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03)
- 2023(8694)
- 2022(7242)
- 2021(6531)
- 2020(5498)
- 2019(12218)
- 2018(11670)
- 2017(21403)
- 2016(12047)
- 2015(13237)
- 2014(12658)
- 2013(12567)
- 2012(11761)
- 2011(10620)
- 2010(10477)
- 2009(9714)
- 2008(9450)
- 2007(8496)
- 2006(7519)
- 2005(6717)
- 学科
- 济(45789)
- 经济(45699)
- 管理(34351)
- 业(33071)
- 企(25171)
- 企业(25171)
- 方法(21032)
- 数学(18848)
- 数学方法(18639)
- 农(14377)
- 学(13072)
- 财(12581)
- 中国(11983)
- 制(10636)
- 业经(10532)
- 贸(10022)
- 贸易(10020)
- 易(9795)
- 农业(9743)
- 环境(7527)
- 技术(7493)
- 银(7356)
- 地方(7323)
- 银行(7297)
- 体(7266)
- 融(7129)
- 金融(7128)
- 务(7083)
- 财务(7071)
- 财务管理(7053)
- 机构
- 大学(177239)
- 学院(174398)
- 济(70848)
- 经济(69540)
- 研究(67347)
- 管理(63009)
- 理学(54977)
- 理学院(54283)
- 管理学(53188)
- 管理学院(52905)
- 中国(49143)
- 科学(45868)
- 农(45696)
- 京(38437)
- 所(36816)
- 农业(36702)
- 业大(35807)
- 研究所(34117)
- 财(31155)
- 中心(29714)
- 江(25993)
- 财经(24795)
- 院(24547)
- 农业大学(24099)
- 北京(23933)
- 省(22960)
- 经(22708)
- 经济学(22097)
- 科学院(21469)
- 范(20665)
- 基金
- 项目(126984)
- 科学(97934)
- 基金(93610)
- 家(88142)
- 国家(87469)
- 研究(80875)
- 科学基金(71758)
- 社会(52214)
- 自然(50391)
- 基金项目(49457)
- 社会科(49428)
- 社会科学(49415)
- 自然科(49212)
- 自然科学(49188)
- 省(48403)
- 自然科学基金(48392)
- 划(43020)
- 资助(38095)
- 教育(35830)
- 重点(29742)
- 编号(28766)
- 计划(27657)
- 部(27640)
- 发(26857)
- 创(26411)
- 科研(25580)
- 创新(24932)
- 科技(24650)
- 业(24033)
- 国家社会(22698)
共检索到2544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瑜 李泽碧 张亚勤 吴毓 黄娟
为探讨主季高粱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高粱再生产量的影响,以‘晋渝糯3号’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8.25万(LD)、10.5万(MD)和12.75万株/hm~2(HD)和3个施氮水平120(LN)、150(MN)和225kg/hm~2(HN),测定再生季高粱再生力、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再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再生芽数和芽长随主季高梁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开花期和成熟期再生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增加密度显著降低叶片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增施氮肥降低叶片和茎鞘花前干物质转运率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再生高粱产量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HD分别比LD、MD的2年平均产量高17.82%和1.49%,HN分别比LN、MN的2年平均产量高24.23%和14.72%。单穗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在不同密度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综上,重庆市主季高粱种植密度12.75万株/hm~2和施氮量225kg/hm~2可获得较高再生产量。
关键词:
高粱 种植密度 施氮量 再生力 再生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少华 郭承刚 薛润光 李国庆 赵菊 陈翠 王连书 张腾波
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氮磷钾施肥量对云当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尿素、普钙和氯化钾对云当归的产量有极显著影响。云当归获得高产的最合理密度为119 880株/hm2;尿素最优施用量为999.0 kg/hm2,普钙最优施用量为1498.5 kg/hm2,氯化钾最优施用量为777.0 kg/hm2。本研究结果可为云当归的大田生产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金汕 董庆国 方伏荣 王仙 王钊英 郑伟 胡艳红 赵风兰 张建平
以甘啤4号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啤酒大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中,主区种植密度(D)设325(D_(325))、375(D_(375))和425万株/hm~2(D_(425))3个水平;裂区施氮量(N)设0(N_0)、75(N_(75))、150(N_(150))、225(N_(225))和300kg/hm~2(N_(300))5个水平。结果表明,密度对大麦植株氮磷钾含量、旗叶SPAD值、穗下节间长度及主要品质性状等影响均不显著,而对株高、茎秆直径、旗叶叶面积和成穗率的影响达显著性水平。株高、茎秆直径和旗叶叶面积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植株含氮量、穗长、穗粒数...
