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63)
- 2023(10817)
- 2022(8999)
- 2021(8553)
- 2020(6867)
- 2019(15127)
- 2018(14838)
- 2017(27123)
- 2016(14541)
- 2015(15525)
- 2014(14975)
- 2013(13951)
- 2012(12422)
- 2011(11146)
- 2010(11232)
- 2009(10219)
- 2008(9605)
- 2007(8525)
- 2006(7296)
- 2005(6390)
- 学科
- 济(45140)
- 经济(45057)
- 管理(40807)
- 业(39686)
- 企(31374)
- 企业(31374)
- 农(17693)
- 方法(17257)
- 财(16073)
- 中国(14841)
- 数学(14030)
- 数学方法(13824)
- 制(13349)
- 业经(12174)
- 农业(12024)
- 学(11940)
- 体(10696)
- 务(10176)
- 财务(10138)
- 财务管理(10119)
- 理论(9900)
- 银(9886)
- 银行(9864)
- 企业财务(9671)
- 行(9470)
- 融(9370)
- 金融(9362)
- 贸(8751)
- 贸易(8748)
- 地方(8740)
- 机构
- 学院(190340)
- 大学(186916)
- 济(70403)
- 经济(68786)
- 管理(67955)
- 研究(64736)
- 理学(58548)
- 理学院(57857)
- 管理学(56670)
- 管理学院(56307)
- 中国(48290)
- 科学(40017)
- 京(38311)
- 财(36293)
- 农(34220)
- 所(32018)
- 中心(30072)
- 研究所(29159)
- 业大(28672)
- 江(28526)
- 财经(28430)
- 农业(26939)
- 范(26011)
- 经(25929)
- 师范(25680)
- 院(24083)
- 州(23181)
- 北京(23148)
- 技术(22537)
- 经济学(21801)
- 基金
- 项目(131514)
- 科学(103367)
- 研究(98296)
- 基金(94178)
- 家(83078)
- 国家(82343)
- 科学基金(69932)
- 社会(62265)
- 社会科(58764)
- 社会科学(58747)
- 省(52620)
- 基金项目(48833)
- 教育(46237)
- 划(44354)
- 自然(43988)
- 自然科(42990)
- 自然科学(42975)
- 自然科学基金(42214)
- 编号(40416)
- 资助(36986)
- 成果(33789)
- 重点(30385)
- 课题(28969)
- 部(28611)
- 发(28263)
- 创(28111)
- 性(27188)
- 创新(26221)
- 国家社会(25956)
- 制(25381)
共检索到2802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建
政府职责的再界定及农民自主性的激发,是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场域政府主体性及农民主体性建构的核心问题。在当前农村精准扶贫体系的运作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国家义务的话语,导致了政府政治主体性的凸显与行政主体性的弱化,由此引发了农民权利的道德化及权利与责任的失衡。在后脱贫时代,需要加快均衡性的贫困治理体系的构建,实现政府政治主体性与行政主体性及农民权利与责任的对称性均衡。在具体路径上,可以从加强贫困治理体系的法制化及标准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过赋权增能来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及构建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等路径,推动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体系的均衡性转型。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利
"干部积极干,农户站边看"的贫困群体脱贫逆化现象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的高效开展。通过田野调查发现,贫困农户脱贫主体性不足的发生逻辑首先在于小农理性下受利益驱使的农户形成争当贫困户的"自愿型贫困",造成贫困农户"不愿"脱贫;其次,贫困农户在贫困识别、资源匹配和脱贫行动选择方面因决策受限形成"边缘化治贫",造成农户的"不能"脱贫;最后,贫困农户受贫困文化影响导致"精神贫困",造成贫困农户的"内卷化脱贫"。因此,需要从增加贫困农户脱贫意愿和强化贫困农户内生脱贫能力两个维度来构建贫困农户的有效脱贫主体性。
关键词:
贫困农户 脱贫主体性 脱贫意愿 脱贫能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曹子坚 张震霖
开展全国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降低我国农村居民因病致贫率是现阶段我国脱贫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国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的宏观判断以及农村居民因病致贫的微观案例表明,农村贫困主体发病率居高不下,且日益严重,健康素养普遍较低,缺乏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较难开展慢性病与传染病防治工作,部分贫困者无法正确选择重大疾病就医地点。究其原因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阻碍健康能力实践,贫困家庭疾病照料降低劳动力水平,贫困者弱势地位恶性循环。阻断因病致贫所带来的疾病—贫困循环、代际传递和代际逆传递,是我国现阶段农村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的破题之要。因此,应加快提升农村贫困地区居民健康素养,健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优化新农合医疗保险门诊报销比例及范围,着力加快农村贫困地区的健康扶贫进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姣
政府主体性在乡村贫困治理场域的持续凸显反衬贫困农户主体性的不足。乡村贫困治理场域中物质扶贫的强化和精神扶贫的式微形成一定反差,贫困农户主体性内生动力不足已经掣肘了乡村贫困治理实践的深度推进。须准确把握主体性视角下激发维持贫困农户内生动力的深刻价值,使其增强反贫困能力、融合内外部要素、强化发展性原则。村民政策需求与减贫制度供给错位、乡村主体性的消解弱化内生动力的持续、主体综合素质薄弱与思维系统缺乏优化等,导致贫困农户无法生成充足的内生动力。应以优化政策减贫制度供需关系、强化综合素质优化思维系统与乡村主体再造激发内生动力等,找出激发和增强贫困农户主体性内生动力的有效思路,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积极正向的精神促进力量。
关键词:
贫困农户 主体性 乡村贫困治理 内生动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苏芳 范冰洁 黄德林 阚立娜 罗文春
后脱贫时代下中国贫困治理的重心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工作模式、扶贫形势的转变要求相对贫困治理战略与制度推出适应性创新框架。从相对贫困成因切入,基于多维视角,构建"人的发展—社会保障—开放共享"相对贫困治理分析框架,并结合国际相对贫困治理案例以及中国减贫经验,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对贫困治理路径。
关键词:
后脱贫时代 相对贫困 贫困治理 治理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晓夏 赵秀凤
马克思主义对贫困问题从分析贫困根源、剖析贫困实质、明确贫困治理主体和消除贫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逻辑完整的、彻底性的阐释。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的贫困治理相关论述,对找准中国未来贫困治理转型的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后,中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治理目标、顶层设计、配套机制、制约因素等均会引起贫困治理战略的大转型,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中国贫困治理发展的基本盘,有助于明晰未来贫困治理发展思路。同时,必须在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统筹协调多维贫困问题、推动贫困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无缝衔接、解决扶志与扶智个体发展等问题上下功夫,争取构建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中国贫困治理理论体系。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郑琼洁 潘文轩
