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78)
- 2023(10162)
- 2022(8944)
- 2021(8426)
- 2020(6921)
- 2019(16201)
- 2018(16220)
- 2017(31645)
- 2016(17238)
- 2015(19284)
- 2014(19317)
- 2013(19202)
- 2012(17380)
- 2011(15500)
- 2010(15296)
- 2009(13802)
- 2008(13263)
- 2007(11408)
- 2006(9808)
- 2005(8308)
- 学科
- 济(68723)
- 经济(68643)
- 管理(47749)
- 业(45397)
- 企(36555)
- 企业(36555)
- 方法(32781)
- 数学(28500)
- 数学方法(28202)
- 中国(21051)
- 农(17815)
- 地方(15691)
- 学(14951)
- 财(14939)
- 业经(14566)
- 农业(12582)
- 理论(11834)
- 环境(11277)
- 和(11061)
- 贸(10938)
- 贸易(10933)
- 易(10535)
- 技术(10367)
- 制(10134)
- 务(9526)
- 划(9498)
- 财务(9467)
- 财务管理(9453)
- 教育(9310)
- 企业财务(8961)
- 机构
- 大学(242077)
- 学院(239181)
- 管理(99755)
- 济(93189)
- 经济(90979)
- 理学(87442)
- 理学院(86454)
- 管理学(85018)
- 管理学院(84590)
- 研究(78650)
- 中国(55596)
- 京(52099)
- 科学(50244)
- 财(39681)
- 所(38432)
- 业大(36221)
- 研究所(35421)
- 农(35275)
- 中心(34853)
- 财经(33091)
- 北京(32782)
- 范(32721)
- 江(32610)
- 师范(32468)
- 经(30184)
- 院(29187)
- 农业(27664)
- 经济学(27564)
- 州(27096)
- 师范大学(26658)
- 基金
- 项目(172874)
- 科学(136510)
- 基金(126159)
- 研究(125844)
- 家(109374)
- 国家(108483)
- 科学基金(94198)
- 社会(79244)
- 社会科(75068)
- 社会科学(75047)
- 基金项目(68482)
- 省(66591)
- 自然(62243)
- 自然科(60817)
- 自然科学(60806)
- 自然科学基金(59671)
- 教育(56967)
- 划(56595)
- 资助(51446)
- 编号(51374)
- 成果(40708)
- 重点(37815)
- 部(37622)
- 发(36292)
- 创(35563)
- 课题(34686)
- 创新(33111)
- 科研(32745)
- 教育部(32413)
- 国家社会(32110)
共检索到3324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运江 高向东
新经济地理学对劳动力转移的假设突破传统劳动力理论模型中的内生性与规模报酬递增等问题,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解释力的框架。文章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的检索分析,重点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影响。国外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不断集聚的机制在于城市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效应。国内未来研究应当采用更加微观的数据,从小范围的空间尺度,关注异质性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方面来继续深化研究。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机制 新经济地理学 城市集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运江 高向东
新经济地理学对劳动力转移的假设突破传统劳动力理论模型中的内生性与规模报酬递增等问题,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解释力的框架。文章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的检索分析,重点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影响。国外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不断集聚的机制在于城市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效应。国内未来研究应当采用更加微观的数据,从小范围的空间尺度,关注异质性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方面来继续深化研究。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机制 新经济地理学 城市集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运江 高向东
新经济地理学对劳动力转移的假设突破传统劳动力理论模型中的内生性与规模报酬递增等问题,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解释力的框架。文章通过国内外大量文献的检索分析,重点梳理了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影响。国外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不断集聚的机制在于城市集聚所带来的外部性效应。国内未来研究应当采用更加微观的数据,从小范围的空间尺度,关注异质性劳动力转移机制等方面来继续深化研究。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机制 新经济地理学 城市集聚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鹏飞 李心怡 刘新智
劳动力资源是城市生产的核心投入要素,其集聚规模和水平对生产效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我国五大城市群2008—2020年107个地级市为样本,采用DSGE模型、个体固定效应与门槛模型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考察了城市劳动力集聚对劳动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五大城市群城市劳动力集聚对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出倒“L”型关系;不同城市群和不同城市规模的城市劳动力集聚对劳动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作用机理和显著水平不尽相同;另外,研究发现五大城市群劳动力集聚对劳动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城市群内随着劳动力集聚值的增加,其对劳动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由强变弱。为此,各城市群应致力于城市劳动力集聚水平的提升和劳动力流动规模的扩大,并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劳动力引进机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鹏飞 李心怡 刘新智
劳动力资源是城市生产的核心投入要素,其集聚规模和水平对生产效率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我国五大城市群2008—2020年107个地级市为样本,采用DSGE模型、个体固定效应与门槛模型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考察了城市劳动力集聚对劳动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五大城市群城市劳动力集聚对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表现出倒“L”型关系;不同城市群和不同城市规模的城市劳动力集聚对劳动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作用机理和显著水平不尽相同;另外,研究发现五大城市群劳动力集聚对劳动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城市群内随着劳动力集聚值的增加,其对劳动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由强变弱。为此,各城市群应致力于城市劳动力集聚水平的提升和劳动力流动规模的扩大,并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劳动力引进机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奚美君 陈乐 汪奕鹏 吴鹏
