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84)
- 2023(3441)
- 2022(2529)
- 2021(2422)
- 2020(1830)
- 2019(3705)
- 2018(3497)
- 2017(6202)
- 2016(3418)
- 2015(3807)
- 2014(3679)
- 2013(3535)
- 2012(3068)
- 2011(2814)
- 2010(2881)
- 2009(2923)
- 2008(3059)
- 2007(2779)
- 2006(2409)
- 2005(2403)
- 学科
- 济(14135)
- 经济(14123)
- 管理(10202)
- 业(9692)
- 企(8672)
- 企业(8672)
- 学(7825)
- 理论(4846)
- 业经(4526)
- 中国(4472)
- 方法(4273)
- 教育(4239)
- 农(3762)
- 财(3739)
- 和(3096)
- 经济学(3074)
- 农业(2798)
- 务(2794)
- 财务(2789)
- 财务管理(2785)
- 企业财务(2653)
- 数学(2576)
- 数学方法(2533)
- 环境(2427)
- 发(2357)
- 教学(2336)
- 制(2199)
- 划(2113)
- 策(2053)
- 发展(1955)
- 机构
- 大学(52894)
- 学院(51636)
- 济(18716)
- 经济(18303)
- 研究(17303)
- 管理(17129)
- 理学(14500)
- 理学院(14299)
- 管理学(14077)
- 管理学院(13963)
- 中国(11566)
- 京(11142)
- 科学(10577)
- 范(9485)
- 师范(9423)
- 财(9212)
- 所(8534)
- 江(7973)
- 研究所(7750)
- 师范大学(7749)
- 财经(7421)
- 北京(7067)
- 中心(6968)
- 教育(6803)
- 经(6729)
- 农(6551)
- 经济学(6460)
- 州(6238)
- 院(5949)
- 业大(5925)
共检索到795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巍
《论语》是我国传承至今的千年经典,在数千年的诵读与传承中,《论语》及其承载的智慧精神都逐渐化作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渊薮。从内容上看,《论语》广泛记录儒家先贤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哲学、政治、教育、生活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教导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如何为人、如何为学、如何为政。由陆卫明和李红合著的《〈论语〉智慧与现代文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在传统《论语》文本的基础上,角度新颖地探讨了《论语》智慧与现代文明之间
关键词:
《论语》 现代文明 价值阐释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顾敦荣 张曾明 张嘉巽
苏南教育与现代文明●顾敦荣张曾明张嘉巽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提出了一个高瞻远瞩的跨世纪战略目标——复兴“伟大的中国文明”!《决议》指出:“这个复兴,不但将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胜旺 丁为民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辉煌成就,却也使人类陷入沉重的生态危机之中。人类文明形态的转型,即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本质要求。国内外学者以对现实严峻生态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强烈的责任感和超前的忧患意识,从社会发展的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和观念层面阐释了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生态转向的实质内容。这些研究成果具有前瞻性的启示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人类文明 生态转向 生态文明 研究述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连婉廷 洪晓楠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性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和反思性超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全新的文明逻辑变革并定向了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路向,创造出体现中华文明特色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蕴中华文明基因、富含范式变革禀赋、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笃行包容互鉴和平发展,创造出具有内生性、创新性、主体性、共生性以及世界性的文明形态。在借鉴西方文明的基础上,也对西方现代的断裂性、帝国性、抽象性、对立性以及排他性文明实现了全面超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打通传统与现代之间区隔的文明图景和哲学叙事,为推进中华民族文明进程指明了方向,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力量。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立云 孔祥利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源自"两个大局"历史交汇的时代背景,以及新冠疫情影响、中美经贸关系不确定性加剧的现实。马克思经典著作《资本论》,为我们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深刻阐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机理提供了学理支撑。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资本论》对企业"脱虚向实"高质量发展、技术进步收益公共分享、生产要素市场配置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为实现国民经济的供给与需求、数量与结构、短期与长期的动态均衡发展,畅通优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循环,提供了现实启示,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当代价值。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刘跃进
《四库全书》及其所代表的"四库学"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就"四库学"体系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三个重要特征,以及"四库学"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四库学"研究意义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为《四库全书》申请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张本。
关键词:
《四库全书》 四库学 世界记忆遗产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申申 常顺利
