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93)
- 2023(8683)
- 2022(7252)
- 2021(6540)
- 2020(5448)
- 2019(12281)
- 2018(11786)
- 2017(21078)
- 2016(12203)
- 2015(13495)
- 2014(12852)
- 2013(12344)
- 2012(11618)
- 2011(10353)
- 2010(10139)
- 2009(8997)
- 2008(8836)
- 2007(7584)
- 2006(6699)
- 2005(5774)
- 学科
- 济(42588)
- 经济(42534)
- 业(28401)
- 管理(28334)
- 企(21305)
- 企业(21305)
- 方法(17720)
- 数学(15835)
- 数学方法(15658)
- 学(14647)
- 农(13415)
- 地方(12181)
- 中国(11430)
- 财(10115)
- 贸(10056)
- 贸易(10049)
- 易(9748)
- 农业(9532)
- 业经(9401)
- 环境(8050)
- 理论(7676)
- 技术(7249)
- 制(7079)
- 地方经济(6132)
- 融(6076)
- 金融(6074)
- 划(5868)
- 务(5865)
- 财务(5863)
- 财务管理(5850)
- 机构
- 学院(168545)
- 大学(168087)
- 研究(67308)
- 济(61225)
- 经济(59999)
- 管理(56991)
- 理学(49963)
- 理学院(49215)
- 科学(49091)
- 管理学(47981)
- 农(47776)
- 管理学院(47728)
- 中国(46683)
- 农业(38469)
- 京(37519)
- 所(37440)
- 业大(37428)
- 研究所(35156)
- 江(32052)
- 中心(29190)
- 农业大学(25491)
- 院(25215)
- 财(25106)
- 省(24968)
- 室(22686)
- 范(22240)
- 北京(22153)
- 科学院(21881)
- 师范(21721)
- 技术(21510)
- 基金
- 项目(127491)
- 科学(97548)
- 基金(91167)
- 家(86445)
- 国家(85771)
- 研究(81156)
- 科学基金(70112)
- 省(52270)
- 自然(50793)
- 自然科(49496)
- 自然科学(49468)
- 社会(49415)
- 基金项目(49095)
- 自然科学基金(48605)
- 社会科(46662)
- 社会科学(46646)
- 划(44873)
- 教育(37358)
- 资助(36655)
- 重点(30691)
- 编号(30162)
- 计划(28490)
- 发(27953)
- 创(26868)
- 科技(26691)
- 部(26548)
- 科研(25797)
- 创新(25275)
- 业(23878)
- 课题(22998)
共检索到2432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周广帆 杨殿林 秦洁 李青梅 赵建宁
研究丹江口水源涵养区退耕还草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群落变化特征及相互作用机制,为全面分析和评估退耕还草土壤生态效应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2017年9月,在丹江口水源涵养区上游选取退耕种植3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作为退耕还草的代表样地,以相邻未退耕的玉米(Zea mays)田为对照,比较分析退耕还草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群落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退耕还草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0–10和10–20 cm土层中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总量分别显著提高了59.13%和62.58%(P <0.05)。退耕还草土壤微食物网结构发生分异,土壤线虫对土壤微食物网结构稳定性贡献更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荣丽 李贤伟 张健 朱天辉 范川 蒲德强
采用原状土芯(intact core)法,探讨了四川洪雅柳江退耕还林模式: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与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复合模式(HN)、光皮桦人工林(H)、扁穗牛鞭草牧草地(NC)、柳杉(Cryptameria fortunei)人工林(LS)细根、草根分解速率以及其与细根、草根分解密切相关的土壤微生物功能群变化,结果表明:①细根、草根分解速率符合Olson单指数分解模型,年分解常数(k)分别为1.06、0.93、1.32、0.86/年,分解1年后干重损失率分别为65.49%、60.55%、73.32%、57.51%;②在一年的分解期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圣 夏凡 张爱静 龚治娟 周正 王英才
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实现流域水环境"分区、分级、分类、分期"管理的基础。以高程、干燥度及年均径流深为一级分区指标,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坡度、人均GDP为二级分区指标,将丹江口水源区分为6个一级水生态功能区和19个二级水生态功能区。比较不同分区的水生境状况及底栖动物种群结构特征,发现一级分区间的水生境状况与底栖动物种群结构均存在差异,二级分区之间虽然有部分生境指标较为接近,但底栖动物种群结构差异明显,证明了分区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水源区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俞姗姗 张平究 梁川 周利 杨艳芳 张金花 陈芳
土壤微生物对湿地生态系统运行和功能维持均具有重要地位。采用PLFAs分析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土壤微生物和古菌群落结构信息,探讨了退耕还湖后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和古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土壤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增加,湿地表层土壤微生物总量、放线菌、细菌和真菌(除退耕11 aW)生物量不断升高,而亚表层均呈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但均未达原始湿地水平;相对于油菜地,退耕后湿地表层土壤细菌占比有先降后增再降的趋势,而亚表层则有先升后降趋势;土壤真菌占比和真菌细菌比总体上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而土壤放线菌占比逐渐上升。广古菌门(相对丰度:47.61%~85.29%)是研究区湿地土壤古菌的优势菌门,奇古菌门(相对丰度:14.58%~52.33%)为次优势菌门,泉古菌门(相对丰度:0.01%~0.81%)较小;退耕后表层土壤广古菌门相对丰度有先升后降的趋势,亚表层整体有升高趋势;表层土壤奇古菌门相对丰度存在先降后升的趋势,而亚表层则有降低趋势。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发现有效氮、全氮与有机质是解释退耕后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古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有效氮是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变化累积解释量最大的环境因子。微生物通过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特征响应和指示着退耕后湿地土壤生态恢复过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健 朱天辉 刘子雄