基于集聚经济理论,选用能够准确衡量劳动力动态迁移特征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测度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大城市"工资溢价"现状,分析其核心解释机制,挖掘核心机制的重要实现途径。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大城市存在更为明显的"工资溢价"现象;"工资增长效应"是促成大城市"工资溢价"的核心机制,多在劳动力迁入大城市3~4年后实现;"学习效应"是劳动力工资增长的重要实现途径,其中"拥有多类型规模城市的迁移经验"能够显著促进劳动力"学习效应"。
关键词:
集聚经济 工资溢价 动态迁移 学习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鹏飞 黎佩雨 刘新智
文章以2008—2020年我国五大城市群10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采用个体固定效应、广义矩估计与门槛模型考察了产业的空间集聚、城市劳动力流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劳动力流入均能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且两者的相互作用能扩大这种促进作用;不同产业集聚类型对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另外,通过门槛检验发现,五大城市群产业的空间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门槛效应,其门槛值为1.2289。对此,各城市群应致力于城市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和劳动力流入规模的扩大,并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和人才引进机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崔凤垣
劳动力参与率(以下简称劳参率)是测度劳动适龄人口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对劳参率的研究有助于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大城市由于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口状况,因此,对大城市人口劳参率的研究,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求平衡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尊国 王耀中 尹国君
多产业协同集聚下,某类型劳动力迁入数量增加会引起该类行业生产率更大的提高。由此,当城市处于福利最大化就业结构状态时,至少有一类劳动力会因同行业劳动力规模扩大而更大程度地提升效用,这样,原有城市稳定的纳什均衡必然被破坏;这种"同行业效应"也强化了厂商因竞逐集群租而选址,加剧了劳动力向同行业主导的城市流动,经城市与人口双边选择而最终形成城市规模太大且结构不匹配。因此,传统城镇化的核心观点"人口自由流动必然形成最优的城市结构与规模,以及策略性产业政策壮大中小城市一定能够更多地吸纳就业人口"就会受到较大质疑。文章以最优城市结构是否一定符合完全专业化或完全多样化趋势为出发点,首次利用双边市场匹配理论,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胜利 高向东
文章在经济转型和大城市人口调控背景下,研究了上海劳动力资源供需平衡趋势与外来劳动力需求情况。研究显示,在上海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下,2015-2020年外来劳动力需求量在700-856万人之间,这使大城市在对待外来劳动力上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性,另一方面面临着大城市人口调控的压力。目前上海劳动力市场中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在就业岗位、工资待遇、社会福利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在岗位上更多的是一种优势互补关系,对外来劳动力歧视有悖于社会公平理论,同时政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孙不熟
大城市是怎么来的?广东的经验值得看看。广东省近日公布的"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显示,全省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共分为5级,其中超大城市两个,分别是广州与深圳,特大城市两个,分别是佛山与东莞,大城市则达到11个,中等城市7个,小城市56个。城市规模如何评级,不是广东自说自话,根据的是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其评价标准是"城区常住人口数量",注意统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昉 王美艳
根据大多数研究者的观察,无论使用哪种度量指标,中国城市和农村个人或家庭之间的收入和消费差距,都反映出典型的不平等趋势。分城乡的情况观察,农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数都在迅速提高。一旦把城乡居民合并起来观察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在每一时期都分别高于农村和城市,说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大。然而,这与劳动力流动规模日益扩大的事实是相矛盾的。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在于,现行的调查制度不能覆盖"常住流动人口",从而在住户统计中低估了这个群体的收入,造成城市收入水平的夸大和农村收入水平的低估。本文通过对劳动力流动政策改革的回顾,从逻辑上质疑了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说法,并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收入差距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严善平
本研究借用了劳动力市场阶层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利用专项调查获取的大量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流动及其决定机制。本文的理论假说如下:第一,中国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包含了外劳和本地居民两大部分,但这两部分从业人员所属的市场阶层以及在市场阶层之间的流动状况是不相同的。第二,从非正规部门流向正规部门的上升移动会带来工资收入的增加,但本地居民和外劳,以及外劳中的民工与城镇居民实现流动的机会是不均等的。第三,在求职过程中选择什么性质的部门、以何种方式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主要取决于以户籍为代表的制度因素,而不是个人的教育水平、工作经历等人力资本。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机制,人力资本的利用状...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尤济红 刘帷韬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背后的人力资本分布不平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过去十几年的中国城市发展中,劳动力技能结构差异(以受教育程度来衡量)不仅在静态上呈现巨大差异,在动态上也表现出日益分化的态势。而对其分化的成因,已有文献还缺乏深入的讨论。本文基于住房价格的视角,探讨中国城市劳动力技能结构为何趋于分化。研究结果表明,房价上升显著推高了城市劳动力技能结构水平,其中的机制主要来源于不同技能劳动力对高房价的偏好差异:高技能劳动力更偏好高房价;当进一步控制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后,城市劳动力对高房价的偏好显著下降。因此,中国城市劳动力技能结构分化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城市资源分配和发展的不平衡。中国城市房价的分化上涨是不平衡发展的一个典型表象,而这一表象背后的城市公共资源分配差异带来的劳动力技能结构分化才是需要政策层面予以关注的。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德文 吴要武 蔡昉
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本文比较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上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失业率差异。这种差异可以归因于城乡劳动力的流动性、供给特征 ,以及市场分割等因素。农村劳动力在非国有部门就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但他们的低工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低劳动权益保障联系在一起的。
关键词:
失业率 流动性 劳动力市场分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