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44)
- 2023(15202)
- 2022(12694)
- 2021(11535)
- 2020(9357)
- 2019(20722)
- 2018(20395)
- 2017(38262)
- 2016(21142)
- 2015(23582)
- 2014(23843)
- 2013(23076)
- 2012(21864)
- 2011(19900)
- 2010(20493)
- 2009(19118)
- 2008(18776)
- 2007(17217)
- 2006(15653)
- 2005(14726)
- 学科
- 济(86470)
- 经济(86350)
- 管理(63616)
- 业(57066)
- 企(45320)
- 企业(45320)
- 中国(28987)
- 地方(27167)
- 农(27009)
- 方法(25258)
- 财(23230)
- 制(22440)
- 业经(21620)
- 数学(21114)
- 数学方法(20809)
- 学(18394)
- 银(17954)
- 银行(17929)
- 农业(17805)
- 融(17461)
- 金融(17453)
- 行(17413)
- 环境(15806)
- 贸(15763)
- 贸易(15747)
- 体(15524)
- 易(15181)
- 地方经济(14757)
- 策(14185)
- 发(14087)
- 机构
- 学院(301395)
- 大学(297507)
- 济(122663)
- 经济(119717)
- 研究(111536)
- 管理(108644)
- 理学(90709)
- 理学院(89574)
- 管理学(88050)
- 管理学院(87458)
- 中国(86624)
- 科学(66660)
- 京(65031)
- 财(62163)
- 所(57057)
- 农(51344)
- 研究所(51002)
- 中心(50594)
- 江(50101)
- 财经(46369)
- 范(42671)
- 师范(42225)
- 业大(41887)
- 经(41679)
- 北京(41560)
- 院(41098)
- 农业(39688)
- 州(39538)
- 经济学(36814)
- 省(36571)
- 基金
- 项目(193412)
- 科学(152423)
- 研究(146376)
- 基金(136890)
- 家(119198)
- 国家(118141)
- 科学基金(100350)
- 社会(92160)
- 社会科(87247)
- 社会科学(87234)
- 省(77527)
- 基金项目(70733)
- 教育(66639)
- 划(65155)
- 自然(61981)
- 编号(60712)
- 自然科(60426)
- 自然科学(60408)
- 自然科学基金(59261)
- 资助(55301)
- 成果(51383)
- 发(47259)
- 重点(44779)
- 课题(44581)
- 部(41984)
- 创(40327)
- 制(39773)
- 发展(38120)
- 创新(37842)
- 国家社会(37786)
共检索到4900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亮 顾伟男 陈沛然
实现主体功能区约束与区域发展协同决策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重要议题。以北京市为例,以“空间生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负荷”为主线,探讨主体功能区约束与区域发展协同决策的逻辑与机制。研究发现:(1)2008—2015年,区域创新改造能力不足,与其优化开发区域目标冲突;2016—2020年,关键发展要素的匮乏约束了区域发展。(2)人口规模、水、土地、能源、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治理等问题是区域发展在要素尺度上触发主体功能区约束预警的表现。(3)关键发展要素不足牵制了区域发展,需倒逼空间生产转向“节源型”方向;持续推进区域发展是未来协同决策的基调,需将“优化目标”的约束性指标分解到要素尺度。本文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提供了行动参考。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姜莉
主体功能区是我国现有区域经济发展观的重大创新,然而目前我国主体功能区理论建设却仍然薄弱,现有区域经济理论对其缺乏有力解释。非正式约束作为漫长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行为准则与社会规范,其核心价值必然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以非正式约束条件为基础,充分考虑非正式约束与经济性要素的相互匹配,经济适宜度不仅可以有力解释非正式约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路径选择,而且可以揭示出非正式约束对区域间经济性要素的效率选择,以及由此而生的分工专业化和聚集是主体功能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源。
关键词:
非正式约束 主体功能区 经济适宜度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明 杜黎明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优化空间结构的重要途径,四川地震灾后重建是一次强制性的空间结构变迁。四川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地震灾后重建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论文在分析四川地震灾后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影响的基础上,重点对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灾后重建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协同 灾后重建 主体功能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韩学丽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结合,克服了"四大板块"在区域划分上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优化了国土开发格局,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文章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今后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提出在实践操作上解决机构建设、法律保障、生态补偿、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使主体功能区建设更加完善。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蔡之兵
随着诸多区域战略的出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空间布局已经完成,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基于区域协调发展本身包含的发展工具、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三大属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工具属性上面临战略数量多、空间尺度多、相互交叉多的挑战,在目标属性上面临整体功能与个体功能相融合的挑战,在过程属性上面临实现区域一体化、区域深度合作与区域共赢发展的多重约束。因此,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发展工具层面应坚持战略融合、在发展目标层面应坚持功能耦合、在发展过程层面应坚持制度统合。根据区域协调发展所涉及的区域利益变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战略融合、功能耦合与制度统合目标,应立足区域利益同增原则,坚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准,强化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基础,深化改革现有政绩考核制度体系。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波
当前,以企业为主体的碳市场虽然有效发挥了企业积极性,但也面临各种问题。尝试建立县域碳汇管理与交易机制,能够为县级政府完成减排目标创造市场路径,覆盖碳市场以外的低成本减排潜力,从而实现与碳市场的互补,有利于培育政府主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因此,基于主体功能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应采取的差异化政策,提出建立县域碳汇管理与交易机制。从碳汇资源管理主体、碳汇增量测算、交易标的物、碳汇资源需求等方面考虑,设计县域碳汇管理与交易机制方案,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期刊] 求索
[作者]
滕玉成 臧文杰
