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65)
- 2023(19482)
- 2022(16201)
- 2021(15093)
- 2020(12583)
- 2019(28343)
- 2018(28395)
- 2017(54014)
- 2016(29502)
- 2015(33024)
- 2014(33183)
- 2013(32811)
- 2012(30429)
- 2011(27407)
- 2010(27724)
- 2009(25966)
- 2008(25739)
- 2007(23161)
- 2006(20870)
- 2005(18964)
- 学科
- 济(124055)
- 经济(123902)
- 业(107677)
- 管理(92866)
- 企(87106)
- 企业(87106)
- 农(49911)
- 方法(49908)
- 数学(39777)
- 数学方法(39382)
- 中国(36814)
- 业经(36625)
- 财(34840)
- 农业(33417)
- 地方(28423)
- 制(27582)
- 务(23846)
- 学(23790)
- 财务(23763)
- 财务管理(23723)
- 企业财务(22491)
- 技术(22481)
- 理论(22456)
- 银(22320)
- 银行(22272)
- 贸(22016)
- 贸易(22000)
- 行(21405)
- 易(21333)
- 和(21302)
- 机构
- 学院(423248)
- 大学(419154)
- 济(171298)
- 管理(169195)
- 经济(167556)
- 理学(144225)
- 理学院(142688)
- 研究(142304)
- 管理学(140511)
- 管理学院(139727)
- 中国(113122)
- 京(90576)
- 科学(86343)
- 财(80915)
- 农(80514)
- 所(71868)
- 江(66284)
- 中心(65655)
- 业大(65296)
- 研究所(64648)
- 财经(63224)
- 农业(61959)
- 经(57344)
- 北京(57326)
- 范(54705)
- 师范(54180)
- 州(53107)
- 院(51428)
- 经济学(49572)
- 财经大学(46416)
- 基金
- 项目(278630)
- 科学(219530)
- 研究(207374)
- 基金(200671)
- 家(173860)
- 国家(172231)
- 科学基金(148649)
- 社会(130972)
- 社会科(123755)
- 社会科学(123724)
- 省(110752)
- 基金项目(106076)
- 自然(95271)
- 教育(93964)
- 自然科(93043)
- 自然科学(93024)
- 划(91547)
- 自然科学基金(91361)
- 编号(86271)
- 资助(81894)
- 成果(69794)
- 发(62405)
- 重点(61616)
- 部(61032)
- 创(59206)
- 课题(59100)
- 创新(54741)
- 国家社会(53291)
- 科研(52503)
- 教育部(52103)
- 期刊
- 济(202272)
- 经济(202272)
- 研究(128892)
- 中国(91334)
- 农(78759)
- 管理(65068)
- 学报(64935)
- 财(63170)
- 科学(60958)
- 农业(52981)
- 大学(49952)
- 教育(48639)
- 学学(47173)
- 融(45595)
- 金融(45595)
- 技术(38430)
- 业经(37764)
- 财经(30817)
- 经济研究(29650)
- 业(27735)
- 问题(26529)
- 经(26340)
- 技术经济(22038)
- 版(20649)
- 科技(20298)
- 图书(20226)
- 现代(20096)
- 理论(19732)
- 商业(19352)
- 世界(19234)
共检索到6530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李丹 李春秀 牛宏妍 贾晓晨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依然关注"三农"领域,并对农业保险提出进一步发展要求,以契合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论文以农业保险三方主体——政府、经营机构和投保方视角,对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进行再认识,提出通过政府尽职统领、经营机构精准化服务、投保方积极参与达成三方合力、协同配合推动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此外,市场机制与巨灾机制的建立是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在我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妥善解决参保主体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加速推动农业保险质的飞跃,发挥农业保险在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助推器"和"稳定器"作用的重要一步。
关键词:
农业保险 保险主体协同 高质量发展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谭莉 丁少群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已和作为农业保险强国的美国不相上下。然而,我国的农业保险深度和密度仍然偏低,农险产品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不甚匹配,地区间农险发展不平衡、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除补贴政策有待优化之外,地方对农业保险市场运作的理解和执行差异已然成为影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将视野转向农业保险协同运作问题可能发现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思路。本文结合系统协同理论,梳理了农业保险不同运营阶段的政府、农户、保险机构间的主体协同走向,并以四川省L市为例探讨了农业保险发展受限的主体协同方面的原因。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承保机构遴选中对市场竞争的认知和遴选机制安排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基础,基层行政激励是农业保险能否充分覆盖的重要影响因素,农业管理部门的保险认知和支持力度则会影响农险承保、理赔质量。据此,为更快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建议从农户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农业保险业务性质和主体动机,搭建农业保险政企协同平台,切实提升粮食作物保障水平,联通农业下游企业构建特色品种参保激励机制等。
关键词:
农业保险 高质量发展 主体协同 案例研究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周雷 邱勋 王艳梅 刘婧
保险科技从金融科技演化而来,是由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底层技术的应用带来保险的产品与服务创新,并将进一步推动保险业的转型升级和质量变革。通过分析保险科技生态系统的底层技术、创新主体、业务场景和主要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描绘新时代保险科技赋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在底层技术支撑下,保险科技已全面渗透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风险控制、运营管理等保险价值链的各项活动中,形成了智能保顾、智能风控、自动理赔、精准定价、可穿戴设备等典型应用场景,为消费者提供全面高效、个性定制的保险产品,同时显著提升了保险业的发展质量、管理效率和服务能力。但是,保险科技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挑战,要高度重视新技术应用可能出现的新型风险,构建适应保险科技特点的监管体系,实现鼓励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平衡;同时积极培养保险科技复合型人才,加大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底层技术研发力度,为新时代保险科技赋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富新梅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亦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能更好助力传统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乡村治理智慧化和农业生产绿色化转型。