Seasonal variation of soil microbial amounts and rhizospheric effect of two forest trees we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 on Betula luminifera forest and Pleioblastus amarus forest in Hongya County,Sichuan Province.The effects of two models of conversion of farmland to forest on soil microbial amounts an...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壤微生物 根际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萐 刘国彬 戴全厚 张超 余娜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是表征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参数,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撂荒后微生物量及其活性的变化过程对认识该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典型侵蚀环境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过程中不同年限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天然侧柏林为参照,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坡耕地撂荒后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商(qCO2)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侵蚀环境下的坡耕地土壤微生物量含量偏低,土壤理化性质较差,撂荒后理化性质得到显著改善,微生物量碳(Cmic)在撂荒1a后显著增大,前7a较为剧烈,增幅较大,随...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撂荒 微生物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尹炜 朱惇 雷俊山 贾海燕 曾祉祥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口,调水工程的实施使新增淹没区土壤由于淹没浸泡可能使其中氮磷等营养盐释放,对水库水质构成威胁。采集丹江口水库典型消落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层土壤,测定现有消落区(149~160m)和新增消落区(160~172m)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氮磷含量,分析消落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滩地和农田混杂区最高,分别为43.9、49.8g/kg,有机质易在扰动强烈或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累积。现有消落区(149~160m)和新增消落区(160~172m)土壤中总氮、总磷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消落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果园土壤的总磷、裸地土壤水溶...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 消落区 氮 磷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文娟 薛娴 彭飞 尤全刚 潘晶 李成阳 赖炽敏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变化可以反映土壤变化并有效指示退化土地的恢复成效。本研究以黄河源区沙化草地为对象,应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无任何人工干预措施的对照样地(CK)、播草种样地(P_1)、4年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样地(P_2)和12年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样地(P3)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不同干预措施(沙障+播草种/播草种)和干预时间(4年/12年)对沙化草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1)细菌群落在CK和P_1样地聚为一组,P2和P3样地聚为另一组,真菌群落在CK、P_1和P_2样地聚为一组,P_3单独为一组;2)表层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在P_3样地中显著高于CK和P_2样地(P 0.05);3)植被盖度在P3样地中显著高于CK和P_2样地(P <0.05)。研究认为,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的干预措施促进了黄河源区沙化草地表层养分的积累,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利于植被的定殖和生长,且随措施实施年限的延长,改善成效愈加明显,是高寒地区严重沙化土地治理的一种有效措施。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盖霞普 翟丽梅 王洪媛 刘宏斌 任天志 雷秋良 武淑霞
