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70)
2023(12083)
2022(10074)
2021(9642)
2020(7922)
2019(18064)
2018(17734)
2017(32182)
2016(17315)
2015(19153)
2014(18526)
2013(17940)
2012(16693)
2011(15281)
2010(15221)
2009(14432)
2008(14289)
2007(12555)
2006(11283)
2005(10504)
作者
(45336)
(38500)
(37999)
(36105)
(24256)
(18071)
(17111)
(14714)
(14581)
(13423)
(13177)
(12774)
(12412)
(12370)
(12106)
(11748)
(11308)
(11055)
(10925)
(10656)
(9760)
(9104)
(8963)
(8750)
(8584)
(8524)
(8491)
(8290)
(7553)
(7547)
学科
(67297)
经济(67200)
管理(55226)
(50839)
(44351)
企业(44351)
方法(25557)
中国(24503)
数学(22029)
数学方法(21829)
(20384)
(19919)
(17130)
技术(17115)
业经(16471)
(14724)
贸易(14712)
(14476)
银行(14463)
(14453)
(14238)
(14008)
(13670)
金融(13668)
技术管理(12592)
体制(12123)
(11641)
(10668)
(10650)
财务(10630)
机构
大学(239297)
学院(234172)
(109016)
经济(107219)
管理(89470)
研究(87974)
理学(76091)
理学院(75227)
管理学(74312)
管理学院(73814)
中国(69693)
(53080)
(51082)
科学(46706)
(42725)
财经(40416)
中心(39175)
研究所(38168)
(37077)
经济学(34985)
(34825)
北京(33150)
(31962)
(31835)
经济学院(31128)
(30360)
财经大学(30293)
师范(30105)
业大(28141)
(26950)
基金
项目(153383)
科学(123949)
研究(117514)
基金(114431)
(99429)
国家(98631)
科学基金(84977)
社会(79022)
社会科(75053)
社会科学(75040)
基金项目(59282)
(56346)
教育(54393)
自然(50710)
自然科(49595)
自然科学(49583)
自然科学基金(48806)
(48580)
资助(45023)
编号(44911)
成果(38403)
(37888)
(36294)
重点(35386)
(35278)
国家社会(34803)
创新(34591)
(33161)
课题(32619)
教育部(32231)
期刊
(122483)
经济(122483)
研究(81689)
中国(58181)
(42256)
管理(38779)
科学(32839)
教育(31772)
学报(31729)
(29385)
(26673)
金融(26673)
大学(25890)
学学(23778)
财经(21519)
经济研究(21161)
技术(20777)
农业(19626)
(18760)
业经(16697)
(16224)
问题(15640)
国际(15177)
世界(14164)
科技(12247)
技术经济(12123)
(12109)
(11064)
论坛(11064)
理论(10568)
共检索到3814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广婷  王陈无忌  
建国70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也有一些珍贵的经验值得总结。在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政策演变和实践中,中国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经验,坚持主动变革,从起步探索到战略转变,从尝试摸索到完善成熟,最终产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可喜效果。文章首先在详细回顾和总结中国70年来引进和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上,剖析7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导向和引进外资的内在逻辑,得出中国政府制定引资政策的理论根基。由此深入探究中国吸引外资所进行的配套制度创新和演变逻辑,分析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中国引资制度创新的经济学意义以及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对重要借鉴意义,这是对发展经济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最后,文章展望了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在认知和把握新形势、新环境下探讨了中国如何增强与世界经济日益加深的互动,以及如何更进一步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实现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伟平  傅一敏  冯亮明  董加云  卢素兰  
基于新中国70年来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文本及历史实践,运用产权和市场交易制度的演进理论作为理论工具对集体林权制度的源起、变迁历程及其内在逻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林权制度的形成和变迁大致经历了林权初始设置、集体林权的形成与发展、集体林权"分与统"的两难抉择、集体林权制度的基本确定与深化改革4个阶段,过程虽然曲折但总体是成功的。由于森林功能多样性及经营长周期性的特点,林权制度变迁选择与农地制度变迁不同的路径。改革的经验启示主要有:信念和认知的力量能够决定制度变迁的方向;政府主导、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是改革成功的基因;面临不确定性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在生态文明全面深化时期,解决林业问题,制度是重要的,改革是不可间断的事业。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巫云仙  
新中国70年金融业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从50至70年代计划体制下封闭的金融体系,到70年代末以来,改革开放背景下金融业的企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改革发展定位,最终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迈向现代,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体现了70年来中国制度变迁的强制性和诱致性,以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发展特点。企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既是金融业改革发展和历史演进的结果,同时也是70年后金融业再出发的起点。围绕这些方面的深化改革和软硬制度建设,是金融业从大到强,从规模和数量扩张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金融业的制度变迁,具有方法论和战略意义,不仅是历史问题,更是现实问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利根  龙开胜  
土地制度是城乡的基础制度。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由于土地资源本底约束变化,城乡土地制度不断演进,形成效率与公平价值目标转变,城乡二元土地制度边际改进,法律限制与合约自由结合,以及规则与实践的法治保障改善等内在发展理路,奠定了制度发展的逻辑基础。城乡土地制度的成功实践,得益于贯彻正确的土地制度建设指导思想,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法治化道路等宝贵经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土地制度需要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和发扬成功经验,通过土地产权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市场交易制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制度以及土地法治建设等的完善,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可靠的土地资源保障。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钢  