数字技术赋能的着力点应集中在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乡村治理、农业信息集成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环节。当前,在数字技术支撑下,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农村产业数字化进程稳步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活和乡土文化数字化转型势头良好,农业绿色生产数字监管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此过程中,区域、代际层面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农村产业数字化内部发展不平衡,乡土文化数字化开发特色性不足,乡村治理的技术逻辑和乡土逻辑存在冲突。为此,分析总结英国、日本和以色列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发展方面经验,提出我国应从政策适宜性、解决区域和代际数字鸿沟、拓宽数字技术赋能农村产业广度、强化数字乡村治理协同性等方面提升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苏豫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强化农村金融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本文通过对数字金融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实践的分析后发现:数字金融在农业保险数字化转型、农业供应链融资体系完善及突破金融成本约束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供需效率、供给对接度不高等问题。基于此,应通过加强数字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户的金融素养,推进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完善数字金融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数字金融 农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明
数字技术铸就农业现代化,促使农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农业高质量发展所依托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分析了行业现状及痛点,构筑了数字助农的逻辑框架。本文认为,利用“数字乡村”战略开创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局要以数字激活农业发展潜能、引领农业技术革新、赋能农业生产要素,完善决策评估体系。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农业高质量发展 路径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黄亚林 李明贤
从协同效应及其演化假设出发,在农业保险开始到发展几经周折的历史过程中,寻求并分析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的演化规律。同时,以农业大省——湖南省为例,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的协同效应进行实证调研分析。发现政策性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还存在不协同现象,并提出农业保险各主体利益协同实现的路径。
关键词:
政策性农业保险 利益协同 协同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少惠 赵军义 朱侃
有效的农业公共服务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前提。基于中国农业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借鉴三重螺旋理论模型建构了一个以政府、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多主体协同合作提供农业公共服务模式,并就政府、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在公共服务中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边界、互动机制和行为规范进行分析,对多主体协同合作服务模中的合同治理开展探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惠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资源和技术密集的产业。数字经济是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以科技创新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数字经济的引领力量,通过数字经济对传统农业各领域、各环节的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改造,促进农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新旧动能转换,构筑覆盖全产业链、全过程的农业新形态。文章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 高质量发展 问题 对策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徐君 郭徐青 崔珂珂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数字创新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从数字环境赋能、数字创新驱动、农业质效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农民生活向好五个方面,构建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障碍度模型、达古姆(Dagum)基尼系数和α收敛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地区)的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障碍因子识别和区域差异分析。研究发现:2010—2021年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间差距,呈现东高西低分布格局。单位农业产值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农业人均专利申请数、电子商务采购额、农村居民生活丰富性、移动电话基站密度等与数字创新和数字环境密切相关的指标是影响我国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全国总体差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V形变化特征,前期差异主要来自超变密度,后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波动幅度最大,与其他地区间的差异也最大,2015年后其内部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存在α收敛趋势;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波动幅度较小,区域间差异也较小,其内部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存在α收敛趋势。因此,应夯实农村数字基础,加强农业数字创新;重视区域差异,走农业差异化发展道路;加强区域内外部联系与合作,构建协同发展格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戴春
