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48)
- 2023(8492)
- 2022(7173)
- 2021(6618)
- 2020(5532)
- 2019(12145)
- 2018(12246)
- 2017(22362)
- 2016(12820)
- 2015(14371)
- 2014(14586)
- 2013(13816)
- 2012(12906)
- 2011(11835)
- 2010(12319)
- 2009(11632)
- 2008(11600)
- 2007(10594)
- 2006(9586)
- 2005(8879)
- 学科
- 济(43454)
- 经济(43366)
- 管理(42543)
- 业(33415)
- 企(28555)
- 企业(28555)
- 制(15096)
- 财(14821)
- 方法(14776)
- 学(13937)
- 农(13510)
- 中国(12933)
- 环境(12508)
- 数学(11719)
- 体(11480)
- 数学方法(11479)
- 业经(11353)
- 理论(9410)
- 划(9379)
- 银(9162)
- 银行(9129)
- 务(8921)
- 融(8892)
- 财务(8890)
- 金融(8884)
- 财务管理(8866)
- 地方(8817)
- 行(8766)
- 农业(8413)
- 企业财务(8405)
- 机构
- 大学(185811)
- 学院(185045)
- 济(68310)
- 研究(68001)
- 经济(66501)
- 管理(64866)
- 理学(54816)
- 理学院(54012)
- 管理学(52862)
- 管理学院(52516)
- 中国(50617)
- 科学(43498)
- 京(41092)
- 财(36502)
- 所(35598)
- 农(34825)
- 研究所(32281)
- 江(30780)
- 中心(30177)
- 业大(29104)
- 财经(27710)
- 农业(27279)
- 范(26089)
- 北京(25769)
- 师范(25744)
- 院(25302)
- 经(24864)
- 州(23580)
- 省(22432)
- 技术(20966)
- 基金
- 项目(123280)
- 科学(96654)
- 研究(89491)
- 基金(88473)
- 家(78775)
- 国家(78155)
- 科学基金(65698)
- 社会(55774)
- 社会科(52647)
- 社会科学(52636)
- 省(48778)
- 基金项目(46592)
- 自然(42600)
- 划(42041)
- 自然科(41466)
- 自然科学(41448)
- 教育(41298)
- 自然科学基金(40683)
- 编号(35772)
- 资助(35261)
- 成果(30973)
- 重点(28894)
- 制(27216)
- 部(27083)
- 课题(26635)
- 发(26274)
- 创(25454)
- 创新(23968)
- 科研(23276)
- 国家社会(23168)
共检索到2880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昱 丁四保 王荣成
"主体功能区"是"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区域开发模式,对于地理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地理学参与社会实践的重大突破。其次,它孕育着重大的理论内涵,是地理学整体性、差异性、区域性和综合性思维的重大发展。从"功能区"的理论视角入手,从区域功能的角度来辨识和构建区域是地理学传统区域观的重大发展,对于学科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主体功能区不能仅仅停留在科学概念的层面,必须与具体的机制和配套政策相结合才能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而生态补偿机制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从学科基础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区域外部性、自然格局、区域结构、区域本底性质等地学基础要素是建立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郁 丁四保
由于流域上下游各行政区各自为政、主体功能定位不明确,使得水生态安全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愈加明显,影响全流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文章通过对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中的制约因素分析,提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权典
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区被界定为禁止开发区域,必然要对其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态补偿;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应当结合当前主体功能区划的政策导向,进行重新定位与构建。依据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等理论,为缓解现实矛盾,需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的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涉及政府与市场两种基本途径或机制范畴,合理安排相应的政策引导与制度创新。制度构建的关键在于加快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立法调整,无论是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还是市场经济手段的生态补偿政策,都需要立法确定其方针原则、实施模式及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代明 刘燕妮 陈向东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主体功能区划的提出,从开发保护的角度看,国土被划为开发类和保护类功能区,由于各自主体功能不同引发公平问题:保护类功能区为保证生态质量放弃大量工业发展机会,开发类功能区却同享经济发展成果与优质生态服务,应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借鉴以往生态补偿机制及总结国外生态补偿经验的基础上,较认同生态补偿的一种系统性且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创新型方案—"工业排放配额制":通过企业间、区域间甚至国家间工业排放配额的公平分配及在市场上的自由交易,让那些为保护生态而放弃发展机会的低环境承载力区域得到补偿。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学斌
国务院于2010年颁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生态功能定位角度,对我国国土空间布局作出战略调整,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将被限制、禁止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对这些地区来说,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安虎森 周亚雄
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污染外部性模型,运用数理模型与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污染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以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区际生态补偿政策中的角色。结果显示:当贸易成本很小时,在较小概率下市场机制是有效的;当贸易成本不足够低时,污染外部性将导致市场失灵。由于地方政府间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必然会导致地方政府在治理市场失灵时出现政府失灵,因此由中央政府以第三方当事人主导的区际生态补偿政策是有效的。此外,实施差异化的税收补偿政策、在生态区实施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等有助于政府主导的区际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
关键词:
市场失灵 地方政府博弈 区际生态补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代明 刘燕妮 陈罗俊