关键词:
大麦 施氮 密度 产量 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金保 马鸿翔 张平平 张鹏 杨学明 周淼平
【目的】明确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提高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方法】以优质高产弱筋小麦宁麦18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水平(120、180、240、300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120、180、240、300万株/hm2),研究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宁麦18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均显著影响宁麦18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宁麦18的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和种植密度超过适宜值(即施氮量N 180 kg/hm2、种植密度240万株/hm2)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肖继兵 刘志 孔凡信 辛宗绪 吴宏生
【目的】种植方式结合种植密度是提高旱作区作物光能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高粱冠层结构的影响,为进一步挖掘辽西半干旱区高粱产量潜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2017年以酿造型高粱品种辽杂19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方式,设60 cm等行距种植(P1)和80 cm+40 cm宽窄行种植(P2),裂区为种植密度,分别为75 000株/hm2(D1)、105 000株/hm~2(D2)、135 000株/hm~2(D3)、165 000株/hm2(D4),3次重复。通过测定分析高粱群体植株形态指标、光合生理指标、地上部生物量,探究不同处理组合对高粱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2年间同一种植方式下,高粱籽粒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D3>D2>D4>D1。2年平均产量,P2D2处理较P1D2处理增产5.02%,P2D3处理较P1D3处理增产6.96%,P2D1处理较P1D1处理减产0.27%,2017年P2D4处理较P1D4处理减产2.55%,所有处理组合中以P2D3处理产量最高,2年平均产量为10 267.14 kg·hm~(-2)。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叶向值呈增大趋势,茎粗、茎粗系数、单株叶面积、茎叶夹角、透光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呈减小趋势。在D2和D3处理下,P2处理较P1处理在茎粗系数、群体叶面积指数、透光率、SPAD值、净光合速率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2年平均茎粗系数,P2D2处理较P1D2处理增加2.80%,P2D3处理较P1D3处理增加9.29%。。2年平均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平均净光合速率,P2D2处理较P1D2处理分别增加3.17%和16.33%,P2D3处理较P1D3处理分别增加7.27%和17.57%。开花期和乳熟期,2年平均冠层底部透光率,P2D2处理较P1D2处理分别增加22.55%和15.81%,P2D3处理较P1D3处理分别增加37.45%和102.09%,冠层中部透光率P2D2处理较P1D2处理分别增加38.72%和8.16%,P2D3处理较P1D3处理分别增加56.59%和93.60%。开花期和乳熟期,2年平均SPAD值,P2D2处理较P1D2处理分别增加6.46%和5.41%,P2D3处理较P1D3处理分别增加8.75%和5.46%。在D2和D3处理下,2年间P2处理上层叶片相对挺直,叶面积较小,可以改善中下层叶片受光条件,下层叶片相对平展,叶面积较大,可以减少漏光损失,提高光能利用率。【结论】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是提升高粱产量的关键。适宜种植密度下,宽窄行种植较等行距种植可有效改善冠层透光率,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扩大光合面积,提高叶片尤其是中下层叶片光合性能,是实现作物群体结构和植株个体功能协同增益和产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密度 种植方式 高粱 冠层结构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牟海萌 孙丽芳 王壮壮 王宇 宋一凡 张荣 段剑钊 谢迎新 康国章 王永华 郭天财
【目的】探讨基因型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三因子对小麦植株抗倒性能和籽粒产量的互作调控效应,明确与品种生物学特性相匹配的氮密优化组合模式,为冬小麦稳产丰产及抗逆应变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于2020—2022年连续2年在河南省焦作市设置品种、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三因子互作的大田裂裂区试验,以品种为主区,选择抗倒性存在差异的2个小麦品种鑫华麦818和新麦26;以施氮量为副区,设置不施氮(N0)、180 kg·hm~(-2)(N1)、240 kg·hm~(-2)(N2)、300 kg·hm~(-2)(N3)、360 kg·hm~(-2)(N4)5个水平;以种植密度为副副区,设置225万株/hm~2(D1)、375万株/hm~2(D2)、525万株/hm~2(D3)3个水平。重点研究分析品种、施氮量、种植密度三因子组合对小麦茎秆解剖结构、田间倒伏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两小麦品种维管束结构均具有显著调控作用,且大维管束的数目、面积以及大小维管束的数目比、面积比与茎壁厚度和茎秆抗折力呈显著正相关,而小维管束面积则与茎壁厚度呈显著负相关。两品种相比,鑫华麦818较新麦26的大维管束数目多且面积大,小维管束数目相当而面积较小。这可能是鑫华麦818抗倒性能优于新麦26的解剖学基础。同一种植密度下,两小麦品种大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均表现为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以N3处理的大维管束数目最多、面积最大,N3处理下鑫华麦818和新麦26的大维管束数目和面积较最小值处理的平均增幅分别为14.61%、15.80%和16.18%、20.10%,小维管束的数目和面积呈相似变化。同一施氮水平下,两品种大维管束均以低密度D1处理数目最多、面积最大,与最小值高密度D3相比,D1处理下,鑫华麦818和新麦26的大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平均增幅分别为6.14%、5.20%和8.95%、11.42%。【结论】施氮量240 kg·hm~(-2)搭配种植密度225万株/hm~2的氮密调控组合D1N2处理有利于改善维管束结构特征,协调大小维管束发育,增加大维管束的数目和面积,增大2种维管束的数目比和面积比,增加基部节间茎壁厚度,提高植株茎秆抗倒性能,能够实现冬小麦抗倒性能及产量的同步提升,可作为豫北高产灌区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适宜氮密组合模式。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种植密度 维管束 抗倒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闫慧颖 李春喜 叶培麟 毛德虎 李荣