大量研究表明,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中微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特征影响不同,为探讨这种影响差异是来自生物炭类型还是土壤本身特征,选择红壤和黑土两类典型土壤同时开展了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群落结构的影响作用研究,为生物炭在不同类型农田土壤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采用玉米秸秆生物炭(炭化温度500℃)作为供试材料,分别按照炭土质量比0、1%、2%和4%施用于红壤和黑土中,通过41d的好气培养试验,研究生物炭对土壤pH、有机碳(SOC)、全氮(T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彭思利 武仁杰 张鑫 葛之葳 杨楠
为了探究温度和水分对干热河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以元谋干热河谷耕地和草地土壤的微生物为对象,设置3种温度(15、25和35℃)和3种水分[80%、60%和40%最大田间持水量(WHC),即80%WHC、60%WHC和40%WHC]处理的室内土壤培养试验,分别测定了培养7、14和28 d的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累积呼吸量和微生物代谢熵(qCO_2)和培养28 d后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各个培养时期,草地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累积呼吸量和细菌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耕地土壤(P <0.01);相对于耕地土壤,温度和水分处理对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更大,且两种土壤中优势类群相对丰度随温度和水分变化方式具有明显差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浩然 曹君迈 苏红玉
【目的】为了给宁夏南部雨养农业区马铃薯田合理使用地膜栽培方式提供依据。【方法】进行了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田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马铃薯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各处理中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酶活性表现为蔗糖酶>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马铃薯产量以单垄双行全覆膜栽培最高,马铃薯产量与不同的土壤酶、土壤微生物相关性不同,且各处理间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单垄双行全覆膜垄上种植明显高于对照。【结论】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单垄双行全覆膜栽培方式最有利于增加雨养农业区马铃薯土壤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金章利 刘高鹏 周明涛 许文年
【目的】探讨桂西北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土壤养分的指示作用。【方法】采用经典统计分析与排序分析,连续3年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与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①桂西北喀斯特山地草地土壤pH变化范围为7.01~7.87,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土壤养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不同土层土壤全磷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土壤微生物以细菌数目最多,占到90%以上,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目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③根据培养第100小时的AWCD值计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H)、均匀度指数(E)、优势度指数(Ds)和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土层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差异均显著(P0.05)。④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贡献最大(其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⑤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均呈正相关(除了pH);沿着RDA的第1排序轴,随着显著性影响因子(土壤养分各指标)的增加,微生物丰富度指数逐渐增加。【结论】微生物丰富度指数与pH值呈负相关;其中全碳和全氮与丰富度指数相关性最大,全碳和全氮是影响该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因子。
关键词:
喀斯特山地 土壤养分 微生物多样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肖国金
关于︽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长治工程︾若干建议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民建主委武汉大学教授肖国金最近,随长江水利委员会对《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长治工程》进行了考察。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为了能给京、津、乃至华北提供优质水源,建设...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烈保 周陆波 甘一萍 谢响明
该研究通过对北京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和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实地调查和小区试验,来评估检验再生水灌溉对城市草坪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长期再生水灌溉的调查表明,自来水灌溉、二级水和一般三级水灌溉对草坪土壤的细菌总数、放线菌总数和真菌总数都没有显著影响.短期试验结果表明,反渗透和超滤灌溉能显著增加草坪土壤的细菌总数,微滤灌溉能显著增加草坪土壤的放线菌总数,但都对草坪土壤真菌总数没有显著影响.土壤细菌总数的岭回归方程表明,土壤总N(TN)和硫化物有利于细菌总数的提高,但是土壤盐分(EC),Cd、Cr,氯化物,NH4+、NO2-、NO3-等与土壤细菌总数呈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再生水 草坪 土壤微生物 灌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