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62)
- 2023(7371)
- 2022(6464)
- 2021(5838)
- 2020(5159)
- 2019(11844)
- 2018(11617)
- 2017(22376)
- 2016(12618)
- 2015(14406)
- 2014(14674)
- 2013(14772)
- 2012(14182)
- 2011(12951)
- 2010(13066)
- 2009(12080)
- 2008(12191)
- 2007(11209)
- 2006(9629)
- 2005(8565)
- 学科
- 济(58987)
- 经济(58942)
- 管理(30692)
- 业(29529)
- 方法(26468)
- 数学(23957)
- 数学方法(23762)
- 企(21987)
- 企业(21987)
- 地方(17780)
- 农(15884)
- 学(14620)
- 中国(13519)
- 财(12521)
- 农业(10722)
- 地方经济(10373)
- 业经(10268)
- 贸(10079)
- 贸易(10077)
- 易(9665)
- 环境(9239)
- 制(8966)
- 和(8802)
- 融(7735)
- 金融(7733)
- 银(7491)
- 银行(7454)
- 务(7233)
- 财务(7220)
- 财务管理(7199)
- 机构
- 学院(187796)
- 大学(187756)
- 济(75177)
- 经济(73518)
- 研究(68924)
- 管理(68098)
- 理学(58663)
- 理学院(57822)
- 管理学(56682)
- 管理学院(56318)
- 中国(51016)
- 科学(46644)
- 京(41014)
- 农(38240)
- 所(37392)
- 研究所(34572)
- 江(34523)
- 财(32998)
- 中心(31969)
- 业大(31789)
- 农业(30475)
- 范(26640)
- 财经(26423)
- 师范(26346)
- 院(25000)
- 北京(24847)
- 经(23794)
- 州(23446)
- 经济学(23114)
- 省(22653)
- 基金
- 项目(128705)
- 科学(100284)
- 基金(92121)
- 研究(89945)
- 家(82290)
- 国家(81658)
- 科学基金(67953)
- 社会(55400)
- 社会科(52365)
- 社会科学(52346)
- 省(51993)
- 基金项目(49766)
- 自然(45443)
- 自然科(44233)
- 自然科学(44218)
- 划(44040)
- 自然科学基金(43405)
- 教育(40754)
- 资助(37413)
- 编号(36708)
- 重点(30550)
- 发(29496)
- 成果(29464)
- 部(28132)
- 课题(26018)
- 创(25907)
- 科研(25425)
- 计划(25358)
- 创新(24423)
- 发展(23011)
共检索到2728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金鑫 丁文峰 林庆明
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径流泥沙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准确把握其变化趋势对水资源管理及水土保持工作意义重大。该文基于荆紫关水文站1958~2015年径流和悬移质输沙量资料,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距平累积法、滑动t检验法以及双累积曲线法,阐明了丹江流域近60年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变化特征,定量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在径流泥沙变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丹江流域径流量与悬移质输沙量年际变化大,呈显著下降趋势,1958~1972、1982~1989年为丰水丰沙期,1972~1981年与1990~2015年处于枯水枯沙期,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分别在1983年与1989年发生突变。人为因素和降水的贡献率分别为58.8%和41.2%,说明人为因素特别是水利水土保持工程是引起丹江流域输沙变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成玉婷 徐国策 李鹏 刘晓君 张铁钢 龙菲菲
【目的】研究丹江流域径流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为加强丹江流域的水质管理和调控提供指导。【方法】于2013年6月至7月,沿丹江干流自上游到下游采集25份水样,并在丹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典型小流域分别采集11,6和8个水样,分析丹江干流及典型小流域中径流养分的分布特征。【结果】丹江干流径流中电导率(EC)均值为0.45dS/m,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总氮(TN)、总磷(TP)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6.35,0.21,10.17和0.04mg/L,其中硝态氮(NO-3-N)变异系数为136%,具有较强的空间变异特征,其他指标均为中等变异。与干流径流相比,上游小流域和下游小流域水体...
关键词:
丹江流域 径流养分 小流域 空间变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岑思弦 秦宁生 李媛媛
利用金沙江流域的直门达、石鼓、小得石以及屏山4个站的径流量,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金沙江流域汛期(7月-9月)径流量变化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汛期金沙江流域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并不显著;直门达站径流量以2~4a时间尺度为主要振荡周期;而石鼓、屏山以及小得石站径流量在1970年前后存在显著突变,这种突变主要体现为变率突变,1970年以前振荡周期以2~4a时间尺度为主,1970年以后振荡周期则转变为以8~16a时间尺度为主;当伊朗高原至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上空的西风水汽输送加强(减弱)时,三江源地区的降水增加(减少),有利于金沙江流域源头径流量增加(减少...
