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51)
2023(8032)
2022(6597)
2021(6238)
2020(5008)
2019(11129)
2018(11028)
2017(20676)
2016(11378)
2015(12720)
2014(12847)
2013(12348)
2012(11559)
2011(10409)
2010(10621)
2009(9960)
2008(9572)
2007(8741)
2006(7737)
2005(6998)
作者
(32978)
(27752)
(27749)
(26554)
(17621)
(13119)
(12472)
(10646)
(10553)
(9949)
(9678)
(9446)
(8995)
(8937)
(8822)
(8495)
(8207)
(8121)
(8046)
(7969)
(7233)
(6948)
(6739)
(6573)
(6241)
(6229)
(6158)
(6042)
(5696)
(5619)
学科
(45658)
经济(45599)
管理(31125)
(29111)
(22416)
企业(22416)
方法(19078)
数学(16498)
数学方法(16303)
(14391)
中国(12943)
(12737)
(11386)
(10441)
农业(10168)
业经(9913)
地方(9888)
(8713)
理论(8144)
(8053)
金融(8045)
(7886)
银行(7858)
(7590)
(7391)
贸易(7388)
(7296)
财务(7271)
财务管理(7260)
(7079)
机构
学院(163165)
大学(161890)
(64138)
经济(62773)
研究(57817)
管理(57548)
理学(49331)
理学院(48739)
管理学(47640)
管理学院(47360)
中国(43840)
科学(35748)
(34293)
(31869)
(30058)
(29540)
研究所(27282)
中心(25714)
(25400)
财经(24906)
业大(24202)
农业(23199)
(22957)
师范(22669)
(22593)
北京(21479)
(21174)
(20033)
经济学(19718)
技术(18316)
基金
项目(107877)
科学(84527)
研究(79313)
基金(77475)
(68226)
国家(67606)
科学基金(56756)
社会(50052)
社会科(47261)
社会科学(47249)
(42633)
基金项目(40088)
教育(37285)
(35940)
自然(35900)
自然科(35069)
自然科学(35056)
自然科学基金(34413)
编号(32768)
资助(31476)
成果(27595)
重点(24811)
(23791)
课题(23554)
(23378)
(22099)
国家社会(20671)
创新(20615)
科研(20322)
教育部(20245)
期刊
(76211)
经济(76211)
研究(48691)
中国(34909)
学报(28757)
(27940)
科学(25164)
(25058)
管理(21847)
大学(21681)
教育(21418)
学学(20480)
农业(18722)
(15146)
金融(15146)
业经(13557)
技术(13251)
经济研究(13060)
财经(12339)
(10664)
问题(9318)
(9089)
(9020)
商业(8258)
统计(8088)
业大(7581)
(7302)
图书(7187)
世界(6975)
(6902)
共检索到2492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奚路阳  程明  
作为一切市场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消费者在商业关系的权力结构中应"天然"处于主体性地位,但在传统营销环境下这一地位并未得到彰显。在营销环境发生巨大变革的当下,消费者增权已经成为一种现实。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消费者权力的构成、消费者增权的概念及其特征加以论述,再从外部增权和内部增权两个维度出发,重点围绕市场竞争、制度性供给以及媒介技术发展等因素,总结和分析消费者增权的实现路径,以此阐明消费者主体性地位回归的必然性,以期为企业创新营销传播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蕾  桑雷  
美国教师"赋权增能"与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强调的是教师"权"与"能"的相互统一。作为校本管理的一种积极回应,教师"赋权增能"有助于进一步理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的权力关系,优化学校治理环境和结构,唤醒教师参与管理决策的责任和义务,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最终指向学校和教师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伍叶琴  李森  戴宏才  
从发展是生物个体自身目的的观点来看,教师发展应是教师自身生存的目的与基本方式,也是教师自为、自觉的历程。基于工具理性主义的教师专业发展消解了教师的文化身份和对教师人生的终极关怀,遮蔽了教师发展的内在价值,使教师发展从原本的主体性异化为客体性。以推进教师生命历程的完美和持续上升为主旨的教师蝶化发展,以幸福哲学为文化基础,以生命发展价值取向为基点,旨在超越工具理性主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指向教师身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完善发展,促使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回归。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宇德良  郑财贵  牛德利  张孝成  孙静  
为切实增强农民在农村土地整治中的主体地位、完善农村土地整治制度、提升农村土地整治综合效益,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增强农民在农村土地整治中的主体性地位的必要性、农民参与土地整治的意愿及土地整治因农民主体性地位缺失而造成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增强农民在农村土地整治中的主体性地位十分必要,为切实增强农民主体地位,应在完善农村土地整治管理办法、将农民集体纳入项目管理体系、加强农民参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程序设计、加强对农村土地整治中农民权利实现的监管等方面做出努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郑若玲  庞颖  
高等学校招生的教育属性与社会属性决定了这一制度的变迁与高等教育发展以及国家建设息息相关。不同的政治背景、文化认同、经济模式、教育基础,都会带来不同的高等学校招生样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高等学校招生录取依据体现出从"政治标准"、"分数至上"到"多元指标"的更迭。在这一发展路径的背后,是对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重视、对高等学校招生主体性地位的期待。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强化高等学校招生主体性地位,是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路径的突破口。我国高等学校招生改革的转向,应以澄清招生地位、尊重教育规律、发挥高等学校功用为要。在实践中,应以优化高等学校招生的工作机制为基点,以增强高等学校招生的匹配度为原则,以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目标,从而强化高等学校在招生环节的地位。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任燕红  
大学功能问题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在每一次社会转型或是重大变革时期,都会引起新的审视和探究。大学功能正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及价值取向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嬗变,其功能逐渐由单一性向多元性演变,即由单纯的"人才培养"功能向"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项基本功能升华。大学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它根植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大学理想性和现实性之间矛盾的解决,亟待需要大学主体功能的回归。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唐英  
