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52)
2023(3239)
2022(2591)
2021(2786)
2020(2114)
2019(4872)
2018(4915)
2017(7063)
2016(5163)
2015(5833)
2014(6159)
2013(5249)
2012(4932)
2011(4713)
2010(4942)
2009(4262)
2008(4162)
2007(3835)
2006(3628)
2005(3590)
作者
(12273)
(10118)
(10021)
(9871)
(6559)
(5001)
(4749)
(4290)
(3796)
(3777)
(3585)
(3409)
(3361)
(3356)
(3327)
(3306)
(3140)
(3133)
(3048)
(3047)
(2972)
(2603)
(2520)
(2447)
(2377)
(2372)
(2358)
(2135)
(2103)
(2099)
学科
教育(18821)
(11429)
经济(11415)
中国(10337)
(9315)
理论(7193)
管理(6256)
教学(6201)
(4598)
(4030)
发展(3747)
思想(3710)
(3624)
研究(3606)
政治(3579)
(3516)
企业(3516)
(3416)
改革(3228)
地方(3206)
高等(3160)
经济学(3077)
学法(3012)
教学法(3012)
思想政治(2988)
政治教育(2988)
治教(2988)
(2980)
德育(2966)
方法(2941)
机构
大学(67810)
学院(61565)
研究(27792)
教育(26845)
(20788)
师范(20692)
师范大学(17426)
(16750)
科学(16478)
(15784)
经济(15136)
管理(14363)
(14154)
中国(13387)
研究所(12932)
(12271)
职业(11650)
技术(11618)
北京(11509)
理学(11503)
理学院(11189)
管理学(10774)
中心(10645)
管理学院(10610)
教育学(10287)
(9839)
(9177)
(8002)
职业技术(7980)
研究院(7950)
基金
项目(35026)
研究(33245)
科学(28325)
教育(24530)
基金(20780)
社会(17611)
(17518)
国家(17200)
成果(16926)
编号(16449)
社会科(16186)
社会科学(16184)
课题(15380)
(15295)
(15170)
(13429)
科学基金(13267)
规划(10868)
重点(9970)
项目编号(9702)
(9668)
基金项目(9652)
(9483)
(9365)
研究成果(9127)
(8880)
教育部(8735)
(8590)
年度(8586)
(8392)
期刊
教育(46056)
研究(31020)
中国(24426)
(20129)
经济(20129)
职业(11050)
技术(9556)
学报(9445)
大学(7961)
科学(7521)
技术教育(7251)
职业技术(7251)
职业技术教育(7251)
(6722)
(6281)
学学(5463)
管理(5419)
高等(5364)
(5296)
论坛(5296)
图书(4941)
成人(4769)
成人教育(4769)
高等教育(4717)
农业(4573)
(4557)
发展(3911)
(3911)
书馆(3764)
图书馆(3764)
共检索到1117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教育哲学作为一种给教育行动赋予意义形式的活动,指涉教育哲学与人的发展自身、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活动本身、教育哲学与教育在社会中的位序三个层面。由此,教育哲学的具体指向包括三个层面:给教育中的个体赋形,直接引导教育行动的目标,让任何教育行动都最终落实在受教育个体美好人性的生成;给教育实践赋形,让教育者的教育行动始终内含着对"什么是好的教育"的追求;给置身社会整体结构中的教育赋形,引导整个社会健全教育理念的形成,从整体上促进教育内在目标的实现。教育哲学需要积极担当时代与教育的艰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史宁中  
这不是激情的产物,恰恰相反,这是避免激情的产物。思考教育,希望能够究其原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推理。思考的结果,或许会对现实教育的反思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教育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上》,其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由此而见,孟老先生是一...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楚廷  
教育哲学不是教育学和哲学"加"出来的,而是交融出来的,"酿"出来的,是它自己"长"出来的。教育哲学诞生在19世纪上半叶,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教育是什么"进而对"人是什么"的回答。在教育领域里工作着的人,思考和研习教育哲学,决定了其教育自觉的状态。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长伟  方展画  
如果说杜威哲学的使命是批判二元论,恢复连续性,维护自身即是目的的教育实践,那么就杜威而言,由于近现代的科学革命使得经验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成为可能,教育哲学的现时代使命就被他定位在批判专制社会的教育的二元分裂,恢复教育经验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实现一种以自身为目的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民主生活方式上。在这个意义上,杜威的教育哲学就是民主的教育哲学,批判专制的教育,守护民主的教育始终是杜威教育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楚廷  
教育学需要哲学,哲学也需要教育学,这是它们共同繁荣之所需。哲学家兼为教育家,教育家兼为哲学家,在古代依稀可见,在近代则成为先进文明的象征,成为发达的文化与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中国教育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伴随着理论兴趣、哲学兴趣的提升,伴随着教育理论与哲学学术共同的繁荣,这是伟大社会变革所必需的,又是眼下我们所缺乏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金生  
本文借鉴释义学实践哲学关于“实践”及“实践智慧”的思想,阐述了教育哲学的知识地位与知识地形式,提出教育哲学是以“生活世界”为其可靠的合法的基础,是以“教育智慧”为有效的独特的“知识理想”。教育哲学作为对人类教育生活的价值性阐释,以哲学的方式对教育实践的目标,原则以及行动进行洞察,形成“教育智慧”,并以此参与到教育实践中去,建构独特的智慧与实践的关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润洲  
