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64)
- 2023(9030)
- 2022(7561)
- 2021(6946)
- 2020(5730)
- 2019(12180)
- 2018(12149)
- 2017(22653)
- 2016(12470)
- 2015(13537)
- 2014(13534)
- 2013(12561)
- 2012(11233)
- 2011(10227)
- 2010(10185)
- 2009(9363)
- 2008(8726)
- 2007(7774)
- 2006(6569)
- 2005(5834)
- 学科
- 济(44709)
- 经济(44651)
- 管理(32896)
- 业(28085)
- 企(22705)
- 企业(22705)
- 方法(16505)
- 数学(14102)
- 数学方法(13906)
- 中国(13248)
- 地方(12927)
- 农(12363)
- 学(11697)
- 财(11592)
- 制(10419)
- 业经(9623)
- 理论(8529)
- 体(8394)
- 融(8318)
- 金融(8310)
- 银(8265)
- 银行(8244)
- 农业(8048)
- 地方经济(7959)
- 行(7944)
- 环境(7257)
- 贸(7183)
- 贸易(7181)
- 技术(7104)
- 易(6915)
- 机构
- 学院(166459)
- 大学(161700)
- 济(60788)
- 经济(59268)
- 研究(58660)
- 管理(57958)
- 理学(49902)
- 理学院(49234)
- 管理学(48112)
- 管理学院(47800)
- 中国(42807)
- 科学(38741)
- 京(34134)
- 农(30942)
- 所(30459)
- 财(29251)
- 研究所(28014)
- 中心(26645)
- 业大(26107)
- 江(25762)
- 农业(24624)
- 范(23516)
- 师范(23198)
- 财经(23042)
- 技术(21937)
- 院(21867)
- 经(20887)
- 州(20818)
- 北京(20697)
- 省(18631)
- 基金
- 项目(116910)
- 科学(91948)
- 研究(84852)
- 基金(82913)
- 家(74139)
- 国家(73554)
- 科学基金(62099)
- 社会(52497)
- 社会科(49697)
- 社会科学(49688)
- 省(48128)
- 基金项目(43349)
- 划(40782)
- 自然(40427)
- 教育(39933)
- 自然科(39524)
- 自然科学(39509)
- 自然科学基金(38766)
- 编号(35047)
- 资助(33210)
- 成果(28123)
- 重点(27461)
- 发(26304)
- 课题(25680)
- 创(24759)
- 部(24692)
- 创新(23229)
- 性(22670)
- 科研(22579)
- 计划(22341)
共检索到2437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颜炳乾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v)最早由20世纪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中提出,后经哈贝马斯、海德格尔、赫勒等学者的发展与完善,目前已经成为现代哲学的主要形态。"主体间性"理论的提出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图景,对创新德育思维,拓展德育模式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德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吴文君 张彦通
导师与研究生的交往具有学术性和精神性两个特点。不同于"主体—客体"主体性思维方式产生的占有性主体人格以及工具性行为,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理解以及共生共享。基于主体间性的导师与研究生交往,无论是在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方面还是研究生的精神成长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都会产生相应的德育效应。
关键词:
主体间性 导师与研究生交往 德育效应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欣骅
OBE理念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就是通过有效的组织和设计,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获得感。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讲,其本质上就是主体间性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通过以主体间性理论为研究视角,深入分析OBE理念的内在精神实质,探讨其在大学教育中的具体运用,以期实现学生主体性和老师主导性的统一。
关键词:
OBE教育理念 主体性 主体间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邵路才 才晓茹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不能适应新形势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教学困境,教学效果不理想。主体间性理论改变了主客二分的传统教育模式,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借鉴主体间性理论成果,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对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主体间性 思政课 教学改革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左益 王东强
检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仍然没有摆脱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漠视和"主客体二分"的思维范式的束缚。主体间性理论以其崭新的语境和独特的视域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可行的路径选择。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大学生在线交流制度。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交流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雷世平
技能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下称“新职教法”)将“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技能型社会”写入其中,不仅揭示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建设技能型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确立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法律地位。由于社会构成的复杂性以及技术技能形成和积累的特殊性,使得技能型社会建设这一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并非单一社会主体所能推动,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及相关社会组织共同发挥作用,新职教法从实施者视角赋予了不同社会主体的法律义务。
