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48)
- 2023(14551)
- 2022(12106)
- 2021(11356)
- 2020(9371)
- 2019(21069)
- 2018(20894)
- 2017(39259)
- 2016(21349)
- 2015(24134)
- 2014(23912)
- 2013(22975)
- 2012(21012)
- 2011(18597)
- 2010(18679)
- 2009(17232)
- 2008(16447)
- 2007(14746)
- 2006(12711)
- 2005(11216)
- 学科
- 济(79823)
- 经济(79687)
- 管理(62693)
- 业(61337)
- 企(47935)
- 企业(47935)
- 方法(34458)
- 农(34350)
- 数学(29452)
- 数学方法(28994)
- 财(23847)
- 农业(22988)
- 中国(22828)
- 业经(22232)
- 制(21413)
- 地方(15836)
- 体(15818)
- 学(15435)
- 理论(15077)
- 银(14491)
- 银行(14469)
- 务(14231)
- 财务(14170)
- 财务管理(14132)
- 行(13796)
- 企业财务(13392)
- 融(13337)
- 金融(13329)
- 贸(12399)
- 贸易(12388)
- 机构
- 学院(289572)
- 大学(287667)
- 济(114554)
- 经济(111910)
- 管理(111775)
- 理学(95912)
- 理学院(94942)
- 管理学(93220)
- 管理学院(92657)
- 研究(91382)
- 中国(70975)
- 京(58911)
- 财(57148)
- 科学(53180)
- 农(48980)
- 江(45899)
- 中心(45308)
- 财经(44375)
- 所(42982)
- 业大(42197)
- 经(40201)
- 范(39045)
- 师范(38619)
- 研究所(38546)
- 农业(37052)
- 北京(36007)
- 州(35880)
- 经济学(35198)
- 院(33551)
- 财经大学(32797)
- 基金
- 项目(197471)
- 科学(156702)
- 研究(150251)
- 基金(142743)
- 家(122560)
- 国家(121422)
- 科学基金(105746)
- 社会(96304)
- 社会科(90943)
- 社会科学(90929)
- 省(78731)
- 基金项目(75106)
- 教育(71097)
- 自然(66063)
- 划(65177)
- 自然科(64543)
- 自然科学(64525)
- 自然科学基金(63351)
- 编号(62454)
- 资助(56921)
- 成果(51611)
- 重点(44278)
- 部(44276)
- 课题(43451)
- 发(42153)
- 创(41864)
- 制(41615)
- 国家社会(39741)
- 创新(39000)
- 教育部(38800)
- 期刊
- 济(130489)
- 经济(130489)
- 研究(84228)
- 中国(63936)
- 农(49534)
- 财(46563)
- 学报(43003)
- 管理(42220)
- 科学(39543)
- 教育(39490)
- 大学(35019)
- 学学(32743)
- 农业(32429)
- 融(29318)
- 金融(29318)
- 技术(27864)
- 业经(24583)
- 财经(22264)
- 经(19130)
- 经济研究(18513)
- 问题(17393)
- 版(15591)
- 图书(14696)
- 业(14564)
- 理论(13263)
- 科技(12753)
- 职业(12687)
- 技术经济(12435)
- 财会(12382)
- 实践(12033)
共检索到4368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继文 良警宇 辛媛媛
在我国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农村公共文化政策转型过程中,“村民自办文化”已经成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内生机制进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本文以“国家-社会”为理论分析视角,基于对内蒙古邓村“村民自办文化”实践的田野考察发现: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乡土社会内生主体在国家文化行政部门的政策推进下得以再造,文化供给主体日趋多元,形成了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志愿者、村民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系统。通过政府的规范和引导、文化志愿者的组织和创作、村民的认同和支撑,多元文化主体在“村民自办文化”实践共同体中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联结的实践机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继文 良警宇 辛媛媛
在我国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农村公共文化政策转型过程中,“村民自办文化”已经成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内生机制进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本文以“国家-社会”为理论分析视角,基于对内蒙古邓村“村民自办文化”实践的田野考察发现: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乡土社会内生主体在国家文化行政部门的政策推进下得以再造,文化供给主体日趋多元,形成了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志愿者、村民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系统。通过政府的规范和引导、文化志愿者的组织和创作、村民的认同和支撑,多元文化主体在“村民自办文化”实践共同体中形成了相互支撑、相互联结的实践机制。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从环
村民自治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民主化的进程而产生和兴起的乡村新型组织形式 ,是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自治形式 ,是我国“八亿农民的民主补习班”。但是 ,在村民自治组织运行的过程中 ,由于历史—社会—文化的影响 ,自治权力发生了位移 (包括正式位移和非正式位移 )。本文试图对村民自治权力发生位移的形式、过程、原因进行透视 ,从而对自治权力的合法行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严瑞河