以甜高粱(Sorghum dochna)吉甜5号和九甜杂3号为材料,在海拔2 040m的青海旱地覆膜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行株距分别为40cm×40cm、40cm×30cm、40cm×20cm)和追施不同尿素量(0、150和225kg·hm(-2))对草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吉甜5号和九甜杂3号两个品种在行距×株距为40cm×20cm(12.00万穴·hm(-2))时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最高,鲜草产量分别达99.75和108.17t·hm(-2),干草产量分别达17.89和22.58t·hm(-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虎 黄秋要 陈传华 刘广林 吴子帅 罗群昌 朱其南 李秋雯
【目的】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优质稻桂育8号产量、稻米外观和加工品质等经济性状的影响,为科学制定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4种种植密度(2.4×10~5、2.7×10~5、3.0×10~5和3.3×10~5蔸/hm~2,A1~A4处理)和4种施氮量(120.0、165.0、210.0和255.0 kg/hm~2,B1~B4处理),采用裂区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测定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施氮量处理桂育8号的产量等经济性状及稻米的外观和加工品质,筛选桂育8号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结果】种植密度对桂育8号的最高苗数、成穗率和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糙米率具有显著影响(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永成 陈天才 彭海浪 张旭 邹正 牛应泽
为构建适宜油菜机收的高产群体结构,在四川成都平原区进行了迟直播油菜不同施氮量(0~360 kg/hm2N)和种植密度(15×104~45×104株/hm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或明显增加直播油菜的株高、一次分枝高度、一次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一次分枝高度明显增高,一次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均明显减少,株高有所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位面积角果数、籽粒产量明显增多和提高,氮肥农学效率(ANUE,12.0~5.5 kg/kgN)、氮肥偏生产力(PFPN,27.9~9.4 kg/kg N)明显降低,氮肥对产量的贡献率(NRC,42.9%~57.8%)则呈提高趋势。较高的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亚娟 韩霜 沙莎 何闻静 罗红兵 陈平平 易镇邪
为完善洞庭湖区机收夏玉米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2个宜机收玉米品种(郑单958、湘农玉27号)为材料,于2017—2018年在湖南桃源县开展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150、225、300 kg/hm~2)与种植密度(60 000、75 000、90 000株/hm~2)对夏玉米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全生育期随施氮量增加延长2~4 d,适当早播可以缩短夏玉米全生育期;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无显著性影响,种植密度、品种和种植密度互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对产量影响显著,施氮量宜随种植密度增大适当减少;郑单958在90 000株/hm~2与150 kg/hm~2施氮量条件下产量最高,湘农玉27号在90 000株/hm~2与225 kg/hm~2施氮量条件下产量最高;施氮量、种植密度及两者的互作对夏玉米氮素吸收效率与氮肥利用效率影响显著;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随施氮量降低与种植密度增加而提高;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2个品种均适应密植机收,适当控制施氮量、增大种植密度,有利于夏玉米氮肥高效吸收与利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德谦 彭定祥
1993~1994年以华苎2号为材料,进行了4种施氮水平和3种栽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每hm ̄2施纯氮0~472.5kg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茎、叶生长加速,分蘖增多,各产量因素的构成比较协调,原麻产量增加,但纤维支数有所下降。每hm ̄2产原麻2250kg的最佳施氮量为375kg氮。每hm ̄2栽植密度在22500蔸至37500蔸范围内,旺长期生长速度是密植快于稀植,分蘖数、有效茎数、鲜茎重、干物重、原麻产量等是密植高于稀植,纤维品质密植优于稀植,但随着麻龄延长,密植增产效应逐渐降低。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孔令中 顾万荣 林亚男 曲天明 艾俊国 赵先龙 李晶 魏湜
以东农253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设置了0-N(不施氮)、70-N(195kg/hm2)、100-N(279kg/hm2)、130-N(362kg/hm2)四个氮肥处理,来研究施氮量对高密度种植下寒地春玉米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个氮肥处理的SPAD值(叶绿素含量)及Fv/Fm(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呈倒"V"趋势变化,均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100-N处理功能叶片的SPAD值在灌浆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00-N处理下的玉米功能叶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光抑制最弱。吐丝期100-N处理的LAI(叶面积指数)数值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灌浆期后100-N处理群体LAD...