人类正经历一场生态消费方式的革命。在这次革命性的转型过程中,我们必须选择好人类自身的发展路径,更要构建起推进这场革命性转型的制度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华胤  
农村基层妇联组织不仅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人群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农村基层政权的社会支撑之一。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时代背景下,要站在治理的角度去审视基层妇联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从治理来看,基层妇联是政治组织和群众组织,也是治理组织和服务组织。基层妇联具有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的政治需要和现实需要,在乡村治理中具有主体性功能。基层妇联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性功能不仅是由妇联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决定的,也是由党的帮手和助手功能决定的。基层妇联凭借其独特的政治、组织、动员、宣传和凝聚群众的优势,在乡村治理中可以发挥组织动员、服务群众、民情枢纽、协商议事等作用,提高乡村治理的组织化、社会化、服务化和共治化。通过组织体系“纵向到底”和“横向到边”以及成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基层妇联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性建构,是妇联发挥基层治理功能的可行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华胤  
农村基层妇联组织不仅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人群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农村基层政权的社会支撑之一。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时代背景下,要站在治理的角度去审视基层妇联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从治理来看,基层妇联是政治组织和群众组织,也是治理组织和服务组织。基层妇联具有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的政治需要和现实需要,在乡村治理中具有主体性功能。基层妇联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性功能不仅是由妇联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决定的,也是由党的帮手和助手功能决定的。基层妇联凭借其独特的政治、组织、动员、宣传和凝聚群众的优势,在乡村治理中可以发挥组织动员、服务群众、民情枢纽、协商议事等作用,提高乡村治理的组织化、社会化、服务化和共治化。通过组织体系“纵向到底”和“横向到边”以及成体系的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基层妇联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性建构,是妇联发挥基层治理功能的可行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魏天言  魏天知  柳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农民主体性一定程度的多重缺位,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辨析及其主体性表现,从能力、权利、动力三个维度提出实现农民主体的有效路径。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三元  
远程教育德育的主体性是由“四个统一”构成的复杂系统:能动性和受动性、自主性与依赖性、创造性与保守性、价值系统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个特性决定了德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基于此,德育的目的、内容、过程、方法和评价都必须优化,以实现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进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要求,这为超越当前围绕农民所形成的三种"问题化"路径,进而带回"主体性"视角奠定了基础。基于一项田野调查,解析了农民主体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面向。不过,由于行政逻辑支配、制度供给错配、文化生态紊乱及个体自我除能,农民主体性多少遭致遮蔽。为了解蔽,以理论—政策—文化为分析框架,指出概念本身的流动想象、农民本位的政治赋能、过好日子的社会底蕴,表征了主体性重塑的可行。站在乡村振兴战略高度,拟构出农民主体性重塑的现实化路径:创新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机制和回归群众路线,夯实集体土地所有制和架构数字化社区平台,优化农村文化服务供给方式、能力与质量,做到榜样带动、专业赋能与资源公共化配置,以实现对农民的政治启蒙、主体整合、文化引领和"智志"双扶。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谢雪凯  李伟  
消费者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处于从属和弱势地位,缺乏与经营者讨价还价的能力。近几年,侵害消费者的事件频频发生。对于消费者保护的问题,目前经济法的保护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的需求,还需要来自合同法的保护,这是现代民法对实质正义追求的必然结果。《合同法》对消费者的保护途径主要通过合同效力方面加以实现。通过对现物要约、远程销售合同的效力直接予以法律调整,将有利于消费者的保护。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一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一直集中在工业和城镇,造成农业和农村长期发展滞后,小农经济濒临破产、农民传统价值观趋于瓦解、乡村公共性严重衰退等诸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障碍。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乡村产业、人口、文化等资源禀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可以说,从过去依靠城市辐射被动发展到探寻可持续的乡村内生增长模式是一种执政理念上的巨大转变。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来紫堡乡冯湾村为范本,对其实现自我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提出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优化乡村生活环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来彰显乡村发展主动性,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求索  [作者] 高希中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之中,源自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理论既不能从根本上解释中国的历史问题,也不能圆满回答中国的发展问题。历史研究回归中国本土,构建中国“主体性”已成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是史学界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华文化发展新需要,基于学科自身发展演变规律提出的新思考,符合时代逻辑。其本质是基于文化认同,依托高度文化自信,重新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理路,提炼出富有启发性和阐释力的本土化概念、理论和观点,在揭示中国道路特殊性的同时,为世界贡献有益的经验和智慧,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为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文化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