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2(1)
- 2019(3)
- 2018(3)
- 2017(3)
- 2016(1)
- 2014(2)
- 2013(2)
- 2012(1)
- 2011(2)
- 2010(3)
- 2009(2)
- 2008(5)
- 2006(1)
- 2005(2)
- 2003(4)
- 2002(1)
- 2001(2)
- 1997(2)
- 1996(1)
- 1994(2)
- 学科
- 教育(6)
- 业(5)
- 企(4)
- 企业(4)
- 和(4)
- 工作(3)
- 方法(3)
- 济(3)
- 研究(3)
- 管理(3)
- 经济(3)
- 中国(2)
- 书(2)
- 体(2)
- 关系(2)
- 制(2)
- 改革(2)
- 教学(2)
- 数学(2)
- 数学方法(2)
- 理论(2)
- 生(2)
- 研究生(2)
- 策(2)
- 读者(2)
- 革(2)
- 与其(1)
- 业务(1)
- 书馆(1)
- 人口(1)
- 机构
- 大学(27)
- 学院(16)
- 研究(9)
- 中国(7)
- 京(6)
- 教育(6)
- 管理(6)
- 财(6)
- 中心(5)
- 北京(5)
- 师范(5)
- 师范大学(5)
- 所(5)
- 济(5)
- 研究所(5)
- 范(5)
- 科学(4)
- 系(4)
- 经(4)
- 经济(4)
- 财经(4)
- 财经大学(4)
- 信息(3)
- 南(3)
- 国际(3)
- 州(3)
- 江(3)
- 清华(3)
- 清华大学(3)
- 湖(3)
共检索到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德华
本文结合作者培养研究生的经历,对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主要从明确培养目标,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言传身教、无私奉献,踏踏实实做学问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邦奇
做人、做事、做学问是研究生求学成才的三个基本方面。但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往往片面或孤立地理解这些方面,忽视其全面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一个误区。作者认为:做人是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做事是做人的社会性所要求的;做学问是研究生做人、做事的目的和结果。关键要从三个方面做起,则“学为人生”也就实现了。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迪特·舒尔茨 张可创
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师教育的因素,对于教师职业独立性的培养和发展至关重要。一般而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理解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在国际范围内,教师和国家之间一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特点决定了国家必须赋予教师一定的"教育自由"。"教育自由"是对教师职业功能上的要求,是教师职业的本质所在。依据教师职业的特点来看,一个好教师不仅要热爱孩子,热爱教育工作,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能够把教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然而,教师教育一直处于理论和实践相冲突的紧张状态,所以教师教育必须面向未来,以人格培养为宗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和解,既要提高教师的科学知识素养,又要培养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
教师教育 教育自由 教学活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竺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认识医学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教育和卫生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大中
本文是在清华大学学风建设动员大会上讲话的第二部分。文中指出,学风是校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传统底蕴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反映。将优良的学风概括为“为学须笃行”、“为人重诚信”、“为学如为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倩 李子建
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探索"教育人才成长和培养的规律"。探索规律的关键在于转变教师教育的研究范式,以"促进学习"代替"内容提供"。新的研究范式下,教师学习的概念得以重构——不再是"学习如何教"的知识获取过程,而是一个从外在情境到个体的知识技能,直至内在的情感态度、身份价值观的生态性转变的"学为人师"的过程。这一蕴含着系统的生态性转变的学习过程,是以专业身份的建构与发展为导向和动力的,是以实践参与为发生机制的,是以实践社群(专业学习社群或专业共同体)为发生情境的。教师学习的这些规律性认识,为设计恰当的学习机会,促进教师学习的发生,满足教师的学习需要,评价教师学习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教师学习观 学为人师 专业身份 实践社群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德高
高等教育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人才培养,而培养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均离不开科研的支撑。洪堡提出了"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教育原则,认为科学研究是培养人的手段,不通过科学研究,大学就培养不出"完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科技与教育的结合,充分发挥科研与教学协同育人的作用,构建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稳定机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参与科研,在科研中深化学习,实现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升,是高等教育发展所需要的理想状态和价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国兴
以九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抽样调查的数据为基础,以统招生为比较对象,以GPA和"挂科"数量为学业表现的指标,分析"双一流"高校专项生的学业表现、发展及来自学习环境的影响。整体地看,专项生和统招生的GPA确实存在差异。但是,当以农村统招生为参照对象时,二者GPA的差异几乎消失。当使用"挂科"数量作为指标时,专项生和整体统招生的差异减少,而且,专项生和农村统招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管是GPA还是"挂科"数量,尽管专项生一直呈跟跑之态,但与统招生的差异不断缩小。学习环境对学业表现有显著的统计影响。不过,不同学习环境因素对不同本科生群体的影响不同,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对专项生学业没有统计影响。这些结果对相关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魏开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将伴随着一场深刻的观念转变。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有极少数人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当作“新观念”提倡,为人民服务精神却遭摒弃。在医疗卫生系统中,虽然大多数医务人员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科学态度和医生的良知认真地履行白衣天使的职责,但并非明确了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的关系。也有一些人怀疑二者是否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为此,笔者谈几点个人看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慧明
试析孔子“学为人”的教育思想张慧明重视“做人”的教育,是古代社会各国教育的共同特征,在我国尤其突出。孔子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构造了一套完整的“学为人”的教育思想体系。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大变革的时期,是“礼崩乐坏”的年代,诞生于这个年代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成全
经济学必须具有实证精神,这是对经济学的低层次理解。事实上,在经济学界,占多数的意见是:经济学尚未成为一门合格的科学,但正走向科学。依我看来,经济学更主要是关于人的行为的一门学问,它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从人文精神这一高层次来理解的。
关键词:
人文精神 经济学 科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曹德骏 唐文军 李长青
本文探讨私营外贸企业的外贸业务与其社会关系网络相互镶嵌问题。根据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关理论,本文建立了4个假设,提出了"社会关系—外贸业务互镶模型",并利用调查问卷所获统计数据以及线性模型和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等手段对4个假设分别进行初步验证,以期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展开对我国国际贸易领域的私营企业的研究。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徐梓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这一校训在当今社会之所以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旺盛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沃土,有着2500年丰厚的养料提供滋养。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校训灵魂的学与行,是传统师德的核心内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传统由“至圣先师”孔子所开创,为一代又一代教师所追求和践行,也为全社会守望和期盼。
关键词:
师德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学行 教育传统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满忠坤
学科归属问题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关乎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合理性,规约着学科构建的有效性。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是划分学科类型的根本依据,确证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是厘清教育学学科归属的前提和依据。教育学不仅不应归为社会科学,而且归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提法也不妥当。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是教育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它规约了教育学是基于理解和认同的人文科学属性。确证教育学的人文科学归属,旨在强调教育研究的价值涉入和"主体赋予性",有助于警醒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方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胡和平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今后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把各种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大力提高办学质量,努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