关键词:
金沙江流域 径流量 降水 水汽输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田田 陈有超 齐文华 张全发 张克荣
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其水量和水质直接关系到京、津、冀、豫的用水安全。为了揭示丹江流域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本文基于SWAT模型,结合了2000、2008和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和2008-2018年气象数据,定量分析了径流量和泥沙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间,丹江流域耕地面积净减少了1400.98 km~(2),林地、草地、城镇用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增加了938.20 km~(2)、400.04 km~(2)、43.53 km~(2)和12.44 km~(2);(2)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城镇用地、耕地和草地面积的减少以及林地面积的增加会导致径流量和泥沙量的减少。整体而言,相较于2000情景年,2008情景年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了3.25亿m~(3)(-2.18%)、多年平均泥沙量减少了1.19万t(-6.74%);相较于2008情景年,2018情景年间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了20.00亿m~(3)(-13.67%)、多年平均泥沙量减少了8.97万t(-54.46%);(3)丹江流域单位面积产水量呈现上游和下游较高而中游较低的格局;单位面积产沙量呈现上游和中游较低而下游较高的格局。本研究可为丹江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水土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永领 何桐 高全洲
利用西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36个气象站1960年~2000年的冬、夏半年及年平均气温资料,对西江流域的气温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冬半年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信度水平在99%以上,冬、夏半年及年平均气温的增加率分别为0.237℃/10年、0.07℃/10年和0.127℃/10年;从区域上看,冬半年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气温增加趋势显著,南盘江至柳江之间的区域增温趋势的信度水平在99%以上,夏半年和年平均气温仅部分区域出现显著增温;冬、夏半年及年平均气温都在不同的尺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周期震荡;冬半年和年平均气温均在1987年左右发生增温突变,突变后气温分别增加0.5℃和0.4℃。
关键词:
气温变化 变化趋势 突变 西江流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长艳 王顺久 彭骏
本文研究了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及邻近地区空中水资源的气候特征,主要结论如下:①金沙江流域大气可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最低,夏季最高。流域主要位于高原东侧大气可降水量最大经向梯度带上,受到了高原大地形的显著影响;②冬、春季节金沙江流域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偏西风水汽输送,高原南侧经过孟加拉湾北部的南支偏西风水汽的贡献尤其重要;夏季该流域上空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秋季则主要来源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③20世纪60年代至今,金沙江流域的主要水汽源地、水汽输送通道上空大气可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区域上空增湿更是明显;1958年-2002年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爱军 黄强 畅建霞 黎云云 孙佳宁 王义民
为了掌握泾河流域水沙演变规律,基于张家山水文站1956—2010年径流与输沙量数据,采用滑动平均法分析流域水沙变化,提出应用滑动相关系数法诊断水沙关系变异,与双累积曲线法相互验证,选取皮尔逊III型分布拟合变异前后水沙分布,基于Copula函数建立水沙联合分布,对比分析泾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研究不同时段水沙丰枯遭遇情况。结果表明:1水沙关系于20世纪80年代发生变异;2以1982年为分割点,相比于1956—1982年,1983—2010年水沙均值减小,设计频率P≤90%时水沙值均减小,P>90%时,径流减小,输沙量增加;3两阶段水沙丰枯同步频率大于丰枯异步频率,"水丰沙枯或水枯沙丰"遭遇组合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友生 余新晓 贺康宁 张振明 信忠保 李庆云
本文以1962-1989年水文资料和雨量站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藉河流域水沙的季节及年际变化规律,并且对降雨与人类活动导致的年径流泥沙变化影响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藉河流域水沙年内分配极不均匀,7-10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1.6%,6-9月泥沙量占全年的87.9%;水沙年际变化剧烈,输沙量和径流量的变差系数分别为0.725和0.573,输沙量年际变化强于径流年际变化;径流与泥沙在多年变化中均呈先下降后平缓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藉河流域径流泥沙量衰减,主要是水土保持措施发挥了作用。
关键词:
藉河流域 水沙变化 趋势分析 水土保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星根 李昌彦 吴敦银
赣江是鄱阳湖流域最大水系,赣江水沙变化对鄱阳湖入湖径流、泥沙等水文特征有重要影响。目前对赣江水沙研究主要集中在下游外洲站河段,不足以反映全流域水沙变化规律。选取赣江上游4站、吉安和外洲水文站分别代表上、中、下游河段,基于近60a的实测流量、悬移质泥沙资料,采用水文学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赣江水沙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可能影响因素,以期为流域水沙资源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赣江径流年际变化大,1970s、1990s水量较丰,其它年代径流偏少,年径流序列无显著变化趋势和突变点;(2)输沙量年际变化剧烈,呈显著降低趋势,上游4站、吉安站、外洲站输沙序列突变点分别为2002年、1995年、199...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鸽 韩琳 唐信英 金之川
金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地区,是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的重点实施区。首次利用遥感数据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采取线性相关分析方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定量化的分析金沙江流域生态建设工程对流域植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8年,金沙江流域年均NDVI在波动中呈显著增加趋势,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增加速率最快的是农田植被,增加趋势最显著的是灌丛植被;季节平均的NDVI空间分布与年内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不同季节ND-VI的变化趋势也存在空间分异性,春、夏、秋和冬季金沙江流域NDVI呈增加趋势的像元分别占总像元的1...
