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10)
2023(9368)
2022(7856)
2021(7352)
2020(6049)
2019(13206)
2018(13192)
2017(25093)
2016(13614)
2015(14759)
2014(14623)
2013(13706)
2012(12181)
2011(10907)
2010(10835)
2009(10098)
2008(9474)
2007(8290)
2006(6901)
2005(5950)
作者
(37172)
(31047)
(31013)
(29369)
(19573)
(14900)
(14123)
(12134)
(11707)
(11097)
(10436)
(10375)
(10006)
(9788)
(9636)
(9474)
(9363)
(9201)
(9174)
(8574)
(7715)
(7634)
(7490)
(7152)
(7049)
(6914)
(6814)
(6689)
(6358)
(6268)
学科
(46490)
经济(46417)
管理(39074)
(35648)
(30286)
企业(30286)
方法(20271)
数学(17071)
数学方法(16863)
(14739)
中国(13604)
(13170)
(11892)
(11812)
业经(10882)
理论(9747)
(9485)
(9195)
(9194)
银行(9168)
财务(9166)
财务管理(9148)
(9008)
贸易(9006)
(8813)
金融(8805)
地方(8786)
(8786)
企业财务(8730)
(8725)
机构
学院(180739)
大学(177940)
(67932)
经济(66413)
管理(65903)
研究(60277)
理学(57376)
理学院(56692)
管理学(55464)
管理学院(55146)
中国(44502)
科学(38246)
(36436)
(33914)
(32059)
(30369)
业大(27887)
研究所(27816)
中心(27555)
财经(27045)
(26720)
农业(25490)
(24684)
(24024)
师范(23704)
(22346)
北京(22031)
(21668)
技术(21196)
经济学(20944)
基金
项目(126019)
科学(99332)
研究(91702)
基金(90932)
(80434)
国家(79762)
科学基金(68051)
社会(57972)
社会科(54840)
社会科学(54828)
(50405)
基金项目(47634)
自然(44327)
自然科(43380)
自然科学(43366)
教育(43302)
自然科学基金(42603)
(42528)
编号(37100)
资助(36517)
成果(30232)
重点(28818)
(27355)
(27026)
(26674)
课题(26472)
创新(25129)
(24778)
科研(24450)
国家社会(23873)
期刊
(74360)
经济(74360)
研究(50153)
中国(35852)
学报(32091)
(29583)
科学(27761)
(27157)
管理(24563)
大学(23775)
教育(23247)
学学(22654)
农业(19966)
(15832)
金融(15832)
技术(14572)
业经(14152)
财经(13284)
经济研究(13094)
(11543)
(10076)
(9522)
问题(9289)
商业(8835)
科技(8553)
业大(8204)
(7670)
职业(7624)
财会(7516)
现代(7465)
共检索到260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爱旭   刘兴顺   魏建培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分模式 ,后者的产生诉诸于主—主交往模式。当今研究主体教育 ,必须明确培养学生的主体间性 ,同时用交往的精神审视和改造现代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师生关系是一种基本的教育关系。在主体性视野中,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象化关系。主体间性超越师生的对象化关系,走向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这是师生关系认识和实践的进步。但它仍以主体的"为我性"为根基,外在主体间性反映的是主体间的利益互惠关系,内在主体间性反映的是主体间的精神同一性。列维纳斯对主体间性提出了批判,他以"他者"来界定"自我",他者是绝对的差异性,自我是作为他者的自我,自我是具有为他性的主体。在他者性的视域中,师生关系是非对称的伦理关系,学生作为他者,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发展负有无限的责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成涛  
传统的职业教育师生关系囿于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始终无法真正体现师生的主体性。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发展性、主动性的特点,能够彻底摆脱职业教育师生关系的主体性危机,从而能够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师生关系的和谐。为实现向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转型,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入人文和情感成分。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郝文武  
现代教育的师生关系是主体间关系,不是主客体关系和双主体关系。形成师生主体间关系既是为了师生平等,也是为了提高师生的主体性。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中,教师必须担负起认真教育教学和严格管教学生主体的主导主体责任。学生、家长和全社会都要理解教师的重大责任以及教师在尽职尽责中可能出现的某些失误,支持教师担负起主导主体的责任。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吴文君  张彦通  
导师与研究生的交往具有学术性和精神性两个特点。不同于"主体—客体"主体性思维方式产生的占有性主体人格以及工具性行为,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理解以及共生共享。基于主体间性的导师与研究生交往,无论是在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方面还是研究生的精神成长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都会产生相应的德育效应。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要悟  柴楠  
教学交往先后经历了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三种不同的范式。主体性范式通过主体性原则实现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支配性地位,但却导致了自我中心化倾向,同时也呈现出交往的知识论特征;主体间性的教学交往范式力图避免主体性范式面临的困境,使交往双方在民主、参与、合作中达成彼此的理解,然而理解却并不能保证接受,而且主体间性在面对情感和价值内容时表现出的无奈也使其成为一种在想象中构建的乌托邦式的交往世界;教学交往的他者转向使同一性哲学的认识主体得以解构,从而确保了交往中他者的他性。他者性教学交往是为了他者并对他者承担责任的交往,它通过重建主体性最终得以完成。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徐盛雷  王梅  李思明  