德育的具身性或称具身德育,是指道德主体的身体与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德育范式,它具有情境化、自省性、实践化等特征。具身德育概念的提出,是当代西方学界对自身传统离身德育的一种反思。而我国传统的儒家德育不仅强调"身心合一"、"知行合一",不仅具有具身德育的显著特征,而且其实践化特征中的理论内涵还具有一种德福一致的圆融取向。因此,儒家德育具有显而易见的具身性。传统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和主客一元的认识论,使得传统中国人一开始就将身心视为统一的整体,重视身体在德育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同时,传统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为儒家具身性德育的实施提供了一种天然而有效的道德评价机制,而且这种社会结构也强化了"乡绅阶层"作为差序格局社会中中心个体德性对群体的示范作用。这些都成为儒家道德教育具身性特质形成的基础。儒家具身性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毋庸置疑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
具身德育 儒家德育具身性特质 现代价值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段吉方
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切入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是中西阐释学理论所给予的理论启示。深化中国当代文本阐释诗学的理论与实践是建设中国阐释学的路径之一。中国当代的文本阐释诗学并非是要建立一种新的阐释学理论,而是要强调重点从文本阐释的角度出发,将中国阐释学的研究与发展根植在不同文化语境的文本阐释的基础之上,倡导中国阐释学的理论与实践自文本始,经过充分的文本阐释工作,最终走出文本,锤炼文本阐释的诗学、美学与哲学特质。公共阐释论及相关论述揭示了西方阐释学与中国阐释学在文本阐释诗学构建中的理论资源,提出了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设的新思路,对推动和加强中国阐释学的当代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公共阐释论 文本阐释 对话 中国阐释学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郭晓娟 王牧群
本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论述古希腊神话中反映的中庸思想。即人类容易让成功冲昏头脑,进而行为过激,结果必然受到自然法则的惩罚。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偏不颇处于两个极端之中是美德的象征。孔子主张凡事不宜过激,认为中庸之道是道德的最高标准。本文以世界多元文化的视角,在比较中发掘古典文化的现代价值,对现代文明进行理性认识。
关键词:
希腊神话 行为过激 中庸之道 天罚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双月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100多年中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观念的急剧转变尤为明显。西方现代文明在产生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问题。在科学分析线性历史观的角度,对比西方现代文明的困境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伟大意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义修
进入数字时代,需要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从生产方式数字化的宏观视角定位数字劳动。就基本要素而言,数字劳动基于数字化的劳动资料,并根据劳动对象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数字劳动。在数字化生产中,前台的一般劳动和后台隐匿的数据化劳动相辅相成,所谓“受众劳动”只是表象。数字劳动具有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二重性,“非物质劳动”概念没有理解、突破这一点。数字劳动产品特别是数据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二者不能混淆。从数字劳动对象化的视角出发,才能避免误读数据的价值来源、生产贡献和要素收入,避免陷入“数据拜物教”,确保数字经济在正确轨道上行稳致远。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徐鹏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作为一种最宝贵的资源,其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其涵义不仅是以员工为本的管理,而且还是以市场中的顾客为本的管理。本文将针对顾客的心理需要,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以人为本”的新涵义——以顾客为本进行阐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悦 朱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导我国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建设实践最重要的经济思想,其所具有的独特性、科学性和开放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基础。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向时,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因为人们当时对市场经济制度的认知有限,一部分人对有“资本”与“市场”先天优势的资本主义所依侍的西方经济学过分信赖,从而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丧失了信心,认为其是过时的经济思想。这种认知偏误导致相当一段时间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受到挑战。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程刚
智慧概念长期以来作为一个形而上学用语,经常在析取的意义上被广泛使用,歧见纷呈,语意含混,因而有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阐释。本文认为,智慧作为一种复杂的个体心理素质,以必要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基础,与直觉思维和自我反省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为对复杂事物有所洞察和领悟,进而能够作出正确的抉择并采取适宜的策略加以应对和处置,具有较大的后天习得性和可塑性。
关键词:
智慧 心理学 阐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文献价值的圆满阐释——评贺巷超著《文献价值——理论文献学的价值论解读》
马克思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社历史作用的阐释及当代价值——基于经典文本的系统考察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阐释——从日本学者岩佐茂的环境伦理观谈起
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探讨早期乡村现代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当代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理论探索——评《中国环境法治转型的规范阐释》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探析——评《马克思经济学经典问题阐释与当代发展》
面向体验经济的智慧商圈:理论阐释和建设路径
后现代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差异性原理的阐释
西方主体性与非历史化: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批评——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