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76)
2023(7769)
2022(6355)
2021(5783)
2020(4872)
2019(10936)
2018(10427)
2017(20452)
2016(10752)
2015(12067)
2014(11930)
2013(11609)
2012(10536)
2011(9396)
2010(9874)
2009(9963)
2008(9042)
2007(8199)
2006(7504)
2005(7122)
作者
(29319)
(24531)
(24205)
(23262)
(15369)
(11604)
(11085)
(9440)
(9251)
(8666)
(8434)
(8136)
(7897)
(7809)
(7780)
(7590)
(7200)
(7080)
(7044)
(6790)
(6258)
(5925)
(5840)
(5573)
(5555)
(5540)
(5445)
(5303)
(4889)
(4790)
学科
(42151)
经济(42072)
管理(38871)
(37273)
(34868)
企业(34868)
(26374)
金融(26372)
(24126)
银行(24119)
(23400)
中国(18935)
(18222)
(17741)
方法(14773)
业经(13616)
数学(12725)
数学方法(12588)
(12181)
财务(12148)
财务管理(12127)
(11697)
企业财务(11653)
中国金融(11037)
(10861)
体制(10353)
地方(9280)
(8084)
制度(8053)
(7484)
机构
学院(150662)
大学(150562)
(68002)
经济(66609)
管理(57689)
研究(49409)
理学(48652)
理学院(48185)
管理学(47574)
管理学院(47284)
中国(46677)
(37953)
(30582)
财经(28926)
(26099)
科学(25458)
中心(25080)
(23617)
(23386)
经济学(22522)
财经大学(21704)
研究所(20739)
(20377)
经济学院(20216)
(20177)
(19803)
银行(19690)
金融(19435)
北京(19326)
(18885)
基金
项目(95362)
科学(76331)
研究(72676)
基金(70947)
(60141)
国家(59627)
科学基金(52281)
社会(49070)
社会科(46756)
社会科学(46747)
基金项目(36966)
(36826)
教育(33079)
自然(31339)
自然科(30633)
自然科学(30628)
(30195)
自然科学基金(30116)
资助(28754)
编号(28583)
(24949)
成果(24507)
(22026)
重点(21759)
国家社会(20948)
(20848)
(20392)
课题(20264)
(20165)
教育部(19795)
期刊
(76665)
经济(76665)
研究(50104)
(33877)
金融(33877)
中国(32831)
(31870)
管理(23839)
(19199)
学报(19129)
科学(18868)
大学(15886)
财经(15607)
学学(15189)
(13305)
教育(13105)
经济研究(12038)
技术(11904)
业经(11615)
农业(11183)
问题(9810)
理论(8269)
(8011)
财会(7984)
国际(7448)
实践(7213)
(7213)
会计(7077)
现代(7073)
改革(6859)
共检索到2434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杰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于国有金融制度角色及其绩效的评价见仁见智。不少人认为,除了国有安排,中国经济改革过程还有其他更好的金融制度选项。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与澄清。若基于理论与历史相统一的逻辑视角,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安排,国有金融制度先是承接了中国深厚制度传统,特别是战时金融的制度遗产,后又为支持经济赶超与经济改革而重新量身定做;它深嵌于由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后发工业化、放权让利改革中的财政困局,以及经济崛起对战略性金融制度的长期需求等重要环节联接而成的逻辑链条之中。其制度面目虽然迥异于欧美模式的标准轮廓,但却别无他选,因为除此,其他任何金融安排均无力支持过去近40年来史无前例的伟大制度转型和经济崛起。更何况,这种被国内外长期诟病甚至诅咒的"异类"金融制度,经历数度劫波之后已然成长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力量之一。本文的结论是,准确评判国有金融制度角色与绩效的要害不是看它是否符合什么先验的标准模式,而是看它能否有效支持长期的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的增进。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杰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于国有金融制度角色及其绩效的评价见仁见智。不少人认为,除了国有安排,中国经济改革过程还有其他更好的金融制度选项。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与澄清。若基于理论与历史相统一的逻辑视角,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安排,国有金融制度先是承接了中国深厚制度传统,特别是战时金融的制度遗产,后又为支持经济赶超与经济改革而重新量身定做;它深嵌于由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后发工业化、放权让利改革中的财政困局,以及经济崛起对战略性金融制度的长期需求等重要环节联接而成的逻辑链条之中。其制度面目虽然迥异于欧美模式的标准轮廓,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杰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于国有金融制度角色及其绩效的评价见仁见智。不少人认为,除了国有安排,中国经济改革过程还有其他更好的金融制度选项。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与澄清。若基于理论与历史相统一的逻辑视角,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安排,国有金融制度先是承接了中国深厚制度传统,特别是战时金融的制度遗产,后又为支持经济赶超与经济改革而重新量身定做;它深嵌于由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后发工业化、放权让利改革中的财政困局,以及经济崛起对战略性金融制度的长期需求等重要环节联接而成的逻辑链条之中。其制度面目虽然迥异于欧美模式的标准轮廓,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Dwight H.Perkins  
