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98)
2023(11735)
2022(9688)
2021(9127)
2020(7570)
2019(17273)
2018(16929)
2017(32528)
2016(17046)
2015(19135)
2014(18878)
2013(18019)
2012(16254)
2011(14380)
2010(14211)
2009(13234)
2008(11586)
2007(9884)
2006(8290)
2005(7220)
作者
(44772)
(37316)
(36936)
(35308)
(23517)
(17740)
(16922)
(14514)
(14497)
(12959)
(12698)
(12444)
(11808)
(11579)
(11444)
(11279)
(10983)
(10764)
(10651)
(10534)
(9209)
(8985)
(8790)
(8670)
(8504)
(8254)
(8082)
(7926)
(7438)
(7379)
学科
(65830)
经济(65748)
管理(48623)
(45828)
(39143)
企业(39143)
方法(31633)
数学(27594)
数学方法(27224)
(27006)
金融(26999)
(24274)
银行(24254)
(23476)
中国(23385)
(20206)
(16927)
(16444)
业经(15243)
理论(13631)
地方(13570)
(13463)
(13413)
财务(13407)
财务管理(13381)
企业财务(12741)
(11933)
农业(11494)
中国金融(11229)
(11144)
机构
大学(226230)
学院(226163)
(93846)
经济(91941)
管理(88364)
理学(76686)
理学院(75955)
管理学(74591)
管理学院(74173)
研究(70425)
中国(60620)
(45667)
(45460)
科学(40715)
财经(36881)
中心(36039)
(33723)
(33687)
(32730)
(32293)
业大(31632)
经济学(30503)
研究所(29758)
(27979)
财经大学(27896)
师范(27632)
北京(27607)
经济学院(27599)
(26309)
农业(26307)
基金
项目(158503)
科学(125944)
研究(118105)
基金(116436)
(100509)
国家(99676)
科学基金(86954)
社会(76456)
社会科(72585)
社会科学(72570)
(61763)
基金项目(61283)
自然(55012)
教育(54903)
自然科(53801)
自然科学(53787)
自然科学基金(52807)
(51672)
编号(47583)
资助(47083)
成果(38019)
重点(35823)
(35441)
(34156)
(33857)
课题(32526)
国家社会(32275)
创新(31920)
教育部(31194)
科研(30761)
期刊
(95050)
经济(95050)
研究(64428)
中国(42472)
(36820)
(34890)
金融(34890)
学报(33753)
管理(32418)
科学(30369)
(30122)
大学(26991)
学学(25719)
教育(24395)
技术(20604)
农业(19605)
财经(18860)
(16162)
经济研究(15547)
业经(15525)
问题(12405)
理论(11651)
(10634)
实践(10596)
(10596)
财会(10095)
统计(9992)
技术经济(9849)
(9675)
(9546)
共检索到3293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侯学勇  
讨论法律是否融贯,必须从对"法律是否融贯的判断如何产生"这一问题的解答开始。融贯不仅是法律的一种客观属性,也是主体以特定方式思考法律的结果。如果某一法律能够获得一系列一致的原则或政策的合理支持,它就是融贯的。理性重构不仅是检验法律是否融贯的标准,也是主体理解法律的一种方式。理性重构是主体在众多法律资料中发现正当性理由的一种努力。法律的融贯出现在主体以理性重构方式理解法律的过程中,法律的融贯是主体努力通过理性重构方式理解法律的结果。理性重构只是主体对法律持有的一种解释立场,理性解构也是理解法律的重要途径。当我们以批判性态度检视法律不足时,就是在理性解构法律。理性重构与理性解构相互依赖。理性重构经常以理性解构为工具,理性解构也依赖对现有理论的理性重构。巴尔金在主体立场上观察法律是否融贯,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关于融贯论的认识,但并未有效地解决融贯论的一般性问题。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任芳  张晓云  
会计主体本质是重要但尚未达成共识的理论问题。本文根据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的逻辑关系,基于对法律主体本质的认识,提出了经济利益统一体这一会计主体本质,并认为法律主体仅仅是会计主体范围的界定标准。这样的认识不仅能很好地解释超越法律主体的合并报表主体,也适用于构成法律主体之一的分支机构主体。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郑广成  朱翠苗  
比照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剖析中高本教育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按照职业人才规格层次,与高等教育互融互通,构建了中高本现代职业教育衔接体系,对中高本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贯通思路和方法进行说明,最后给出了中高本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改革途径,形成了"多层立交、互融贯通"衔接框架体系和保障措施,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With its commitment to international MBA education,Guangwai MBA has won recognitions from all walks of life,including Guangdong Province Governor Huang Huahua and the MBA educators in China,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July 2007.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广君  