关键词:
职教法 技能型 法律义务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刘桂林
主体论认为,主体是一个价值关系范畴,主体性建构了主体,主体性是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在主体论视域下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应当尊重兼职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兼职教师的主体性。其基本策略是树立治理理念,实行赋权增能,创新评聘机制,明确职业定位。
关键词:
主体论 高职院校 兼职教师 队伍 建设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叶忠明
形势与政策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诸要素中最基本的关系。形势与政策教育只有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重视人的切身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转向,才能激发师与生的主体性作用及潜能,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主体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 主体 客体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爱旭 刘兴顺 魏建培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岳建军
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德育教育的普遍规律,亦具有独特的育人理念。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高校德育教育逐渐展现时代化特征,新媒体与德育教育工作的关系日益紧密,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信息资源收集与传播,实现德育教学方法与内容的创新,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深化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改革,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是当今德育教育实践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德育教育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怀斌 毕贺轩
本文在指出企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现代性局限的基础上,把共主体话语、社会嵌入性和企业组织范式结合起来研究,提出和论证了在共主体这一广角视域下的"嵌入性企业范式"及其特征,认为该企业范式是一种"经济-社会"系统和多重关系的函数,有经济和非经济属性,受来自企业内外部的正式非正式权力中心调控,有内部的和兼具内外部双重属性的组织要素和标准非标准双模分形结构,同时,也是一种实行经济和非经济战略,有经济社会双重边界和双网机制的网络化企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
共主体 社会嵌入 组织范式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穆桂斌 高雪原
体面劳动是维护人格尊严、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体面劳动的关注不断升温,并且呈多元化趋势:国际组织、国家、企业、劳动者等多种主体均对体面劳动有着各自的理解。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不同主体对体面劳动的认知、评价及差异,归纳了体面劳动测评的指标体系,回顾了不同主体对体面劳动的实践探索,并对体面劳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关键词:
体面劳动 国际组织 国家 企业 劳动者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赵文心 何虎生
在多民族国情和多变化世情复杂交织的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依托,而且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环节。其中的关键词"共同体"聚焦"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意识"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二者都与人的主体性密切相关。立足主体性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本质上看属于现代国家的认同建构范畴,是中华民族之主体性得以发挥的根本途径。具体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顶层设计的实现在理论维度上要求顺应从个体本位到类本位的主体性发展导向,包容中华民族的结构张力;在历史维度上要求理清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主体性生成进路,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现实维度上要求保障从思想观念到物质利益的主体性实现路径,落实民族平等的价值原则。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21世纪人类的交往实践格局 ,呼唤类主体的出现。类主体是 2 1世纪教育所要培养的目标。类主体不同于个人主体 ,个人主体的主体性表现为一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单子式主体性 ,类主体表现为以存在为目的的主体间性。前者的产生诉诸于主—客二分模式 ,后者的产生诉诸于主—主交往模式。当今研究主体教育 ,必须明确培养学生的主体间性 ,同时用交往的精神审视和改造现代教育
关键词:
主体 主体间性 交往 教育交往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马卫国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普遍存在德育课程结构五育失衡、内容五育割裂、管理与评价模糊等现象。新时代,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做好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德育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构筑五育融合德育课程类型,构建五育融合德育课程结构,丰富五育融合德育课程内容,推广实战性项目式五育融合德育课程教学,建立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完善五育融合德育信息化课程教学管理,健全五育融合德育评价标准体系,以强有力的保障机制积极推进五育融合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
五育融合 高职院校 德育课程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