进入后脱贫时代,我国的相对贫困主要表现为区域性相对贫困、农村相对贫困、公共服务相对贫困、经济相对贫困四个方面,其产生的根源均在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此,要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入手构建治理相对贫困的有效机制。解决区域性相对贫困的关键是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消除农村相对贫困要依托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通过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协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公共服务相对贫困要求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设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间、城乡间和人群间的均等化供给。治理经济相对贫困的重点是构建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除了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外,还要着力改善生产条件分配、促进经济机会公平。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曹子坚 张博 张震霖
西部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摆脱当前传统开发式扶贫的路径,走出一条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具有持久生命力与发展潜力的道路。结合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扶贫实践,我国贫困地区自我发展建设应瞄准主体性培养,基于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框架,从以不同年龄阶段为依据的能力建设、以不同群体为依据的能力建设及结合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群体的能力建设三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
能力建设 主体培育 贫困家庭 体制机制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小红 段雪辉
2020年国家脱贫攻坚任务就将结束,脱贫后脱贫村的振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要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因此,刚刚摆脱贫困的脱贫村亟需从治理有效着手推动乡村振兴。但脱贫村的治理面临着内生治理能力不足、行政化扶贫力量淡出、脱贫村内部矛盾激化以及乡村振兴的多重压力和挑战,亟待优化调整。实现脱贫村的有效治理可以从构建合作治理模式、重塑困难群体合法性、建立开放的农村治理体系以及强化村民内部政治参与等多个角度推进。
关键词:
脱贫村 后脱贫时代 有效治理 精准扶贫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琛 高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四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案例分析,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和提供社会化服务两方面作用机制实现贫困户脱贫。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而提供社会化服务促进了贫困户经营性收入的提高。因此,精准扶贫中应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重视其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琛 高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四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案例分析,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和提供社会化服务两方面作用机制实现贫困户脱贫。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而提供社会化服务促进了贫困户经营性收入的提高。因此,精准扶贫中应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重视其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琛 高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四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案例分析,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和提供社会化服务两方面作用机制实现贫困户脱贫。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而提供社会化服务促进了贫困户经营性收入的提高。因此,精准扶贫中应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重视其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力度。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程琳 史明萍
2020年后,在脱贫不稳定群体中,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单身汉(光棍)成为其中最为显著的群体之一。社会文化在制造意义、维护秩序的同时,也在制造无意义感、边缘化非正常人。在传统家庭文化强的农村地区,一旦有人不能成家便意味人生不完整、生命意义残缺,其社会形象随之被污名化、社会地位被边缘化。生活动力机制失调使单身汉陷入消极颓废的生活状态,这进一步消解其社会行动的合法性。不重视积蓄、家庭支持乏力、抗风险能力低且内在动力不足的单身汉群体,很容易致贫、返贫且被锁定在多重困境的状态,这增强了其社会风险。在人口性别比持续居高不下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应尽快从文化社会层面建立脱贫不稳定群体的长效治理机制,从农村多元包容文化、文化教育、文化整合及可行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脱贫不稳定群体的社会支持、内生动力和可行能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程琳 史明萍
2020年后,在脱贫不稳定群体中,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单身汉(光棍)成为其中最为显著的群体之一。社会文化在制造意义、维护秩序的同时,也在制造无意义感、边缘化非正常人。在传统家庭文化强的农村地区,一旦有人不能成家便意味人生不完整、生命意义残缺,其社会形象随之被污名化、社会地位被边缘化。生活动力机制失调使单身汉陷入消极颓废的生活状态,这进一步消解其社会行动的合法性。不重视积蓄、家庭支持乏力、抗风险能力低且内在动力不足的单身汉群体,很容易致贫、返贫且被锁定在多重困境的状态,这增强了其社会风险。在人口性别比持续居高不下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应尽快从文化社会层面建立脱贫不稳定群体的长效治理机制,从农村多元包容文化、文化教育、文化整合及可行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脱贫不稳定群体的社会支持、内生动力和可行能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龚玲
高校贫困生大多身陷经济窘境,自我评价偏低,忍受着以不同程度的自卑为主的心理压力。文章根据贫困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将其分为隐性自卑、显性自卑、弱性自卑三类。围绕三类贫困生的共同心理特征,即不同程度的自卑,剖析其心理根源。论述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以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助贫困生自卑心理脱贫,使其幸福成长成才。
关键词:
社会工作 贫困生 自卑 心理脱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