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有一种广泛的共识:银行体系需要改革。但是这项任务被证明是很难完成的。 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与各政府长久以来所奉行的产业政策有着明显的联系。由于中央计划体制的后遗症,中国的银行体系尤为脆弱。当年在计划体制下,中国的银行体系按照中央计划委员会的指令行事,扮演着被动的角色。政府利用银行贷款作为推动某些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主要杠杆。即便没有中央计划体制,政府的这种干预仍然是造成道德风险和金融脆弱性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蒋峰  
在经营管理专门化的现代企业中,出资人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经营者对企业的内部人控制不可避免。我国也不例外,在国有企业十几年来“放权让利”的改革过程中,国企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日趋显化,其主要表现是经理人员的大量的在职消费、盲目地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青木昌彦   周黎安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林猛  
法国大革命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它摧毁了长期以来主导着欧洲的封建等级制度,代之以地位平等为基础的新型社会,也就是托克维尔所称的"民主社会"。但这场革命又与20世纪的革命不同,它不是发生在贫穷落后的国家,而是发生在当时最先进、最文明的国家。以至于革命到来之际,人们浑然无觉;发生之后,也常常不能确定它的性质。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乔治·索罗斯  王宇  
本文认为,对普通的市场参与者而言,金融市场是"超道德"的,即金融市场与道德无关,个人参与者的利润动机与规则制定的社会价值无法等同。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康锐  
对于任何试图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国家而言 ,英国独立的中央金融监管机构FSA(FinancialServicesAuthority)的出现 ,无可置疑地成为一项值得关注的制度创新。本文从FSA出发 ,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英国中央金融监管制度进行了研究 ,即FSA设立的背景 ;FSA的制度安排及其分析 ;对英国中央金融监管制度的评价及对我国金融立法的若干借鉴。作者力图将庞杂的英国金融监管制度予以简单、清晰的陈述 ,并从中反映出制度设计者的立法思路和立法技术。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康锐  
对于任何试图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国家而言,英国独立的中央金融监管机构FSA(Financial ServicesAuthority)的出现,无可置疑地成为一项值得关注的制度创新。本文从FSA出发,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英国中央金融监管制度进行了研究,即FSA设立的背景;FSA的制度安排及其分析;对英国中央金融监管制度的评价及对我国金融立法的若干借鉴。作者力图将庞杂的英国金融监管制度予以简单、清晰的陈述,并从中反映出制度设计者的立法思路和立法技术。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磊  
本文运用一个引入资本品生产不对称信息和金融约束的干中学世代交叠模型,并结合政府干预金融发展的比较研究,剖析了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欠发达陷阱对后起经济体在经济起飞时期选择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的决定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其运行效果和发展前景。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刁龙   陆文一   王维昊   王亚男  
基于身份认同危机理论,通过对南方某小学的“弃业”融合教育资源教师进行个案研究,探讨资源教师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异质性层级压力及其制度归因。研究发现,资源教师在纵向上,受到由扭曲激励机制带来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与失效协同机制带来的自下而上的道德压力;在横向上,受到由边缘性身份制度带来的发展压力与模糊性身份制度带来的杂务压力。四方面异质性层级压力扭曲了资源教师的教育实践,引发了身份认同危机。为有效缓解资源教师实践困境,应积极扭转逆向激励机制,改善资源教师聘用和晋升体系,明确资源教师工作边界与职责,加强融合教育理念宣传,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白景明  
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上海等10省、市试行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制度。对此,国内外各界高度关注,并作出了多种评价。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改革关乎全局和长远,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制度引起热议在所难免。但要指出,正确认识这项改革事关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改革走势的判断。所以,有必要全面分析为什么要推行这项改革。在构建适合国情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方面,我国已经探索了20多年。从财政部发布的试点办法的内容看,建立地方政府债券自发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定元  
古典经济学派一贯强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能实现真正的资源配置效率。但是,由于古典理论的基础假设与资本主义现实的基本因素相差甚远,因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普遍性的“市场失效”。因而资本主义政府也在进行制度修正。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益峰  段进  
当前,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过快成为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地方政府主导的土地财政是其主要成因。而地方政府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行土地财政,主要原因:在土地产权制度上,城乡土地产权主体模糊、产权残缺、权力失衡;在土地使用制度上,政府垄断一级市场、土地增值国有;在土地征收制度上,政府征地范围过宽、征地成本低廉、行政强制力主导;在土地财税制度上,税制体系混乱、重流通、轻保有、地方政府缺乏主力税种。最终导致地方政府土地权力过大,且无法通过征收物业税来获取稳定收益,只靠一次性土地出让获益致使用地失控。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土地制度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