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3)
2023(790)
2022(679)
2021(684)
2020(618)
2019(1451)
2018(1494)
2017(2427)
2016(1539)
2015(1836)
2014(1842)
2013(1818)
2012(1945)
2011(1767)
2010(1804)
2009(1681)
2008(1600)
2007(1346)
2006(1215)
2005(1097)
作者
(6343)
(5357)
(5259)
(5140)
(3491)
(2856)
(2444)
(2112)
(2101)
(2010)
(1902)
(1863)
(1806)
(1795)
(1793)
(1693)
(1668)
(1634)
(1559)
(1510)
(1490)
(1464)
(1408)
(1277)
(1262)
(1239)
(1214)
(1204)
(1174)
(1152)
学科
(4645)
经济(4641)
(2966)
(2737)
管理(2402)
方法(2006)
(1914)
(1825)
贸易(1825)
(1796)
数学(1759)
数学方法(1729)
(1725)
企业(1725)
农业(1084)
中国(1048)
生态(1027)
环境(1000)
(983)
地方(874)
(864)
(835)
出口(833)
出口贸易(833)
业经(807)
水产(782)
(781)
(765)
资源(763)
土地(704)
机构
学院(23399)
大学(22961)
研究(12289)
科学(10436)
(9048)
中国(8623)
(7967)
研究所(7577)
农业(7283)
(6783)
经济(6617)
业大(6204)
管理(5910)
(5887)
(5162)
理学(5116)
理学院(4957)
中心(4937)
实验(4895)
科学院(4859)
实验室(4727)
管理学(4717)
(4692)
管理学院(4677)
(4653)
重点(4513)
农业大学(4407)
(4130)
资源(3852)
(3827)
基金
项目(17938)
科学(12820)
(12798)
国家(12720)
基金(12273)
科学基金(9488)
研究(9197)
自然(8033)
自然科(7823)
自然科学(7821)
自然科学基金(7654)
(7066)
(6570)
基金项目(6502)
资助(5495)
科技(5438)
计划(5075)
重点(4826)
社会(4226)
专项(4102)
(3951)
社会科(3919)
社会科学(3919)
教育(3842)
科研(3775)
(3582)
(3377)
(3289)
编号(3282)
(3226)
期刊
学报(8793)
(7911)
(7587)
经济(7587)
科学(7079)
大学(5573)
农业(5540)
学学(5441)
研究(5102)
中国(4794)
(3401)
资源(3001)
业大(2666)
林业(2573)
自然(2272)
管理(2121)
农业大学(2100)
(2045)
(1768)
科技(1735)
(1677)
教育(1648)
国际(1624)
中国农业(1538)
自然科(1536)
自然科学(1536)
(1387)
科技大(1281)
科技大学(1281)
农林(1274)
共检索到356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游小妹  陈常颂  钟秋生  王贵芳  陈荣冰  
研究了茶树品种丹桂鲜叶在加工白茶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丹桂在加工白茶的萎凋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和茶多酚总量逐渐减少;氨基酸总量先增加后减少,但成品毛茶的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鲜叶;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减小;黄酮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儿茶素总量先增加后减少,且在萎凋32 h至成品茶的加工过程中减幅较大;儿茶素组分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减少最多,其次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D,L型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丹桂加工的白茶香气清鲜,滋味醇爽,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柔软,总体品质较好,且春茶品质比秋茶好.可见,丹桂较适宜加工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玉琼  唐海燕  余志  卢志和  
对梯田秀峰茶加工过程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叶绿素等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梯田秀峰茶在加工过程中,叶绿素呈递减趋势,茶叶色泽和绿色度下降;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该2类物质加工后期含量的降低有助于香气的发展;茶多酚、儿茶素呈下降趋势,其中干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的含量下降幅度最大,而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和儿茶素(C)的含量增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伟丽  肖文军  邓克尼  