要保证全国及各省、市、县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顺利实施,首先要确保被"限制"或"禁止"发展(主要针对工业)的特定区域得到最基本的经济补偿——其标准足以弥补因限制或放弃发展机会而付出的机会成本。为此论文基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工业基础薄弱和相对雄厚这两种情况出发,通过建立生态补偿与机会成本的计量模型,并以广东佛冈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了工业发展减速后理应得到的生态补偿水平。研究表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成败取决于生态补偿能否顺利实施,而生态补偿实施的关键又在于其补偿标准的合理量化。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生态补偿 机会成本 佛冈县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化楠 葛颜祥 接玉梅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深化了流域区域间利益的不均衡,功能区定位导致限制和禁止开发区承担一定的额外成本和面临发展机会的损失,流域生态补偿是协调不同功能区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该文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类型特点,以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为出发点,从补偿依据、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三个方面对主体功能区视角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行探讨。主要思路为:以生态保护总成本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通过地方政府间横向跨区域协商管理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实行下游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对上游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财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流域 生态补偿 标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新才 王云峰
我国传统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化程度有限,直接导致补偿效率较低。为发挥企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推进主体功能区补偿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可把生态补偿方式由转移支付转变为政府购买,通过政府与企业间的生态服务交易,实现补偿资金的集约利用和生态服务的有效供给,落实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为生态地区居民提供可靠的收入保障。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穆琳
我国实施的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限制了一些生态区域的发展,导致其与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这就引发了对生态补偿的潜在需求。但现行生态补偿机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补偿效率较低。本文通过引入生态产品的概念,提出了以市场为主导,通过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生态产品交易来进行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初步构想。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生态补偿 生态产品 市场化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化楠 葛颜祥 接玉梅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深化了流域区域间利益的不均衡,功能区定位导致限制和禁止开发区承担一定的额外成本和面临发展机会的损失,流域生态补偿是协调不同功能区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该文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类型特点,以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产品为出发点,从补偿依据、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三个方面对主体功能区视角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行探讨。主要思路为:以生态保护总成本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通过地方政府间横向跨区域协商管理机制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实行下游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对上游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流域 生态补偿 标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代明 刘燕妮 江思莹
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四类开发区域。显然,实施这种安排需辅之以生态补偿政策,以弥补后两类区域因被限制或禁止(工业)开发而损失的经济利益。而国内现行或试行的生态补偿因数量太少、标准过低而缺乏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导致各地争相挤入重点开发区域而抗拒被定位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即使被划入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也不甘"寂寞"而设法实行变相开发。这就需要研究生态补偿的合理量化标准,通过对代际和区际公平的充分兼顾来增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可行性。本文基于机会均等观,运用机会成本法,通过建立生态补偿与发展机会成本的数量关系模型...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德凡
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由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两种方式构成,政府补偿占据主导地位,市场补偿是补充手段,两者共同发挥作用,不仅为环境资源外部性问题的内部化解决提供了保障,而且为区域协调发展开拓了新路径。以生态公共产品交易理论为基础,在充分考量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从扶持生态产品生产厂商、构建生态服务交易市场、构建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三个层面入手,构建现代生态补偿机制。为保证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良性运行,应辅以必要的配套措施,如完善生态保护法律体系和监督管理保障体系,规范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等。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区域协调发展 政府作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化楠 接玉梅
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有效运行并发挥相应效应需要一套完整的配套保障机制,这些保障措施贯穿于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各个环节中,是构建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从法律保障、制度保障和政策保障三个层面构建主体功能区流域生态补偿的配套保障机制。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流域生态补偿 保障机制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靳利飞 刘天科 南锡康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融合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制度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得以落实成为全新命题。总体来看,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内涵不断深化与扩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较为清晰、覆盖范围逐年扩大以及补偿标准日渐完善,但还面临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缺乏与生态产品价值机制的深度融合、尚未明确规定补偿目标的具体程度、未实现重点生态功能区全覆盖、测算方法对生态系统差异性考量不足等困境。在此基础上,本文按照以驱动区域利益协调为主线,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双重目标为出发点的基本思路,并从推动补偿政策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深度融合,强化环境保护目标,拓展覆盖范围,优化补偿标准测算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