关键词:
NDVI 金沙江 生态建设工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高海鹰 庄霞 张奇
乐安江是影响鄱阳湖水质的一条重要河流,近年来非点源污染迅速增加,水质呈下降趋势。运用GIS手段建立了研究区非点源污染的基本空间信息库,在野外水样监测和土地利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乐安江流域非点源氮的时空变化特征。氮的流失主要以可溶态形式,TN和DTN全年变化剧烈,在12月份普遍较高,4月份次之,9月份最低。在监测各月份乐安江流域TN浓度的范围为0.09~1.359 mg/L,水质属中营养水平。NO-3-N浓度平均值为DTN的65%,是DTN流失的主要形态,其时空分布与TN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在丰水期4月份,NH3-N的平均浓度为全年最低水平,平水期9月份NH3-N平均浓度为三氮之首;NO-2-N...
关键词:
乐安江流域 非点源氮 土地利用 鄱阳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任斐鹏 江源 熊兴 董满宇 王博
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09年3期LandsatTM/ETM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变化指数对比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对东江流域1990年-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90年以来,东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表现为城市化过程显著、非城镇用地结构变化明显,以及林地和灌草地大为减少的总体特征;②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区域在1990年-2000年和2000年-2009年两个时段,城镇用地增加量表现出相同的空间分异特征,而年增长率却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非城镇用地的转化在3个区域差异明显,自然植被退缩的程度表现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海 黄跃飞 林苗 王敏
汉江流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土保持能力对维持生态环境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IS技术,运用水土流失方程,估算了汉江流域3个时期的水土保持量,探讨了丹江口大坝上、下游水土保持量的时空变化特征。2001—2017年汉江流域水土保持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累计增加了392 649. 99 t/km~2,2017年水土保持量是2001年的2. 15倍。从分区看,2017年上、下游的水土保持量分别是2001年的2. 16倍和2. 09倍。汉江流域的水土保持量总体呈现山区高(增加),平原低(减少)的分布格局。水土保持量的低等级面积占比较大,总体处于低等级状态;低、较低、中等级的面积呈减少趋势;高、较高等级的面积呈增加趋势,除少量高等级区域的水土保持量向低等级转移外,其他等级均为低向高转移,近17年来,汉江流域水土保持趋于好转。
关键词:
水土保持量 时空变化 GIS 汉江流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强 陈桂亚 姜彤 任国玉
利用Mann-Kendall方法,分析了近40年长江流域主要水文站点(长江干流水文站:屏山站、宜昌站、汉口站与大通站;支流水文站:嘉陵江的北碚站和汉江的皇庄站)的流量及输沙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长江流域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受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水利设施建设等)与自然因素(如降水的时空变化)综合因素影响,变化趋势表现出复杂性,上、中、下游各有特点;②长江流域屏山站以上流域输沙率有上升趋势(1~5月份上升趋势达到95%的置信度水平),这与上游河床坡度较大,使泥沙不易沉积以及暴雨与降水增加有关;③长江中下游输沙呈显著下降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宜昌—汉口河段是长江流域泥沙主要沉积区,加上葛州坝与三峡工程...
关键词:
输沙率 流量 MK趋势分析 长江流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婷 刘康 马力阳 包玉斌 吴磊
论文采用Arc GIS 10.0及In VEST土壤保持模型,分析2000—2010年秦岭山地丹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模拟流域不同时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及土壤保持量的变化规律,并着重探讨土地利用类型方式转变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0年间,流域裸地大比例减少90.18%(831.06 hm~2),主要转移至水域,耕地大面积减少5 197.24 hm~2(4.11%),主要流向灌丛和城镇;坡耕地还林还草初见成效,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成效显著。2)2000—2010年间,流域土壤侵蚀状况较为严重,整体处于中度侵蚀至强度侵蚀级别,但10 A间侵蚀状况有减缓趋势;在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