为了解我国健康乡村治理村民满意度情况,研究者依据Howard的健康乡村理念,参考国内外健康城市与健康乡村指标以及顾客满意度评价(CSI)模型,构建了健康乡村村民满意度评价体系。利用实地调研发放问卷的方式获得数据,运用算数加权评价法,得出村民的满意度指数为3.161,折合百分制为63.22%,属于中等水平。同时,采用四分图的形式诊断影响满意度的各个因素,结合调研时的访谈记录,总结出引起部分村民对健康乡村治理不满意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治理规划 健康乡村 满意度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云
基层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不同于中农治村、能人治村、富人治村等,乡贤治村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重构了双轨治理的结构和机制,既能够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也能够嵌入乡村社会激活乡村社会内生性活力。通过考察赣南农村的乡贤治村实践,探讨了乡贤治村的制度建设与实践机制。研究发现,村庄熟人社会是乡贤主体角色与乡村治理相适应的内部调适器,以乡贤为首的村庄精英群体结构再生产在村庄治理中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激活乡村社会内部资源。村庄内生需求与乡贤组织建设是乡贤参与基层治理的关键因素,村庄公共事务是新时代乡贤参与基层事务的载体,政府积极引导乡贤组织自我建设保证了乡贤治村的正规性和规范性。乡贤参与基层治理是完善基层组织建设,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乃元 苏丫秋 朱玉春
为考察身份认知对村民参与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对陕西、宁夏两省758份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将村民归属感和干部亲近感作为内部人身份认知的两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内部人身份认知程度对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治理行为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集体效能感在内部人身份认知对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3)村民的亲社会倾向能够显著增强集体效能感对村民参与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基于分析结果,建议以营造集体文化、凝聚集体意识、再造集体组织为前提,弱化村社内部的异质性,增强村民对村社集体和村级组织的认同感,为村民参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意愿和水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先雄 李晓平 赵敏娟 史恒通
基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构建了资本禀赋影响牧民减畜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同时,利用对内蒙古372户牧民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双栏模型实证检验并分析了资本禀赋对牧民减畜意愿及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研究区牧民减畜意愿不高,减畜规模整体较低,仅49.731%表示愿意减畜,且平均减畜规模为59.717只羊,仅占达到草畜平衡标准户均应减规模(122.568只羊单位)的48.721%,仍存在较大的减畜空间。②资本禀赋对牧民减畜行为影响显著。其中,经济资本中家庭收入和牲畜数量对牧民减畜意愿和程度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草场面积对减畜意愿有显著抑制作用;文化资本中蒙古族、文化程度分别对牧民减畜意愿和程度有显著促进作用;社会资本中人际信任、人际网络和互惠规范对牧民减畜意愿均有显著促进作用,道德约束对牧民减畜的意愿和程度均有显著促进作用。③政府补贴与草原生态认知对牧民减畜意愿和程度存在正向影响。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一涛
教育是社会底层成员子女改变身份的主要途径。但是,相对于城市孩子,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来改变身份的历程变得越来越困难。家庭贫困、农村学校的落后、高校录取政策等因素都在阻碍农村学生通过教育实现社会的流动。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努力,防止农村孩子因为贫困而被拒绝在教育的门外。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学生的"考试竞争力"。高考改革也要以增加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为重要的目标。
关键词:
农村教育 社会流动 田野考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娟 王惠
学术研究、政策话语、基层干部均强调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关于“谁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的讨论中,鲜有农民的声音。本文尝试将这一问题分解为“谁的乡村振兴”和“谁来振兴乡村”,从“受益主体”和“行动主体”两个维度剖析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分析发现,农民对受益主体的理解是综合其角色认知和现实感知的结果,农民认为他们自身在乡村振兴中并非确定的受益主体,也并非当然的核心行动主体,而更多认为自己是乡村振兴行动中的配角。本文认为,乡村留居人口结构与可行能力、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执行偏差以及农民对其主体角色的解构等共同形塑了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造成在乡村振兴行动层面农民主体性不足的现实。因此,从农民视角出发,充分保障农民的主体利益,培育和激发农民主体意识,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娟 王惠