关键词:
施氮量 春玉米 高密种植 光合生理 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会杰 赵铭钦 闻刚 姜慧娟 彭洁
以辽烟17为试材,用种植密度和施钾量2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钾量对烤烟品质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升高,烟叶移栽后80 d POD活性、钾含量、烟碱含量、氯含量、中性致香物质含量都随之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钾肥施用量过高,烟碱含量反而降低。而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烟叶单叶重、钾含量、氯含量、棕色化产物以及中性致香物质总量随之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种植密度过高,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反而降低。处理A2B2(1.2 m×0.55 m,1000株/667m2;667m2施钾:7.23 kg)烟叶油分足、色泽好、烟碱含量高、化学成分比例协调、香气量足。烤烟种植密度行株距为1.2 m×0.5...
关键词:
种植密度 施钾量 烤烟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卢发光 顾立峰 刘昱茜 任桢 施雨 徐振然 周桂生 卢海潼 王小山 张网定 任志强 朱广龙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WL919品种为材料,设置15.0 kg·hm~(-2) (D_1)、30.0 kg·hm~(-2) (D_2)、45.0 kg·hm~(-2) (D_3)3个播种量,150.0 kg·hm~(-2) (N_1)、225.0 kg·hm~(-2) (N_2)、300.0 kg·hm~(-2) (N3) 3个施肥量,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盐碱地紫花苜蓿产量与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滩涂盐碱地苜蓿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紫花苜蓿的株高、干草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在中等密度(D_2)下达到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2)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条件下,苜蓿的株高、干草产量均以中密度中氮(D_2N_2)处理最优。3)播种后120 d时紫花苜蓿处于现蕾期和初花期,此时紫花苜蓿的饲草品质较好,干草产量为11 057.2 kg·hm~(-2),因此是最适宜的收获时期。4)丙二醛含量在播种后60 d时最低,此时施氮量对丙二醛含量影响不显著(P> 0.05),播种后120 d时,D_3N_2组合下丙二醛含量最低。5)随着种植密度以及施氮量的增加,脯氨酸含量先增后减。总体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着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D_2N_2处理下活性达到最大值;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中等密度(D_2)下较高,在D_2N_2处理下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在D_2、D_3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减,在中氮(N_2)下活性最高。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条件下,中密度中氮(D_2N_2)处理下盐碱地紫花苜蓿的生长和生理特性均能达到最优水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穰中文 李思纯 刘佳 黎娟 李强
探讨了烤烟种植密度(19 500、18 000、16 500株/hm~2)与施氮水平(105.0、127.5 kg/hm~2)对烟田小气候以及烟株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株叶面温度较田间垄间温度平均高2.50℃,二者呈正相关关系(r=0.800),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大;施氮量为127.5kg/hm~2时,种植密度每增加1500株/hm~2,烟株下、中、上部垄间温度分别降低1.35、1.65和1.95℃,叶面温度分别下降1.80、1.55和1.40℃;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垄间相对湿度的影响存在负的显著交互效应,效应值为–0.538;种植密度影响烟株中下部有效光合辐射,高种植密度下增施氮肥,导致中下部叶片有效光合辐射分别减少39.46%和56.98%;种植密度与施氮量显著影响烟株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并存在交互效应,但不影响叶片气孔导度与烟株蒸腾速率,减小种植密度,增施氮肥,可提高烟株光合速率,种植密度16 500株/hm~2、施氮127.5 kg/hm~2处理各部位烟叶平均光合速率较种植密度19 500株/hm~2、施氮105.0kg/hm~2高23.09%;施氮量是影响胞间CO_2浓度的主要因素,且存在部位差异。回归分析表明,叶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叶片蒸腾速率显著影响烟叶光合速率,有效光合辐射与垄间温度、叶面温度、田间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叶面温度与烟叶的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垄间相对湿度与叶片胞间CO_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种植密度与氮肥施用,通过影响烟田垄间温度、叶面温度、田间相对湿度等烟田小气候,改变了烟株蒸腾速率,进而影响叶片胞间CO_2浓度,最终影响其光合速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