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7)
2023(738)
2022(629)
2021(650)
2020(562)
2019(1347)
2018(1302)
2017(2099)
2016(1190)
2015(1318)
2014(1366)
2013(1330)
2012(1279)
2011(1127)
2010(1159)
2009(1191)
2008(1137)
2007(970)
2006(882)
2005(795)
作者
(3064)
(2633)
(2529)
(2463)
(1619)
(1205)
(1147)
(1039)
(1004)
(919)
(907)
(864)
(838)
(827)
(787)
(786)
(746)
(746)
(741)
(711)
(686)
(679)
(625)
(605)
(584)
(552)
(544)
(533)
(532)
(524)
学科
(3997)
经济(3991)
管理(3963)
(3682)
(3284)
企业(3284)
教育(2180)
方法(2013)
供销(1793)
(1793)
数学(1725)
数学方法(1700)
研究(1596)
(1493)
中国(1446)
研究生(1383)
(940)
理论(880)
(829)
(819)
(809)
(793)
贸易(793)
(760)
业经(738)
(689)
金融(689)
(652)
银行(652)
(621)
机构
大学(17392)
学院(15559)
管理(6280)
研究(6212)
(5936)
经济(5794)
理学(5395)
理学院(5325)
管理学(5170)
管理学院(5124)
中国(4387)
(3818)
(3012)
(2912)
科学(2909)
师范(2897)
教育(2889)
(2722)
北京(2673)
师范大学(2479)
(2446)
中心(2442)
(2416)
研究所(2373)
财经(2342)
(2155)
业大(1841)
(1802)
财经大学(1792)
经济学(1706)
基金
项目(9507)
科学(7728)
研究(7397)
基金(7075)
(6040)
国家(5971)
科学基金(5244)
社会(4648)
社会科(4342)
社会科学(4341)
教育(4211)
自然(3506)
基金项目(3458)
自然科(3426)
自然科学(3426)
自然科学基金(3380)
资助(3213)
(3205)
(3092)
编号(3067)
成果(2636)
(2394)
课题(2227)
教育部(2215)
重点(2144)
大学(2054)
人文(1996)
(1950)
(1827)
国家社会(1817)
期刊
(7350)
经济(7350)
研究(6725)
教育(4568)
中国(3885)
管理(2998)
(2429)
学报(2086)
科学(1964)
大学(1812)
(1565)
(1545)
金融(1545)
学学(1481)
(1444)
研究生(1416)
学位(1404)
技术(1305)
财经(1171)
统计(1141)
经济研究(1043)
图书(1041)
业经(1003)
(987)
农业(957)
(900)
国际(884)
书馆(857)
图书馆(857)
决策(832)
共检索到273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伍红军  秦虹  
2014年6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试水为毕业生授予"工士"学位,由此引发出一场持续半年之久的"工士"学位之争。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大讨论仅是关乎设立专科学位制度的意义和价值的争论,却规避了"工士"学位这一学位名称是否得当的问题。在国家明确了研究和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的政策之后,为专科高职设立专门学位已是大势所趋,真正要讨论的正是如这一学位名称如何确定的更为细节性和操作层面的问题。而我国有关专科高职的学位名称如何定名并没有达成学界共识,当前有三条选择路径:一是引进和改造西方的"副学士学位";二是再次论证"工士"学位的可行性;三是创生新的学位名称,如"专士"学位。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伍红军  
"工士"学位的设计者在对"工士"学位进行定名时,主要通过典籍考释"工"的词义,指出本土创生的其他学位名称的缺陷以彰显"工士"的定名优势,在研究过程中逐步修正"工士"名称的内涵等方式来实施名称推定。然而在这一名称推定的研究积累过程中,仍存一些矛盾和不足之处:如"工士"名称与上层的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名称匹配性不佳,概括度不够;语义过于繁杂,且并非成词,易生歧义;设定的语义指向与通行语义产生冲突,导致理解的混乱及其美誉度欠缺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梦卿  王若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学位制度的呼声由来已久,但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以何名称称之,一直没有定论,能士、技士等名称都有学者提及,相比较而言,工士学位更能准确界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特征,反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工士学位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的国情特色,又有与国际高等职业教育交流接轨的功能,以此名之,有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陆叔云  
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刊物的由来、定位、承办单位、名称等问题进行了回顾与思考,以期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办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坚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刊物的定位,澄清一些概念模糊的用语。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永颜  
作为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自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没有设置相应学位。呼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是研究者多年来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追求和目标。就研究文献内容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研究重在必要性分析、国外学位制度介绍、我国高职学位制度探讨三个方面。这些研究侧重事实陈述,缺乏具体操作层面的对策思考;缺乏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价值探究;研究方法单一,缺乏方法论层面的深度研究。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研究,应重视国家的顶层设计和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索,以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体系构建为起点探讨我国学位体系改革,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或体系具体化问题的研究。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文跃然  