学术研究、政策话语、基层干部均强调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关于“谁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的讨论中,鲜有农民的声音。本文尝试将这一问题分解为“谁的乡村振兴”和“谁来振兴乡村”,从“受益主体”和“行动主体”两个维度剖析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分析发现,农民对受益主体的理解是综合其角色认知和现实感知的结果,农民认为他们自身在乡村振兴中并非确定的受益主体,也并非当然的核心行动主体,而更多认为自己是乡村振兴行动中的配角。本文认为,乡村留居人口结构与可行能力、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执行偏差以及农民对其主体角色的解构等共同形塑了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造成在乡村振兴行动层面农民主体性不足的现实。因此,从农民视角出发,充分保障农民的主体利益,培育和激发农民主体意识,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宝 苏琴
"赋权"是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视角。田野考察发现基层扶贫实践既有"赋权"又有变通的"控制",由此导致了扶贫过程中"精准"程度有所差异,为此,需要从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分析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从外部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由于较少受到当地社会网络的约束使其能够"理性行动",但在"限期"脱贫的目标责任制下,基层的扶贫工作队受到了"规避责任"与"追求政绩"的双重约束,故此工作队根据自利原则策略性地选择了赋权或控制策略。进一步考察发现,扶贫工作队主要通过利用传统权力结构、地方性知识及现代化知识话语"异化"赋权策略,从而构建了"控制性赋权"的实践逻辑。基于此,地方政府应着力于构建"外派"与"内生"相结合的基层扶贫工作队,设置部分基于"赋权""参与"的考核指标,培训提高扶贫干部对贫困户的尊重和理解,从而使得长效脱贫的精准扶贫政策能够得以执行。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郭鹏鹏
本文以陇中李村的芹菜产业为例,探讨了农业转型背后隐含的阶层动力及其实现机制。研究发现,在以资本化为主要特征的农场经济活动中,受家庭资源库的约束,农户在实现家庭积累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生计策略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农民之间的分化,并导致不同阶层农户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选择不同的农业经营模式。其中,拥有较多资本积累的农户逐渐演变为村庄核心且极具竞争力的农业经营主体。这些农户通过前期非农收入的资本积累,在村庄通过亲密排斥的方式,既流转了可以种植经济作物的优质土地,又控制了农场上的雇佣劳动力,从而实现了农业的资本化转型。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姜利娜 赵霞
行为发生在制度环境中,制度环境会改变个人偏好及行为,但当前关于村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研究对制度环境的重视不够。基于多中心治理等相关理论,文章利用京津冀三省市1485个村民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逐步法、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KHB模型深入探讨了制度环境对村民生活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及其传导路径。研究发现,良好的环境整治制度环境、村民自治制度环境可以激励村民自愿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其中,环境收益感知、社区认同是制度环境与村民参与意愿的中介变量。因此,营造政府、企业、村"两委"全体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村民能民主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制度环境,对于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至关重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惠芳 陈健 王惠 罗钦涛 魏浩龙
本文通过四个典型乡村建设案例,对比分析了政府、乡贤、社会组织和企业四类主体主导的乡村建设实践。在这些实践中,政府的行政推动力量和资源支持、乡贤的声望动员、社会组织的多元资源动员和农民力量动员、企业的市场驱动,是其各自开展乡村建设的核心机制。然而,四类乡村建设路径均存在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不足、农民主体性表现不足、建设目标与指向趋同化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指出,乡村建设必须明确“为谁建设”和“建设什么”的问题,不断创新乡村建设的实践行动,协同发挥不同主体的乡村建设优势,实现最优化的资源整合。同时,必须通过激发农民的集体意识、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切实实现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推动可持续的乡村建设实践。
关键词:
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 多元主体 农民主体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惠芳 陈健 王惠 罗钦涛 魏浩龙
本文通过四个典型乡村建设案例,对比分析了政府、乡贤、社会组织和企业四类主体主导的乡村建设实践。在这些实践中,政府的行政推动力量和资源支持、乡贤的声望动员、社会组织的多元资源动员和农民力量动员、企业的市场驱动,是其各自开展乡村建设的核心机制。然而,四类乡村建设路径均存在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不足、农民主体性表现不足、建设目标与指向趋同化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指出,乡村建设必须明确“为谁建设”和“建设什么”的问题,不断创新乡村建设的实践行动,协同发挥不同主体的乡村建设优势,实现最优化的资源整合。同时,必须通过激发农民的集体意识、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切实实现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推动可持续的乡村建设实践。
关键词:
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 多元主体 农民主体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