作为实施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点,平台经济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遵从“赋能基础—赋能实现—赋能效果”的研究范式,构建平台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首先从要素投入、主体采纳两个方面明确赋能基础,然后基于农业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阐述赋能实现的内在机理,再从稳定供求关系、多元主体协同、实现价值共创等方面预测赋能效果,并进一步从要素资源投入、平台企业发展等方面分析赋能的现实约束,最后从人才体系、科技创新、要素流通、平台建设、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平台经济 农业高质量发展 赋能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徐君 郭徐青 崔珂珂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数字创新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从数字环境赋能、数字创新驱动、农业质效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农民生活向好五个方面,构建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障碍度模型、达古姆(Dagum)基尼系数和α收敛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地区)的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障碍因子识别和区域差异分析。研究发现:2010—2021年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间差距,呈现东高西低分布格局。单位农业产值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农业人均专利申请数、电子商务采购额、农村居民生活丰富性、移动电话基站密度等与数字创新和数字环境密切相关的指标是影响我国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全国总体差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V形变化特征,前期差异主要来自超变密度,后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波动幅度最大,与其他地区间的差异也最大,2015年后其内部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存在α收敛趋势;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波动幅度较小,区域间差异也较小,其内部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存在α收敛趋势。因此,应夯实农村数字基础,加强农业数字创新;重视区域差异,走农业差异化发展道路;加强区域内外部联系与合作,构建协同发展格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敏娟 周超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需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高质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农业系统可以提供多重功能,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多目标高度契合,高质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通过均衡农业多功能实现多目标协同,从而实现人民福祉最大化。农业绿色发展的外部性要求激活基层政府、新乡贤、普通民众等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活力,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多中心治理途径,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率。实践中,农业绿色发展多目标存在顶层设计协同不够清晰、中央和地方激励不相容、跨部门和跨地区协作不一致等问题;农业绿色发展多中心治理存在基层政府的财权事权不对等、新乡贤的行为规范与监督不明确、普通村民参与治理的渠道与能力不健全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农业绿色发展多目标协同的保障思路,完善政府主导下多中心治理实现路径的建议,为高质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相应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敏娟 周超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需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高质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农业系统可以提供多重功能,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多目标高度契合,高质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通过均衡农业多功能实现多目标协同,从而实现人民福祉最大化。农业绿色发展的外部性要求激活基层政府、新乡贤、普通民众等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活力,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多中心治理途径,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率。实践中,农业绿色发展多目标存在顶层设计协同不够清晰、中央和地方激励不相容、跨部门和跨地区协作不一致等问题;农业绿色发展多中心治理存在基层政府的财权事权不对等、新乡贤的行为规范与监督不明确、普通村民参与治理的渠道与能力不健全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农业绿色发展多目标协同的保障思路,完善政府主导下多中心治理实现路径的建议,为高质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相应借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颖慧 陈红 游星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对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新发展理念,阐释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7—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探究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整体上,农业社会化服务能显著提高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但不同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影响效应具有差异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呈现出中西部地区强于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强于非主产区的空间格局,对农业及相关产业占比较高的地区影响更为显著;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高质量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线性门槛特征,在落后地区促进作用更强。因此,应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广度和深度,缩小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水平区域差异以赋能农村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