在2004年的中国经济学界,郎咸平和张维迎两位学者之间的争论可谓是一道风景。尽管这场争论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的争论带给世人的思考却没有因此而结束,这场争论至少带给我们如下几个思考。 思考一:如何判断一个学术观点的正确性?按照郎咸平的看法,国有的产权制度并不是有效经营的一个障碍,而按照张维迎先生的看法,国有产权制度并不是最好的产权安排。不过,社会公众对这个这个问题的认识可能并不比"郎张之争"之前来的清晰。这是因为张维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仲君  
李斯特从欧美主要国家本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 ,针对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 ,围绕着经济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展开了尖锐的论争 ;争论的焦点是 ,一国如何加速促进财富增长以增强国力 ,使本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和在国际社会中确保应有的地位。这一争论 ,不仅在当时 ,而且于今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融入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过程中 ,立足于经济本土化 ,吸纳国外优秀文化和经济成果 ,实现国家富强 ,具有借鉴历史和展望未来的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志军   王本东  
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面临着采用全球标准化还是本地适应化营销战略的艰难选择,学术界对此问题也存在着巨大的争论,并形成了标准化和适应化营销两个理论流派。标准化和适应化营销的长期激烈争论有助于理解国际营销的发展历程,认清国际营销的发展趋势,并指导跨国公司的国际营销活动,因此有必要对标准化与适应化之争进行系统的在历史回顾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申国昌  刘京京  
我国高职专科教育存在着学位"缺位"现象,导致职业教育地位不受重视,职教与普教体系相互脱节,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并悖离于世界学位制度的发展大潮。因此,构建合理完备的学位体系极为必要,可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追求,并顺应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推进"工士"学位制度改革,不仅需要从思想上重视高职学位建设,从制度上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学位体系,还需从实施上制定"工士"学位实施的保障机制。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强  李继凯  杨祖培  杨高玕  周自翔  
结合对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就如何更好地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侯中太  
认为对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研究中,在研究视角上,对学位论文质量界定要区分绝对性诊断评价的底线内涵与相对性发展评价的附加内涵两层次,兼顾政府、培养学校、选送学校与学生四主体的价值诉求;在立论基础上,其研究属于学术管理研究范畴,应更多地依赖于学者自律与组织文化的柔性管理;在逻辑上,应从选题、学术规范与适度的创造性三层面去追求论文的理论或实践价值、能力训练价值及学术价值,从而在文本质量上与过程管理中实现质量保障。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张建桥  万金花  
“学媒之争”是当代教育技术学的一次重要学术争鸣。论战双方围绕媒介与学习的关系展开辩驳,澄清了一些重要事实与概念,但未能在媒介与学习关系上达成共识。一方认为,媒介与学习存在内在的关联,媒介革新能提高教学质量,教育技术研究的重心是教学媒介;另一方认为,媒介与学习没有内在的关联,媒介革新只能降低教学成本,教育技术研究的重心是教学方法。然而,深入研究表明,媒介革新对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习范式的转型,学习因此变得更加自由,教育更加人性化。当前,新兴的信息技术将逐步取代电子技术的主导地位,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就是揭示信息技术开启的新型学习范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艳丽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对公平问题和公平效率关系的理论探讨及理论之争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条思想主线,并直接影响改革的政策走向。这一理论探讨经历了公平和效率孰重孰轻之争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继续有效性之争,这些争论以更加注重公平而终结。公平效率之争之所以能终结于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主要是因为对公平概念的理解使人们消除了公平效率非此即彼的不相容的观念,同时人们已经认识到,社会公平决定着社会稳定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得以维系的价值基础和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夏锦清  
从"两个剑桥之争"的文献来看,新剑桥学派指出了新古典理论的巨大缺陷,新古典学派在承认缺陷之后,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其对新剑桥学派的斯拉法价值理论保持了"刻意沉默"。事实上,新古典学派并没有对斯拉法体系不予理睬,他们在对自身理论进行辩护的同时,对斯拉法价值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责难。以施弗尔德和扎贝里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学者,不仅回应了新古典学派的指摘,而且利用经验数据深化了对新古典学派生产理论的批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