师生关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新时代师生主体间关系的理论既要正确继承传统文化中师生和谐亲密、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相处观念,又要包容吸收外来师生主体间的关系理念,来丰富发展中国的师生关系理论,进一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师生关系理论模式,并以此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针对目前中国教育中师生关系所出现的矛盾与冲突,教师、学生、教育领导者、家长和社会舆论倡导者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新时代师生主体间关系的理论指导下,调整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共同促进师生关系更加亲密和谐,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郭芬云  孟欣  
师生交往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行沟通交流的活动过程。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阐释,可以发现主体、工具和规则是影响师生交往活动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形成的矛盾关系导致了理想师生交往的缺失:由于教师和学生自我认同和彼此理解的缺乏,课堂教学环境生命力的缺失,教育发展带来的种种客观影响,师生交往活动系统无法良性运行。为改变这些矛盾带来的困境,我们需要对师生交往活动系统进行扩展转换,通过整体思维把握师生交往活动的全过程,加强教师、学生的自身认同和彼此理解,创设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文化环境,促进基于生命的师生交往的生成。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鲁武霞  李晓明  黄成洲  
主体间性强调多个主体的共生性、平等性和统—性。课堂师生互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课堂沉默,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主体间性视阈下设计课堂师生互动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学生主体行为,合理运用课堂教学策略。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赵杨  
"自我"与"他者"是体现主客体二元对立关系的一组概念,多见于哲学和文学讨论。本文借用这组概念,呈现国际中文教育存在的多种主客体关系,如中文母语教师与非母语教师、中国语言文化与其他语言文化等,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讨论这些关系。宏观层面考察语言文化间"自我"与"他者"关系,中观层面考察中文学科"自我"与学科外"他者"的关系,微观层面考察中文教学内部"自我"与"他者"关系。本文认为,国际中文教育要处理好每一个层面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即主体间性,促进主体与客体以及不同主体之间的融合,让国际中文教育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向东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揭示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及其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影响。从主体间性的视角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主体间关系为纽带共同作用于教学资源,以认识客观世界和提升主观世界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主体之间关系的中介是语言载负的社会历史文化。主体间性范畴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丰富性、建构性等,提供了一个阐释的理论基点。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杜安立  
交往教学理论思想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系统的交往教学理论思想,其立论的基础是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我国班级授课制中实行交往教学,必须重新建立师生关系模式,文章提出了建立课堂交往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应当渗透着教育情感和人文关怀;师生在心理相融、行为互动的交往中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的完成和师生互惠,教学相长。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颜炳乾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v)最早由20世纪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中提出,后经哈贝马斯、海德格尔、赫勒等学者的发展与完善,目前已经成为现代哲学的主要形态。"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图景,对创新德育思维,拓展德育模式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德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霞  侯冰婕  
随着时代发展,人作为城市的主体对客体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进阶对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社会学角度,综合哲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思想,分析城市社会发展阶段,探讨城市主体价值取向,研究城市主客体作用模式,总结出不同时代主体意识下的城市模式,划分为工具城市、功效城市、价值城市、交往城市四个阶段,并提出适宜当下我国城市建设的"交往城市"模式,定义其内涵,分析其空间,探讨其现实规划手段。以此倡导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主体价值取向从单一的工具理性走向与价值理性的融合统一,真正建成"人"的城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