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71)
- 2023(10770)
- 2022(8843)
- 2021(8321)
- 2020(6547)
- 2019(14347)
- 2018(14155)
- 2017(26169)
- 2016(13929)
- 2015(15352)
- 2014(14907)
- 2013(14171)
- 2012(12949)
- 2011(11786)
- 2010(11864)
- 2009(11113)
- 2008(10139)
- 2007(9159)
- 2006(8060)
- 2005(6641)
- 学科
- 济(51248)
- 经济(51183)
- 业(33372)
- 管理(32656)
- 农(28714)
- 企(21651)
- 企业(21651)
- 农业(19177)
- 地方(17028)
- 中国(16320)
- 方法(15711)
- 业经(15132)
- 数学(13236)
- 数学方法(13061)
- 学(12654)
- 财(12642)
- 制(12158)
- 发(9344)
- 体(9007)
- 环境(8785)
- 融(8761)
- 金融(8753)
- 银(8665)
- 银行(8643)
- 贸(8482)
- 贸易(8474)
- 行(8372)
- 农业经济(8222)
- 理论(8149)
- 易(8111)
- 机构
- 学院(189019)
- 大学(182608)
- 济(70133)
- 经济(68321)
- 管理(67084)
- 研究(66566)
- 理学(57368)
- 理学院(56566)
- 管理学(55275)
- 管理学院(54938)
- 中国(49455)
- 科学(43261)
- 农(40088)
- 京(39156)
- 所(32875)
- 财(32324)
- 中心(31885)
- 业大(31397)
- 农业(30487)
- 研究所(30045)
- 江(29984)
- 范(28308)
- 师范(27997)
- 财经(25091)
- 院(24750)
- 州(23984)
- 省(23578)
- 北京(23519)
- 经(22690)
- 师范大学(22143)
- 基金
- 项目(134056)
- 科学(105354)
- 研究(99130)
- 基金(95206)
- 家(83994)
- 国家(83238)
- 科学基金(70962)
- 社会(62887)
- 社会科(59168)
- 社会科学(59155)
- 省(54872)
- 基金项目(51078)
- 划(45524)
- 自然(44951)
- 教育(44531)
- 自然科(43858)
- 自然科学(43842)
- 自然科学基金(42983)
- 编号(41747)
- 资助(36492)
- 成果(33074)
- 重点(30789)
- 发(30691)
- 课题(29641)
- 创(27992)
- 部(27686)
- 创新(26098)
- 国家社会(25925)
- 科研(25126)
- 制(24697)
共检索到2830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传武 梁双波 车前进
以安徽省芜湖市为实证,以主体功能区为视角,以GIS技术为支撑,通过对乡村地域空间适宜性评价,将乡村聚落地域划分为优先重构区、鼓励重构区、适度重构区、引导重构区和限制重构区五种类型,提出不同的重构模式和对策,为芜湖市乡村聚落转型与空间重构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长江沿江地区的乡村聚落重构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乡村聚落 空间重构 芜湖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炎 唐鑫磊 陈昆仑 李志刚 林赛南
针对既有研究对演化维度、中观尺度和中部平原地区关注不足的现实,文章以武汉市为例,依托多时段的截面数据,基于ArcGIS的空间分析技术揭示了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特征,并从历史格局、自然地形、道路交通和城镇发展四个方面剖析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武汉市乡村聚落空间的剧烈重构受中部崛起战略下的城市大扩张外源动力和新农村建设下村庄的内生性响应双重驱动。虽然聚落用地总量变化不大,但空间分布基于历史格局的重构十分剧烈,先紧凑再迅速破碎化。高程和水体分布等地形因素的影响在道路等基础设施普惠的影响下趋弱。相比一般镇和产业重镇,县城所在城关镇的乡村聚落重构程度更为剧烈。据此,提出了推动中部地区乡村聚落精明收缩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应斌 龙花楼
中国山区面积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是事关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山区乡村聚落作为山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核心空间单元,是中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论文基于文献回溯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对中国山区发展概况、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明晰了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概念内涵、重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典型模式与调控策略;认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存在着主体多重、目标多元、模式多样等典型特征,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空间优化重组过程。新时代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应加强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①山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理与模式;②土地利用转型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作用机制;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影响;④新兴业态发展与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交互作用关系;⑤大数据时代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方法革新。通过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驱动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理论,以期促进中国山区可持续发展和助推现代化实现进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韩玉刚 焦华富
