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82)
- 2023(12303)
- 2022(9848)
- 2021(9533)
- 2020(7291)
- 2019(16284)
- 2018(16357)
- 2017(28292)
- 2016(16699)
- 2015(18514)
- 2014(18325)
- 2013(16468)
- 2012(14647)
- 2011(13283)
- 2010(13534)
- 2009(12118)
- 2008(11456)
- 2007(10385)
- 2006(8882)
- 2005(7998)
- 学科
- 济(42863)
- 经济(42793)
- 管理(38301)
- 业(31468)
- 企(25216)
- 企业(25216)
- 教育(23046)
- 中国(20760)
- 农(15647)
- 方法(15087)
- 理论(14591)
- 学(14269)
- 财(13204)
- 数学(12314)
- 教学(12303)
- 数学方法(12044)
- 制(11762)
- 业经(11716)
- 农业(10208)
- 地方(9451)
- 体(9199)
- 银(9181)
- 银行(9161)
- 行(8815)
- 融(8706)
- 金融(8698)
- 技术(8660)
- 发(8536)
- 和(7674)
- 贸(7625)
- 机构
- 大学(207738)
- 学院(205374)
- 研究(74001)
- 管理(65353)
- 济(65318)
- 经济(63312)
- 理学(55486)
- 理学院(54687)
- 管理学(53219)
- 管理学院(52803)
- 中国(49018)
- 科学(46195)
- 京(45261)
- 范(39509)
- 师范(39084)
- 教育(37041)
- 所(36826)
- 农(34755)
- 江(34057)
- 财(34046)
- 研究所(33636)
- 中心(32968)
- 师范大学(31211)
- 技术(30252)
- 业大(30166)
- 北京(28983)
- 院(27619)
- 州(27445)
- 农业(27306)
- 财经(26019)
- 基金
- 项目(137891)
- 研究(110334)
- 科学(107647)
- 基金(92228)
- 家(80426)
- 国家(79547)
- 科学基金(66323)
- 社会(64586)
- 社会科(60676)
- 社会科学(60662)
- 教育(59586)
- 省(57754)
- 划(50044)
- 编号(48976)
- 基金项目(46774)
- 成果(44172)
- 自然(39965)
- 自然科(39010)
- 自然科学(38997)
- 课题(38515)
- 自然科学基金(38276)
- 资助(36279)
- 年(33385)
- 重点(33125)
- 发(31230)
- 性(30550)
- 部(30509)
- 项目编号(30012)
- 创(29496)
- 规划(28580)
- 期刊
- 济(75661)
- 经济(75661)
- 研究(70109)
- 教育(67362)
- 中国(56444)
- 学报(35113)
- 农(32875)
- 科学(28984)
- 大学(27656)
- 财(27283)
- 管理(24251)
- 学学(23683)
- 农业(22550)
- 技术(22065)
- 职业(18337)
- 融(16472)
- 金融(16472)
- 业经(14397)
- 图书(14068)
- 经济研究(12544)
- 财经(12368)
- 坛(11570)
- 论坛(11570)
- 技术教育(11484)
- 职业技术(11484)
- 职业技术教育(11484)
- 业(11470)
- 版(11225)
- 经(10821)
- 书馆(10298)
共检索到3232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管占龙 费艳颖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核心是建立以认同为内核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除依靠系统的知识传授外,更需注重主体的体验生成、情感触发和行动支持。主体间性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注重师生互动、重视主体间交往及彰显共生指向的独特行动逻辑。依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生成—情感培育—行为塑造的逻辑进路,学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中要强化理解与共悟为中心的知识生成;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教育中要着力提升主体间交往的“量”与“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教育中努力实现他者、社会、国家的一体化连接,以此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由知到行、情理交融的一体化实践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唐兴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从本质属性、存在价值、根本目的等维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落点都聚焦于人的价值塑造,是通过价值塑造达成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旨归的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必须在对象、内容、形式和空间等教育要素中,突显对“共同性”的价值观照。要牢牢把握“团结”与“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坚持“意识”和“存在”互构的实践范式,统整制度性教育与非制度性教育两个场域,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伟弟 潘翔 白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治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法治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形式之一,也是开展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题中之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基因、政治与法理的理论依循、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考量构成融入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一般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治教育可以发挥稳定、调适和认知功能。管理机制功能偏差、课程建设供需失衡、实践活动协同乏力、网络环境创设不足构成了不同程度的融入困境。由此,通过制度规范与法治理念协调统一、课程思政与法治教育协同并行、教育场域与法治实践有机联动、网络媒介与法治话语融通共建,积极推动管理机制汇合、教学体系融合、实践活动聚合、网络空间嵌合,最终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法治教育这一进程的实效性、全面性和规范性。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肖姝
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场域,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亦是涵养各族青年的家国情怀、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民族音乐无论是在历史层面、精神层面还是在现实层面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逻辑关联,因此高校可以以民族音乐为切入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当前在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一定困境,应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升化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开放协同育人机制等途径加以改进。
关键词:
高校 民族音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蒋文静 祖力亚提·司马义
铸牢国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学校作为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对塑造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心理学的认知、情感和意动视角出发,构建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即象征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象征教育重在感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符号和形塑集体记忆;情感教育重在体验情境和生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价值观教育重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性和指导价值实践。这一逻辑层次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认知内化为情感,并促成其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为此,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遵循学前及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及中专教育和大学教育四个阶段的教育特征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分阶段、有侧重地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在不同阶段铸牢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实践路径为:学前及小学教育阶段启蒙共同体意识、孵育爱国情感;初中教育阶段强化共同体认知、激发共同体情感;高中及中专教育阶段树立价值理性、增强共同体认同;大学教育阶段践行共同体意识、实现知行合一。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良 杨安然 王晓慧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是由多元主体在各自组织场域中依据共同的价值志趣构建出的课程集合体。