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31)
2023(7787)
2022(6412)
2021(6142)
2020(5280)
2019(11975)
2018(12173)
2017(22851)
2016(12623)
2015(14567)
2014(14651)
2013(13755)
2012(12268)
2011(11105)
2010(11499)
2009(10653)
2008(10296)
2007(9341)
2006(8084)
2005(7117)
作者
(36901)
(30775)
(30488)
(29111)
(19493)
(14616)
(13978)
(11985)
(11594)
(10891)
(10394)
(10388)
(9968)
(9862)
(9544)
(9451)
(9071)
(8905)
(8816)
(8682)
(7725)
(7539)
(7506)
(7159)
(6886)
(6774)
(6770)
(6721)
(6303)
(6097)
学科
(47926)
经济(47877)
管理(38227)
(31568)
(27461)
企业(27461)
方法(22662)
数学(19850)
数学方法(19325)
(12916)
(12627)
中国(11929)
(11652)
地方(11117)
环境(10945)
理论(10354)
业经(10351)
(10271)
(8927)
(8520)
(8478)
农业(8132)
技术(7868)
(7323)
银行(7303)
(7179)
金融(7171)
(6999)
贸易(6993)
(6987)
机构
学院(173162)
大学(170092)
管理(66645)
(62109)
经济(60505)
研究(58204)
理学(57349)
理学院(56674)
管理学(55261)
管理学院(54962)
中国(43932)
科学(38869)
(37219)
(31029)
(30001)
(29663)
业大(28328)
研究所(27315)
中心(27063)
(26730)
农业(24214)
北京(23355)
(23091)
师范(22785)
财经(22776)
(21903)
(21553)
技术(21544)
(20481)
(18908)
基金
项目(120466)
科学(94151)
研究(86089)
基金(85216)
(75820)
国家(75263)
科学基金(64144)
社会(52058)
社会科(49198)
社会科学(49183)
(49164)
基金项目(44810)
自然(43330)
自然科(42229)
自然科学(42216)
(41537)
自然科学基金(41397)
教育(40493)
编号(35601)
资助(35506)
成果(28489)
重点(27757)
课题(25735)
(25567)
(25391)
(25044)
创新(23712)
计划(23196)
科研(22974)
大学(21624)
期刊
(69944)
经济(69944)
研究(46465)
中国(38177)
学报(29473)
(27726)
科学(26661)
管理(24859)
(24543)
教育(22677)
大学(21964)
学学(20866)
农业(18841)
技术(17061)
(12995)
金融(12995)
业经(12860)
经济研究(11024)
(10636)
财经(10416)
统计(10007)
资源(9457)
(9400)
科技(9157)
(9097)
(8922)
问题(8426)
图书(8257)
决策(8246)
业大(8021)
共检索到2559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石意如  
生态预算绩效信息供需存在三对矛盾,究其原因是预算绩效供给与绩效管理目标不一致、预算信息报告制度缺位,因此亟须一套站在主体功能区高度、与绩效管理目标一致、在透明原则下平衡预算绩效信息的相关性与真实性、全面反映生态预算过程与结果的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绩效报告制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建华  任保平  
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西部地区发展战略,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本已脆弱的西部生态环境更趋恶化。学界对这一问题虽然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始终无法有效化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应重新审视传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观念,围绕主体功能区建设,探索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模式。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石意如  
提升居民幸福感是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的驱动力,生态预算的状态可用预算结果状态主体功能区发展协调度描述,生态预算响应政策可以从生态预算能力视角提出,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框架下的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绩效评价包括驱动力评价、状态评价与响应评价三个维度。驱动力评价从居民经济品满意度、社会品满意度与生态品满意度三个角度评价居民幸福感;预算状态评价从主体功能区发展横向协调与纵向协调两个角度评价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度;预算响应评价从资金汲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与预算执行能力来评价生态预算能力。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石意如  
我国生态问责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政府问责弹性大、问责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这与我国生态问责与预算管理的融合不够、生态问责基本单元错位以及问责部门之间横向互动不足有很大的关联。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生态问责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问责体系,即以生态问责顶层制度为基础,立足主体功能区,融合预算管理理念,相关主体广泛参与、全面互动,对整个生态预算管理系统及相关责任主体实施全程、持续问责,并及时公开、反馈与应用问责结果。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石意如  
政府分割式管理自然环境,导致自然资源浪费、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由此引发了对生态绩效评价的迫切需求。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绩效评价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主体功能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生态绩效优于经济绩效、主体功能区绩效优于政府绩效(部门绩效)及不同主体功能区采取差异化绩效评价标准三大具体评价原则,将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绩效划分为静态绩效与动态绩效,并对静态绩效定性评价,对动态绩效定量评价。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莉萍  孙文明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推进,国际环境行动理事会创建的动态权变生态资源配置模式"生态预算"是最有效的推进工具。文章对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系统的外部环境进行PSR模型分析,确定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系统的运行目标,设计子系统内部的结构,并论证了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子系统之间的合作机理。中国只有建立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系统,才能让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变成可执行的语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珊  黄贤金  赵荣钦  徐慧  