伴随时代图景向多元、复杂的共生观迈进,规划本体也面临转型重塑的现实情境。研究通过对规划演进逻辑起点、过程、方式的解析,从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三个支点厘清当代共生观下规划作为“中道之桥、融贯的生成、演进中的觉解”的基本形态,指出未来规划演进中应关注价值与知识、合规律与合目的、文化逻辑与资本逻辑、创造与协调这四对关联内容。未来能否剥离外加于规划的“负担”,回应日常对规划的需求并为生活服务;能否与城市发展的规律、机制相匹配;能否拉近目标与现实的距离,是规划得以存续的关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彭虹  
在当前农地融资的试点实践以及各地的地方性立法中,农地融资授信主体的法律定位不够清晰。因此,从法律关系的视角思考与界定农地融资授信主体的法律性质与法律形式实有必要。农地融资授信主体是兼具债权人和抵押权人性质的金融机构,其法律形式的选择应区别与衡量不同的农地融资业务,即林地林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以及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采用不同的政策性或专业性金融机构的形式。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陈曦笛  
随着全球经济向数字驱动模式逐步转型,围绕数据获取和利用而在科技、政治、法律等维度展开的国际数据竞争愈演愈烈,数据主权化成为各国对特定范围内数据主张本国权利优越性的主要理据。然而,数据主权在法律视角下的意涵尚未得到充分澄清,作为政治话语的数据主权向法律话语的转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存在困难。一方面,数据不具有作为国家主权客体的适格性,且数据主权化会突破国家主权概念的最大边界,易对既已建立的国际法理论和制度框架造成不必要冲击;另一方面,以国家主权模式控制数据会忽视主权本身的建构性特点,不仅难以走出数据权属模糊以及数据跨境逃逸的现实困境,反而会导致数据权属相关矛盾激化,缺乏实际意义。为平衡国家安全需求与数字大国愿景两个向度的利益诉求,我国应在推动数据主权化的同时,基于我国的现实和需求,采取进取而克制的总体管辖策略,以管辖事实固化和拓展数据权利;合理调适安全利益与个人权益二元管辖架构,以理顺我国数据治理逻辑;妥善协调数据国内规制与国际共治两个层次的微妙互动,以在积累国际数据治理经验的同时,确保我国管辖实践与国际规则一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瑞铭  陈晓旭  
根据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经济所所长л·и·阿巴尔金重要著作选编的《阿巴尔金选集》已于近期出版。《选集》共分四卷,第一卷中,收进了他在社会主义年代写的三部大的专著,每部专著都论述了直到今天仍然是急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国家与经济的相互作用问题、经济科学与经济政策的相互作用问题等,它们直到现在仍然在经济学家与政治学家中进行争论。这些问题还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制度性的变化及国民经济结构、扩大再生产与提高效率。以上问题都在阿巴尔金的《社会主义经济辩证法》一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曾宪聚  严江兵  周南  
优化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基础。深圳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表明,注重政府逻辑、市场逻辑和社会逻辑的协同作用并保持制度融贯性是深圳营商环境得以不断优化的制度性原因。因此,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协调发挥政府逻辑的引导性作用、市场逻辑的基础性作用以及社会逻辑的支撑性作用,同时需要注重保持制度融贯性,持续提升制度质量。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善根  
法律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各种新问题、新困境,引发了人工智能法律地等各层面的考虑,人工智能可以成为法律上的主体,但其是一种新型的、从属的法律主体。构成智能在运行过程中处于无主体状态及现有法律是否陷于无解的局面。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身份认证,对符合主体资格技术标准的人工智能,建立相应的主体资格和身份。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志红  陈爽  
经济法责任是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中枢环节,在经济法基础理论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经济法法律关系,下启经济执法和司法。但长期以来,经济法责任的权利主体不够清晰。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经济法责任与民法责任的重要不同是权利主体具有"多数人"的特征。确定经济法责任权利主体是"多数人",对理解经济法律关系的特点和建立、完善执法为民制度有重要意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何林智  
主体间性理论倡导一种全新的主客之间的关系,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主体间性理论下反思传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客关系,以此来探索主体间性理论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式的实现路径,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清军  
生态补偿机制运行首要解决的是谁补偿谁即主体问题,生态补偿的主体制度即是生态补偿实践中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过分强调政府的补偿主体地位容易形成一个封闭的和单一的生态补偿主体,不利于形成开放的生态补偿主体体系,生态补偿主体的类型化可能背离生态补偿立法与实践的客观需求,弱化生态补偿理论的统摄力。生态补偿主体是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它以权属明确为一般前提,在主体的权利明确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各种利益之间的合作。生态补偿机制以政府补偿为主导,以厘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职责为关键。生态补偿主体的建构应以责权利相统一为一般思路,以生态利益相关者概念界定为重点考量。生态补偿主体的建构过程是生态利益相关者不断博弈与合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