们就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当前面临的困境以及制度性监管等问题展开讨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彭宇松  
近期欧债危机表明,信用评级已成为影响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可是当前却被控制在少数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手中。因此,构建可持续发展而有公信力的信用评级业是中国维护切身利益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信誉机制理论框架剖析了中国信用评级市场,认为自发需求不足和信息化水平低对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和公信力构成巨大挑战,而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则强化了监管的必要性,迫切需要提高监管方式的有效性。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永  田志鹏  何亚琴  张水泉  
2009年底欧债危机爆发后,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接连调降希腊以及葡萄牙、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致使危机愈演愈烈。欧盟对三大评级机构的质疑与批评声四起。结合信用评级机构在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失职表现,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与改革又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唐友伟  
目前,工业化国家进入资本市场被看做理所当然,但新兴市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是不稳定的、多变的。对于新兴市场,信用评级扮演着最关键的角色。主权信用评级是由信用评级机构对中央政府的债务所做的风险评估,在决定国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程度和条件上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发现,信用评级的变化对主权债券利差有显著影响。主权信用评级被用做国家违约可能性的总体测量,最低信用评级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暾  
通过总结主权信用评级调整经济影响的相关研究以及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实践,本文勾勒出主权信用评级调整的主要冲击路径和原理。对于近期我国主权评级被穆迪下调事件,本文认为此次下调在现阶段对中国的影响有限,其最主要的影响在于增加国内企业海外融资成本,未来需重点防范评级机构在短期内集中下调评级所产生的叠加效应。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暾  
通过总结主权信用评级调整经济影响的相关研究以及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实践,本文勾勒出主权信用评级调整的主要冲击路径和原理。对于近期我国主权评级被穆迪下调事件,本文认为此次下调在现阶段对中国的影响有限,其最主要的影响在于增加国内企业海外融资成本,未来需重点防范评级机构在短期内集中下调评级所产生的叠加效应。
[期刊] 征信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  杜迎伟  
金融危机后,许多国家纷纷开始重塑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体系,以更好地发挥信用评级在经济金融中的作用。我国应借鉴美国和欧盟在信用评级监管框架方面的经验,立足我国国情,从监管目标、监管内容、监管部门的权力、监管方式等方面构建我国的信用评级监管体系;同时,为推动信用评级市场的规范发展,我国还应健全法律体系,建立信用评级认可和管理制度,完善信用评级监管组织体系,强化信用评级机构内部管理体系。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林源  
信用评级关乎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探究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充当了幕后"推手",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揭示了信用评级话语权与国家核心利益的内在关系。本文拟研究信用评级对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并结合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现状,提出加强信用评级监管及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对策措施。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邓博文  曹廷贵  
信用评级机构在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备受指责,被认为是危机的重要推手,社会各界均呼吁加强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欧美迅速出台了新的法规强化监管。但加强评级行业的监管能否改善评级质量,学术界却看法不一。本文的研究发现,通过加强监管,可以改善评级质量,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非对称性监管优于对称性监管。美国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力度不足是次贷危机前评级泡沫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国需要采用非对称性监管模式,加大复杂性金融产品评级的监管力度,防止评级高估,提高评级质量。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阎维博  
信用评级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实际上伴随着金融全球化浪潮中美国评级机构的全球扩张。过往欧盟基于打造国际金融市场的考虑而疏于信用评级监管,最终遭受严重损失,使其在金融危机后选择较美国更为严格的监管框架,并致力于改革准入制度以吸引更多竞争者,促进信用评级市场竞争,削弱美国评级机构的市场影响力。随着金融全球化与我国债券市场国际化持续推进,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主动开放需求与被动开放压力同时存在,在现阶段债券市场违约常态化过程中已不断暴露缺陷的信用评级监管将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亟需完善以准入制度为核心的信用评级监管制度。一方面,应当在仍处割裂状态的债券市场中统筹评级机构准入规则设计,建立以评级质量为核心的市场化约束机制,并推动国际监管合作,提升本土评级机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需控制评级机构风险揭示者角色附着的特殊影响力,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加剧背景下的主权信用评级风险,合理汲取境外监管经验,规范发展主动评级业务。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刘琳  曹瑞  范家琦  
本文梳理了欧美日韩及新兴市场国家信用评级行业的准入制度和市场现状,阐述国外信用评级行业监管改革的主要趋势和最新经验,进一步结合新兴市场国家评级行业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完善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准入制度与监管框架的措施建议。研究对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以及监管部门准入与监管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彭宇松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改革信用评级业监管体制的呼声日益高涨。2009年4月2日,20国集团领导人在伦敦峰会上达成共识——"共同行动起来构建一个更有力的全球协调的金融监管体系",并明确提出"将制度化监管和注册程序实施于信用评级机构,以确保它们满足规范的国际执业准则,特别是要避免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鹏  朱珠  
目前,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遭遇了自其建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本文研究了主权信用评级的决定因素,并从近几次危机中评级失真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信用评级机构的规范化方法。研究表明:正常年份中,债务国发展的基本面情况是主权信用评级的主要决定因素;评级行业的垄断与评级机构特殊的政治目的固然是近年来评级失真频现的原因,但国际投资者对于评级机构的过度依赖亦是危机中"评级结果决定主权走势"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要辩证地看待评级机构,既不能一概否认,也不能无限夸大,应该在提高投资者自身风险评估能力的基础上,强化评级市场的竞争,并且努力构建内外监管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管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