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实际,以新型的城乡联动发展理论为指导,从节点优化、通道系统、产业关联、城镇拓展等方面对市域经济空间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组织和梳理,以期在城镇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广大乡村地域进行有效的"涓滴",从而建立起符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城乡经济空间结构。并以芜湖市为实证,论述了在城乡联动发展这一前提下的市域经济空间优化的实现措施。
关键词:
城乡联动发展 经济空间组织 芜湖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曹贤忠 张化文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能有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选取中小城市芜湖市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将芜湖市与国内外大都市发展进行了比较,得出芜湖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势头较猛,然后运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产业地理集中度指数(EG)、赫芬达尔指数(H)3个指标对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得出芜湖市现代物流业地理集聚度较高,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较低;芜湖市现代物流业、金融业行业内企业集聚度明显高于其它生产性服务业;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行业集聚现象显著以及芜湖市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度与行业企业集聚度存在不一致性等集聚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卫华 高涛
[目的]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分析对合理规划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农村居住点,指导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湖北省自然环境特征,从市域和县域尺度,采用平均最邻近比率、平均分布密度和乡村聚落平均人数系统分析该省乡村聚落格局分布特征。[结果](1)湖北省乡村聚落整体呈集聚分布,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地区,交通便利,水域条件优越,气候温和的地区集聚,总体上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2)中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孝感市和黄冈市,孝感市云梦县、应城市、孝昌县,黄冈市团风县和浠水县的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各县。其中云梦县最高,为0. 447个/km~2。西部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其中老河口市分布密度最高,为0. 21个/km~2。(3)各省级直管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差异较大,乡村聚落的规模各异。其中孝感市的分布密度最高为0. 328个/km~2,其次是天门市,平均分布密度为0. 289个/km~2,但聚落规模较小。神农架林区以发展林业为主,乡村聚落分布密度仅为0. 021个/km~2。[结论]基于湖北省自然地理特征,中东部地区乡村聚落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逐步向农业产业化迈进。针对乡村聚落规模比较小的地区,向中心村集聚,提高资源利用率。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荣丽华 冯艳 陈晨
良好的城乡关系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只有和谐的城乡关系才能保证社会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分析现状呼和浩特市辖区城乡空间关系以及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从城乡统筹的视角对市辖区内乡村聚落空间发展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协调城乡发展、强化城乡空间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乡村聚落发展模式,将现有乡村聚落布局从高度分散转向适度集中,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关键词:
城乡统筹 发展模式 乡村聚落 呼和浩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邵楠
[目的]通过研究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和影响因素,可以揭示人类活动与生态形成的机制,对南阳市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优化和重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渐变尺度空间结构度量法、最近邻指数模型和分布密度对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用探测力指数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定量探究南阳市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VCM曲线分析结果表明63.70%的乡村聚落与相邻聚落的距离在500~1 000m内,该范围内乡村聚落比较集中。通过研究距离城镇的距离与乡村聚落分布的关系,发现距离城镇越远,乡村数量越少;距离城镇越近,乡村的数量越多。南阳市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最邻近指数N=0.886 3,属于集聚分布,各县乡村聚落的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结论]该文利用不同的模型对南阳市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探测到乡村分布的特征及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空间分布的重构应该以集约用地、提高有效耕地面积为前提,合理安排土地结构的有效利用,并结合当地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单勇兵 马晓冬 宣勇