哲学地教教育哲学既意味着爱智、创新地教教育哲学,也意味着反思、批判地教教育哲学,还意味着对话、说理地教教育哲学。当下,哲学地教教育哲学主要遭遇着智慧的知识化、知识的非智慧化和话语霸权的盛行等阻隔。因此,哲学地教教育哲学则需践行教研融通,探寻教育智慧;学会哲学思考,实现转识成智;秉承自知无知,开展对话教学。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丁道勇  
民国学者在教育哲学的初创阶段,对这门学问的属性进行过三个方面的讨论。对于这些讨论的分析,可以得到有关教育哲学属性的认识——教育哲学是一个体系,是独断的、特殊的哲学。对于教育哲学属性的判断,有助于规范教育哲学的表达方式、排除各种伪教育哲学,从而在教育实证研究高度发达的今天,保持教育哲学研究的合法性。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陈建华  
新时代呼吁高质量学校教育,需要学校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哲学。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哲学思考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办学思想的提炼与表达进而建构学校教育哲学。从本质上看,办学思想和学校教育哲学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办学思想属于学校教育哲学的中国化称呼。目前中小学办学思想陷入困境,主要表现为概念界定不清、主体认识模糊、内容指向不明、提炼表达随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办学思想的价值引领作用。办学思想不会自动产生,必须经历一个提炼过程,才能从常识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办学思想提炼必须认真回答“为什么办学、办什么学校、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之问,围绕着追求好教育、建设好学校和培养好学生三个要素,通过立足学校实际、继承优良传统、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未来趋势和明确责任主体五条原则加以提炼。只有办学思想提炼没有精彩的表达不行,只有学理性和概括性兼具艺术性和独特性并重的表达,才能提高办学思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蒋永福  
认为揭示和解释图书馆现象的本质是图书馆哲学的使命;图书馆哲学研究必须采取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图书馆哲学必须体现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客观知识是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知识组织是图书馆学的逻辑中介,人是图书馆学的逻辑终点;观念制约和人才制约困扰着图书馆哲学的研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楚廷  
哲学与大学的繁荣有什么关系?哲学与一流大学的建设有何关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大学诞生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大学自身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德国大学的事实,古典大学的某些传统,以及我们自己的事实,都能够说明一些观点。事实证明,自从近代大学不断发展起来,科学与哲学就有了它们共同的理想安憩之地,有了它们共生共盛共荣的最好家园。没有什么能够跟科学与哲学的融合更能说明无用之大用的,没有什么能够比大学更能理解这一点。
[期刊] 求索  [作者] 肖士英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斌  
《旅游哲学引论》以其创新性填补了国内旅游哲学的学术空白。该书本着反思和批判的研究态度,以旅游概念作为逻辑起点,试图由此建立旅游哲学的体系。文章认为,由于作者未能坚持反思的批判的研究思路,在构建旅游哲学时出现很多问题。文章对该书的逻辑起点、论证思路的逻辑走向以及旅游哲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和评论,指出以旅游概念为逻辑起点,要坚持对其进行前提追问、反思和清理,才能在此上逐步构建起以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为主体的旅游哲学体系。这种建立在哲学逻辑之上的研究体系,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旅游哲学体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教育哲学的未来性是以教育的未来与可能为引线的思想向度。审视未来教育观念、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对人类教育的存在论筹划,要求教育哲学开辟未来性维度。从反思性走向未来性并不意在营造反思性与未来性的对举,而是以未来为坐标自觉校准思想发展方向,以未来性的观照引领学术范式转换,把对未来教育哲学可能性的思虑接纳为教育哲学的本己性任务。技术是影响未来教育的决定性力量。技术世界和技术统治将使人类精神、人类身体以及人类本质技术化和非自然化,彻底改变整个人类的存在方式。对教育哲学来说,这是一个存在论级别的挑战。新兴技术所引发的教育问题是全新的、人类从来没有遭遇过的新问题,对于这些新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教育哲学需要对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人类的生命形态、生命本性、生命结构、生命意义进行重新规划,学会以前所未有的眼光审视人类生存处境,审视教育本身,对教育哲学“重新域定”,重建教育认识论,重估教育价值。“生成”、“或许”、“突变”是未来教育哲学的可能样态。人类对未来教育的形塑需要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协同,而对于未来教育思想的筹划,是教育哲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未来性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余清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2014年,为培养教育哲学方向的研究生,拓展教育哲学的研究领域,作者结合自身在教育实践方面的学术与实践积累,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教育实践的哲学》课程,由此开始正式探索教育实践的哲学世界。基于课程建设的积累,作者在2017年8月开始的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学期间正式完成该书,并于回国后出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