为探明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采用相同鲜叶原料 ,同时加工成六类茶样 ,分别测定其主要成分的含量 .结果表明 ,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以绿茶中最高 ,红茶中最低 .氨基酸、黄酮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 ,则以白茶中含量最多 ,红茶中最少 .这些差异与加工过程中影响生化成分变化的机制有关 .认为以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作为中国茶叶分类的依据比较合理 .为有效利用茶叶中的营养、保健成分 ,饮用白茶和绿茶最好 ,红茶不及青茶 (乌龙茶 )和黄茶 ;若加工液体茶饮料 ,采用各类茶的在制品为原料最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燕芬  魏成熙  何嵩涛  姜金仲  周国兰  俞迎春  
为给茶树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参考,以开花期福鼎大白茶花为材料,研究自然摊晾阴干、恒温箱烘干、微波杀青+恒温箱烘干、蒸汽杀青+恒温箱烘干、圆斗茶叶烘干机烘干和微波杀青+圆斗茶叶烘干机烘干6种加工方法对其制品主要生化成分和感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加工工艺对茶树花主要生化成分和感观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大部分加工工艺对含水率、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达极显著;咖啡碱含量除自然摊晾阴干法对其影响达极显著外,其余加工方法的影响均不显著;自然摊晾阴干和恒温箱烘干对总灰分含量的影响与其余加工方法的差异达极显著。②微波杀青+恒温箱烘干和圆斗茶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朱旗  施兆鹏  任春梅  
分别对同时蒸馏萃取法 (SDE法 )、顶空吸附法 (HSA法 )和减压蒸馏萃取法 (VDE法 )提取绿茶香气后茶汤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香气提取方法不同程度地影响绿茶和速溶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含量 ,其中 SDE法和 HSA法的影响较大 ,SDE法引起儿茶素异构和降解 ,HSA法影响可溶性单糖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但 VDE法对绿茶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较小 .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 :经 SDE法提取香气后的茶汤已完全没有原茶的滋味 ,其次是 HSA法 ,而 VDE法提取香气后的茶汤尚有茶的滋味 .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颢  杨伟丽  文海涛  
为了探明乌龙茶做青过程中果胶酶活性及相关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选用金萱、白叶单枞的新梢,设置了新工艺摇青和在新工艺基础上加大强度摇青2个处理,并以在制品的不摇青处理作为新工艺的对照,研究了各处理过程在制品的果胶酶(PG)活性动态变化,同时,研究了Ca2+处理对PG活性的影响,并结合相关生化成分的变化探讨了PG在做青过程中对乌龙茶品质形成的生化效应.结果表明,茶鲜叶晒青后,PG活性明显上升,并在摇青期间的一摇或二摇后PG活性达到峰值;在新工艺基础上加大强度摇青,PG活性逐步下降,摇青处理的PG活性明显高于不摇青处理;Ca2+能显著抑制PG活性,PG活性变化与可溶性糖含量消长有密切联系.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梁军荣  王军  苏永全  王德祥  全成干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常颂  王庆森  黄建  张应根  王秀萍  陈荣冰  吴光远  曾明森  
对9个茶树品种(福云6号、玉龙、丹桂、优3、优510、黄旦、毛蟹、福云10号和铁观音等)新梢主要生化成分与黑刺粉虱的单位叶面积产卵量和世代存活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黑刺粉虱单位叶面积产卵量与茶树品种新梢苯丙氨酸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蛋白质、丙氨酸和蛋氨酸含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而与可溶性糖、咖啡碱、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游离氨基酸总量等的相关性不显著;黑刺粉虱的世代存活率与茶树品种新梢苯丙氨酸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凤  刘霞  尹杰  宋勤飞  陈娟  牛素贞  刘进平  
【目的】为探明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利用价值,筛选优质野生茶树种质资源。【方法】以32个分布地的73个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春梢的主要生化成分及芽叶性状。【结果】在73个株系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中筛选出10个贵州优质野生茶树株系,分别为Q3、Q18、Q27、Q32、Q34、Q41、Q49、Q51、Q56和Q66,10个茶树株系的春梢游离氨基酸含量和一芽1叶百芽重显著高于福鼎大白茶(对照),茶多酚含量和咖啡碱含量适中;73个野生茶树单株和扦插苗的主要生化成分表现基本一致;经进一步对10个优选株系扦插苗抗旱性(基于叶片解剖结构)初步评价,Q18、Q34、Q49和Q56株系的叶片栅海比和叶片CTR较高,分别在0.6和0.3以上。【结论】Q18、Q34、Q49、Q56野生茶树优势株系的春梢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一芽1叶百芽重较重,抗旱性强,可作为贵州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仲溪  王坤波  周跃斌  高代珍  徐超富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高效薄层色谱系统地分析了云南沱茶的生化成分和脂溶性色素成分,并采用感官审评方法评定了沱茶滋味和色泽各项品质因子,对沱茶生化成分、脂溶性色素成分与沱茶滋味和色泽形成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沱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等是构成滋味浓度的特征因子,氨基酸,酚/氨值和酯型儿茶素/非酯型儿茶素值与配比是构成滋味醇度与爽度的特征因子.(叶绿素 b+叶绿酸酯 b)/胡萝卜素值和(叶绿素 b+叶绿酸酯 b)/(脱镁叶绿酸酯 a+脱镁叶绿素 a)的大小,能较合理地解释沱茶外形色泽、内质汤色、叶底色泽形成的化学实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春  冉立群  王庆  王汉超  陈涛林  罗军武  