以徐州地区SPOT与TM融合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选用了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3个方面的10个影响因子,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取最小值法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在研究区的乡村聚落总面积中,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临界适宜和不适宜的乡村聚落面积分别占10.94%,42.35%,21.52%,18.13%,7.06%,表明徐州地区的乡村聚落适宜性总体上较高。乡村聚落空间适宜性与其密度分布之间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对不同适宜性的乡村聚落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调控措施。
关键词:
乡村聚落 适宜性 GIS 徐州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会然 宋金平
基于芜湖市居民购物行为的问卷调查数据,从购物频率、购物时段、购物出行距离、购物空间等级结构等方面分析芜湖市居民购物行为的时空特征,并与其他大都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居民的购物频率与所购买商品的等级呈明显负相关,居民工作日与休息日的购物初始时间具有较大差异;②居民购买不同类型商品的出行时间不敏感范围随商品等级提升而延长,多目的出行正成为一种趋势,居民购物出行的平均距离不断递增。蔬菜食品类与日常用品类商品的购物活动主要集中在社区购物圈,服装衣饰类与家用电器类商品的购物圈层主要集中在市级购物圈;③日常用品类商品的购物出行等级呈现出明显的就近居住地趋向,居民购买高等级商品出行方式的机动性更高;④与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相比,芜湖市购买家用电器类等高等级商品的出行距离较远,但是私家车出行率比北京、上海低,居民购物出行的空间等级结构呈现出拉伸的趋势。
关键词:
购物行为 时间特征 空间特征 芜湖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瑜
经历了40余年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眼于挖掘传统乡村聚落空间设计的核心价值。看似随机、散落的传统乡村聚落与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类型的提炼及人文内涵的审视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留住乡愁"的迫切需要。现代生活方式对建筑的空间结构、公共区域的功能和基础配套设施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会吉 薛桂霞 陈静
[目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分类推进的必然结果,是助力乡村转型发展的有力举措。[方法]文章基于S省M市1086个村庄9169份村民调查问卷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对村民的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意愿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1)研究区村民对村庄现状满意度总体表现为“满意”,治理有效、生态宜居和产业兴旺满意度较高,而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的满意度相对较低;(2)村民内调型聚落空间重构意愿>外迁型聚落空间重构意愿>不进行空间重构的意愿,其中内调型聚落空间重构是乡村振兴分类发展的重点方向;(3)男性村民外迁型空间重构意愿更强,村民年龄越大则内调型空间重构意愿越明显,学历越高则外迁型空间重构意愿越强烈,而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为务农的农户更倾向内调型空间重构;(4)提升“产业兴旺”满意度会显著提高村民内调型空间重构意愿,提高“生态宜居”满意度会显著降低村民的空间重构意愿,这是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结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避免一刀切的政策安排、一种模式的重构标准和一次性的重构设计。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佳 华晨 余压芳
对黔中屯堡聚落传统空间特征及发展演变阶段进行总结,梳理了当代屯堡聚落空间的演化路径,包括就地城镇化,衰退型和扩张型。并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比屯堡聚落传统区域与新建区域及整体形态的变化,得出扩张型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近年演变的特征:屯堡聚落边界形态由团状向指状拓展为主,新建区域空间肌理与原有空间差异较大,聚落空间结构性、整体性、致密性降低,建筑地域特征弱化。认为传统屯堡聚落围绕"防御"及"明清汉族文化"的空间组织机制已瓦解,交通便利性和个体价值成为左右近年空间组织的主要因素,而文化的自我认同、村民自组织机制、复杂的宅基地产权划分以及各级保护政策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聚落空间的衰退。最后对屯堡聚落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少言,陈宗兴
在分析我国乡村发展背景基础上,作者认为目前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研究的重点应揭示乡村聚落体系的演变规律。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规模与腹地、等级体系与形态、地点与位置、功能与用地组织、景观类型及区划等方向,并提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取落体系,研究内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