依据课程层次理论,该课程集合体从规划、设计到实施,从决策者、编制者到教师和学生,呈现出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经验课程五种形态,并彰显出学科发展逻辑、国家构建逻辑、社会重构逻辑、教育教学逻辑、心理发展逻辑的五维课程建设逻辑。这五种逻辑在理论层面表现出彼此关联、层次递进的特征,但在实践领域也衍生出学科发展和国家构建“去生活化”、社会重构和教育教学“脱域化”、心理发展与行为形塑“知行分离”等内在风险,影响并制约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效果。为此,需要重新审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课程建设过程,关照不同层级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从把握课程属性、关照课程形态、增强课程联系三方面寻求化解风险之道。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良 刘宝琴 王耀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当前学术界关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层面展开,但鲜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的探讨。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置于互文性理论框架下,构建以互文单元为基础,以互文模式为符意传递路径,以互文主体为意义建构方式,以互文目标为价值旨归,最终指向个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系统建立、情感浸润涵养、人格雕琢成型、行为规范养成的实践模型。聚焦于高校教育教学实践,这一模型应落实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逻辑,即回归对母体文本教学的整体性认识,形成特有性解构逻辑;关照互文本教学内在展开过程,形成类有性建构逻辑;重视教学过程互文本性与主体间性的转换,形成独有性重构逻辑。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永久 杨龙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有紧密的互补性、统一性和同向性的内在逻辑关联。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精神养料,后者是前者的发展方向指引,二者在有机统合中,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精神文化面向与认同意识面向的重要构件。结合天津市的案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统合的实践机制主要在于,围绕“主体对象-传承方式-产业转化-空间区域”四维度,通过锚定各族青少年群体、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深挖民族文化性旅游、扎根民族互嵌式社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化育功能,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在有机统合的实践机制基础上,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协同性,应当依循“认知—认可—认同”三层次路径,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可及性与系统性,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性与大众性,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民族性与先进性,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茂庆 周驰亮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空间在场的历时性工程。空间是分析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的基本维度,运用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将学校空间视为社会空间的组成单元,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三个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场域的生成与发展。通过阐释物质空间对学生感知的影响,分析精神空间对学生认同的作用,探讨生活空间对学生行为形塑的价值,进而理清学校空间凝聚学生价值共识的逻辑层次。基于此,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聚焦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的学校空间布局、“五个认同”的价值观教育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身心融合教育,以空间整合、空间内聚、空间形塑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感知、情感认同与实践内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永涌 李艺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分别从社会认同的内涵概念、认知过程与结构维度三个层面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意义、发展历程和实践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群体统一观念,与社会认同这一集体意识之间存在本质联结。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依次对应社会认同的类化、认同与比较三个阶段。由认知与情感两个认同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五个认同”的理论逻辑进行阐述,据此建构关于“五个认同”的心理模型。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三个具体途径探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推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的巩固铸牢,促进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前行道路上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彭云青 李鹤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时代与政策变迁、观念与思想整合以及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转换同构的演化视野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双向奔赴的互动关系。基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的基础上建构身份认同、唤醒集体记忆、拓展育情场域,从而多维度实现两者高度的统一。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智慧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需求结合起来,以“协和万邦”理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以“家国同构”情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史料体系;以“重德贵和”传统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从历史文化的元素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达万吉
本文辨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教育的价值立场和文化范式,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意识形态、意识生态、意识心态层面对民族教育的意义指向,提出新时代民族教育的发展实践应体现其共同体立场,在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形成"意识三态"的互动联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凝练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体现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场,培养兼具"公民意识"和"文化身份"的意识心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云芳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巩固的历史进程为根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中的若干问题链条,用有形有感有效的大量鲜活历史史料,让学生认识到,在历史的主动选择过程中,狭隘的民族观一步步被抵制和消解,最终从统治者到民众产生了更为集中、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这种历史主动选择的共同体叙事逻辑不仅科学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而且大力宣介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郭艳燕
红色音乐文化是指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革命和建设密切相关的音乐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英勇斗争精神和坚定信仰。红色音乐文化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性。红色音乐文化在强化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挥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情趣和厚植爱国情怀等重要功能。红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路径包括丰富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内容、改进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提升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成效。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