通过对同一环境内生长的100株江华苦茶群体品种单株进行一年三季的基本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江华苦茶资源整体表现为一个优质的试制红茶的茶树资源。基本生化成分的季节性表现为春季氨基酸及茶氨酸含量最高,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含量为三季最低;秋季茶多酚含量为三季之最,其余各生化成分表现居中;夏季水浸出物和生物碱含量为三季最高,氨基酸及茶氨酸含量最低。同时对三季基本生化成分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浸出物、咖啡碱、茶氨酸方面春季资源与夏秋季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茶多酚方面秋季与春夏季间存在显著差异;在氨基酸、可可碱、酚氨比方面春、夏、秋三季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亮  唐茜  李慧  王馨语  
为研究茶树新品种川茶2号的主要生化成分及绿茶的适制性,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川茶2号茶树新品种进行了芽叶性状、营养芽物候期、主要生化成分以及绿茶品质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萌芽较早、茶芽匀齐直立等优良性状,适宜采制名茶原料。分析主要生化品质成分含量,其内含物较丰富,水浸出物含量为(47.89±0.04)%(49.42±0.03)%,氨基酸总量范围为(3.68±0.11)%(6.67±0.12)%,其中,2015年春茶茶氨酸比照福鼎大白高46.58%。茶多酚含量范围为(15.65±0.21)%(18.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红  赵云龙  王群  罗文  堵南山  
为了解甲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消耗利用的规律,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日本沼虾胚胎发育过程中7个发育期的主要生化成分。结果表明,在日本沼虾胚胎发育过程中,水分含量在早期无显著变化,发育至溞状幼体期达到最高。蛋白质含量在早期略有升高,而从后无节幼体晚期开始下降。脂类含量则逐期下降,只是在前溞状幼体期有所升高。这表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脂类和蛋白质不仅在构建组织器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且两者可能分别作为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的主要能量来源。脂肪酸变化研究表明:DHA主要参与细胞和亚细胞结构形成。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下降,可能为胚胎发育提供能量,并合成部分DHA。∑_ω-3HUFA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罗文  赵云龙  曾错  崔丽丽  李嘉尧  杨受保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糖类、蛋白质及氨基酸、脂类及脂肪酸)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以期了解胚胎形态发生与营养需求的关系。结果显示: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中糖类总体含量很低。总蛋白与总氨基酸(TAA)的含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在必需氨基酸(EAA)中亮氨酸(Leu)和精氨酸(Arg)的含量较高,而在非必需氨基酸中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的含量较高。总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性脂和磷脂的主要脂肪酸均为C16:0、C18:0、C18:1ω9和C18:3ω3。研究认为:在红螯螯虾胚胎发育过程中,糖类主要参与多种特异复合物的合成以及甲壳构...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郝志龙  赵爱凤  金心怡  谭智峰  江丽萍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把茶叶色泽指标的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研究白茶加工中色泽的变化.确定采集的图像文件大小为1.0 MB,光照条件为明亮的室内开闪光灯,摊叶量保证覆盖底板颜色.并采用改进后的H IS模型研究白茶加工中茶叶色泽的变化,结果表明,加工过程茶叶色泽变暗,色调由鲜绿色向棕褐色转变,不同萎凋方式萎凋叶的色调存在差异.明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表明茶叶颜色逐渐变暗,而空调萎凋叶的色泽较亮.萎凋叶饱和度先降后升,表明茶叶颜色先退色后加深.空调萎凋叶饱和度较高,毛茶色泽差异不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