基层治理主体间良性互动是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治理主体的关系互动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困境。从认知层面归因,关系互动困境源于主体认知偏误和关系认知偏误,由此导致对治理主体间关系的界定偏差。这种偏差包括界定内容不全面和界定所涵摄主体类型不完整两种情况。对此,可整合元治理、协同治理、网络化治理以及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理念,以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为依据,萃取"差序"这一本土社会文化概念,将基层治理主体间关系界定为"差序—协同"关系,阐述其特征,诠释其生成互动逻辑,并提出相应实现机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林木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是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最新概括,为我们提出了新理念和新要求。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索: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和新布局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把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放在前面?我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顺序问题,而是包含了一个深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杏梅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认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创新,在分析行政区经济管理模式下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基础上,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提出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行政区经济 区域协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靳利飞 刘天科 南锡康 刘芮琳
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重大意义。主体功能区战略发端于思想、框定于规划、推进于战略、巩固于制度,落脚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适用于生态文明新时代。针对当前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应找准主体功能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定位,在全国层面带状划定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战略性矿产资源成矿区带、水资源过度利用区基础上,采取“县+乡镇/街区”的差别化政策单元,健全差异化政策体系,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区域协调 政策单元与手段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志立
从不同学科角度分析、探究两者的多元联动逻辑,有利于认识和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与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需要。文章从哲学、人力资本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理论的多元视角出发,试图厘清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且指出实然状态下两者关系的问题表征。要破解制约两者良性互动发展的瓶颈,实现两者的深度交叉融合和互利共赢发展,具体路径包括:突出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给予必要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推进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办有尊严、有品牌、有认可度的现代职业教育;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岳童 童健
构建碳定价机制是发挥碳价格资源配置作用的关键。本文构建了包含显性碳定价政策(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隐性碳定价政策(绿色金融和政府负碳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深入剖析碳定价机制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减碳杠杆效应和经济产出效应是碳定价机制释放碳价格信号,是实现“双碳”约束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渠道。第二,以减排为核心的碳达峰依赖于“下调碳配额+开征碳税+扩大绿色金融规模+加强政府引导负碳投资”的政策框架;兼顾减排和固碳的碳中和需要“下调碳配额并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般性碳税税负+推动信贷结构低碳转型+扩大社会负碳投资规模”的政策框架。第三,碳定价政策协同要关注以下因素,一是适度调控碳配额并提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完备性;二是开征碳税作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替代性政策,初期以同类税负合并的方式开征并动态提升税负水平;三是逐步推动银行信贷结构低碳转型;四是推广负碳技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定价等方式提升社会资本参与度。本文系统性思考了碳定价机制顶层框架的构建,为我国实现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参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明利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促进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和关键依托。长期粗放海洋开发和沿海经济大规模集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为加快解决渤海突出生态环境问题,2018年国家打响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史上最严"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经过3年多努力,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渤海综合治理与沿海经济发展相互交织、互为影响,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当前仍处于相持吃重阶段,不进则退。渤海综合治理进入新阶段,在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同时,亟须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同的长效治理机制,率先走出一条人海和谐、向海而兴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渤海 海洋污染防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高丽君 满强 敖丽红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建立是区域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根据辽宁省当前经济现状,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析了各功能区的经济差异,指出各功能区协调发展的难点,并借鉴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理论,提出亟须建立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关键词:
辽宁省 主体功能区划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唐智彬 石伟平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多部门、多主体的共同参与,产学合作是基本要素。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和转变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要求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机制。从开放科学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行动是基于主体创新能力异质性这一基本内在逻辑而展开的。基于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要围绕建立产学多元主体共同愿景、校企微观主体共同利益基础和协同创新框架系统序参量,构建校企多元主体协同、价值整合、利益整合、资源整合以及协同实施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产学合作 协同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