推动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是转变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四大类型主体功能区为基础,根据各地方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归纳不同区域范围内循环经济发展的类型、动力、特点及未来方向,并针对经济水平、资源禀赋等差异进一步细分为8种循环经济模式,有助于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与国家宏观空间格局的适应与融合。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石意如  陈辉  向鲜花  
我国海洋环境治理中存在制度、机制、执行、问责等方面的治理困境,而这主要归因于整体视角海洋环境治理体系缺乏。西方发达国家海洋环境治理实践经验表明,高质量的海洋环境治理一般要满足整体思维、全程治理、全面合作、联动问责四个特征。借鉴成功经验,提出以海陆统筹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主体功能区为环境治理基本单元,全程合作治理海洋环境的海洋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海洋环境治理模式的不足,为海洋环境治理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徐莉萍  孙文明  
为避免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同质竞争,一般赋予主体功能区异质的目标,这是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中的错误观点。为促进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合作,需要在现有理论基础中融入经济发展权公平理论与生态预算理论。本文首先在对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系统现行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论证系统目标不明、子系统目标偏颇是妨碍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系统合作的根本原因。然后,创新提出异质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子系统应该具有同质的目标,并论证生态预算系统结构与合作机理。最后,建议政府通过各种压力标准对财政转移支付定价,建立纵横交错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对主体功能区之间财政合作资金加以配套。研究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系统合作机理,开启主体功能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向鲜花  石意如  
我国海洋环境治理绩效评价存在"四重四轻"现象,导致绩效评价机制与海洋环境治理模式错位,严重影响海洋环境治理效果及海洋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治理PSR评价。借鉴发达国家(地区)海洋环境治理绩效评价实践的成功经验,基于陆海统筹视阈,对不同海洋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治理PSR设计差异化指标,建立将海洋环境治理动态绩效与预算治理能力纳入评价范畴的区域海洋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党丽娟  刘峥延  高国力  
生态产品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统筹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在供给、转化、流通、消费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过程中分工协作。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供需空间错配、循环流转不畅、政策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应系统化把握各主体功能区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战略定位,特色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差别化建立适宜主体功能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管理体系,统筹协调,高效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权典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区被界定为禁止开发区域,必然要对其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态补偿;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应当结合当前主体功能区划的政策导向,进行重新定位与构建。依据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等理论,为缓解现实矛盾,需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的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涉及政府与市场两种基本途径或机制范畴,合理安排相应的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制度构建的关键在于加快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立法调整,无论是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还是市场经济手段的生态补偿政策,都需要立法确定其方针原则、实施模式及机制。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乔  饶立新  
我国目前的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还只侧重于技术与具体管理的精细,在管理模式上仍然是粗放的,即没有根据不同区域和纳税人的规模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对各类区域和纳税人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与国际上的趋势不相吻合,既降低了征管效能,也导致管理资源的浪费。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车冰清  朱传耿  李敏  
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而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在推进主体功能区布局形成的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产生了新的合作关系和模式。根据区域功能定位以及主体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该文提出三种区域经济新合作模式:主体功能竞争型合作、主体功能互补型合作和主体功能共享型合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富佳  韩增林  王利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制定和落实是一个长时间跨度的复杂过程。其中,各区域由传统发展格局向主体功能区划所建立的新格局过渡的时期,可以称为过渡期。在过渡期,需要解决产业体系转变、发展模式变更等重大现实问题,是主体功能区划落实的关键一环,这一阶段限制开发区所面临的过渡、发展问题最为突出。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省为例,分析了过渡期省内限制开发区的发展难点:传统产业与环境保护政策的调和问题、过载人口安置问题、资源匮乏型区域产业替代问题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限制开发区周边建立工业聚集园区,促进传统工业合理转型;在区内发掘特色产业,走生态经济道路的发展模式设想和完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健全与区划配套的地方政绩考核体系和法规体系等保障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