目前中国思想界经常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经济体制对立起来进行分析,其重要原因是假定两种不同体制只有一种是正确的,另一种是错误的;而没有看到这两种体制其实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升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与改革开放后生产力水平有重大差异,基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也自然需要不同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行经济改革并不是纠正前三十年的偏差,而仅是纠正改革这个时间点上的偏差。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是符合国情的选择;而改革反映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要求。为了推进改革,对改革前经济体制进行理想化的反思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当市场经济已经深入人心之时,通过简单否定改革前经济体制来证明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正当性已经没有必要。从较长的历史尺度来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实施的是如何在既有国情下尽快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本质都是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辩证关系探索一条适应不断变革的时代、不断发展的国情、不断变化的世情的发展道路。中国能成功实现转型,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源于中国传统的"求实""重实"的传统。强调包容、融合,因而也就不太相信"教条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而是愿意根据实际修正与调整理论,这也是新中国经济体制70年变革的统一哲学基础。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洪涛  王慧敏  高宝华  
现阶段,国外政治经济环境风险加大、全球引资竞争激烈;国内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阶段,在去产能、去杠杆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制造业外资将在稳定中国经济、推进中国制造业供给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上有所作为。一、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引资状况深刻变化(一)外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迅速下降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利用外资结构不断深入调整,服务业使用外资比例逐步增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洪涛  王慧敏  高宝华  
现阶段,国外政治经济环境风险加大、全球引资竞争激烈;国内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阶段,在去产能、去杠杆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制造业外资将在稳定中国经济、推进中国制造业供给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上有所作为。一、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引资状况深刻变化(一)外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迅速下降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利用外资结构不断深入调整,服务业使用外资比例逐步增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夏海力  
文章将吸引外资研发中心的区域创新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系统对比研究了苏州与上海、宁波、深圳在吸引外资研发中心创新环境方面的各项指标,分析了苏州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通过比较研究提出了优化苏州创新环境的思路。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郑力文  
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土地占有和分配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农地制度一直是贯穿其中的核心问题。文章拟从宏观的角度,运用相关史实和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理清新中国农地制度历次变迁之间的内在逻辑。文章认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农地制度的历次变迁都是宏观环境和现实条件制约下的产物,服从于整个国家形势和战略发展的需要。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松龄  
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积累为资本,有利于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可持续开发和应用于生产。资本购买人工智能技术商品并应用于生产,形成的社会价值高于个别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不由个别劳动生产。通过出售个别商品使用价值,资本有偿占有超额剩余价值不是对个别劳动的剥削。资本支付工资购买科技劳动力,用于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有科技劳动的贡献。构建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相结合的新型股份制,能够保障科技劳动占有超额剩余价值。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的劳动成为生产劳动,能够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增殖资本,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扩大社会劳动和社会价值,形成超额剩余价值。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作为吸引外资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将采用国际上通用的“BOT”方式(项目融资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这种方式将在我国长江沿岸地区广为采用。据介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外商又在中国投资承包建设若干重大工程,项目建成后,15年左右的承包期内由外商管理和经营,中方收税;承包经营期满后,整个项目归还中方。 BOT方式是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资本的有效途径,在发达国家也广为采用。中国将在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上积极采用这种投资方式。根据这项新政策,外国资本可以进入电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周鲜华  谷超  
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与会计实务的创新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文章运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企业会计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背景下的演进脉络,揭示经济要素与会计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从产权变革和科技进步两个维度阐释了会计制度变革引领下企业会计实务的创新发展。基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为了保证依据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较高的质量,满足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会计制度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修正和改进。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分析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思想的演进过程,提出未来的会计在价值创造、智能驱动和互联共享三个方面都将有颠覆式的变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